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依斯特兰的旅程

出版时间:1997-12-01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作者:卡洛斯 卡斯塔尼达  译者:鲁宓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卡洛斯·卡斯塔尼达在墨西哥沙漠与印第安巫师唐衾珠偶遇,引领他踏上和茂密十年的心灵秘境感知之旅。那是一次有如圣经故事般的荒漠之旅,这位接受现代理性思考训练的学者,跟随着唐望这位另一个世界的精神导师寻找道跃进多重文化的过程中,置身于荒漠的中心,专精于某种正在逐渐消逝的事物,重新发掘生命的课题和感知力量,进而反思现代社会所珍视的价值标准。通过这对师徒的对话,人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而巫术世界的战士训练,更教导我们如何去过一种有趣而富创造力的生活,让我们停下脚步,追寻那个曾经失落的世界,感知生命,反省自身,如实地面对自我,分享生命的智慧。

书籍目录

导读:心灵的历史补救
译序:唐望与卡斯塔尼达的相遇
引言
第一部 停顿世界
1、从周围世界得到再次认可
2、抹去个人历史
3、失去自我重要感
4、死亡的忠告
5、对自己负责
6、成为一个猎人
7、使自己不被得到
8、打破生活的习惯性
9、世上最后一战
10、把自己开放给力量
11、战士的心境
12、力量的战争
13、战士最后立足之地
14、力量的步法
15、不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前往依斯特兰的旅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1、唐望说要放弃个人历史感和自我感,也就是放空“横向”和“纵向”的自我,观念和感觉不纠结于虚幻的影像上。人最关心的是自己,但是基本上是籍由纠结于“过去”和“未来”的影响而达到的。在时间里,过去和未来不过是感觉,在停顿的世界里,没有时间,更不需要过去和未来。我所敲打这么多,不过也是唐望所说的“做”,我知道我在放纵于这样的习惯中。知道。
      2、荣格派对影子的解释是来自于集体无意识。而唐望的影子是世界本然存在的。是真实的。其实,两种解释都一样,荣格对影子的解释是以人的认知建构为中心的,虽然是人的文化心理的建构,但也是人类中心的。而唐望的世界本来就如佛教而言,三千大千世界,如恒河沙一般,人不过是平等的生物而已。影子也是一种平等的存在。。。
      3、死亡一直在左边窥视我们。如果真正确信这件事,那么我们能理解的生活和生命将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向左一瞥,就能感知死神,是每个人的亲密伴侣。它也许不给与,但是会收回,能做的,就是清醒了知它的存在,高度专注地行动。若生命被收回,不管以何种方式,都要平等对待,不含怨恨。我们的轨迹也许由死亡限定和推动,但是要清醒地做一个有力量的人,时刻准备好自己美妙的死亡之舞。。。这里似乎与日本文化有相似的地方。
      4、停顿世界是一种高度感知、专注和清醒。停顿世界可以使得“做”的世界产生崩溃。应该崩溃的事物必然崩溃,所以,停顿世界命运之路的必然。因为生而为人,必然要这样行动。
      5、放弃个人历史感和自我重要感——感知停顿的世界——获得知识和力量——储存——平衡生而为人巨大的孤独与恐惧——永不停息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6、唐望说人出生时,有力量之环,力量之环聚集在一起“做”了房屋、描述和建构了这一个世界 。这与唯识论多么相近。不一样的是,唐望能“看见”,而佛经是向人描述“看见”后的情况。《唐望之书2》里,卡洛斯读了《西藏之书》,唐望说,他们没有“看见”。
      7、看见是什么?看见是直达本质。卡洛斯的看到世界的联结。而这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身体表达。
      8、佛教说人不过是身心之流而已。我能更深理解身心之间的转换和融和。在体悟上,心理要慢身体很多。不能二元看待身心,但是,毕竟很多时候要相信身体甚于心理。因为,心给自己的伪装太快了吧。。
      9、人各有自己运行的轨道。成为战士的人和放纵的人本质上有什么区别?我还没有弄懂,卡洛斯也多次提问,唐望也解释不出来,因为成为战士了自然就成为战士了。这个问题是属于“做”的世界的,而停顿的世界没有这样的问题。
      
      
  •     
      为了完成毕业论文,美国人类学者卡斯塔尼达(Castaneda,接下来简称小卡)造访古老而神秘的中南美洲印第安纳部落,邂逅了当地的一名巫士唐望。小卡本来想着唐望可以成为他此次田野调查的对象,从他身上了解原始部落使用药用植物的习俗。没料到,巫士唐望认为小卡是「被选中的人」,决意收小卡为门徒,教导他另一种看待世界、体会自然的方式——温柔的,追求「天人合一」的,「与植物说话,与动物共存」的巫文化(即灵性文化)。
      
      小卡将自己多年在唐望门下的学习历程,和他与唐望的相处写成了一系列共9本的书籍,包括这本《巫士唐望的世界》和著名的《力量的传奇》等等,在西方世界一度造成轰动。(这股轰动,多少因为巫文化里使用药物达到改变感知的传统,迎合了1960年代左右西方世界对于药品使用的激烈讨论。)
      
      这一系列书,围绕着「理性」的现代文明与「迷信落后」的巫文明之间的分歧,特别是理性文化对巫文化的误解与矮化而作。受到西方高等学术训练的小卡,俨然就是一个理性现代人的代表,看待事情的方式注重理性,讲究逻辑、因果关系,认为知识应建立在可以观察到、可以验证的证据之上。做事情的方式也跟大部分的现代都市人一般,讲求目的、效率——他最初踏上中南美洲的旅途,目的也很明确:找资料、完成论文,Bang!
      
      
      但与巫士唐望的相处,慢慢改变了小卡。小卡在唐望身上,学到另一种看待世界的可能性。比如在《巫士唐望的世界》里,唐望试图通过教小卡打猎,来使他重新观察、接触大自然:星光、灌木、草丛、鹌鹑、岩石……这些都是离开现代人小卡很遥远的东西。
      
      小卡逐渐从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里解脱出来,跟着唐望去打猎。但是打猎一阵子以后,小卡又养成了一些习惯——每天到差不多固定的时间,小卡就认为「要开饭了」,这些都看在唐望的眼里。唐望觉得小卡很可笑,他说:「你的固定习惯就像我的吹号笛声意义的疯狂」,「即使你那时候不饿,你也会担心食物」。
      
      唐望一再提醒小卡,打猎本是要小卡打破原来的习惯,去重新寻找跟自然的联系,但小卡总是会不自觉把「打猎」弄成另一种机械化、制式化的工作。
      
      唐望还让小卡通过做梦去学习「控制力量」的一部分,老实讲,唐望说的东西很玄,好难懂。小卡也一直在吐槽唐望「他那怪异的逻辑实在是无与伦比」。我想,唐望教导小卡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一种敬畏的、谦虚的方式,而非「征服者」式的姿态(如果我没理解错)。他试图引导小卡,重新去体会事物背后,灵性般的奥妙,让他知道,所谓「真实」并不一定是理性世界定义的那个样子,「真实」还包括人的感受与诠释。
      
      
      世人对卡斯塔尼达的这一系列书褒贬不一,对他质疑的声音里,大部分是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感到怀疑,小卡老年在美国生活的所作所为也令人咋舌(他认为自己是唐望的传人,回到美国自诩一代宗师,开堂授课,还跟女学生乱搞之类)。
      
      不过,小卡讲故事的功力是一流的。这一系列书笔触平实、易读,小卡笔下的唐望更是妙语连珠:
      「猎人必须生活得像个猎人」,
      「最困难的是真心愿意改变」,
      「至于谁能成为战士,谁只能做猎人,不是由我们来决定,而是由引导人类的力量来决定」,
      「如果你想要比较,我可以说做梦也许要更为真实。在做梦中,你有力量,你可以改变事物,你可以发现出无数隐藏的真实,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一切」…
      叫人在心里拍掌撒花尖叫!
      
      至于小卡算不算个合格的人类学家,各家各有说法啦。我觉得吧,人类学学科追求对异文化的理解,站在异域文化、异域民族的角度,去理解、记录和写作,去替弱势文化发声——在这一层意义上,小卡算是完成得很好了!
      
      
      这个学期修文化人类学,是我第一次比较深入去了解灵性文化。加上在台湾看见台湾人对于神明的种种敬意,对我震撼还是蛮大的。由于众所周知的理由,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唯物主义,然后被内置了「8%」的发展观,一切以理性的、物质的、抓狂的发展为主导。别说神性,连人性都很少感受得到。现在我对那些未知的力量对了一层敬畏和慈悲以外,对日复一日「理性工具」式的生活方式也多了几分怀疑。我们现在吃饭、睡觉、工作、甚至是看电视、看电影的行为很多都是经过社会化的,对时间的使用和安排都相当制式(周一到周五是工作日,周六和周日是休息日,白天工作,晚上娱乐),城市和网络又将人与自然生生隔绝。我们常常会忘记去思考「生命本来是什么样的」这种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也许是那些看不见的、深藏在物质背后的东西。
      
  •      很长时间没有读书了,不知道是因为上一个Kindle被我摔坏了,还是因为静不下心来。
       新的Kindle到后,这两天在重读Carlos Castaneda先生的Journey to Ixtlan,唐望系列的第二本。这套书是前妻推荐给我的,推荐语是“这几年对她影响最大的书”,同时附了一句我应该不会感兴趣。我猜她那样说的原因是这是本关于一个巫师的书,像我这样平时以理性自居的人可能没法看下去。但她显然是高估了她跟我之间的差异,而遗忘了她跟我的共同之处了。
       这套书也进入了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之列。
       今天复读到第二章,是作者跟唐望第二次面时唐望劝说他Erasing Personal History(擦除过往痕迹)。书中唐望说:
       我没有历史。有一天我发觉过往痕迹如同饮酒一样对我不再必要,我便将它扔掉了。( I don't have any personal history. One day I found that personal history was no longer necessary for me and , like drinking, I dropped it.)
       在解释为什么需要这么做时,唐望说,为了沿续我们的历史,你需要告知了解你的人一切,并向他们解释你为什么那样做。而当你身上并不存在过往时,你不再需要向他人解释,这使你从他人为你建筑的牢笼中解脱出来( That would make us free from the encumbering thoughts of other people. )
       起初我对这一章颇不以为然。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唐望“在身边慢慢建立了一团疑云,无人确切地知晓我是谁以及我要做什么”的做法几乎是不可能行得通的。别的不说,我们平时付出的许多努力,恰恰就是为了获得一些使别人能够信任我们的历史,以帮助实现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比如我们努力上好的大学,在自己并不真心喜欢的岗位上做好工作,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为了让他人通过我们的过往历史来建立信任,获得他人的支持。而唐望给出的另一解释即当一切都不再确定时世界变得令人兴奋、并得到极致的自由(ultimate freedom of being unknown)也难以让我信服,因为我并不认为由不确定性带来的兴奋有多大的意义。
       坚强的人生对我而言才有那么一些“意义”。
       在这套书的第一本《巫士唐望的教诲》里,唐望意味深长地说过一番话,这番话如此触动我心,以致于我将它贴在微博和QQ等随处可见的地方,这段话被我缩减以后是这样的:
       所有的道路都是一样的:它们不通向任何地方。但是一条路有心,一条路没有。一条路使你坚强,另一条路使你软弱。
       它明白无误地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是一个过程,任何结果都没有意义,但方向仍无比重要,它要使得我们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心中充满力量而不迷失。
       当联想到这一段,我忽然明白唐望为什么首先强调要扔掉过往了。
      唐望讲的,大约并不只是扔掉过往这一样事物而已,他当时还没有讲出来的,其实是要扔掉一切使自己软弱的东西。
       他人的期望使我们软弱。我们总是努力地抬高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这使我们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必要的资源以完成自己的目标。但是当他人的期望一旦建立,我们便陷入到满足他人期望的漩涡之中,不断地作出努力以证明自己,最终我们只记得他人的目光而忘却了自己的初衷。如此,他人的期望成为了自我的牢笼,真正的自己躲在内心的小角落里哆哆嗦嗦不敢发声。看看身边,每个人都在说话,但真正在表达自己的又有几个,我们都只是在试图于人群中证明自己而已。同样,真正用生命去表达自己的人又有几个?当他人的期望成为衡量人生意义的坐标,我们已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自由,我们所追求的不再是自己的人生。
       外在的欲望使我们软弱。世间万物本来只是“我”的客体,但深陷其中却使“我”这个主体反而受到控制,欲罢不能。我们追求好房子本是想要享受到它为我们提供的安逸,但为了拥有它我们背上重重的躯壳焦虑一生;我们饮用美酒本是为了它的香醇获得短暂的快乐,但试问有多少次喝酒没有被迫的成份?我们使用微博本是看见更广阔的天地,但沉迷于此却浪费了多少青春?
       对未知的恐惧使我们软弱。我们做不成许多事,不过是因为我们没有勇气去做而已。世间伟大之人,不过是他们敢于突破对于未来和不确定性的恐惧而已。他们深知于人生而言只有自己的内心是真实的,是故敢于忠实于自己。他们是自己的主人,他们坚强故拥有力量。
       这些使我们软弱的东西,是我们人生中的迷雾,当我们敢于伸张自己的生命,寻找到并忠实于自己内心的方向,这些迷雾便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盟友,既使我们在旅程中获得捉迷藏般的乐趣,也使我们能够变得“狡猾”,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坚定并顺利地走下去。
       在被问及如何扔掉过往时,唐望回答到:
       首先这个人要有扔掉它的欲望,然后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将它切碎。(One must first have the desire to drop it. And then one must proceed harmoniously to chop it off, little by little.)
       当下一次我们努力地想要在他人面前证明自己、恐惧或产生某种渴望时,我们应保持警觉:它于我们的人生而言是否是必要的、它是否伴随我们的软弱而起、它是否是真实的自我的一部分,我是否应停下来、先将它扔掉再前进?
  •      人类的意识原本无所限。在言语性的思考之外,还有更深沉、更直接的知觉方式。那是言语所无法掌握、无法描述的。文字出现后,描述渐渐取代了直观的知觉。于是人类渐渐远离直观,而渐渐熟悉言语文字的间接,古老的精神智慧在文字的影响下渐渐变质,于是产生了宗教。
       宗教是人类试图回归本来面目的向往,也是古老直观知觉苟延残喘。原本对于完整意识的追求变为权力欲望的满足。言语文字的思考萌生了理性,理性的力量终于在欧洲启蒙时代以科技的形式开花结果,船坚炮利的强国开始掠夺纵横世界,欧洲文化对于美洲新大陆的侵略是不折不扣的浩劫,原来残存的古代智慧被视为异端,几乎遭到赶尽杀绝的命运。在这种极端的压力下,古代智慧残存的知识分子以生命为代价,开始对他们的传承进行彻底的检讨;结果他脱胎换骨,放弃了宗教的形式,诞生出一种抽象而极有效率的修行之道,重新强调完整意识的追求及精神上的最高自由。
       --97内蒙版第7页
  •     当我悲伤或愤怒时,有一种神秘力量驱使着我完全发挥这感觉,全身心的浸入浸入再浸入。同时,还有另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感觉的尽头建起一道金色的墙,高大而温暖,恒久沉默的围绕着它。在这两种力量之间,我努力寻找一种平衡,曾有那样一些瞬间我已经瞥见它了:通往伊斯特兰之门。
  •     
      
       “ 人类的意识与知觉原本是无所限制的。在言语性的思考之外,还有另一种更庞大、更深沉、更直接的知觉方式。那是言语所无法掌握、无法描述的。
       文字出现之后,文字的描述渐渐的取代了直观的知觉。于是人类渐渐远离直观,而渐渐熟悉言语文字的间接,古老的精神智慧在文字的影响下渐渐变质,于是产生了宗教。
       宗教是人类试图回归本来面目的向往,也是古老直观知觉苟延残喘,但是背负着时间所形成的庞大包袱,徒具形式而失去本质。原本对于完整意识的追求变为权力欲望的满足。”
      
       随着所谓文明的发展、进步,人类已经逐渐丧失了对自然界感知的本能,很简单:蛤蟆能预知地震,而人类不能。所谓读心术和感应,在远古也许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而与今天,却成了科幻小说或传说中巫术的专属。人类拥有科技,但上不能对天文有更多了解,下不能对地心情况有所探查,宏观不了解宇宙,微观不了解人生。面对诸多问题,不是面对,而只能逃避,笑话不先进文明,笑话其他的生活方式,这不是一种可悲吗?
       十年内,自然界物种灭绝的速度令人难以置信,科技狂飙突进的同时,人的自我修复能力越来越差;在灾难面前,忽然遁入无知的恐惧中:所谓真实和自信如此脆弱,我们理所当然行走的地面居然是幻影?我越来越相信,有生之年将经历变革。
       大家都在谈论2012年,地球磁极调转,太阳系进入光子地带,上一次发生在十万年前的亚特兰蒂斯时代……深蓝孩子诞生了,他们掌握通灵术……新时代,一切的预言不尽相同,到那时,也许什么都不会发生,但这个时代会重新锁定一个主题,那就是:心灵。
      
       《前往依斯特兰的旅程》叙述了西方理性传统下“传奇”的诞生。它让读者了解,我们也许过于偏执于感官信息的可靠性——这同样是一种迷信。
       无论2012年的预言是否会应验,内在的变化会发生。诸种思潮:cyberpunk认定意识将陷入技术控制;年轻人通过毒品寻求快乐,进入幻影的世界。这些都显现:一方面是物质的丰裕,另一方面则是对物质的怀疑,通过科技进入意识的方式行不通,超越的心境依靠原始智慧的指引。在此之前,则首先要放下物质与自我的偏执。
      
      通过阅读,不难发现:佛教、第三道、新世纪……加上玛雅人、印第安人的、澳洲土著原始的传统,都具有相似的倾向性,名词不同,但含义如此相类。这一切的神奇,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去体悟。
      在跨文化的心灵领域,被遗忘的终究会再现,被唤起的将是透过幻影的本真。
      
      
      
      
      
  •   烈烈~这么巧找这本时碰到你了。
  •   伸手预借...//
  •   突然找不到模仿术小组了,现在叫什么名了?
  •   似乎叫淘宝什么小组吧
  •   啊。。。。这么狠心
  •   噩梦以及淘宝研究
    进不去了
  •   这首 最终的旅程 ,如你般被深深感动.
  •   在此之前,则首先要放下物质与自我的偏执。
    --------------------
    非常好,然后。。我们找到彼此的连接,与自然万物的连接
    我们本是天使,拥有无穷的力量。。
  •   我也喜欢唐望系列的书,这本书是第一本,我有全套的电子版呢
  •   如是如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