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氓史

出版时间:2008—05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宝良  页数:45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民国以前流氓群体及其活动的历史专著。    流氓,历来就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什么是流氓?流氓的称呼出现于何时?在历史上流氓都有过哪些名目?流氓究竟从事一些什么活动?流氓的手段又有哪些?流氓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如何?流氓的社会影响?等等。本书都有生动的回答。全书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既有学术价值,又极富可读性。

作者简介

陈宝良,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理事。著有《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1988年)、《中国流氓史》(1993年,韩文版2001年)、《中国的社与会》(1996年,台湾繁体字版,1998年)、《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1996年,2006年再版)、《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士》(台湾繁体字版,2001年)、《明代社会生活史》(2004年,2006年再版)、《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2005年)、《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2005年)等专著,并在中国大陆《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史学版)、《史学月刊》,台湾《汉学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通讯》、《淡江史学》,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明清史集刊》,日本《明代史研究》,新加坡《源》等报刊发表明清史学术论文数十篇。所写专著在中国大陆《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史研究动态》、台湾《明代研究》、《明代研究通讯》、香港《文汇报》、法国《汉学文献评论》、日本《明代史研究》、韩国《东亚日报》、《朝鲜日报》等均有书评或简介,并被海内外一些知名大学列为学生指定参考书;所撰论文,为中国大陆《中国史研究动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法国《汉学文献评论》全文或摘要转载。所著《明代社会生活史》,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4年度十大社科图书”,并入围“首届华文传媒图书大奖”(历史传记类)。

书籍目录

绪论  一、流氓的定义与称谓的变迁  二、流氓与游民的区别及联系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惰民与游侠  一、惰民与闲民  二、战国游侠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恶少年  一、概说  二、闾巷少年  三、秦汉游侠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无赖  一、概说  二、无赖少年与轻侠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坊市恶少与市井凶豪  一、概说  二、坊市恶少  三、闲子与妙客第五章  宋代的破落户与捣子  一、概说  二、讼鬼与“业觜社”  三、“十虎”、“阎罗”与地方豪横  四、浮浪人、闲人与“没命社”第六章  元代的无籍之徒  一、无徒与无籍之徒  二、豪民、衙内与闲人第七章  明代的光棍与喇唬  一、逸民、喇唬与光棍、把棍  二、打行与青手  三、衙蠹、讼棍与访行  四、闲汉、帮闲与老白赏  五、秦淮健儿与莠民  六、神棍:僧道的无赖化  七、豪强大猾与流氓  八、秀才闹事及其无赖化  九、太监与流氓第八章  清代的无赖棍徒  一、概说  二、大猾与豪强  三、流氓的种类:各色棍徒  四、北京的流氓  五、天津的“混混儿”  六、上海的“白相人”  七、清代其他地域性流氓第九章  流氓手段举隅  一、欺骗  二、讹诈  三、打斗  四、抢掠第十章  流氓活动与中国社会 一、流氓团伙与组织的形成 二、政治参与及政治的流氓化 三、把持或垄断经济 四、军兵的流氓化 五、参与文化活动 六、流氓与地方社会余论  一、扰乱社会  二、行侠仗义主要参考文献后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惰民与游侠  一、惰民与闲民  追溯中国流氓史的源头,不能不提到在先秦时期广泛存在的“惰民”。这是因为,在明代,朝廷的法规就将“惰夫游食”视作流竭无赖。如洪武二十一年(1388),朝廷专门就河南、山东的农民中那批“懒惰不肯勤务农业”的人发布政令,督促这些人耕种务农,让他们见丁著业,“毋容惰夫游食”。所谓“惰夫游食”,就是“惰民”。在清代,将盗贼、赌博、打架、娼妓并称“四恶”,并认为打架(即流氓斗殴)就是“周公所谓‘乱民’”、“孟子所谓‘贼民’”;而赌博干犯功令,贻害父兄,故将赌博者视作“《周官》之‘罢民’”。“乱民”、“贼民”、“罢民”云云,其实都是“惰民”。  什么是“惰民”?所谓“惰”,其义有二:一是懈怠、懒惰。如《书·益稷程》,“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又《荀子·非十二子》:“佚而不惰,劳而不慢。”二是衰败,与“惰”、“堕”相通。如《墨子·修身》:“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可见,所谓“惰民”,即指脱离了农业生产的惰游之民,或指懒惰之民。  至明清两代,惰民除了指一般性的惰夫游食之民外,同时又成为一个专门的称呼,即指那些被排除于士、农、工、商四民之外的贱民。据说,元灭宋后,将俘虏和罪犯集中于绍兴等地,称之为“怯怜户”,后人称之为“惰民”。明编户籍时,就将他们统统列为“丐户”,长期被视为“贱民”,世充贱役,不许与平民通婚,应科举。这批人中,女的称“喜婆”,男的称“惰贫”,或称“大贫”。至清雍正时,朝廷下令改变这些人的户籍,与平民同列。不过,其职业一直遗存至民国年间而未改。这种作为贱民的“惰民”,固然与先秦时期的“惰民”有所差别,但其间也多无赖游民,同样是研究流氓史所必须注意的一个社会问题。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产生了大量的“惰民”,使之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社会问题。当然,惰民的大量出现,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自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随之产生了一批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如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楚之郢都,陈、宛、燕之涿、蓟,赵都邯郸,魏都大梁及温、轵、定陶,韩之荥阳,郑之阳翟等,都是工商业极为繁荣的天下名都。私人工商业的兴起,使城市的社会风尚也随之发生剧变。求利逐富,蔚为风气。在城市中,各色人物纷纷崭露头角,既有从政的“贤人”,讲究名节的隐士,久宦的“廉吏”,“舞文弄法”的贪官,又有却敌斩将的“壮士”,“任侠兼并”的“闾巷少年”,“不择老少”的“赵女郑姬”,真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商业的繁华,使大都会集中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并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如战国时期的临淄,“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同时,有的都城还出现了一些对弈、投壶、讴歌、飞戈、击剑、举鼎等娱乐活动。  商业的繁荣,迫使社会上的很多人都为求利而来到都市;都市娱乐活动的增加,更使一些游惰之民有了极好的去处,找到了不少逗闷的乐子。换句话说,所有这些,都为惰民的大量涌现奠定了极好的社会基础。  先秦时期的“惰民”,时常见诸各种典籍,其称呼也不一,或称“惰民”,或称“闲民”,或称“罢民”,或称“谪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过,称呼虽不同,其义则一,都是指一些脱离了农业生产劳动的浮游之民,即流氓。下面依次分述之。

编辑推荐

  提到“流氓”一词,人们并不陌生,然而若要细究其由来以及实质却很难道明其所以然。流氓的概念如何界定?从古到今,它是如何演化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对社会生活有哪些影响?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对这一社会痼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民国以前流氓群体及其活动的历史专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流氓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还可以,了解流氓史!
  •   材料爬梳精细,语言流畅,不愧是学术精品。
  •   陈老师的好书
  •   一直都想买···好书
  •   作为史书尚值得收藏,专业性质较浓。不属于评论和深度思考之作,但对于历史资料的整理,不错。简单说,写了小流氓的时代流转历史。
  •   非常不错,受益匪浅,有收藏价值。
  •   本书还是很有阅读价值的
  •   如题,内容还不错.
  •   对不起,我订的书还没有收到。当时有急事离开了那收货的地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