二人台史略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作者:张存亮,田昌安 著  页数:150  

内容概要

  张存亮、田昌安编著的《二人台史略》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二人台近200年的发展历史及其艺术成就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为二人台的发展、创新提供了一些既有史料价值又有应用价值的参考,从而在拓宽二人台研究视界的同时,也拓宽了二人台研究的分支学科,填补了既往研究的一些空白。

作者简介

张存亮,山西河曲人,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山西文化艺术干部学校,曾任县文化馆馆长、县二人台剧团团长、县文联党支部书记,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1953年参与中央音乐学院民歌采风队,在河曲采风3个月。后出版《河曲民间歌曲》。他搜集整理的河曲民歌《推船号子》、《打蓝调》、《观花灯》及二人台小戏《珍珠倒卷帘》参加1957年举行的全国民间文艺会演,并获奖;二人台剧目《打樱桃》、《捏软糕》、《挂红灯》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为《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撰写二人台条目10余万字;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提供河曲民歌百余首:完成《河曲歌谣集成》两卷,并参与《中国歌谣集成山西卷》的编撰工作,因此被评为全国民间文学集成先进工作者,还被河曲县委、县政府授予“文化功臣”称号。 田昌安,山西忻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曾任忻州市文联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委员、山西省文联主席团委员。著有小说集《村宝》、《乡魂》,长篇小说《古堡》,报告文学集《南北奇婚录》,文化论著《胜景佳话》、《忻州摔跤史话》、《宁武史话》(与刘颖娣合作);编有《忻州地区民间故事集成》、报告文学集《起死回生录》、散文集《难忘五台山》、《忻州集镇概览》、《忻州旅游演唱节目精选》、《忻州山水关诗文精品选》;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山西省文艺创作奖、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山西文学》优秀作品奖、山西省优秀文学编辑奖,获得山西省优秀文联工作者、全国民间文学集成先进工作者称号。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血火交融的“五方杂处”之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二人台
第二章 “儿童父老尽歌讴”——从河曲民歌到二人台
第三章 打地摊·风搅雪·二人班——逐渐成熟的二人台
第四章 “男人难活唱大戏”——走西口与二人台
第五章 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鼎盛时期的二人台
第六章 土打土闹唱新曲——战火中的二人台
第七章 扬眉吐气进京城——当“家”作“主”的二人台
第八章 戴着锁链跳舞——“文化大革命”中的二人台
第九章 百年奇葩逢盛世——新时期的二人台
第十章 再创辉煌看今朝——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二人台
附录 人物传略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一是二人台音乐是由河曲“山曲”音乐发展而来,二人台的曲调大多源于河曲“山曲”的曲调,两者之间明显地存在着一种“母子关系”和“血缘关系”。 二是河曲“山曲”音乐在转化为二人台音乐的初期,主要是采取了民歌联唱的方法和形式;20世纪50年代初期,河曲二人台的音乐“实际上还是民歌联唱”。 三是“在职业二人台演出班社的节目里”,已经“具有初步的小戏雏形”,其音乐自然也就比较成熟,有戏曲唱腔的味道。 四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河曲二人台总体上还处于业余水平(此时内蒙古西部地区二人台却有较快的发展),所以还保留有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底子”,更接近于其初生态和原生态,因而“对于研究民歌的曲调如何发展为戏曲的唱腔是颇有价值的”。 当然,山曲音乐并不完全等同于二人台音乐。山曲原本就没有固定的曲调,常因抒发不同的感情有所变化;即便是叙事性或对唱式民歌中,也时常随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角色身分的不同来改变曲调。而二人台作为民歌体秧歌剧(或民间歌舞)之一种,其音乐则要相对地固定下来,要大体符合戏曲音乐的一些要求,也就是要更加细致地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绪,显示剧情的进展,营造戏剧的气氛。而且某一个节目的音乐一旦固定下来,即便由不同的演员来演唱,其基本曲调都不再轻易改变。不过,总体来看,二者并无实质性的区别。与我们在前边进行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分析时所看到的情况一样,那些表现同一内容的山曲和二人台,基本曲调大体相同,只是为了表达某些特定内容,个别地方作了某些改动,以便更符合人物的性格或特定的情境。另外,随着二人台的渐趋成熟,其音乐也逐渐有了一些简单程式,如“慢板”、“流水板”、“捏子板”、“散板”(亮调)等。但这些变化或日进步,却改变不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山曲音乐是二人台音乐的母体,二人台音乐保持了山曲的基本形态。

编辑推荐

《二人台研究丛书:二人台史略》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二人台史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