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大讲堂(第16辑)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作者:凤凰卫视  页数:270  字数:25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为意外的成功作序  ——写在《世纪大讲堂》结集出书之日  凤凰卫视公司董事局主席 刘长乐  当我们决定创办《世纪大讲堂》节目时,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我们找不到任何范本。也就是说,把学术直接搬上电视荧屏,尚无任何的成功先例。我们只是觉得,让现实世界了解学术思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们多是尊崇实践大于尊崇理论,而理论指导生活发生的频率实在太少。我们重视的理论,多是对刚刚发生过的实践的仓促总结。而每一位走进过大学校门的人都知道,学院派理论绝不仅于此,它是丰富的,多元的,五彩斑斓的,引人入胜的,甚至它们之间也有着类似戏剧性的激烈冲突。假如我们把它搬上电视,至少是一部分读书人,可以离开书册之累,躺在舒适的床上,透过现代化电子传媒,了解深邃的理论世界。  于是,凤凰卫视同仁经过一番准备,于2001年元月推出《世纪大讲堂》栏目。  起初,我们只是觉得,把学术搬上电视,不管有没有人看,都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情。由于预见到这样的节目可能会因为没有观众而失去广告商青睐,最终导致节目自生自灭,于是我们创办这个栏目之初,多少带有几分悲壮。但是我们成功了,这使许多同行——包括许多凤凰卫视同仁——大吃一惊。  我们的实际观众群,也大大突破了原先预想的范畴,吸引了为数众多的海内外学子和那些具有一定知识积淀,而又时刻关注着国家命运的观众。其间,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坐在自己家的沙发上,每个星期六都可以免费享受一次大学教育;正在大学工作或学习的人,可以不经过图书馆的烦琐手续,轻而易举地得知其他教授和其他学术领域的动向和观点;而已经走出大学校门的人,可以旧梦重温,不出家门,便听到久违的恩师或新锐学者对国家和改革的诤言。  由于国际一流大师经常出现在节目中,比如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世纪大讲堂》显得大气满城。名校名师风采相继得到公平展示,《世纪大讲堂》也就变得内容磅礴,框架严密,百家争鸣。加上主持人游刃有余的穿插,化淤节于瞬间,使得如此严肃的节目中有了会心的笑和毫不拘谨的交流。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使《世纪大讲堂》出人意料地在一个极不起眼儿的非黄金时间,迅速蹿升为凤凰卫视的王牌节目之一。到此为止,这个得到观众厚爱的节目,已经播出将近六年时间。所以,我们继续推出这部实录书籍,以慰关心我们、鼓励我们、给我们以好的建议的广大电视观众。在这篇简短的序言的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凤凰卫视同仁,说一声“谢谢”。有了大家的关爱,才有了这个电视学术节目出奇制胜的成功。  2008年5月

内容概要

以“学术一样让你听懂”为宗旨的“世纪大讲堂”是一档将严肃学术话题融于活泼电视形式的对话节目,自2001年1月6日在凤凰卫视亮相以来,因其独具的文化品位,十足的现场互动感和对严肃学术问题深入浅出的解构而在电视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节目邀请到近百名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在“世纪大讲堂”里讲学论道。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和查尔斯·汤斯教授,北京大学经研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北大经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教授、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何大一教授等都亲临大讲堂,与莘莘学子进行了深入、生动的学术交流。    本书是《世纪大讲堂》的结集之一。该书以全记录的形式实录了16集“世纪大讲堂”的演讲稿和答问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水利、气象等等领域和范畴,涵盖中西,信息密集,阐微发幽,打通古今。通过此书,读者可以获得国内外最权威的专家学者们的学术成果和新世纪人文、自然科学最新动向资讯,领略到国际一流大师框架严谨、大气磅礴、引人入胜的演讲。

书籍目录

刘长乐  为意外的成功作序——写在《世纪大讲堂》结集出书之日李君如  中华民族振兴的旗帜和道路贾康  财政体制改革的反思与对策杨振宁  对全球GDP猛增的反思余秋雨  世界视野下的中华文化王康  俄罗斯精神的另类解读(上)王康  俄罗斯精神的另类解读(下)茅于轼  贫富差距在中国张曙光  透析人民币升值王宇  世界经济的失衡与均衡刘梦溪  大师与传统方立天  佛教文化的当代意义刘国深  台湾乡土文化变迁傅佩荣  儒学在台湾傅佩荣  道家智慧的当代价值戴锦华  电影文化新格局袁钢明  日本泡沫经济之真相阎学通  台湾与中国未来高建群  游牧文化与中华文明周大地  中国能源的挑战与战略邓正来  中国法学的困境与出路

章节摘录

  中华民族振兴的旗帜和道路  曾子墨: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在全世界都被称为是一个奇迹,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的西方媒体一直在就一些问题争论不休。比如说中国会不会以自己的意愿来影响国际体系,中国会不会像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还有中国如何走上政治民主改革的道路以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未来会走向何方。现在正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许多国内外各界的人士都在关注高层的动向,希望能够从中解读政策。同时也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有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先生。  李君如:你好。  曾子墨:刚才短片当中介绍了您这些年从事的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等等。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我觉得很多年轻人可能对于这些理论性的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兴趣,所以我们也特别想了解当初您是怎么走上这条道路的,是什么触动了您开始对这些问题感兴趣?  李君如:其实很简单。一是我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势必要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场革命。为什么我们作为年轻人都满怀激情地投人这场革命,最后结果和我们的初衷有那么大的差距。这需要我们去研究。中国是怎么走过来的?毛泽东和他的思想是怎么形成发展起来的?以及他为什么会在晚年犯那么大的错误?应该留下些什么样的经验教训?这些都是触动我去研究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原因。  曾子墨:十七大马上就要召开了,很多人对这次会议也都特别地关注。我们先回顾一下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时候就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到现在已经实施了有一段时间了。大家也想了解一下,和谐社会从提出到现在,效果怎么样?它其实是一个古老的哲学理念,把这个哲学理念运用到今天中国的执政政策当中,应该怎么去理解。  李君如:去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做了一个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决定。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献,有了目标,我们就开始起步,自觉地往这方面努力了。但这不等于我们已经什么都和谐了,目标有了、纲领有了,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去努力,去做。与其说有什么进展,有什么变化那些大话,还不如说我们正在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做。  曾子墨:就是说我们处在努力的过程当中。十七大马上就要召开了,您感觉有哪些内容会在这次的会议上成为比较强的声音呢?  李君如:我不是算命先生,十七大开了就可以知道了。但是应该注意的一条就是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提出了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感到要重视,这很可能就是我们十七大要解决的一个中心课题。  曾子墨:好,谢谢李君如先生。那接下来我们就掌声欢迎李君如先生给我们进行今天的主题演讲。  百年探索。一朝崛起。  经济奇迹的背后,  如何解读历史,把脉政治?  社会主义究竟为何被选择?  中国政治改革又将走向何方?  李君如: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旗帜和道路”。中间就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那么从哪里讲起呢?我想先谈谈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问题。记得美国的《全球主义者》杂志曾经刊登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这篇文章名为《中国与全球化》,它说,中国现在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牵动世人的心,不论是制造业还是全球关注的安全问题,甚至中国颁布的法规都会引起关注。中国是全球最有活力、最受瞩目的国家。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有意思在哪里呢?它不是一般地写,而是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问,是作者问的问题。答,是借用世界上一些名人之口来回答。而这些问题的要点是什么呢?就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走向问题,就是一个近代以来历经苦难而正在奋发图强、并大踏步走向世界的13亿中国人的中国梦。1840年到1949年。经过这一百多年的浴血奋斗,再经过1949年到2050年这一百多年的开拓进取,我们的梦想将会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不是一句空话,因为经过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的精心探索,从1978年底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大转折。这一大转折不仅仅是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一个转变,而且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各方面体制的历史性大转折;是全社会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乃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方式的大转折;是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强大而可亲的现代化国家的大转折。因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经过1978年到2006年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性的大转折已经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梦想一步一步变为现实。我这里说了几个时间段,一个是1840年到1949年,一百多年。1949年到2050年,又是一百多年,这是两个一百年。然后我又说了两个时间段,1949年到1978年,相差近30年,又说了1978年到2007年,相差又是近30年,两个一百年,两个近30年。把中国梦的过去、现在、将来历史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特别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海内外人士关注当代中国的走向是一种历史性的关注,是全方位的关注。他们关注当代中国的经济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关注当代中国的文化及其同世界各个文明的关系,关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年轻人的民族心理、民族心态的走向等。  我作为观测者,作为学者感到高兴,为什么呢?多少年来被人看不起的中国人被关注了,这当然是好事,至于关注中国人的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管不了。但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是要用事实和有说服力的道理来回答人们关注的种种问题。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走向世界,靠的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靠的就是这个民族历经苦难找到了能够融会贯通古今中华文化精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人是怎么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呢?这个问题,学者们已经发表了很多的意见,而且都很有价值,这里我想从历史的角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当然这里有三个问题是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社会理论是从外国引进来的,中国人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社会理论、社会理想呢?第二个要回答的问题是既然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理论能够解决中国问题,为什么还要中国化呢?为什么还要去讲求中国特色呢?第三个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加中国特色,或者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是不是还要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和新发展呢?我想对这么一个好像习以为常、似乎不需要进行思考的命题进行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恐怕还是有必要的。  辛亥革命为何换来假共和?  苏联道路为何未能复制?  理论与实践不停冲撞,  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怎样完美结合?  关于第一个问题,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和社会理想,并非在中国土生土长的,这我们都知道,尽管中国的古代思想里面包含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因素,但不能说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它是从国外引进来的。那中国人为什么会选择这种社会理想、社会理论呢?我的回答是,这是历史的选择,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这话也许太空泛了,我稍微做点解释吧。我们都知道,中国有过辉煌的过去,但是到近代倒了大霉,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成为一个任各个列强宰割和欺凌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两大历史性课题就降临到我们这个民族的头上。哪两个历史课题呢?一个是救亡,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使中国人民抬起头来生活,能够站起来。第二个就是发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成为能够屹立世界的伟大民族。为了解决这两个历史性课题,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其中最伟大的要算是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他领导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下推翻的,可惜的是他的抱负最终没能实现,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特别是当他通过多党竞选来改造中国社会的时候,却被与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紧密勾结在一起的北洋军阀趁机控制了国家政权。当时许多人非常感叹地说,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所以中国人尝试过各种主义,尝试过各种道路,最后都没能够改变中国人悲惨的命运。一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面貌为之一新。现在说起来找到马克思主义是轻飘飘的一句话,可当时是很艰辛的,甚至经过内心激烈的冲撞。我举一个人物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年轻时的毛泽东是位爱国、有抱负的青年,要改造中国,要改造世界,他也读了好多书,寻找各种主义,几次到北京来,包括在北大工作,他比较了各种主义之后。他认为无政府主义最适合中国,他还专门讲这个问题,……的无政府主义比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更广、更深远,而且他根据这种民主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的追求,领导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比如驱逐军阀,比如提倡妇女解放,他在湖南搞了各种活动,包括湖南自治运动。但最后都失败了。所以在实践中他很痛苦,最后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就说,看来,我们只能找马克思主义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一种选择,什么意思呢?中国社会决定了你想搞无政府主义,搞民主主义都不行,我举这个例子就想说明,我们老一辈革命家选择马克思主义,不是哪一天读本书觉得这个好,我来介绍给大家。也不是说拍脑袋拍出来的,不是这回事。而是在思想、实践痛苦地冲撞中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所以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又不能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这是在实践中发生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回答了这个问题,毛泽东说,中国革命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民族革命,这个民族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但是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了,所以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新式的民族革命,叫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革命成功以后,建立新中国,然后才能进行第二次革命,就是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我们把这套理论和马克思理论对比一下。就发现两者显然既有一致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根本目标是一样的,但是实现的步骤、道路、依靠的对象都不完全一样,这就叫中国特色,这是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毛泽东把这样的理论创新叫做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种具有中国特色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成功了,不仅赢得了1949年人民革命的胜利,而且胜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们又碰到新的问题,原来我们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就是标准的社会主义,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搞社会主义学苏联就是了。但是实践很快就证明了苏联那套社会主义模式在中国行不通。  当年我们碰到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苏联搞社会主义,重工业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大量的投入、大量的矿产资源,还有大量的技术装备。我们是落后的农业国,农民占大多数,因此毛泽东就说,我们首先要让农民富起来,人民富起来,然后才有条件去搞重工业,所以他提出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关系问题。轻工业和农业问题是农民的问题,是民生问题。轻工业、农业发展了,我们才有条件搞重工业,并不是我们不要重工业,既要发展重工业,又要发展农业、轻工业。这些问题是当年困扰我们的一些大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做法在中国不适应,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也正因为我们进行这样思考的时候,苏联社会主义的弊端暴露出来了。当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把斯大林个人崇拜问题猛地揭露出来了,这个问题不是个人品质的问题,而是背后的制度问题。我们把实践的探索和苏联制度弊端的暴露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促使我们要考虑一个大问题,就是我们过去搞革命要走自己的路,今天搞社会主义是不是也要走自己的路呢?所以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来,看来我们要搞第二次结合,第一次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现在是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应该讲,毛主席提这个问题是了不起的,而且他做了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遗产。可惜的是由于他指导思想没有彻底地改变,最后没有成功。  是邓小平在总结毛泽东的历史经验及其留下的思想财富基础上,继承他的未尽之业,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开始探索,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腐败不断原因何在。能否治本?  民主改革效果如何。能否坚持?  中国特色怎样理解,能否实现?  这里又提出个问题,毛主席的探索为什么没成功?在新的实践环境里面。也得对马克思主义再认识。所以邓小平认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也要对社会主义反思,对马克思主义反思。这就触及到了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小平同志从领导我们把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天开始,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解放思想就是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念提出来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观念提出来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观点提出来了。而这些创新的观点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有了这个基石,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厦就可以一层一层地盖起来。

编辑推荐

  著名讲坛,权威学者,民众话题,框架严密,百家争鸣! 这里是自由的、思想的论坛;这里是思想的盛宴、学术的殿堂;这里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园地;这里没有任何偏见,强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里是大中华文化圈的学者阐释独特思想、展示最新学术成果的传播平台。让经典学术走进民众视野,我们不愿给学术披上盛装,因此极力避免与那些总是乐于用曲高和寡诠释学术的人遭遇。我们要做的,恰恰是把在暗室尘封的理论搬入广场,放置在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之中。学术应该是透明的,像阳光一样,照亮大多数人的生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纪大讲堂(第16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时间有限又想看一下这个节目却怎么都看不齐买了这本书让我们在百家之言中让我们思想重新撞击
  •   很不错!比学校讲的好多了,题目也很广泛、新颖。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