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事先生

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吕西安•博达尔(Lucien Bodard)  页数:420  字数:332000  译者:陈寒,沈珂  
Tag标签:无  

前言

  著名翻译家、南京大学教授许钧先生从中国打来电话,跟我说他和他老师还有他两个优秀的学生合作翻译了我丈夫吕西安·博达尔有关中国的三部曲:《领事先生》、《领事之子》和《安娜·玛丽》。我感到非常高兴。许钧教授是我们家的朋友,他曾多次到巴黎来看望我们,吕西安很开心地跟他谈写作,谈翻译。我知道对许先生来说,翻译是文本的生命在另一个社会与文化空间的延伸。  我丈夫跟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他出生在中国,在中国度过了童年,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对他来说,中国有魅力,有奥秘;有美德,也有流弊;有幸福,也有不幸。他一直牵挂着她,对她有恨,也有爱。这三部小说是他的尝试,他一次又一次,试图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国度。关于文学创作,我想还是让我的丈夫自己来讲。下面是十几年前,他对《观点》杂志的读者说的一席话:  写作万岁!对我来说,写作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  一提到写作,我便感觉不安,因为这意味着进入我最隐秘的地方,如同问自己,我如何呼吸,我为何而活。恰恰我害怕私密,同样地,我也厌恶陈词滥调,不信奉教义教条。但是,姑且试一试吧……我是一个笨拙、粗心、傲慢的人,没有多少能力,遇事待人又爱钻牛角尖;对所谓的娱乐,我不太感兴趣;甚至,难以过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这一点,有时连自己都觉得很遗憾。别人认为我不易亲近,我宁愿自己不受到任何影响,超脱地看待一切。然而,与世界如此格格不入的我却承蒙上天的眷顾,拥有一种神奇的禀赋,观察的禀赋。因为观察,所以我必须写作,出于莫名的、急切的需要,我要感知,继而怀着自豪,用词句加以表达。由此,我获得了新生。写作,曾经是、也依然是我的天职,我的避风港,我的支柱。  我说写作是一种需要,显然,我要探询的正是“需要”一词。需要从何而来?来自怎样的忧愁?又是来自何种怀旧的心?我的童年异常精彩,少年时又享有各种特权,我曾经自认为是外交家,看遍世事,或是因为某些微不足道的偶然因素,我成了记者,甚至绝对权威的专家,杰出的通讯员。杀戮、骚乱、战争、革命,我从中脱颖而出:这般的混沌,我乐于介绍它,控制它。似乎我个人存在着一种风格。凯塞尔(Kessel)——我一直认为他很欣赏我——谈到我时,他曾引用了科克托(Cocteau)的一句话:“没有文学流派,只有医院”,又补充说,我不属于任何一个特殊的医院,不向任何一位名医求救,因为我从“自身也是惟一的血液”中汲取一切。  然后,我渐渐老去,我已经厌倦了混杂在麇集的人群中。我筋疲力尽,难堪重负……尽管如此,我依然享受着无穷的、难以想像的乐趣,写作像是美妙的麻醉剂,始终支撑着我。我开始梳理以前的电文,整理文书。有人对我说,我在不知不觉中触及了某种故事性,虽然我并不十分清楚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小说让我敬畏。是我的挚友,编辑让一克洛德·法斯凯尔(Jean—Clalade Fasquelle)一直鼓励着我。  一阵眩晕向我袭来!我看着自己,看着这个世界,看着我曾经走过的路,我曾经经历的一切,我曾经感悟到的种种……再也没有尽头。逝去时光的深渊中浮现出以前的瞬间,画面,情感,还有几张面孔,我不禁陶醉了。我可以重新演绎这场戏,重新赋予它生命,以探究内在的奥秘;我甚至可以创造出另一部戏,许多其他的戏。我亲爱的母亲,奇妙又肮脏的中国,法国式的激情,女人,权力,所有的一切又都回到我的手中。小说引领我进入至尊的境界。  而现在,我这位可怜的王者为人掌控,却乐此不疲,沉浸在词语的海洋中,如痴如醉。我发觉词语是那样冷酷,那样挑剔。为了它们,我不得不每天工作,无休无止,比人们所说的要艰苦得多。从来,我都不作任何规划,任凭想像随意驰骋,正是我内心深处这股难以名状的力量唤醒了无数幻觉中的人物,我无法控制自己。人物和词语自然地来到我的面前。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振奋人心的激烈战斗:我修饰、删改,但不断遭到抵制,小木偶们一时离开了,又打扮得花枝招展回来,我威胁他们,我承受煎熬,我兴奋不已,因此我也获得无限乐趣。  写作就这样诞生了,有人将之比作滚滚的扬子江。丰富的词语,一种所谓处于险境的文学体裁,我便由此慢慢迫近那些对我而言可以洞察的真理……这是多么可笑的异想天开!我厌倦了,其他的,我丝毫不感兴趣。风烛残年之际,我惟有一个信念:小说是解释世界,并与之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或许也是惟一的方式。写小说的人走进梦境,并邀请他的读者同入其中。我也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梦想,必将走向死亡。  是的,写作可以超越死亡,写作万岁!几年前,丈夫离开了我,但他的作品今天仍然还活着。通过翻译,他作品的生命在延伸,在丰富。我最衷心地希望——我想他也同样希望——他能在中国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那是他儿时的中国,是他永远的梦。  玛丽-弗朗索瓦丝·勒克莱尔。  2006年11月28日于巴黎

内容概要

领事先生阿尔贝·博达尔是我的父亲。父亲几乎为法兰西的中国事业贡献了一切心力,他虚慕荣华、喜怒无常,又多愁善感、玩世不恭。而母亲总是带着蒙娜·丽莎式的高傲微笑,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精明虚荣。    在我三岁那年,我们举家从重庆搬到了更偏僻的成都——这个充满了鸦片、粪肥和麝香,充满了乞丐、小脚女人和“小花”的城市,也充满了四川军与云南军的对峙,充满了英国与法国的利益争夺。四川的罂粟花诱惑着上海的资本家们,上海的军火吸引着四川的军阀们。在各种情势威逼利诱下的父亲,开始梦想修建一条从河内到成都的铁路,梦想着以此晋升总领事,于是印度支那总督梅尔兰、青红帮头子杜月笙、云南军阀唐继尧、政治流氓杜蒙纷纷卷入了臆想的阴谋之中……

作者简介

吕西安·博达尔(Lucien Bodard,1914-1998),法国当代著名作家、记者。生于中国重庆,在中国度过了他尤为与众不同的童年。其父时任法兰西驻广州、成都、云南府领事等职。1924年,他随母亲回到巴黎。1944年开始其记者生涯,并在印度战争期间成为战地常驻记者。1973年,他

书籍目录

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

章节摘录

  第一部  少妇饱满的前额上覆着浓密的黑发,嘴角挂着谜一般的微笑。她注视着峡谷的入口:那像是个洞。丈夫站在她身旁,神情威严持重,衣服纤尘不染,磨洗过似的。他胡子刷得挺翘,分头一丝不乱,开口也得体恰切:“别害怕,宝贝儿。”帆船一晃。中国舵手趴倒在桅杆上,受刑者一般。周围,江水打着漩。  一年前,安娜·玛丽在小镇昂热结了婚。眼下,二十多天来,她正沿扬子江溯流而上。上海,那个白人、有钱人和南方绅士的大都会,早已幻化成往日的泡影。后来,开来了一条锈迹斑斑的汽船,船长是个两眼血红的英国酒鬼。这家伙对什么都瞧不上眼,特别是那些瘤子一样挤在行李中间,攒聚在甲板上的中国人。之后便是港口、码头、装货、卸货、租界俱乐部里的招待会、筵席、高谈阔论——尽是耀武扬威的殖民主义那些繁文缛节,文质彬彬地搀和着法国式闲聊和英国式玩笑。威士忌。西装革履、红光满面的胖子。训练有素的中国仆人,对宾客的谈话充耳不闻。酒桌上的谈资,总也离不开生意和混蛋黄种人干的龌龊事。在丈夫赞赏的目光下,安娜·玛丽开始小心翼翼地学习操练这一整套礼仪,她听见他的鼓励:“好,很好。表现不错。”先生露出满意的微笑,而她却不以为然。  又来了一条汽船,更旧,更破,挤得更厉害。“船老大”是个身家不明、脸色铁青的肥佬儿,人称“oIdchinahand”。他对中国水手一个劲儿地叫骂,水手们却点头哈腰、满脸堆笑地迎合着。四周,一切都糜烂了。昏黄的雾压住一大片黏糊糊的水,无边无际,汩汩作响。中国人,簇拥在各个角落里的中国人,麇集在跳板、木筏、舢板上的可有可无的中国人,他们喝的就是这生了锈的水。漂浮的民族。安娜·玛丽不时瞥见一角风帆、一截桅杆。但那图景很快便闪到一边,不见了。有天晚上,一只小船被撞开了花,船上的人吞没在江水里。安娜·玛丽乘坐的大船没有停。那一刻,船长正对着酒瓶开怀畅饮。天朝的乘客个个面不改色:眼珠一转不转,眉头一皱不皱。安娜·玛丽猛地跳起来,丈夫却一把抓住她的袖子:“别作声,这不合适。”他在教她适应中国。  终于,景象不再是虚无。出现在安娜·玛丽眼前的,是古老中国蛮荒的壮美,是她奇异的形貌。寺庙里鬼怪林立,飞檐上腾龙舞凤,塑像神态夸张,城墙雉堞连绵,环环相套的宝塔宛如直立的毛虫,颤颤悠悠的钟声袅袅不绝。一个小港湾里,“木架”上,一双双眼睛注视着:那是帆船的眼睛,注视着扬子江峡谷的水神布下的陷阱。汽船不再向前开,前面的水路得另租一条小木船。  星期天中午,安娜·玛丽在帆船上做起了噩梦。有个梦很吓人,她梦见自己被囚禁在一个幽深、狭小的监狱里:一个通向神秘之国的洞。这里不再有真正的阳光。一束昏暗的光线顺着两三千米高裸露、光滑的峭壁射下来,那峭壁夹江对峙,气势压人。绝壁之下,是深幽的水。这壮观的走廊,这江水的走廊,裁山而过,九曲回肠,蜿蜒不绝。峭壁如刀削,赭石似生肉。有时候,峡道又是一暗,瞬即染上丧葬的铅灰色。  怕。丈夫握住安娜·玛丽的手。他么,这峡谷,他从前曾沿着这里溯流而上。那是季风时节,被囚住的江水涨起了四五十米,只见一股流、一束光。那是剑刃,是刀光,在漩涡、湍流中激烈交锋。江心的大船像陀螺一样拼命打转,直至散架。而那一条条小帆船,从高处飞冲而下,一头撞在被江水冲刷蚀损的巨礁上,粉身碎骨。水流急转直下的地方尤其危险。这是以险著称的地方,船、人,一旦在这里触礁,便立刻被深水吞没,冲到低处平原上,扬子江铺展开来的地方。  丈夫在安娜·玛丽面前表现得很勇敢。他告诉她,现在是枯水期,没那么危险。而事实上,她眼前就是一片帆船墓场。每一角江湾里都垒着残骸。旱季的扬子江不会狂澜汹涌,可它仍然咆哮着、翻腾着,白花花一片。浪花团绕着刀片似的礁石,无数小船在这里葬身鱼腹,却从来没人想到把它们炸掉。  安娜·玛丽得时时刻刻面对这惨不忍睹的天灾,这狂纵无度的江水,这百转千回的峡谷。江涛雷鸣不息,单调乏味。大自然惊心动魄,叫人感觉不到自身的存在,只能看见被水卷走的帆船上死命挣扎的人影。她坐的船一步一步顺着峭壁上凿出的狭道前进,这竟是路。拉船的、拖船的,是一队赤身露体的汉子,身上正挨着工头的鞭笞。这些拉纤的苦力,悲惨的社会最底层,几乎都在二十岁上便死去了,不是被打死,就是活活累死。安娜·玛丽听见他们“哎嗬哎嗬”的喘息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领事先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一幅有趣的民国初年成都的印象。虽然是小说,想象必定是其中的部分。然而读来却十分有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