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的签名本

出版时间:2008年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曹正文  页数:403  
Tag标签:无  

前言

差不多我一生的历史都和书分不开,书为我所钟爱,书也成了我不可须臾离开的友人,不知不觉我又成了个藏书的人。我藏书可以分几个时期:少年时的藏书毁于虫鼠之灾,在香港和重庆的藏书则毁于战乱的流亡,第三次藏书则毁于革文化命的时候。那时节今日不知明日事,遑论藏书!毁损之余,我还散了一批:第一次是将一批外文书捐赠给了外文出版社的资料室,第二次将一批多余的中文书赠给北京市的一家残疾人工厂。这样藏书散书,至今都令我魂牵梦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曾经立誓不再藏书,但旧习难改,到今天屋子里除了吃饭睡觉的地方,又成了满坑满谷的藏书之所。我的婶母曾经笑我是个“书痴”,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我身外别无长物,所引以自豪的就是那些中外文书籍。新买的书飘散着纸张油墨的清香,旧藏的书则蕴含着潮霉的气息,这两种气味都是我乐于常嗅的。这些年多了些写书的朋友,每次收到他们的赠书,看到他们为我写的题字,我每为之心头怦然。友情得来不易,而作者满贮友情的题字,更使我为之神往。文学作品和作者的感情是不可或分的,有友而友又是写书的,人生得一知己已难,何况是集二者于一人。收藏书籍,事实上是收集了历史和因之而派生的感情。我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曹正文,完全是看了他在《新民晚报》“读书乐”专刊上的文章。他不仅主编这个“读书”专刊,还用米舒的笔名写一个“书友茶座”的专栏。读一个人的文章可以了解一个人,看一个编辑的文稿取舍和编排设计也可以了解一个编辑的心意。我和他认识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他到听风楼向我约稿,虽然我心中久已有了他的地位。我和他谈了一个下午,真是相见恨晚!可我是个疏懒的人,最怕的是写信,但即使几年不通只字,我也忘不了曹正文其人,因为我认为他是我的一个同道。我没有同他谈过如何做一个编辑,不过从我多年来看“读书乐”的感受,我觉得我们应成为挚友。首先是他的藏书癖,其次是他的自律和他对于人生的态度——我们都是以文会友的人。他以助人为乐,我则至今以在社会上“跑龙套”自况,凭这两件事,我们应该成为相知的人。我平生相信“君子之交淡若水”这句话,但淡若水并不是不知一切。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之相知即在于两人同是爱书、藏书、写书和褒贬书的人。曹正文的笔名是米舒,米舒,即迷书之谐音,即此一端,便使我们的友情浓于血。看“读书乐”,常常可以看到新人的稿件,发掘新人这又是我们二人的共同志趣,我们要吸引更多的人来读书、爱书、藏书、写书。曹正文并没有把藏书居为奇货而像个古董商,而是读了好书,写成文章,推荐给他人,使读书人都知道应该读一读的好书。曹正文写了这部《珍藏的签名本》,不但使一本书因作者的亲笔签名而成为历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使作者的手泽、史实和经历传至后世。我觉得这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唯有心人才做的事情。既使书得到永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又使书的作者——不只是一本书上作者具名,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入,使得广大读者因书而想及作者,又因作者而想到了书。我和曹正文是淡若水的君子之交,却也可说是浓于血的相知,因为我们志趣相同,所事相同。他如今写了本前不见古人的书,弥为珍贵,爰为之序。我从小有收藏癖。最早收藏的是香烟牌子,香烟牌子上有山水人物,还有格言,画工很精到。后来,又收藏糖果纸,当时正逢自然灾害,买一粒高级糖果,要一毛钱。我不吃糖,精美的糖果纸却成了我童年的收藏品。“文革”开始,我搜集小贺年片与徽章。上百张贺年片在搬家时不见了,但家里还有几十枚徽章,毛泽东像章品种最全,有金属的,有瓷质的,有塑料的,还有一枚会在黑夜中闪闪发光。后来,我收藏邮票、钱币、瓷器、木雕、藏书票及各种精美的工艺品。我家里有六个玻璃柜,摆放的全是我走南闯北,到世界各地淘来的小玩艺儿,经巧妙安置,灯光一亮,精美之极,令来访者惊羡不已。但我一生收藏最多的还是图书。我是一个与书有缘的人。在我百日之际,父母放了许多东西让我抓,有金元宝、金算盘……我舍近求远,抓了一本小书。小学时代,我把零用钱与压岁钱积蓄起来购书。到中学毕业时,我个人藏书有300册,可惜在“文革”时被当作“四旧”抄走了。上世纪80年代起,我又把购书作为一种嗜好。此时购书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为自己写作时用。至1996年,家中已有18个大书橱,藏书达16500册之多,因此被评上了“上海十大藏书家”。其实,喜欢藏书的上海人很多,我的藏书实在不够格,之所以被评上,是因为我拥有上千册名家签名本,而且在每本书的扉页上,作者都签上我的名字。有一天晚上,我面对四壁的签名本藏书,就想写一本书,写写我自己与这些作者的交往经过,写写这些签名本得来不易。于是便有了《珍藏的签名本》与《珍爱的签名本》。这两本书一出版,颇受好书者青睐,各印了10000册,不到半年全部一销而空。到2007年,我收藏的签名本已经超过了3500册,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伟国先生认为上述两本书可合二为一重新修订出版,于是我花了两个月时间,逐篇订正(一些作者已过世,一些作者又出了新的研究成果),并新增了近30篇。本书收录的二百位名家,平均年龄79岁,有文学大师巴金、冰心、施蛰存、季羡林;著名学者有唐圭璋、张中行、金克木、钱仲联、程千帆、王元化、章培恒等;著名作家有陈学昭、秦瘦鸥、吴强、孙犁、周而复、徐迟、秦牧、马识途、王蒙、董桥、余秋雨、贾平凹、张平等;著名诗人有王辛笛、莫洛、绿原、曾卓、白桦、流沙河、余光中、林清玄等;著名编辑有黄源、楼适夷、赵家璧、冯亦代、严文井、范用等;著名剧作家有柯灵、于伶、杜宣、吴祖光、艾明之、沈寂、沙叶新、魏明伦等;著名书画家有钱君匈、黄若舟、吴作人、吴冠中、杨可扬、丁聪、赵冷月、高莽、贺友直、刘旦宅、周慧珺、蔡志忠、郑辛遥等。还有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著名报人徐铸成、萧乾、林放、冯英子、董鼎山、丁法章;著名医家裘沛然;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叶君健、草婴、吴岩、任溶溶、柳鸣九;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梁羽生、卧龙生、温瑞安;政坛名流于光远、廖沫沙、赵启正;中国性学专家刘达临;评弹名家杨振雄、滑稽泰斗杨华生;掌故专家郑逸梅;社会学家费孝通;民俗学家邓云乡;语言学家吕叔湘;足球教头徐根宝等等。这二百位名家,一个个都是声名赫赫,成绩辉煌,路人皆知。我在执编“读书乐”二十余年中,能与这些名家相识相知,是我一生中的幸运与自豪。今天,重新翻阅这些签名本,令我感触万千,当年向他们组稿的情景历历在目,更令我感慨的是,此书收入的200位名家,已有三分之二仙逝,与他们的交往及他们留下的书影也弥足珍贵。因此,这本《珍藏的签名本》也是我执编“读书乐”的副产品。现在由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原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牵线,我已将自己珍藏的3500余册签名本移居于我故乡的苏州图书馆。“曹正文签名本捐献陈列室”已成为国内第一个签名本图书珍藏馆。

内容概要

  《珍藏的签名本》200篇文字,记录了作者与这200位名家的交往经过与组稿过程。并评述了这200位名家的成就,读者从中可了解这些作家、教授、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的经历与他们成名作诞生的经过。还可作为文学资料来欣赏。  作者以好读书闻名于海上文坛,曾以“米舒”笔名写的专栏吸引了无数读者。作者在编辑园地笔耕30余年,四方约稿,广交名家朋友,编稿之余的意外收获是:得签名本3500余册。作者今择其名家签名本200册,写成200篇短小精悍的文字,以此记录从事编辑工作之甘苦。

作者简介

曹正文,笔名米舒,《新民晚报》高级编辑。江苏苏州人,20世纪50年代生于上海。先后当过工人、教师,经自学考试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1981年考入《新民晚报》社,先当记者,后任编辑,先后执编“夜光杯”、“博闻”、“悦读”、“花鸟虫鱼”副刊,执编“读书乐”1000期,达20年之久。20世纪80年代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第十三、十四、十五届常委,上海市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同济大学对外交流学院兼职教授。1993年荣获上海市首届韬奋新闻奖,1995年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1997年11月应瑞典外交部邀请出席第91届诺贝尔奖颁奖仪式。2006年被文新报业集团聘为资深编辑。先后以学者兼记者的身份访问美国、俄罗斯、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南非、埃及、法国、英国、巴西、希腊、瑞士、土耳其、印度、西班牙等34个国家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并在马来亚大学、墨尔本大学、大田大学、多伦多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讲课。共出版作品集173部,其中个人专著55部,主编丛书118部,代表作为《珍藏的签名本》《米舒书话》《紫色的诱惑》《唐伯虎落第》《无边风月之旅》《女性文学与文学女性》《秋天的笔记》《中国侠文化史》《世界侦探小说史略》《我走过88个城市》。苏州“曹正文收藏签名本陈列室”为国内第一个签名本陈列室。曹正文于1992年至2005年先后以学者兼记者的身份访问美国、俄罗斯,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南非、埃及、法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泊尔、英国、希腊、土耳其、西班牙、巴西、阿根廷等32个国家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足迹遍及五大洲。并在马来亚大学、墨尔本大学、大田大学、多伦多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讲演。共发表各类文字计1000万字,出版作品集169部,其中个人专著51部,主编丛书118部。苏州图书馆设立的“曹正文收藏签名本陈列室”为国内第一个签名本陈列室。

书籍目录

书痴说米舒(序一)  冯亦代书的友谊(序二)  邓云乡读书·做人·成才(序三)  丁法章我与“补白大王”的交往——记郑逸梅文坛也有登龙术——记章克标一片冰心在于书——记冰心醉心词学作新论——记唐圭璋读书之乐乐何如——记许杰老被人嘲尚读书——记苏步青做一个说真话的人——记巴金“清洁语言文字”的学者——记吕叔湘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记施蛰存他举起《译文》的旗帜——记黄源无愧的一生——记楼适夷工作着是美丽的——记陈学昭把一生献给儿童文学——记陈伯吹“竹王”桃李遍天下——记申石伽书坛不老松——记黄若舟方寸之间的求索——记钱君匐“三家村”中一健将——记廖沫沙新闻记者的十八般武艺——记徐铸成情系清诗六十年——记钱仲联如何做一个好编辑——记赵家璧至今犹唱《秋海棠》——记秦瘦鸥学识渊博通古今——记苏渊雷艺术追求无止境——记吴作人锦绣文字滋味长——记柯灵烹文煮字顺其自然——记张中行生命不止探索不息——记张岱年未带地图的旅人——记萧乾注重调查出真知——记费孝通《新民晚报》一支笔——记林放留下《红日》心坦荡——记吴强编辑应该是一个杂家——记罗竹风遨游语海不服老——记季羡林《诗词例话》及其作者——记周振甫从容不迫言近旨远——记杨绛学者晚年写随笔——记金克木为曹雪芹立传的人——记端木蕻良他举起了新诗的旗帜——记王辛笛“听风楼”里乐陶陶——记冯亦代从研究鲁迅到撰写书话——记唐弢白洋淀旁一名家——记孙犁袒露胸怀成一快一——记张光年陌上花开蝴蝶飞——记黄苗子唐诗宋词皆我爱——记程千帆安徒生童话的魅力——记叶君健当年才女今安在——记赵清阁书是人类的好朋友——记周而复放开眼界好读书——记吴调公“书上的蝴蝶”飞起来——记杨可扬朗朗书声北窗下——记王西彦一片真情在纸上——记梅志心中的《芳草梦》——记杜宣先天下之忧而忧——记杨宪益矗起报告文学的新里程碑——记徐迟人品文品称一流——记徐中玉凛然正气的老报人——记冯英子闯荡江湖五十年——记贾植芳不要忘记“文革”——记于光远一辈子与书打交道——记严文井“未悔斋”里的“盛世微言”——记马识途构思精妙妙趣横生——记华君武古朴淳厚拙趣溢纸——记赵冷月他画了一本“奇书”——记丁聪《炉边诗话》的启示——记金性尧江山如画人物风流——记碧野一个热爱生活的老诗人——记莫洛《黄昏小品》不寂寞——记周劭书刊伴他终生——记范泉剑风楼上的壶天散墨——记裘沛然美术理论的探索者-一记邵洛羊“孤岛文学”的组织者——记于伶大起大落留余波——记无名氏“画书皮子”的诗人——记曹辛之唐诗宋词领风骚——记刘逸生一生情系《金瓯缺》——记徐兴业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记吴祖光风雨年华不寻常——记黄秋耘是翻译家也是散文家——记吴岩工作在文学家的摇篮——记哈华山湖处处有清韵——记陈从周潜心红学写新论——记周汝昌六十年滑稽春秋——记杨华生博大精深的台湾学者——记南怀瑾做一个人民的代言人——记秦牧一市秋茶味更浓——记黄裳文学是人学——记钱谷融笔下春意溶溶情——记吴冠中永远年轻的杂文家——记曾彦修妙语动人——记罗兰从“鲁艺”走出来的作家——记康濯一个学者的风度——记王元化纵横古今谈读书——记柏杨老夫聊发少年狂——记汪曾祺人生难得“三并举”——记蒋星煜迷人的十四行诗——记唐浞诗歌森林一灌木——记冀汸丝弦声中说《西厢》——记杨振雄“漏雨楼”里的翻译家——记钱春绮银幕上的儒雅小生——记孙道临书廊漫步多情趣——记吴小如含泪捧读《离魂草》——记绿原嘶哑的歌声充满了激情——记曾卓从新闻记者到史学家——记唐振常情系《笔会》三十年——记徐开垒故人的纪念碑——记耿庸小人书里的大学问——记贺友直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记何为打开美国文学一扇窗——记董鼎山博采众长论美学——记蒋孔阳俄罗斯文学的传播者——记草婴文坛“怪味豆”——记林斤澜品性高洁的石头——记牛汉为孩子们写作——记任溶溶一个快乐的老书迷——记范用《玄灯医笺》一奇书——记高光皇城根下的红学家——记冯其庸新武侠的开创者——记梁羽生心中的一方净土——记袁鹰写活旧上海的大亨——记沈寂无人不知金大侠——记金庸圆了一个文学梦——记艾明之在我十四岁的时候_=_记任大星藏书家是个杂家——记邓云乡“梅表姐”住进《小木屋》——记黄宗英女博士本是奇女子——记陈香梅藏书的格言——记高莽他是一片迎接春光的叶子——记李瑛多情多义的“吹公”——记谭仲夏毕生为他人作嫁衣——记谢泉铭把戏文当作书本的作家——记新凤霞诗情妙在文章问——记忆明珠“幽默散文”寄乡音——记余光中“小巷深处”的美食家——记陆文夫燕南园的故事——记宗璞反思后的锋芒——记牧惠与书结缘情意长——记姜德明少年人的好朋友——记任大霖从《家庭问题》到《情魔》——记胡万春风雨中的一棵白桦树——记白桦人生寂寞好读书——记鲍昌借古说今有寓意——记李国文打磨抛光的野石子——记苏晨“我为读者而写作”——记卧龙生有情有趣的人物画——记刘旦宅为通俗作家立传的教授——记范伯群《草木篇》的生命力——记流沙河政治上的龙卷风——记蓝翎泼墨写意绘风云——记任光椿有辣味的幽默讽刺家——记舒展白发红颜春常在——记韩菁清乡村有个男子汉——记浩然开拓文艺心理学的园地——记金开诚30l“书是我的红娘”——记韶华中国研究性文化的开拓者——记刘达临诗人当了杂文家——记邵燕祥卓有创见的现代文学评论家——记严家炎研究古代小说的学者——记郭豫适难忘师恩——记章培恒做个学者型作家——记王蒙传记文学的新尝试——记冯育楠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天——记柳鸣九惜墨如金话《地火》——记刘绍棠“牧马人”的大风歌——记张贤亮一位追求卓越的大学校长——记杨福家妙趣盎然的风俗画——记戴敦邦停车坐爱书林香——记沙叶新探索人性的奇女子一记戴厚英他自号“邓争议”——记邓伟志一部《画魂》传千古——记石楠梅花香自苦寒来——记周慧珺杰出的体育评论员——记宋世雄亦官亦民的好干部——记赵启正一个敬业爱才的老总——记丁法章“江湖夜雨十年灯”——记洪丕谟点线面的魅力——记高燕梨园怪才——记魏明伦“跑出来的作家”——记叶永烈他扛起工人题材创作的大旗——记蒋子龙寒星坠落文章在——记贺星寒当代散文一大家——记董桥他主编了本《文学自由谈》——记冯骥才抓紧多写一点——记刘心武“一鸡三吃”写文章——记徐城北震撼大地的“千钧棒”——记胡守钧球是圆的——记徐根宝不妨回首《白门柳》——记刘斯奋博览群帖写新意——记张晓明称雄棋坛四十年——记胡荣华文化苦旅中的沉思——记余秋雨香港文人甘苦多——记黄仲鸣厚积薄发写古人——记唐浩明功夫在画外——记蔡志忠“空中书城”的创办者——记温世仁写作是一种习惯——记孙《杀夫》及其性描写——记李昂中国文坛的独行侠——记贾平凹为民代言的好作家——记张平我认识的“雪米莉”——记田雁宁台湾畅销书者的“情感独自”——记林清玄武侠小说的奇才——记温瑞安《智慧快餐》有智慧——记郑辛遥后记

章节摘录

老被人嘲尚读书我认识苏步青先生时,他正在复旦大学任校长。他生于1902年,青年时代留学日本,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专攻数学,曾任几所大学的教授。他是中国屈指可数的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诗词好手、社会活动家。“老被人嘲尚读书”,是苏步青先生为《新民晚报》撰文时的一句诗。1986年我约他为“读书乐”撰稿,上门拜访,苏老在他复旦寓所的客厅里,和我谈了一个多小时。我们谈的是读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读书风气与社会风气的关系。我临走时约他写写自己读书的体会,他欣然允应。不久,寄来了千字文一篇,他在文中回顾自己四五岁时读私塾,以及80年的读书生活。“老被人嘲尚读书”,是苏老的一句座右铭。他认为:一生与书做伴,到老还要勤学,这就说明了“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性。在《新民晚报》“读书乐”专刊创刊200期时,苏老到场祝贺,又写了一首七言诗表达心意,诗日:“读书之乐乐无穷,二百期来创好风。今日学人非晋代,必求甚解报陶公。”我把苏老的诗稿装裱后放人一镜框,挂在书房内朝夕相伴,苏老好读书对后生的鼓励,对我一辈子受益无穷。

后记

我从小有收藏癖。最早收藏的是香烟牌子,香烟牌子上有山水人物,还有格言,画工很精到。后来,又收藏糖果纸,当时正逢自然灾害,买一粒高级糖果,要一毛钱。我不吃糖,精美的糖果纸却成了我童年的收藏品。“文革”开始,我搜集小贺年片与徽章。上百张贺年片在搬家时不见了,但家里还有几十枚徽章,毛泽东像章品种最全,有金属的,有瓷质的,有塑料的,还有一枚会在黑夜中闪闪发光。后来,我收藏邮票、钱币、瓷器、木雕、藏书票及各种精美的工艺品。我家里有六个玻璃柜,摆放的全是我走南闯北,到世界各地淘来的小玩艺儿,经巧妙安置,灯光一亮,精美之极,令来访者惊羡不已。但我一生收藏最多的还是图书。我是一个与书有缘的人。在我百日之际,父母放了许多东西让我抓,有金元宝、金算盘……我舍近求远,抓了一本小书。小学时代,我把零用钱与压岁钱积蓄起来购书。到中学毕业时,我个人藏书有300册,可惜在“文革”时被当作“四旧”抄走了。上世纪80年代起,我又把购书作为一种嗜好。此时购书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为自己写作时用。至1996年,家中已有18个大书橱,藏书达16500册之多,因此被评上了“上海十大藏书家”。

编辑推荐

《珍藏的签名本》文字简洁,评述客观,语言生动,资料性强。每篇文章附有签名《珍藏的签名本》影,名家手迹是当代不可多得的可贵资料。《珍藏的签名本》阅读对象为广大文学爱好者与收藏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珍藏的签名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多搞几部真签名本的书,才体现珍藏的签名本
  •   好书,质量好,内容还没有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