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战史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上海人民  作者:王冬青  页数:298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军事史、战史,无疑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悠久,战争史同样漫长。伴随着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境内的原始氏族部落之间就已经展开了战争。从此,直到中国最后一代王朝——清朝的结束。  ,战争从没有断绝过!在古代,诸如各民族间的纷争、奴隶暴动、农民战争、军阀混战、各政治军事集团割据而攻伐不已……王朝的兴亡总伴随着战争而决出结果。  中国古代和近代战争之多,创造的战例之惊人,军事谋略之丰富而奇妙,堪称举世稀见!春秋时孙武著兵书《孙子兵法》,迄今仍为世界军事宝典,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古代军事史及军事人物,是国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虽有一些学者涉足这个领域,但大多数人并不那么看好这门学术。比起社会经济史、政治史、民族史、文化史研究,军事史的研究就显得远远不足。  故称得起有影响的中国古代军事史或战史著作,也是太少,而能让大众读者感到赏心悦目的军事史著作更是屈指可数!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皇朝战史——明代十大战争》,是王冬青博士的新作,在我国古代军事史的著作中又增添了一个丰硕的成果。我相信,广大读者将会对此书充满浓厚的兴趣。首先,明代战争本身就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明朝统治全国长达270余年,如果加上南明阶段,则长达近300年。除夏商周,自秦以降,明是中国历代王朝中仅有的两三个“长命”王朝之一。在它存在的漫长岁月中,发生的战争之多难以统计,是战争最多的少数王朝之一。从建国伊始,明朝就与被赶到塞外的元朝余部进行连绵战争,元朝后裔与明朝势不两立,双方时断时续地打了两百余年,直到明亡,残元也没有被打垮。最为严重时,蒙古瓦刺部竟突入长城,不仅俘获了明英宗,而且兵临北京城下,国家的危亡,已在旦夕之间!至明中叶,又有倭寇入侵东南沿海,再侵略朝鲜,明朝与之战斗,直至将其击败。  与此同时,在东北地区,女真人也不断与明军相冲突,大战没有,小战不断!至万历初,女真人开始强大,建军建国,向明宣战,从此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明清(后金)战争。在女真人崛起之时,又有西北农民起义,发展成规模宏大、声势壮观的农民战争,这就是高迎祥、李白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战争,最终将明朝葬身在农民战争的烈火之中。在明朝两百多年的统治中,上述几个方面的军事斗争,其战斗、战役之多,难以统计!其间,十几万人,乃至数十万人的大战、决战,屡屡发生。如明朝前期的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役,后期的萨尔浒激战、辽沈大战、宁远攻城、松锦决战、荥阳会战等,无论是规模和激烈的程度,及其重大影响,都可以称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著名的战例。至于几万人的战斗,更是屡见不鲜,这在历代王朝中是不多见的。  不言而喻,军事活动及其战争贯穿了明史的全过程,其内容极为丰富而多彩。迄今,尚无一部有关明代战争史或战史的专门著作。已发表的成果,多是对个别战役的研究,也有论及明代“九边”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也只是限于个别的局部的战事战例,还构不成有明一代军事的整体研究。  王冬青博士的这项研究成果,既不是对明代军事史的系统记述,也不是单篇军事论文的汇集,而是从明代丰富的战争中选取大战役,从战略层面展开叙述,有的涉及塞北,有的跨越海疆。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或角度看,本书在选题、内容的取舍、叙述的方式、写作方法,乃至语言的运用,确有创新之处。  首先在选题,即十大战争,各有特点。每次战争都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状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并保持了内在的密切联系和叙述的连贯性,基本上反映了明代战争的历史进程。换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说,十大战争亦构成了明代军事史的基本内容,浑然一体,勾勒出明代军事的全貌。其次是内容的取舍,更见作者对明代军事史娴熟的程度。作者多年从事明清战争史的研究与教学,既发表过明清战争史的学术论文,也在高校讲台上主讲明清战争史的课程,对明清两朝的军事活动十分了解;对写作内容和讲述对象,何者当取而详说,何者当略而不论,何为主,何为次,分辨得格外清楚,这就是大而有当。换而言之,从大处或者说从全局入手,取舍、主次、详略皆属恰当。  本书的一大特色,亦与眼下的“流行体”或传统习惯不同,就在于它的叙述方式包括写作方法,整体表现出创新的一种风格,是对现有书写历史方式的一个超越。通常记述战争或写军事斗争,往往是用“流水账”的方法:按时间顺序,先写背景、原因,次写经过,最后写胜败结局及影响,等等。如今,最时髦的写法,如《品三国》、《论语心得》、《正说……》之类,既不讲历史发展经过,也不讲史实,而是抓住一点大做文章,尤其是用一知半解的知识和低俗性的语言,专以哗众取宠、逗人一乐为能事。一句话,信口胡说。前一种,是传统习惯,难免呆板、枯燥,且教条,以不变应万变。这种文风、这种谋篇布局、这种叙述方式,的确是落后了。后一种,完全是背弃我国学术的优良传统,迎合社会上部分人的低级需要,随心所欲,只要刺激读者、观众乐,就无所顾忌。他们的要害,就是不要历史的真实,不要经典的原意,可以胡说,可以说假话! 本书与上述两种倾向划清了界限。作者概述不同的战争,采取了灵活多变、各有特色的叙述方式,将十大战争写得绘声绘色。如,土木之变,开门见山,先简单地写出这场战争的概览与结果,接着再追本溯源,把这场战争的起因逐一写出;按战争发生发展的脉络,夹叙夹议,既如同教学讲座,又在讲解中不断地解读史实、理解和分析,得失都在其叙述中得到明确答案。做到这种程度,作者必须是精通本专业,对自己所写的内容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说,已全部掌握了这一选题的基本知识,无论怎么说、怎么写,都不会背离历史事实,这就是“不逾矩”的意思,亦即不会步入歧途。由此,也就能做到深入浅出,讲清了问题,传播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就使人真正受到了教益。  所谓 “品读派”、“心得派”、“正说派”,既没有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做过研究,也不懂本专业,如不懂三国史,如何能“品”三国?连经典的文字都读不懂,如何能讲出读后的“心得”! 本书所表现出的良好学风,是作者多年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学的结晶。学术研究最忌浮躁,如制假、贩假,尤属学术之大敌。本书树立的学风,就是坚持历史的真实是第一位的。十大战争涉及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需要用大量的史实来透视历史真相。作者坚持用事实说话,不调侃,不取媚俗的所谓“幽默”,却同样生动,引人入胜,让人爱读而不忍释手!在这方面,作者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他所做的努力,不妨说是对“品读派”之类恶劣文风的一个否定和批驳。  本书作者王冬青博士,是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工作的一位年轻学者,在同我的交往中,我很快就看出他的好学精神,多次与我探讨明清战争问题,表现出了颇多的新鲜观点和思想。这部书就是作者在展示他的学术积累和新的学术观点。他写出了书稿,我先睹为快,可喜可贺!当继续努力,再创佳绩。是为序。

内容概要

由王冬青编著的《皇朝战史》所表现出的良好学风,是作者多年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学的结晶。学术研究最忌浮躁,如制假、贩假,尤属学术之大敌。《皇朝战史》树立的学风,就是坚持历史的真实是第一位的。十大战争涉及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需要用大量的史实来透视历史真相。作者坚持用事实说话,不调侃,不取媚俗的所谓“幽默”
,却同样生动,引人入胜,让人爱读而不忍释手!在这方面,作者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他所做的努力,不妨说是对“品读派”之类恶劣文风的一个否定和批驳。

作者简介

王冬青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早年参军入伍,上过军校,下过连队,因此对军事史情有独钟。无论课堂开讲,还是发表论文,包括博士论文、出站报告,必言战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岭北之战:新老王朝争斗中的拐点
明朝的诞生与政权交接
新王朝的外交设计
朱元璋对北元的期望
走向战败的岭北之战
岭北之战后明朝的攻守
第二章 靖难之役:皇位争夺战
朱元璋的沉重遗产
削藩导致战争爆发
李景隆与战局恶化
昙花一现的胜利与战争结束
建文帝下落和永乐帝新政
第三章 郑和下西洋:朝贡体制下的战略威慑
起因从永乐皇帝开始
永乐皇帝的外交战略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
三次武装冲突
针对南疆的另一种治理
停航:政策向现实社会的让步
第四章 土木之变:明朝皇帝被俘的军事危机
永乐朝之后政局的变化
蒙古瓦剌的崛起与明朝边防的削弱
瓦刺进攻、英宗亲征
兵败土木堡
于谦和北京保卫战
第五章 屯门之战:中国与西方殖民者的第一战
十六世纪中国面临挑战
葡萄牙派出的外交特使
战前明朝对葡萄牙的态度
初战:屯门之战和西草湾之战
中国与葡萄牙交锋后的态度变化
再战:双屿之战和走马溪之战
第六章 嘉靖抗“倭”:一个坏制度引发的战争
“倭寇”问题的争鸣
嘉靖之前的中国沿海
“倭”乱源头与争执
朱纨和葡萄牙
张经、胡宗宪和徐海、汪直
俞大猷、戚继光
沿海开放和战争结束
第七章 抗倭援朝:明朝加速衰亡的拐点
明代中、日、朝三方关系
战前三方国情与关系的变化
战争爆发的第一阶段
停战与议和
战端再起到中朝胜利
第八章 宁远之战:晚明在东北仅有的胜仗
努尔哈赤的崛起
清河:明朝一次失败的防御
萨尔浒:明朝一次失败的进攻
从辽阳到广宁:明朝一败再败
老将孙承宗和新秀袁崇焕
宁远城下大交兵
第九章 山海关之战:甲申年的教训
将胜利指向北京
崇祯皇帝的穷途末路
腐败接管财政问题
吴三桂与多尔衮的选择
山海关之战
四分五裂的防御策略
李白成和李岩问题
清军进攻与李白成败亡
第十章 台湾之战:为明朝和反明朝的最后一战
郑氏集团之始
郑成功抗清中的挫折
荷兰占据台湾与郑成功的筹划
郑成功代表明朝收复台湾
施琅代表清朝统一台湾

章节摘录

  北京,自从五代的后晋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已经有四百多年不容汉族王朝染指。北京的地理位置极其关键,属于游牧部落和汉族之间的“必争之地”。草原游牧民族越过燕山山脉之后,北京成为他们通向中原坦途的咽喉要地,因此,对汉族来说,北京也就成为抵御“蛮夷”的军事、经济重镇。  多少汉族统治者,包括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赵匡胤在内,都一直梦想着恢复失地,至少是夺回北京,但得到的却都是失败。可歌可泣的杨家将故事,只能流传在河北中南部。岳飞大战金兀术的战场,甚至只能发生在湖北、河南。  相比之下,明朝占领了元大都,将防御战线推进到长城以北,对汉族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  元朝是蒙古族政权,大都陷落后,元顺帝退回漠北草原,残存了三十多年,历史上称之为“北元”。虽然它对明作战不断失利,一个又一个的城池被攻克,一支又一支的军队被歼灭,甚至让出了首都,但国号仍在,皇帝仍在,百万大军仍在,辎重粮草仍在,因此恢复旧时江山的雄心仍在。对朱元璋来说,用什么样的军事和政治手段对付这一屡战屡败但就是不投降的对手,便成了棘手问题。  长城两边,双方军事冲突不断,互有攻守。到了明朝建国后的第五年(1372),明朝与北元在塞外的岭北进行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史称岭北之战。  这场战争,明朝动员了北方防御力量的精锐,带有寻找敌人主力,进行战略决战的性质。但结果却是主动进攻的明朝遭到惨败,损兵折将,数万将士陈尸荒野。  这场战争成为明朝对蒙古战略关系的一个拐点,长期被迫处于守势。  如此意义重大的战争,在中国战争史上却远不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那样让人津津乐道。而且这场战争,从发动的目的到战争的经过,以及各方对战争的评价,众说纷纭。例如,有人说这场战争是朱元璋主动挑起的,目的是要打一场王朝兼并战争,消灭北元军队主力,一口气吞掉蒙古地区;也有人说发动这场战争是违背朱元璋意志的,是前线几个军事统帅鼓动的结果,朱元璋拗不过他们,才勉强同意对蒙古一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历史留下了谜团。  从至正十一年(1351)韩山童、刘福通揭竿而起,到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元末农民战争绵延长达十七年。对老百姓来说,不仅仅是完成了一次王朝之间的更替,同时也包含了民族斗争的胜利。被寄予厚望的朱元璋,在实现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目标之后,他不会不清楚,人民渴望和平,国家需要安宁。如果能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从长期战乱中恢复国家的元气,这固然是上策。  但对一个新兴的王朝,内部社会各阶层的要求和希望不尽相同:对老百姓来说,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就行,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大臣们为朱元璋夺取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此时正指望着加官晋爵,耀祖光宗;而那些失败的军事集团,还在边远地区,纠集起残余势力,充当起海匪和山大王,继续祸乱一方。  那么对于刚刚称帝不久的朱元璋来说,他最需要的是什么?虽然这时已经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两个威胁最大的对手,其他各路的进军也还算顺利,但离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尚相距遥远。浙江的方国珍、福建的陈友定、四川的明升等,只能算是力量弱小的地方实力派。只有远在北京的元朝,才是政治和军事上的真正威胁。虽然它已经四分五裂,此时将帅们为了争权夺利,还在相互厮杀,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元朝还代表着中原正统,它的皇帝还代表着天意,如何使这个对手就范,成了朱元璋此时沉重的心病。新老两个王朝在历史舞台的交接,注定不会是温文尔雅的谢幕,注定有一番你死我活、我兴你亡的残酷争斗。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中国古代用兵的最高境界。如果能与将要败亡的元朝化干戈为玉帛,当然是刚刚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梦寐以求的事情,前提只有一个:承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  在明朝与北元的对峙中,不断胜利的朱元璋掌握着主动权。在此之前,他在和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的争斗中,仍然属于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现在朱元璋成了皇帝,当然要万民拥戴,受命于天;但在遥远的北方,还有一个皇帝,这多少让朱元璋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是永恒的法则。明朝将采取怎样的军事外交策略,来达到北元归降的目的,就要考验朱元璋的治国谋略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皇朝战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看了这本战史书觉得作者的评论很客观,语言也比较平实,不是用哗众取宠的语言取悦读者。推荐一下。
  •   文章写得不错,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战争,本人还是比较喜欢的
  •   观点很独道,不像一些书人云即云!
  •   写的很好,有自己的见解
  •   可以看看中国的战争史,看多了权谋斗争也会腻歪
  •   算是有些见地。
  •   不太和我的胃口,所以只给了三星
  •   简介里居然还说自己“表现出良好学风”“忌浮躁”,其实这书就是典型的不经考据信口放炮的浮躁滥作,300页不到说了明季前后十场战争,质量可想而知,事实上也是些跟铁血论坛里面的帖子差不多的类型,典型的从先有观点出发再象征性的找点资料片段来论述自己观点,这作者高考作文写多了吧?亏还找了那么多专家来写序推荐什么的,摆明就是人家看在同事份上才卖他个面子。以后豆瓣评书没人评的还是不买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