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大学  页数:375  字数:28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记得我读研究生不久,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谈及撰写论文。先师说:写论文选题很重要。题目选得不好,花再多功夫也做不出好结果。他举例说,同样研究长江河道的变迁,如果选中游,或许能发现不少问题,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但有人选了下游马鞍山到南京一段,这一段河道本身变化不大,即使作者尽了力,还是做不出什么结果,自然写不成高质量的论文。这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写论文和研究还是有区别的。研究可以有目标,却不必也不能规定具体的成果。研究下来可能会有肯定或否定的结果,也可能什么结果也没有,什么结论都无法做。但写论文就不同,因为并非所有的研究都能写成论文的。要是什么结果也没有,什么结论都没有办法做,还写什么论文呢?拿学位论文来说,现在一般都强调要有新意,有创造性。当然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最好,但至少也得通过论文显示作者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研究方法和能力、具体成果和水平。我将博士论文戏称为博士生的“高级技巧表演”,原因就在于此。

内容概要

本书将明清“江南海塘”放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加以考察,从海塘兴工到工程用料来源,从社会到环境,从帝王旨意到民间运作,全方位展现了与海塘建设紧密相关的复杂过程。作者抓住海塘兴建与善后维修中的取土、采石、运石、雇募工匠等各个环节,将环境、社会等因素融入对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深入探讨,为海塘史的研究拓展了新领域。

作者简介

王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2001年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2004年获复旦大学地理研究中心硕士学位,2007年获本中心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攻历史地理学和环境只,兼涉慈善社会史。

书籍目录

序绪论  第一节  学术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篇章结构第一章  明末清初的江南海塘工程  第一节  崇祯朝华亭石工    一、崇祯七年石工决策的出笼    二、吴氏工程质量折射的问题    三、崇祯十三年石工中的问题  第二节  清初华亭塘工    一、顺治年间    二、康熙初年  第三节  康熙末年的请修    一、申请策略    二、过程及效果  第四节  小结第二章  雍正朝的江南海塘工程  第一节  雍正对江南海塘石工态度的转变  第二节  雍正三年到六年间石工的情况  第三节  雍正六年至十年之间的工程    一、李卫批评以往石工    二、俞兆岳总理塘工  第四节  雍正十年后的土石塘工并行    一、南段土塘的修筑过程    二、臣工的海塘质量争论  第五节  小结第三章  江南海塘北段工程  第一节  宝山塘工    一、各段海塘的兴修    二、间接护岸工程  第二节  太、镇塘工    一、修塘决策与“南段”工程    二、时间节律和“北段”工程    三、“北段工程”的影响  第三节  常、昭塘工  第四节  小结第四章  通塘体系形成后的塘工(上):险工地段  第一节  经费来源变化    一、道光大修时经费情形    二、同光以来的经费问题  第二节  各地工程情况    一、华亭海塘    二、宝山海塘    三、太镇、常昭海塘  第三节  小结第五章  通塘体系形成后的塘工(下):滨海平原区  第一节  经费筹集  第二节  海塘、水洞与水系    一、修筑钦公塘与其塘身开水洞的争议    二、修筑王公塘及调整滩地水系    三、修筑李公塘与水洞的有关争论  第三节  小结第六章  取土  第一节  取土问题的出现  第二节  江南海塘南段    一、钱塘江河口段:金山、华亭县    二、滨海平原区:奉贤、南汇和川沙  第三节  江南海塘北段    一、吴淞口段:宝山县    二、长江口段:太镇、常昭  第四节  小结第七章  石料的采运  第一节  石价  第二节  运输  一、宝山水路  二、华亭水路  第三节  催促运石的原因  第四节  小结第八章  采石与禁山  第一节  雍正之前浙塘采石的影响  第二节  修筑江南石塘时    一、华亭石工    二、宝山石工  第三节  历次大修中的情况    一、乾隆时期    二、道光年间    三、同光年间  第四节  矛盾的解决  第五节  小结第九章  技工  第一节  石匠  第二节  夯硪夫    一、通塘体系形成中的夯硪夫    二、雇募苏北技工的原因    三、雇募方法与往返路线    四、夯硪工作与技术转移  第三节  小结第十章  善后  第一节  善后管理体制    一、善后体制的初步确立    二、三级制向两级制转变    三、二级制向三级制回归  第二节  塘长工食和防护植物    一、沿塘居民争夺塘坡地的三个步骤    二、塘长利益和护塘植物之间的冲突  第三节  岁修规则和动物坏塘    一、岁修日期和自然周期间的契合    二、狗獾活动和岁修日期间的错位    三、修塘取土与白蚁破坏间的矛盾  第四节  人为的负面影响    一、滨海居民活动影响    二、外来人员偷运石料  第五节  小结结语  第一节  历史过程的梳理  第二节  基于本研究的两点讨论    一、关于“水利社会”    二、如何利用海塘史研究海面变化  第三节  工程中环境与社会的关系附录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松江府海塘图》的年代判定及其价值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太镇海塘纪略》及附图  第三节  两图各县海塘长度的比对  第四节  两图海塘范围互补的旁证  第五节  《松江府海塘图》的价值    一、江南海塘体系形成前最完整的一幅海塘图    二、反映官方绘制江南海塘图“兵农并重”的特殊要求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绪论第一节 学术回顾海塘、运河与长城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公共工程,它们的规模之宏大、工程之艰巨及动员劳力之多均令人惊叹。运河与长城的研究成果连篇累牍,海塘史的研究则非常薄弱。早在20世纪30年代,郑肇经在《中国水利史》中以专章叙述海塘,但有限篇幅内海塘史尚未充分展开。朱契的《江浙海塘建筑史》出版于1955年,书中对江、浙两省的海塘建筑史作了扼要叙述,对浙江海塘建筑作了重点介绍。在40页的篇幅内,首先说明建筑海塘的缘起及其沿革,然后分别介绍了宋、元、明、清的海塘修筑情况,最后介绍对海塘实地调查的情况。在讨论宋元时代及明代海塘工程时,作者主要以海塘技术的改变为线索;清代海塘修筑史部分,先介绍劳动人民对以往筑塘经验的总结,然后按时间顺序介绍17、18世纪的海塘大修情况。全书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有助了解江浙海塘建筑史的大致情况。

后记

本书系笔者博士论文的修改稿,尽管花费了不少精力,但在理论思考方面还有太大差距。当代人类学家格尔兹曾警示过将一己之见上升到哲学高度是危险的,但研究历史问题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是件遗憾和尴尬的事。前辈学者一再强调,研究历史不仅需要熟习材料和掌握检索与辨伪的技巧,还要有自己的体验与心得。前者是苦功和技巧,有一个熟练的过程;后者是灵性与思想,需要许多相关知识的综合,更需要判断、联想以及发表意见的能力。无疑,笔者在上述方面的努力刚刚起步。首先要感谢恩师葛剑雄教授和王建革教授。九年前葛师到笔者本科学校的演讲为我开启了历史地理学之门,随后的通信和答疑则增长了我报考硕士的信心。进校后两位导师在学习和生活上均给予我关怀与帮助,他们的指点是我治学成长的根基与源泉。作为导师组成员,满志敏教授在自然地理知识方面给予了很多指导。曹树基教授和张伟然教授在思维与写作方面的指引,使笔者受益匪浅。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感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严谨的学风、宽松的环境以及老师们的帮助和解答,后学点滴的进步都离不开老师们的栽培教导。

编辑推荐

《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通过对江南海塘工程中原料、技工和善后制度等问题的系列研究,考察这些问题背后复杂交织的环境及社会因素,探讨在整个生态系统内,人、自然和社会是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历史地理,也涉及政治史和工程史。虽然开疆僻壤的工作总是格外吃力的,但作者通过大量艰苦努力,显现出对文献的了解和把握能力,拓展了我们对于这段历史和这个领域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另外,文字诚恳、练达,段落中的一些评论相当到位。比如说,“南京城破时,吴嘉允在明孝陵自缢殉节,吴钦章历尽艰辛把其父尸体运回故乡安葬。父子二人的道德文章已天下皆知,举人出身的他可以通过修塘而造福乡里。古代读书人在朝代更替之际,更需为自己找准立功、立德和立言'三不朽'的位置(p45)。”    作为一个挑剔的外行,觉得书的两部分(第六章前后)联系有些弱。前一部分铺陈历史,偏政治;后一部分分述土、石、工、后,偏工程。可能是因为这个领域大而人少,跟头横竖都翻得开,反容易让人无所适从。或者是史料记述着的兴趣局限性所致。作为探索类研究,亦难免研究问题不够明确。其实工程一大,古今中外皆然,可以探讨的问题非常多。私下胡乱说倘若作者来自政治或者工程背景,必有更集中因而更精彩的发现。    图和照片不够多,比如在定义“江南海塘”范畴时。文字描述之重要无疑,但实地考察产生的图文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在这方面西方学者还是有很多可学习之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