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里的智慧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  作者:秦红增//韦丹芳|主编:周建新//秦红增  页数:362  
Tag标签:无  

前言

全球化时代,人们往往陷入发展与多样性之间矛盾之中。一方面,高度发达的现代技术和日益丰富多彩的物质,使得我们比任何时代都享有生活的富足和沟通的便捷;但在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同质性却导致异质性或多样性正在消失,如物种的、人群的、文化的,等等。最让人尴尬的是,我们既不能停止发展的脚步,又无法回避多样性的问题。而且对于全球化程度较低的区域或民族、国家,更应加快发展速度,因为没有任何理由或可能将某一族群置于全球化之外,让他们承担起保护或维持多样性的责任。基于这样的背景和考虑,发展与多样性并举的策略或目标,便成为20世纪中期以来各个学科的优先追求。或许是学科研究对象的缘故,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较早地就捕捉和关注到了这些,且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如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在1956年出版的《农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就认为,由于乡土社会是“前工业社会”,与现代社会无法共存,民间文化全靠都市精英文化推动甚至强制才能实现,因此,小传统在文化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使得在文明的发展中,农村不可避免地被城市所“吞食”或“同化”。更早的还有英国人类学家马凌诺斯基。他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前言里讲道:“民族学正处在一个即使不是悲剧性的也是十分尴尬的境地。正当它整理好作坊,打造好工具,准备不日开工时,它要研究的材料却无可挽回地急剧消散了。

内容概要

  科技人类学,技术与文化、贡川壮族纱纸的科技人类学考察、广西隆林苗族蜡染的制作工艺、侗族传统建筑技术文化解读、毛南族花竹帽的编织工艺与文化功能、广西横县食鱼生习俗的饮食文化探讨、广西龙胜大寨村红瑶女性传统服饰工艺与传承等。

作者简介

秦红增(1967-  ),男,陕西省合阳县人,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一东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族群与区域文化。曾出版《桂村科技》《中国文化精神》等专著。《文化人类学概论》(与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合作)等教材。韦丹芳,1979年生,广西宜州人,壮族。2000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南方民族技术史和传统_T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科技人类学:技术与文化一、技术与文化进化二、文化与技术的精神与美感三、传统技艺里的文化表现第二章 贡川壮族纱纸的科技人类学考察一、绪论二、调查区域概况三、贡川纱纸工艺考察四、贡川纱纸的经济效益分析五、纱纸的文化意义分析六、结果与讨论第三章 广西隆林苗族蜡染的制作工艺一、引言二、调查区域概况三、隆林苗族蜡染制作工艺考察四、苗族蜡染工艺的文化意义五、结论第四章 侗族传统建筑技术文化解读一、绪论二、侗族传统建筑概观三、鼓楼营造与文化功能四、家屋形制与营建仪式五、福桥结构与文化审美六、营造技术文化梳理七、余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第五章 毛南族花竹帽的编织工艺与文化功能一、毛南族概况二、调查区域概况三、花竹帽编织工艺流程四、花竹帽工艺的传承五、花竹帽:丰富的社会文化功能第六章 广西横县食鱼生习俗的饮食文化探讨一、调查地概况二、食鱼生习俗的历史源流三、鱼生选材、制作和食用禁忌四、食鱼生习俗的变迁五、食鱼生习俗的作用六、食鱼生习俗的传承和开发七、结束语第七章 广西龙胜大寨村红瑶女性传统服饰工艺与传承一、调查点概况二、绚烂•蓬勃:红瑶服饰概览三、衰落•复兴:现状的解析四、自发•自觉:多方的协作五、继承•创新:努力的目标第八章 柳江成团煌土窑工艺研究一、引言二、调查地概况三、烃土窑工艺考察四、烃土窑工艺的现代扩展五、煊土窑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广义地说,传统技艺是技术和艺术、真善美的统一体。“技”是技能、工巧、处理人与自然物的方式方法,往往代表着特定时代人们的生计方式。拿农耕方式来说,汉族等的精耕细作,侗族、苗族等的稻鱼鸭同田共生,云南一些山地少数民族的刀耕火种等,不同的耕作方式所要求的技术也就有所区别。精耕细作讲究的是对土地的整修和墒情的把握,同田共生讲求的是生物之间的和谐,而刀耕火种则在于如何使土地定期恢复肥力。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本身就具有美感,尤其是当技术日益成熟时,毫无疑问地,能够把自身的审美元素加入到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因而,技术往往与艺术相伴而生,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技艺”。传统技艺便构成人类创造力和美的累加。但应该看到的是,传统技艺里的艺术不只是技术日臻完善所体现出的美感,更重要的是技术之“道”。这里的“道”讲的不是自然规律,而是人文之道、修养之道。《庄子•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古代科技经验性背后的神秘性,另一方面主要是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对“道”的依附性。技中见道,技道相通,体用不二,从而又在技艺中融入了“善”,即技艺的合目的性,这不仅使中国古代科技步入术德并举,艺道兼修的独特路子,而且也在技术的背后隐藏了各式各样的禁忌、传说和故事。科技人类学亦称作技术人类学或科学技术人类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自90年代开始逐渐为学术界关注。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人类学的研究者、研究的对象和理论指导、方法论等方面。如一些学者认为技术人类学是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确立技术的研究地位,应是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运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于科学技术所作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人和人群。

后记

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是人类文明历史的常态,多元文化的发展史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史。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何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国际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并热烈讨论的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制定和发表了一系列公约和宣言。如2001年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2005年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等。这些公约和宣言,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而在学术界,自20世纪以来,研究不同文明关系的论著也不断增多,特别是以文化为中心问题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充分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规律。正如本书开篇所言:“人类学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传人中国也不过百年时间,但却以其独特的跨文化研究理念和参与观察等田野调查方法为其他学科所承认与借鉴。在成果上,人类学家们‘以小见大’,在给世人描述出各式各样的民族或族群社会、文化风貌的同时,其笔下、镜头里也保存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化。”近年来,广西民族大学以民族学、人类学、科学技术史等学科建设为基础,致力于科学技术人类学的发展与研究,尤其是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方面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个案剖析。2006年,在时任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韦茂繁教授的极力倡议下,在广西民族大学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何龙群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广西民族大学进行了科研立项改革,在继续保持立项面广的基础上,加大科研投入,增设了广西民族大学重点研究课题。经周建新教授、韦树关教授等人的着力推荐,我们负责了校级重点课题“壮侗语民族的族群共生性与文化多样性研究”,同年便开展了相关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

编辑推荐

《手工艺里的智慧: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广西民族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文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手工艺里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