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爵士素描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昕  页数:248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爵士乐事实上充当了欧洲古典音乐的另一种发展可能,尽管它诞生在美洲这片遥远的大陆之上。  许多年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把“严谨”、“一丝不苟”、“古板”之类的形容词追加在欧洲古典音乐头上。然而追溯历史,我们不难知晓至少在文艺复兴前后欧洲爱琴海地区的圣咏中,还有着即兴演唱的成分存在,即使到了17至18世纪,作为最大众化、同时也是最宫廷化的乐器——管风琴的演奏乐手们,仍旧喜欢在按照曲谱演奏的时刻,在某些小节奏上弹出些跟随思维飞扬的即兴之声。音乐,是用来舒张性情的,当古典学院派越来越将音乐限定在声音的规范性上的同时,音乐,需要一些更为自由的表现方式。从这一角度而言,爵士乐可以看作是古典音乐基因变体。  与20世纪后的现代学院派作品相同,节奏自由、声音夸张但同时讲究乐队编曲的摇摆爵士乐,更像是欧洲古典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转化的新的形式。普列文、格什文、波恩斯坦,这些20世纪的巨匠,在古典音乐领域纵横的时刻,同样也在爵士乐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至于爱林顿公爵,正因为他在作曲方面的成就,才足以令其昂首走进20世纪音乐的最高殿堂。  欧洲古典音乐被看作是爵士乐起源的另一个理由也是充分的。在作为爵士乐起源的黑人音乐早期的表现形式中,至少有两点可认为和欧洲古典音乐有关:教堂唱诗班演唱的圣歌和  3  黑人舞蹈乐队演奏的乐曲。两者也许原本有着贵族血统,可在美洲黑人那里被“草根化”了,后者将它们和自己血液中与生俱来的对节奏的敏感结合,创造出了平民的声音——爵士乐。这本书想要探讨的,并不是欧洲古典音乐如何在漫长的数百年间启蒙了爵士乐,而是想把启蒙和发源之后的事情讲出来。换言之,是想把爵士乐如何反作用于欧洲古典音乐,从而诞生出现代意义上的欧洲爵士乐的过程尽可能完整地勾勒出来。  听起来,这似乎有些干巴巴的学究气息,可事实好像比听上去的要有趣得多,并且,欧洲人的智慧,也可以通过这一过程的叙述被展现出来。哪怕是德国人,我们也可以从他们演奏的爵士乐中,感受到他们在正襟危坐、按部就班表象背后生动而灵性的一面。  从伦敦到巴黎,从布拉格到莫斯科,从柏林到阿姆斯特丹,从罗马到雅典,每个地方的爵士乐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面目,也都有着为自己乡亲所熟悉的面目,这一千变万化,令美国爵士乐望尘莫及。  欧洲爵士乐和美国爵士乐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在我看来,英国人John Mclaughlin和他的Mahavishnu Orchestra乐团1971年经典专辑的名字《内置火焰》正可作为概括:欧洲爵士乐同样有着发自内心的、自由奔放的音乐精神,但它在大部分时候表面上并非热烈放纵,而选择了内敛睿智的神态来表达自由。漂浪的Django Reinhardt是如此,激烈的Peter Brotzmann亦是如此。  英国爵士乐的起源  英国最早的爵士乐队,有证可考的时间在1919年前后,相对于美国本土狄克西兰风格乐队的兴起年代,这个时间不算太晚,只是落后了几年而已。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在英伦三岛,爵士乐似乎并没受到太多的关注,即便是像Louis Armstrong、Duke Ellington这样的大腕率领他们的乐团巡演到英国时,也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有时,甚至会在媒体上被挖苦一番。显然,这一黑人音乐在当年的英国没能像在美国那样迅速成为社会音乐生活的主流。  从一战后到二战前,英国最优秀的爵士乐团,大都是在伦敦等大城市的一些大酒店里演出,其工作性质是担任舞蹈伴奏,这其中,尤以在Savoy酒店演出的团队最具知名度。和在美国形成对比,当时这些爵士乐手的演出聆听对象,主要是出入酒店的上层人士,只不过他们对爵士乐的好奇心要多过对其真正音乐价值的感受。普通的民众,接触爵士乐的主要手段是收音机和老式唱片,在最初的二十年的时间里,英国的第一批爵士乐手正是通过这两者来学习美国爵士乐,他们处在基本的模仿阶段,能称得上出色的乐手和乐队领导者,只有萨克斯手Van Phillips等等凤毛麟角的几个人,而能留下唱片到今天的,则近乎没有。  二战对于世界来说是不幸的,但对于爵士乐来说是有幸的。正是通过无数到达世界各地的美国大兵,爵士乐被从美国本土广泛地带到了当地,并在当地培育起爵士乐的种子。欧洲和日本,是典型的两大例子。  格连·米勒(Glenn Miller)是摇摆时代大乐队的代表人物,而他在战争爆发后毅然从戎以及最后在执行任务中的意外殉国,更被认为是爵士乐历史上的一段憾事。Miller的最后一次任务正是在英国接受的,当时是1944年,他奉命去法国执行任务,他的飞机从此消逝在蓝天中。  Miller给英国人留下的并不是他最后的身影,他率领自己的空军爵士乐队在贝特福德等地的表演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那些被改编过的曲子打动了英国的乐迷和乐手,终于为爵士乐在英国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一基础工作并不全部是由Glenn Miller一个人完成的,当时在美军服役的许多爵士乐手,也通过各自在部队中建立的乐队,以及和英国本地乐手的联手,让英国老百姓更多更密切地接触到了爵士乐。Sam Donohue、Art Pepper等人就是这些乐手中的代表。  隆尼·斯科特的俱乐部  战后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娱乐活动暂时还没有得到恢复,电台在这一时候起到了持续传播爵士乐的作用。BBC开设了“Rhythm Club”节目,固定播出爵士乐节目,而建立在当时西德的美国空军广播网AFN(American Forces Network),则把爵士乐作为主要的播出内容,其当家DJ Ralph Moffet等人在电台中不遗余力地推介爵士乐。正是在这些电台的播放下,英国人听到了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Stan Kenton等爵士乐新一代领袖人物的声音。  1947年,在穿越大西洋来回于伦敦和纽约之间的“玛丽皇后号”上,出现了一批年轻的爵士乐手。他们年龄不过20出头,非常活跃,在船上便组织起一个舞蹈伴奏乐队,在他们中间,最为人注目的是两个萨克斯手:隆尼·斯科特(Ronnie Scott)和尊尼·丹沃茨(Johnny Dankworth),他们倾囊而出,把自己演奏所赚来的钱,用作前去纽约的路费,希望通过这次旅行,见识到第一流的美国爵士乐。  初到美国,几位乐手马不停蹄地赶到第五十二街,这里是纽约爵士乐的中心地带。连续48个小时,他们一家一家俱乐部地流连、张望,在那里他们找到了自己心向往之的偶像——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白天,俱乐部休息,但这批年轻的乐手没有闲着,他们穿梭于街头的大小唱片店,购买下大批爵士乐唱片,这些唱片后来成了他们回到伦敦后苦练的教科书。  纽约之行几乎是朝圣之旅,由此,现代英国爵士乐的帷幕终于被拉开。  1948年12月11日,在伦敦闹市Soho区的风车街上,一家名为Club 11的俱乐部开张,它的开办人包括Scott、Dankworth以及小号手Hank Shaw、钢琴手Tommy Pollard、低音提琴手Joe Muddell、打击乐手Tony Crombie、Laurie Morgan等人,他们几乎每个晚上都在Club 11里排练、演出,在不停的切磋中,他们的技艺得到提高,俱乐部的名气也越来越大。Club 11,被普遍认为是英国现代爵士乐的诞生地点。  在英国乐手自学成才的同时,美国的乐手们也经常性地来到欧洲巡演,但与在欧洲大陆的法国等地爵士乐巡演日益普遍的情况不同,美国乐手们到英伦三岛的机会并不是太多,即使到了英国,也多数是在美军基地中演出而不去公开的表演场所,而美军基地又不对外开放,英国的爵士乐手和乐迷为此不得不买了机票前往巴黎等地观看美国乐手的表演,当时还曾发生过有人专门组织乐迷团去都柏林集体观看Stan Kenton乐队演出的奇景。  针对上述情形,英国乐手自发组成联盟,他们和美国同行经过反复的协商,最终确定了双方合作交流互访的计划。1956年,Stan Kenton率领他的大乐团在伦敦标志性音乐场所——皇家爱尔伯特音乐厅连续举办7场音乐会,门票全部售完。同年,英国指挥Ted Heath率领他的乐团开始了全美巡演。  大西洋两岸爵士乐的频繁交流由此进入繁荣阶段,而以隆尼·斯科特(Ronnie Scott)为首的年轻乐手,则开始在心中勾画创新和超越的蓝图。  从英国回来后,Ronnie Scott最初的行动是组建起自己的9人组,后来又组建了大乐队,这一时期他的演奏风格还是偏向传统的摇摆作风。到了1956年,经过近10年的打拼,Scott已经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音乐家,此时他开始实现自己心中最大的两个梦想——打造英国色彩的Bebop小乐队和建立像第五十二街那样的爵士乐中心地带。  Bebop乐,又称“比波普”,是现代爵士乐第一次革命的产物,以小乐队和多重奏的形式,注重乐手的即兴发挥,讲究作品的和弦结构,追求作品的不对称美感。这一新爵士乐样式最早起源于40年代早期纽约的敏顿俱乐部,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Thelonious Monk等一批特立独行的年轻黑人乐手每天在这里演奏,他们古怪的打扮和新奇的声音,与当时正流行的摇摆大乐队格格不入。他们更推崇乐手个性的存在,这和50年代后的西方思维新浪潮完全合拍,在整个50年代,比波普音乐是垮掉派作家们最钟爱的音乐,而50年代后的爵士乐,大致是遵循着比波普开创的路线向前延伸的。  1957年,Scott和另一位萨克斯手图比·黑斯(Tubby Hayes)等人组建“爵士信使”乐队(The Jazz Couriers),乐队的风格是比波普和当时在大洋彼岸正如火如荼的更为直接硬朗的硬波普(Hard Bop)。这里有必要介绍下Tubby Hayes,他曾被认为是当时英国最具才华的萨克斯手,同时他也精通长笛和颤音琴演奏。Hayes的风格接近于硬波普,速度飞快,一口气能吹出多音节的长音,许多人把他与美国大师John Coltrane相比,而Hayes对于谣曲风格的慢板作品也非常有心得,吹得相当之优美。可惜他早在1973年就去世,没有为这世界贡献更多的佳作。  布拉格的幽灵  没去过又很想去的地方,总是好地方。布拉格就是这么个地方。  布拉格算得上是片有文化的土地,从昆德拉到米洛斯·福曼,捷克人不断在这座城市里带给我们游荡在现实和荒诞之间的遐想,他们的遭遇决定了他们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话要隐晦地说,东欧斯拉夫民族骨子里的悲凉的幽默,捷克人说得最不露声色,又最明白透彻。  The Plastic People Of The Universe,翻成中文为宇宙塑胶人,被认为是捷克摇滚乐的鼻祖。60年代中期的布拉格,据说和旧金山有得一拼,盛产嬉皮士,但前苏联的坦克把一切化为了乌有,连带摇滚乐。宇宙塑胶人生不逢时,正好组建在“布拉格之春”发生后的一个月,由此他们被不容置疑地敲上了“异端”的烙印,乐队在地下足足活跃了二十多年,他们的音乐会多次被取缔,并有酿成流血事件。但如果听过他们的作品,会发现他们的音乐除了古怪以外,和意识形态的东西根本靠不上边,歌词里面,也不过是些语气词,而乐队的现场还有更多的自制卡带里,主要的片段都是即兴器乐演奏。  当宇宙塑胶人在布拉格地下音乐圈里打拼的时候,Gary Lucas在大洋那一端的地下音乐圈里也欢腾得厉害。他是Captain Beefheart乐队的吉他手,后者和好友Frank Zappa是美国前卫摇滚乐在六七十年代的领头人物,而Zappa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又曾被当时的捷克总统哈维尔请到布拉格待若上宾,再延伸过去,早在70年代,哈维尔还不得志的时候,就已经是宇宙塑胶人的好朋友。这个地球有时候真的是小,隔那么远最后一算,191  也就是那么几个人在扎堆。  Gary Lucas在2002年前后去到布拉格,和当地的即兴艺人厮混在一起,曾经一起录制了张叫《布拉格幽灵》的唱片,内容全部是布拉格的传说。在录制这张唱片的差不多的时候,他在当地很有影响的传奇独立品牌Faust Records公司的录音棚,和宇宙塑胶人乐队的萨克斯手Vratislav Brabenec、即兴女歌手Mirka Krivankova以及Urfaust团体的Richard Mader完成了这张即兴作品。  唱片无法被定义在任何一个范畴,“Smoke Plant”是Krautrock式的,幽暗得不见底部,“Corn Poppy”里Lucas的吉他迷幻到和Sitar别无两样,“Thistle”喧嚣的管乐充满了自由爵士的奔放,“Golden Rain”里各式乐器的噪音声墙轮番攻击着听众的耳朵,“Snow Flake”则散发着民谣的孤独与美丽。  Mirka Krivankova始终听不出她在唱什么,完全意识流般的呼喊、自语、嘶叫、低吟,将女声即兴的鬼魅之气渲染到无以复加,听上去,正是像漫步在黑夜的布拉格街头,每一栋古屋的阴影里,都有一群幽灵化身在Mirka Krivankova的歌声里,诱惑着魂不附体的你。  Gary Lucas的琴音,着重于制造细碎而绵延的音场氛围,和Captain Beefheart时代不一样,也和他当年与Jeff Bukley组队时候的声音有着很大区别,几乎负责了除提琴外一切弹拨乐器的功能,同时,也扮演着音效和声场制造者的角色,只在“Buttercup”的开首,有些迷幻重摇滚的传统声音流露。  Vratislav Brabenec的萨克斯,遵循着Evan Parker、Peter Brotzmann等人的路线,刚猛勇敢,如果当年宇宙塑胶人是这样,被取缔也不足为怪,上升到思想角度,他们的音乐太具有攻击性;音乐是用来歌唱美好生活而不是攻击别人的,只这一条遭封杀就不冤。在这张作品里,Vratislav Brabenec是最接近于前卫爵士的一个人,不仅在演奏萨克斯的时候,偶尔在专辑里玩一把小提琴的时候也是如此,和40年前的Ornette Coleman形似并且神似。  Richard Mader的打击乐,东方情调很重,手鼓玩得非常漂亮,但在唱片介绍里却没看到他有玩手鼓,天知道他是怎么样弄出这些High音的。  很喜欢这张弥漫着鬼气的唱片,在燥热的上海酷暑天听,合适得很。几个演出者,如果没算错,都是60岁上下的人,即兴的音乐,在他们的手里、口里和心里流露出来,早就被岁月冲刷去了火气,即便是在白天听也会带来长夜的滋味,这滋味里,有微笑也有苦笑更有鬼笑,听出什么样的笑,就有什么样的年纪和什么样的经历。  一个有着太多历史的城市,注定会在夜晚发生过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们被世代相传,鬼魂于是产生,布拉格,就是这么个地方。比起它,上海太年轻了,只在外滩边和西区的某些地方,在大楼和高树的阴影里,演绎着不老的老故事。  还是喜欢幽灵出没的城市。更想去布拉格了。

内容概要

  王昕的《欧洲爵士素描》是当下对于欧洲爵士乐的最重要述评读本。诞生在美洲大陆上的爵士乐,事实上在欧洲充当了古典音乐的另一种发展可能,而欧洲人的智慧,也在其中尽显无遗。从伦敦到巴黎,从布拉格到莫斯科,从柏林到阿姆斯特丹,从罗马到雅典,欧洲每个地方的爵士乐都有着独特的气息,值得用心去听。

作者简介

  王昕,著名乐评人,热爱音乐,尤其爵士乐。收有唱片8000余张,著有《爵士名盘300》、《村上春树音乐之旅》等。

书籍目录

欧洲爵士素描?前言
上篇素描
 英国爵士素描
  英国爵士乐的起源
  隆尼?斯科特的俱乐部
  小剧场的即兴主义者
  摇滚些,再摇滚些
  夜店新浪
  英国名人及代表作品
 法国爵士素描
  格拉佩利和瑞因哈特
  我们在巴黎的人
  少数自由派
  Label Bleu和OWL的法国风
  法式电音爵士
  法国名人及代表作品
 德语地区爵士素描
  德国爵士乐的起源
  形而上的第一代
  铁血即兴主义者
  飞扬的荷兰人
  德语地区名人及代表作品
 北欧爵士素描
  60年代之前:早夭的二巨人
  自由北欧
  ECM之声
  北欧电爵
  北欧名人及代表作品
 东欧爵士素描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
  苏维埃新爵士
  捷克式幽默
  波兰爵士:民族或电影
  匈牙利流浪者
  东欧&俄罗斯名人及代表作品
 ……
下篇 乐评

章节摘录

  李宗盛:我的爵士乐经验  我是一个音乐制作人,我的工作需要我在听音乐的时候从一个分析、拆解的角度进入。我需要培养自己这样的能力,以便同时观察一个曲子中不同的配器所发展、组成的各个声部或者是线条。  在我所接触、使用的各种音乐形式当中,爵士乐以极为丰富的和声与多变的节奏形式让我吃尽苦头。  在年轻时代初初接触的时候,我往往迷失在在貌似各说各话的音乐情境中;我既无法体会和声中细微巧妙的转变,更遑论摸清楚某个曲子当中,底鼓与低音提琴与钢琴手低音声部三者之间其实正在挑衅或调情。  然而几十年来爵士乐终究给予了我极大的乐趣。对我而言它可远可近,它经得起深入探究细细玩味。而只要选对曲目,它也能被我刻意忽略却又称职地伴随我渡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爵士乐,对我而言是个人修养、演奏技术与团队精神同时的极致表现。我希望透过王昕先生的深入解说,让这款奥妙的音乐被更多人接触欣赏。  小虫:生活在有音乐的地方,真好  任何声音都叫声音吧?!我想……  从字面上,我个人的解读,“音乐”是一种令人快乐的声音……  不管后来人怎么归类,音乐还是音乐,只要让人有感觉的。发自内心的奢望,延伸出来的规律篇章,心灵深处的声音,想表达的,想宣泄的。  只要能感动了自己,也会感动周遭。  听者享受其奥妙 !创作者找到共鸣。  这就有了共通的交流……  不管时代多进步,科技多发达,最终还是发现乐器还是“人”来演出最动人。  随着人体的韵律动作,随着对乐章的理解,表现出的演奏。  情感,是机器做不到的。  你静静的听过风的声音吗……?  你感受到雨水的声音吗……?  我生活在有音乐的地方,真好 !  自序  几 年前,吴志超兄约我稿子,登在《第一财经日报》上,定了欧洲爵士乐的主题,总共写了30多篇。当时就有把文章结集出版的想法,现在,想法成为了现实。  书里面还有几篇乐评,是散乱地为其他的一些报刊专栏所写,凑成了40篇的整数。前面关于欧洲爵士乐各个地区的文章,则是这三个月里写就的。这本书,在开始的时候就没有写成部历史的念头,所有的文章,写完回头去看,都似乎是以素描的笔法来勾勒出欧洲爵士乐一些人与事的面目,所以书名就定成了《欧洲爵士素描》。  既然没有写成历史那样的远大抱负,写书时也就多了一些自己爱好的成分在内,欧洲爵士乐的名人和名事自然尽可能写到,对于自己偏好的,则确实更多了些笔墨。  写书的过程,其实也是让自己补充些东西的过程。一些故事,是在查阅材料时才知道的,也因此多了些乐趣。希望这本书同时能给阅读者带来乐趣,不要让大家觉得枯燥。  欧洲爵士乐,和美国爵士乐有着很大的不同,具体如何,书里面都会有写到。从个人的观点,两地的爵士乐都很有兴趣去听和写,而在地域的喜好程度上,则是欧洲要远远多过美国,虽然我只是浮光掠影地到过两地的一些去处,可即便是浮光掠影,还是欧洲的感觉要好得多。在欧洲的爵士乐里,有着深厚的欧洲文化的韵味,哪怕是在最狂乱的时候,也能触摸到它独特的人文气息。  爵士乐的欣赏者越来越多,不过终究还是小众群体。这和我们对其理解有关,本来就是外来事物,再加上一些人士给爵士乐贴上“小资”、“格调”、“品位”等标签,于是就成了酒柜里的洋酒,只供远看而不会被打开品尝。好东西,还是要品尝滋味啊。  上一本书,出版到现在已有六年。这六年,又找到不少爵士唱片,这,也许是最大的收获吧。六年里曾发生不少事,没来的终究没来,没去的也终究没去,来去之间,想通一句话:是你的,终归是你的,别人拿不走。自己要不来,觅唱片如此,人生大抵也如此吧。  写本书不太容易,能出版,更是靠了朋友的支持。不希望这本书能给阅读者带来什么教诲启迪,那实在是很无趣的事,读过书,了解那些人那些事,足够了。  谢谢李宗盛和小虫老师为这本书作序。  谢谢路金波和李承鹏先生为本书作推荐。  谢谢余曰简,那些封套里有几张可是你的 !谢谢朱宏和你给我的Albert Mangelsdorff !  谢谢吴志超和陈飞雪。谢谢你,张炜。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欧洲爵士素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一本不错的了解爵士乐在欧洲发展历史和唱片介绍的工具书。
  •   对于爵士乐迷是重要的工具书
  •   喜欢爵士的朋友 可以看看 本人觉得是一本入门书籍
  •   书还不错 喜欢
  •   有收藏价值,了解了解
  •   封面很漂亮,我很喜欢。内容也不难懂,适合我这种没什么基础的人看。如果喜欢爵士乐的话,个人觉得值得买
  •   适合爵士入门者阅读。不过某细节部分有误。
  •   视野很全面,很专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