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的日子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法)圣艾克絮佩里  页数:808  字数:477000  译者:黄荭,周小珊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云上的日子》收录了圣艾克絮佩里的《飞行员》、《南线邮航》、《夜航》、《人类的大地》、《战争飞行员》、年轻时代的作品和几个电影剧本。从内容上看,故事和情节都有一定的自传色彩,紧紧围绕着飞行和方兴未艾的航空事业展开;从写作风格上看,这些文字见证了作者追求自己独特的文学理想的执着和热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为圣艾克絮佩里赢得了“费米纳“文学大奖的《夜航》,这本书一出版就跻身于世界名著行列,在四年里再版了八十几次,还有发表于1939年荣膺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的《人类的大地》。

作者简介

  安托万·德·圣艾克絮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1900-1944),生于法国里昂一个传统的天主教贵族家庭。1921-1923年在法国空军服役。1926年加入拉泰科雷公司,开始邮航事业。1939年二战前夕返回法国参加抗德战争。1940年流亡美国,侨居纽约埋头文学创作。1943年参加盟军在北非的抗战。1944年圣艾克絮佩里起飞执行第十次飞行侦察任务时失踪。他的代表作有《南线邮航》(1928)、《夜航》(1931)、《人类的大地》(1939)、《战争飞行员》(1942)、《小王子》(1943)、《堡垒》(1944)。

书籍目录

“今天早上,我也修剪了我的玫瑰”飞行员南线邮航夜航人类的大地战争的飞行员附录一:年轻时代作品 神甫先生,请擦亮您的皮靴…… 一顶高礼帽的历险记 鹿角声高扬又渐渐止息…… 夜晚的气息中羽翼微颤…… 雨伞 金色的太阳 德国鬼子的几幅侧面图 痛苦 兰斯!…… 战争的春天 幻想破灭 小桌的谣曲 赶快做我们的梦,因为这里有一片绿荫…… 女教师致神童的道别 致友人 十四行诗 诀别 月亮 舞者玛伊 选题:冒险 选题:爱情 池塘 池塘 深渊 深渊附录二:圣艾克絮佩里与电影 安娜-玛丽(剧本) 安娜-玛丽(电影分镜头脚本) 南线邮航(剧本首末页) 伊戈尔 索妮娅(剧本) 飞机迷失航道后……(无标题剧本)圣艾克絮佩里生平和创作年表

章节摘录

  “今天早上,我也修剪了我的玫瑰”  黄荭  1900年,安托万·德·圣艾克絮佩里出生在法国里昂一个传统的天主教贵族家庭。童年生活温馨而平淡,但很快,年轻的圣艾克絮佩里就感受到了20世纪初某种集体的迷惘和惶惑。“上帝死了”,尼采如是说。兰波、克洛岱尔、阿波利奈尔、圣一琼·佩斯、玛丽·诺埃尔、萨特、安德烈·布勒东、梅洛一庞蒂也都在各自的文本中流露出他们对“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神”的失望和怀疑。随着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和地区冲突的日益激化,单纯的信仰被冷酷的现实撕得支离破碎:上帝的形象变得模糊,他的声音喑哑了,他成了没有内心的圣像,摊着无法再次给予的双手,被高高地绘在教堂的玫瑰花窗和天花板上。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相信,不再有奇迹,不再有显灵。旧的世界倾斜了,坍塌了,我们站在信仰和战争的废墟上,像一个被历史抛弃的孤儿,不知道何去何从。1943年,在给X将军的一封信中,圣艾克絮佩里这样写道:“很奇怪我无法拥有信仰。人们无望地爱着上帝:这就是我的情形。”  于是他在平常日子中寻找寄托和满足,“无望地”成了一名享乐主义者,大吃大喝,抽很多烟,约会很多女人,打桥牌或去沙漠、雪山寻找失踪的同志……因为他时时刻刻都需要填满,填满那份上帝留下来的空虚。但那份空虚永远无法填满,地上的幸福只是镜花水月,面对上帝的缺席,他无法承受,又无法逃避。智慧只是经验的总结,科学不能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科学解释不了神圣,也解释不了热忱。对圣艾克絮佩里来说“只有一个问题,世界惟一的问题。给人某种精神意义,某些精神的焦虑”。他需要相信,需要崇高,需要灵魂的归属。  1912年7月,在安河度假的飞行员加布里埃尔。弗罗布莱斯基一萨尔维带小安托万首次飞上蓝天。 “你当超脱于自身之外,并且要走得更远,登得更高,直到看见群星已在你的脚下”,尼采的话一下击中了青年圣艾克絮佩里的心。1921年,圣艾克絮佩里应征入伍,被编入斯特拉斯堡第二飞行大队,担任机械修理工。但他给自己既定的位置不在地面,他向往蓝天,满心期待在云上找到他的信仰,找到灵魂飞升的醉意。为了成为一名军事飞行员,他自费修习了价格不菲的飞机驾驶课程,先取得民航驾驶员的合格证书,随后于同年12月获得军事飞行证书,从此和飞行结下了不解之缘:“700小时的飞行纪录;21岁第一本军事飞行的小册子上成绩‘优秀’,一年后获得军官的小杠杠;邮航时期,当圣艾克斯不遐想的时候,他在碎石地面和摩尔人的枪林弹雨中着陆,救出过五名迷失在沙漠里的飞行员;为了寻找失踪的吉尧梅,他在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里盘旋飞行了好几天。之后他成了水上飞机的试飞员,优秀的数学家,飞行证书的发明者和分公司的经理。他没有歇息,而是去尝试飞往西贡和合恩角的不可能的飞行,从一次次的事故中生还,他随后成了阿拉斯的战斗飞行员……”  对圣艾克絮佩里来说,飞行不仅是一份职业,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的必需。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说:“如果上帝已经走了,人不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地球没有任何主人,在空无中前进。这就是存在的不可承受之轻。”飞行成了圣艾克絮佩里承受存在之轻的方式,那也是通往天堂的方向,既然上帝不从他的祭坛上走下来,他就飞到天上去找寻他。但天上空荡荡的,阴晴不定,风雨未卜,然而那样的高度让他着迷,风暴后宁静而纯净的天空抚慰了他的心灵。在天上,他是飞翔的天使,人和飞机合而为一,他拥有俯瞰大地的视野,“神”的视野。  找不到上帝,圣艾克絮佩里于是决定做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肩负责任并勇于承担的人。既然上帝不来拯救,那人类就自己拯救自己。他常常说:“应该爱人们,但不要告诉他们。”既然上帝不再给予,他选择自愿的“献身”,把自己放在祭坛的桌案上,在黑夜里航行,抗争,寻找地平线,寻找黎明。“该跟人类说什么?”他常常这样自问,他喜欢神的言说和普罗米修斯式的馈赠,他甚至想把《堡垒》写成一部20世纪的《圣经》。他的世界是单纯的:飞行、风暴、孤独和征服。征服黑夜,征服恐惧,也征服自己内心的脆弱。所以他选择行动,选择一种绝望的救赎,为了整个人类,他准备随时牺牲自己粗糙而笨重的躯体。  我看不到我住的教堂了。  我穿上衣服,为一个死去的神效力。  ——《战争飞行员》  如果说飞行给圣艾克絮佩里提供的是肉体感性的飞升,那么写作就是诗人灵魂智性的翱翔。早在中学时代,圣艾克絮佩里就迷上了阅读和创作,曾先后写过短篇小说、亚历山大体诗歌、文学随笔和几个短剧。尤其是当他在巴黎读预科班准备报考海军军官学院期间,姨妈雷特朗吉夫人介绍他认识了当时文学圈里几位著名作家,其中就有比他年长31岁的纪德,很快这位文坛前辈就成了青年圣艾克絮佩里文学上的良师益友。1926年《银舟》杂志发表了圣艾克絮佩里的短篇小说《飞行员》,从此,写作成了他在飞行中途停靠的最好伙伴:一块木板架在两个汽油桶上,一本小本子,一支笔,他喜欢把刚刚经历的飞行和在云上的思索记录下来。之后的《南线邮航》(1928)、《夜航》(1931)、1932年至1939年为《玛里亚娜》和《不妥协报》写的系列文章、《人类的大地》(1939)和《战争飞行员》(1942)都分别见证了他作为图卢兹一卡萨布兰卡一达喀尔航线、南美航线和战区侦察飞行员丰富的人生体验。纪德为《夜航》作序时说圣艾克絮佩里“对自己所叙述的一切都极为熟悉。他个人与危险的经常遭遇,赋予小说一种真实的、难以模仿的特色”,并赞扬他的创作为世人揭示了一个不同俗见的真理:“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承担责任。”  圣艾克絮佩里的文学创作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时期:1926年至1931年,1931年至1939年,1939年至1944年。诗意一点,可以借用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关于精神的三个转变来形容作家创作的三个阶段:“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变成狮子,狮子如何最终变成孩子。”  1926年至1931年是邮航时期,既是圣艾克絮佩里职业飞行的开始,也是他写作生涯的起点。那是精神转化为“骆驼”的时期,积累、忍耐、承受的时期。此时的圣艾克絮佩里还是一个精力充沛、热爱冒险的年轻单身汉,对天空和未来都充满了浪漫美好的憧憬。法国的航空事业也刚刚起步,法国至非洲,法国至南美洲、美洲内陆的航线像蜘蛛网一样扩展,圣艾克絮佩里和其他从事这一行业的拓荒者们一起奋斗不息:迪迪叶·多拉、普雷沃、梅尔莫兹、艾蒂安、吉尧梅……他们将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航空事业,为了实现人类那既古老又现代的梦想:像鸟一样飞翔,俯瞰大地,更好地认识地球也重新认识人类自己。飞机让世界变小了,邮航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全新的视野和全新的体验为飞行员作家提供了激情的冒险和发现的乐趣。这一时期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圣艾克絮佩里负责朱比角中途站和阿根廷邮航公司的经历:飞行员的孤独和友爱,变幻莫测的天气和人间的灯火,邮航的责任和夜的威胁……  1931年,圣艾克絮佩里的生活中有两桩大事,而且两件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结婚和发表《夜航》。书中有这样一个残酷的情节:为了利维埃的“真理”,飞行员法比安的飞机消逝在茫茫的苍穹,他妻子朴素的幸福和热切的期待也随之破灭。而此时,龚苏萝成了现实生活中飞行员圣艾克絮佩里的妻子。这样的安排是一种巧合,或者竟是一种宿命,注定地上的公主和天上的王子终究不能长相厮守。是年3月,圣艾克絮佩里把新作《夜航》送给纪德,同时也把心上人龚苏萝介绍给他。纪德后来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圣艾克絮佩里从阿根廷带回一本新书和一个未婚妻。读书,看人,我大大祝贺了他一番,尤其是对他的书……”纪德讨厌龚苏萝,同样龚苏萝在《玫瑰的回忆》中对纪德的评价也很尖刻,说他只喜欢年轻的男人和年老的女人,说“他的声音很甜,有时腻腻的,像一个没有爱够的慵懒的老妇人的声音”。那次会面非常失败,怯场的龚苏萝没有得到贵宾的好感,也没有赢得未婚夫家人的欢心:“吃饭的时候,我喝呛着了,发型师把我的头发卷得太厉害,我出汗,我的消化很慢,最后我把葡萄酒倒在托尼的裤子上……后来我就什么都不记得了。头痛得厉害,有两天,朋友和客人们的脸都不见了,我一个人留在米拉多尔的黑暗里。”因为有着萨尔瓦多小火山一样性格的龚苏萝“来自外族,来自另一片土地,另一个社会,我说另一种语言,我吃不同的食品,我有另一种生活方式”。  理想、诗意和现实格格不入,龚苏萝需要一个稳定温馨的家,而圣艾克絮佩里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歇息的场所,一个旅店,一个随时可以让他重新出发尝试新事物的“驿站”。龚苏萝喜欢安逸,她害怕速度,她喜欢待在地上,静静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而圣艾克絮佩里对日常生活、对地面一直怀有某种孩子气的不满,婚后他相继在图卢兹、佩皮尼昂、圣拉斐尔、卡萨布兰卡、纽约等地居住,在巴黎他就至少搬过五次公寓。他是一颗不想扎根的蒲公英的种子,他需要流浪,或许只有在风、沙和星星的世界里,他才拥有遐想和继续做梦的自由。圣艾克絮佩里曾说:“人类的生命固然是无价之宝,但我们总是要行动,总是要有所作为……只有行进中的事物才有意义。”所以他选择冒险,选择出发,他做过水上飞机的试飞员,先后尝试打破巴黎一西贡、纽约一火地岛的飞行时间纪录,以《玛里亚娜》、《不妥协报》、《巴黎晚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奔赴摩洛哥、莫斯科、西班牙等地采访……1931年至1939年期间,圣艾克絮佩里怀着某种萨特所说的“无谓的激情”,过着某种“纷纷扰扰”的生活,写些片段的文章和随想文字。这一时期也被作者称为“蓝色时期”,蓝色不仅是面对催债人的焦虑,还是对不确定的职业、社会和没有突破的写作的焦虑。那是被囚在牢笼里的成年“狮子”的焦虑。  1939年9月是一个分水岭,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世界大战突然爆发,所有的秩序都被打乱了,世界坠落了。圣艾克絮佩里在《随录》中写道:“人类需要和解,而和解需要直觉、耐心,需要慢慢来。”采访过苏联和西班牙内战火线的圣艾克絮佩里越来越迫切地感受到爱、宽容还有和平的重要性。他的理想是成为“大写的人”,保持独立的人格,保持本我和本真。他既不反对宗教,也不反对共产主义;他不支持贝当政府,既不是吉罗派,也不是戴高乐主义者;他不属于任何政治派别,也不拘泥于任何文学样式。他是自己的舵手,紧紧地握着自己风筝的线,不管东风西风,在风雨未卜的天空,他放飞的是自己的心和良知。他的作品和思想见证了他的冷静,虽然没有卷入任何政治风暴,他却一直密切关注政治局势和战争事态的发展。在《随录》里,他对社会主义、法西斯都有过深刻的思考。  1941年至1942年在美国暂居的两年是圣艾克絮佩里创作的高峰期,他写了《战争飞行员》、“给人质的一封信”、《小王子》和很大篇幅的《堡垒》。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早期的呼唤智慧转入呼唤“精神”,一种作者没有明确说明的精神,或许就是萨特所说的用晦涩的方式论证的“模糊的人道主义”。在“给人质的一封信”中,圣艾克絮佩里说:“昨天的真理已经死了。”所以需要修复教堂,修复世界,修复人,用对“人的尊重”,用微笑的诗意,因为微笑是人类和谐共存和宽容理解的基础,尽管那个像“天亮”一样的里斯本的微笑后面藏着淡淡的忧伤。圣艾克絮佩里相信微笑,小王子最后的礼物就是银铃般的笑声,虽然那个忧郁的孩子在飞行员的插图里,从来没有过一丝快乐的笑容。微笑维系了人类的未来,在《战争飞行员》的最后,圣艾克絮佩里这样写道:“我执行任务归来,和农场小姑娘建立了亲情。她的微笑有一种透明感,透过她的微笑,我看见我的村庄。透过我的村庄,我看见我的国家。透过我的国家,我看见其他国家。因为我来自一个选择人作为顶梁石的文明。”  1939年至1944年,圣艾克絮佩里作品的总体特色就是哲学和宗教思考的色彩越来越浓,飞机和飞行的具体经验逐渐走出了创作的轨迹,内心的声音渐渐像“圣歌”降临,“狮子”变成了“孩子”,回归一种单纯的、诗意的、精神的语言。《小王子》体现了这一转变:飞机成了一个现成的道具,那个孱弱的流浪的孩子才是作品的中心。初读此书给读者的“断裂”感是强烈的,它似乎和圣艾克絮佩里其他作品缺少延续和呼应,而且童话的样式和叙述风格很容易让人以为它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尤其是书的题词和作者亲手画的近五十幅稚气的插图更加深了这一印象。但细读下来,我们就发现《小王子》其实是一部“隐蔽的自传”,虽然它有两条情节线索:飞行员的故事和小王子的故事。如果说书中飞行员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作家的童年生活点滴和他1935年底在利比亚沙漠飞机失事的经历,那么小王子的故事就是作家的内心历程,折射出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种种朴素的认识和感悟:关于爱情、关于友情、关于信任、关于忠诚、关于幸福、关于责任……  如果说《人类的大地》已经有追踪纪德名著《地粮》的痕迹,那《堡垒》就是对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模仿。《堡垒》从1936年开始创作,到1944年作者失踪时还没有完稿,它是《随录》的延续和升华,充满了“圣经式”的晦涩寓意和“救世”情结。上帝就是对上帝的期盼,在期盼中泥胎慢慢成形,升华成为“大写的人”。它表达了作者在世界的废墟上修筑新堡垒的热望,既然“昨天的真理已经死了”,那就寻找一种新的精神食粮——某种模糊的宗教信仰的回归。简单地说,《堡垒》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解读:从猎奇的角度在天方夜谭式的宫殿里欣赏域外风情;从政治的角度洞悉代表了世界所有城邦的“堡垒”的统治体系;从精神的角度瞻仰诗人如何在孤独和静默中堆砌人类的庙宇——那是他呈现给世人的“爱和信”的精神遗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云上的日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第一次在当当购书,儿童节送来,意外的惊喜。本书包装考究,厚厚的,而开本较小,总是感觉很精致。无论临睡前,还是在飞机上,随时翻开,随时阅读,带我们回到不受数字、条款约束的一种世界。
  •   我太爱了。
  •   小开本的,很精致,拿起来很舒服。因为太喜欢小王子,所以不忍错过其他,那种《小王子》给的感觉,是我在各类的书中寻找的,但真的很难找。虽然还是觉得贵,不过狠下心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