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照耀美国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韩松  页数:441  
Tag标签:无  

前言

当强盛中的强盛一去不再《火星照耀美国》很多年前曾经出版过,上一次出版时的书名是《2066年之西行漫记》(又名《火星照耀美国》),这次出版,换了一种新的趣味,反转过来成了《火星照耀美国》(又名《2066年之西行漫记》)。内容和文字方面我作了一些修改,但基本保留了原有的结构和情节。这样做是为了让读者看到,当年的预言和如今的现实之间的有趣对比。顾名思义,这是一部描写二○六六年发生在美国的故事的小说。我写作它的时间,大致是一九九八年至一九九九年。我当时写下的一些猜想,有些在现实中发生了,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纽约世贸中心的毁灭,而这修改过的“新书“再次出版时,刚好是“9o11”事件十周年,也算是一个巧合吧;书中的另一些预言则正在变为现实,比如美国将会发生金融危机并波及全球,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危机中。我在书中的猜想,还包括继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元地位丧失,美国衰落成三流国家,甚至陷入动荡和崩溃,强盛中的强盛一去不再;而中国却在此期间迅速崛起成为一流大国。中国之所以能渡过危机,在于其启动了二○○九年建成的“自力更生“系统。最后,中国成为了拯救危机中的美国及世界的最主要力量。邻国日本则在大地震和大海啸中毁灭了,其他国家的很多城市也都受到摧枯拉朽的大洪水威胁,纷纷筑起绵延无尽的防波堤。这样写,并不是要从颠倒中美国际地位、毁掉日本国土的假想中获得快感,而是一种担忧,那些巨大的隐患问题,比如生态灾难、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威胁、难民问题,等等,它们在未来恐怕会演变为狰狞的巨兽,成为人类最大的恐惧,而它们引发的道德问题,则必然会挑战人性底线。书中还探讨了今天被越来越多的人,在越来越多的场合热烈谈论的一些话题,有些在过去看来是非常科幻的,但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于这些话题的存在,不再认为是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的事情,包括世界末日、新人类或后人类、外层空间开发和人工智能等。随着《2012》电影的热映,以及被越来越频繁报道的自然灾害事件,人们愈发怀疑起世界是否会毁灭,人类是否已走到了终点。人们开始反思,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究竟是什么?如果能够渡过即将来临的灾难,那么未来人类的形态又会是什么?而”火星五百“计划的实施更是轰动全球,这其中又因为有一名中国人的参与,尤其受到国人的瞩目。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其实早在一九六九年就制定了《宇宙基本法》,最近更是出台了新的《宇宙基本法》,突破了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则。而作为机器人技术领先全球的国家,日本甚至也已经考虑到了人工智能的威胁,为防止机器人造反,日本政府最近已经在着手进行机器人方面的立法。这听上去好像只是科幻小说中才有的事情,如今就在切切实实地发生着。让人感叹,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们了解得仍然非常不够。其他一些话题,则历来是美国本土、美国与世界,以及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中长期博弈的领域,例如文化和软实力的较量,我在书中写到中国征服世界的工具,不是衬衣玩具,不是人民币,不是航母,而是围棋——这自然是一个象征;其他的还包括战争形态、海洋战略、海外利益、国家和民族分裂、恐怖主义泛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大规模群体事件,等等。这些话题,现在回头来看,科幻感和现实感都很强烈,而现实感更强烈。这是一本关于危机的书。但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再次预言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方面,我却觉得很难有确定的答案了。其中一个原因是,随着“强盛“的到来,我看到,许多人正在变得愈加骄傲,渐渐对危机视若无睹。我较长时间从事对美国等国的涉外工作,一九九六年作为访问学者短暂游历美国,回国后又参与《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的写作。《火星照耀美国》一书中主要写的是“美国“,但全书的主角实际上是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这颇似后来人们提出的“中美国“,或者G2。这两个国家,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对关系。二○○九年,我参加了奥巴马总统访华的有关工作。从中,我对中美两国关系又有了一些新认识。我在现场看到年轻的奥巴马意气风发、昂首阔步走过我三军仪仗队时,心情是复杂的。今年年初,《中国日报》的印度籍记者采访我,问我在这本书中,有什么是预言错了的。我说,我曾预言未来的美国总统将是一位女性,却没料到是一位黑人。我曾试图在这本书里努力去解读中国和美国的未来,却感到困难重重。这也许超出了科幻作家的能力。不过,这并不是一本讨论大国崛起的政论性读物,而是一本作为类型小说的科幻小说。既然是科幻小说,我想,读者应该知道那是什么。韩松二○一一年七月

内容概要

  《火星照耀美国》的故事背景为,2066年时,中国已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美国则已经衰落,而以超级电脑“阿曼多”为核心的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生活的世界,“阿曼多”则几乎成为上帝。  主人公唐龙是中国的围棋神童,应主办方美国的邀请随中国围棋代表团去参加世界围棋大赛。在美国,唐龙经历了纽约世贸中心的倒塌、“阿曼多”瘫痪、加入孩子军团寻找能预言未来的“灵杖”、陪伴有尾巴的基因改造少年纽曼寻找父亲,以及美国第二次南北战争,等等危险而荒诞的遭遇后,最终被中国救援军解救。而火星在此过程中一直妖异地照耀着中天,看上去诡怪,却又好像亘古如此。

作者简介

韩松,生于重庆。1984-199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英文系、新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及法学硕士学位。1991年进入新华社,历任记者、《瞭望东方周刊》杂志副总编辑、执行总编辑,现任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中国军队》杂志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小说等著作十余部,多次在海内外获得大奖。作品被译为英文、意大利文、日文和希伯来文。

书籍目录

自序 当强盛中的强盛一去不再 001 第一章 围棋的声音 005 第二章 陆地的葬礼 043 第三章 诺亚方舟 077 第四章 少年乐园 113 第五章 信息冰河 161 第六章 新人类 211 第七章 战争风云 277 第八章 亚洲之星 333 第九章 未来的阴影 381“鬼魅中国 ”与盛世忧思 飞氘 421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围棋的声音二○六六年三月,我十六岁,我准备去美国。季节正值初春,一切都很绚丽。我们中国围棋代表团一行三十六人,在北京西郊的国家航空航天港等待转运。航空航天港是一个一公里深的大坑,里外都很忙碌。蒸发出璀璨的银光,吐出一架架垂直起降通勤器。坑口周围飘扬着一千多面二阶光学非线性五星红旗,如同男人们临风舒展的长长辫子,壮观无比。旅客们从不同颜色的链混合导管中涌流出来,除了中国公民,还有来自世界各地以及月球基地和拉格朗日点太空城中的游民。有一些是基因重组人或者克隆人。他们基本上来自欧洲,因为生物工程人在亚洲和非洲都被法律禁止。因此,他们走过我们面前时,都低垂着脑袋,显露出自卑的样子。我和同伴们身穿政府统一订购的白色长袍制服,胸前别着“中国围棋代表团“的光电子标志牌,满脸光宗耀祖的表情。只是,这次旅行有些不同寻常。临行前我们接到“阿曼多“通知,不允许使用私人交通工具,而必须组团行动。因此,我们才汇聚到了这里。我们正准备享受集体活动的乐趣,不料,又出了一样异事:转运迟迟也不开始。在我们这个时代,并没有航班延误一说。那是六十年前才会发生的荒唐事情。但现在是怎么回事呢?大家都很无聊,就想办法打发时间。我看见女棋手赵小故正跟国家转运公司随机提供的电子虚拟人下棋。虚拟人艳冶地摇着扇子,神情古朴。它是以上个世纪某位著名棋手的模样出场的。聂卫平还是马晓春?我嫉妒地猜测。代表团的领队余潜风九段在一侧走来走去,长辫子在腰后一甩一甩。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叶中国男人流行的发式,起源于成都,后来普及到了全球。“有谁能讲个笑话?有谁能讲个笑话?”是米遇春九段细声细气在嚷嚷。“哪种倾向的?什么高度的?我看你不要着急……这不是在线状态。”余潜风嗔怪地瞪了他一眼。“已经等了一个半小时。我的双脚还踩在实相地面,感到很不踏实。有这会儿工夫,我们早已到了华盛顿。”曹克己九段颤声尖叫。“你难道不知道网络快要成为一个过时的词汇?你这么说有没有一点儿不虚心?”余潜风忽然嘶吼起来。的确,这是一个心烦意乱的时刻,破坏了大家的情绪。似乎出了什么事,用那个年代的话来说。跟六十年后不同,中国的实相首都北京当时还只是一个国际城市和亚星际城市。它同时很好地保持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如讽刺与幽默。而国家在网络节点三○二上建立的首都,就完全不一样了。气温稍凉。国家气候兼情绪控制局没有工作。这天是法定“享受大自然日“。这样的日子每月有四天。一定是受到了“阿曼多“的好心暗示,转运公司的机器侍者送来了健力宝饮料。我打开一筒,闻听李宁先生的电子模拟声从罐底“嗡嗡“传来:“喝清凉的健力宝,做合格的中国人!”忽然,一个大蜘蛛网似的黑东西自天而降。那正是来接我们的磁喷流飞行器。六十年后,世界已是一片福地。我躺在我的壳中,用艾科迈克语书写这篇故事。我可能是世界上惟一能用这种神奇语言流畅写作的人。而其他好手均放弃了它,或者其人已成骨殖。艾科迈克语是英语、老式计算机语言、古藏语和上海话的混合语。它具有不发音的前缀和充分展开的敬语。作为旧时代厌世情绪的产物,艾科迈克语的非公开性存在曾经非常“端的“。但它很快就要从宇宙中消亡了,就像现在的年轻人抛弃掉一重又一重的躯壳,去寻求量子化转世。因此,山姆上校的一番心血,将在我死后,仅存在这部书中。我在此感谢译者——我自己。我的本土名叫唐龙,曾经是一个中国人。我叙述的都是六十年前的往事。如果你们觉得太遥远、太陌生,没有关系。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子的。在我的那个时代,人类生活在“阿曼多“梦幻社会的最后一个门户结构中。我们大部分时间像蜘蛛一样黏附在网络上,偶尔才用身体外出,俗称“实相旅行“。我们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地球西部那个名叫美国的去处。我们前往那儿参加世界围棋锦标赛。中国派出了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代表团。这是笃定的。跟中国一样,美国也是一个国家,但我们对它还不是十分熟悉,因为美国闭关自守很长时间了,拒绝外国人的访问。我们都是第一次去。“难道这次不能不去?”前些天,我的妈妈杨阿妹从上海向我切入,满怀关爱地这么询问。上海是我的肉体的诞生地。我觉得,妈妈的全息影像经过中微子-生物网络处理器的情感修饰,虽然显得真实,但是比较唐突。“不能。我已经很久没有进行实相旅行了。我的骨骼正在变得疏松。”我恼火地拒绝。“听说美国很乱哪。我不是指网络。”“但这是以国家的名义,经过了三次公民投票表决。另外,我必须在一年中提升三次棋力!”二○六六年,我正感到过早成名的压力。这是一种火燎屁股的感觉。我们那个时代流行早熟综合征。这些,你们现在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你们的周围,是一片福地。而我们那时,一切别无选择。就说我吧,我是北京大学高级围棋系的大二学生和中国围棋队的队员。国家让我干的惟一事情便是专心下棋。也就是说,别的什么也不用干。在我们那个伟大而光荣的时代,为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每个人的一生都被分派了一件固定的事情做。有人经商,有人做官,有人教书,有人下棋。我们每人一门心思做好一件事情,国家就强大了。什么?你们不信?没有关系,慢慢会信的。不过,妈妈提出的问题,也把我搞糊涂了。为什么美国一定要承办世界围棋锦标赛?为什么世界也同意它来承办?为什么我们决定集体去美国下棋?有些事情,要到六十年后才能弄明白。那是你们的问题。且说,在国家航空航天港,我们终于获准进行实相转运。我根本没有想到,这趟旅行会打根儿上改变我的命运。你们都没有听说过磁喷流飞行器吧。那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通勤工具,五年前才经过“军转民“的方式投放市场。这主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月部队的倡议,后来由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它利用人造磁场,产生反重力。但由于是技术过渡期,并担心刺激邻国,我们同时还使用普通的氢动力和高温等离子聚变空天飞机。这些你们听了都会笑话。但是,在星球还没有变成福地之前,这的确是事实。我们在飞行器上刚刚坐好,就上来了十几个一毛不长的男人,他们的辫子是假的。他们朝我们微笑,可是笑得像狗子一样。从他们的反应敏捷度上看,大脑皮层上一定植入了特种生物芯片。我们也不能肯定他们是不是电子虚拟人。余潜风故作神秘地告诉大家:“不是虚拟人,而是生物有机体。确切来讲,他们是国家保全委员会一○八局的便衣。我们耽搁,就是因为接到通知,要增加他们几个人。”“难道他们具备很高的棋力?”棋手们拖着袅袅长音一齐发问。“当然不是。可是,他们是散手九段!”“出了什么事?出了什么事?”“美国昨天又发生了骚乱!”便衣们的到来,使我既紧张又兴奋。二十一世纪中叶,围棋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运动。下棋是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这有点儿像二十世纪的足球,却使足球望尘莫及。围棋高手作为最有钱、最有身份的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最受尊敬、最受爱戴,当然也最受保护。我们绝对不能受到丝毫伤害。所以哪里有围棋比赛,哪里就有大批便衣。当然,他们同时也监控我们的行为,看我们是不是确实只干下棋这一件事情。神情木然的便衣像大桶一样“轰”的一声坐在我们这些亿万富翁身边。大家互相传递起了喜悦的眼色,却暂时停止了说笑,这使我略感郁闷。这时,飞行器垂直上升,离开祖国的大地,很快进入同温层。整个过程无声无息,除了曹克己九段放了一个屁。一路上,我思忖余潜风的话,觉得或许真要出什么事。对此我倒不很在意,相反,却暗怀一种新鲜的期冀。在中国,一切过于太平,太平得近于平庸。很多人都想出点事儿,好让生活重新变得刺激。这种心理是不是有一些反常而莫名呢?毕竟,那时还不是福地。美国,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度?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变化?2066年,我十六岁了,忽然得面对这样怪谲而深奥的问题。六十年前,星球虽然还没有成为福地,但它也在渐入佳境:核武器已全部销毁,北约主导联合国的历史终告结束,除了个别像美国这样的国家还时不时发生国内冲突,和平可以说基本上临幸了全球,人们过着越来越快活的生活。二十一世纪上半叶的重大事件,是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衰落。在星球上,形成了以华人为中心的庞大经济文化圈。不管在哪儿,你只要说自己是中国人,那都是一件十分开心和妥帖的事情。彼时,虚拟世界的过分发达使得国家的地理疆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就实相来说,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外层空间和海洋深处,在那里进行了诸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开发。人类修建了第一批太空城和海底城,并大规模移民。后来又开垦了月球和火星,在上面驻军、经商和流放持不同政见者。但世界仍旧划分为不同的国家,这毕竟是一种古老而庄重的风俗。当时,全球共有国家一千多个,是人类历史上国家最多的时期。网络在那时发展到了鼎盛。因此网络上也成立了许多虚拟国家。大多数是新命名的,不过也有一些旧的国家在网络上重生,比如有一个国家名叫“日本“。日本曾经是一个岛国,但作为实相而存在的日本本土,有一年在太平洋大地震中断裂沉没了,幸存的日本人便在网络上再建了他们的祖国。网络国家很有意思。有的全国人口加起来只有十几个;有的起了奇奇怪怪的名字,比如“幸福像花儿一样“、”吾国仅在黄昏时分出现“、”不是大不列颠王国“、”必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等等。这些国家的诞生带来了很多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国家主权领土也有了全新的概念。人们把这网络世界统称为“阿曼多“梦幻社会。”阿曼多“是有意识的程序生命。全世界的中微子-生物网络处理器都是它的细胞和神经。“阿曼多“是怎么在无生命的基础上自主进化出意识的,这一点至今没有从科学原理上得到圆满解释。考虑到意识原本不过就是一堆乱糟糟的电子脉冲,人类只好面对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显然,意识从物质胚基上产生的路径肯定不止一条,意识的实现形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以前大家仅仅信奉一种模式,这无非是自欺欺人。因此,”阿曼多“的诞生,就成为了地球演化史上生命产生以后最重大的事情。“阿曼多“帮助一百亿颗人脑管理和配置资金、能源、材料及信息。人不再是存在的主体。自从二十世纪末网络超文本数量急剧膨胀而超出人类的浏览能力之后,大家就在暗暗期盼一位“全知全能超级引导者“的出现了。如今,”阿曼多“成为了星球的“第一生命“,或称”世界之心“。有一次,世界信息组织(WIO)给”阿曼多“的表现打分。结果,打出了九十九分的高分——满分是一百分,之所以保留了一分,是考虑到“阿曼多“已把自己搞成了一个艺术品,而伟大的艺术总是要有点遗憾的,人类尊重这个事实。而从政治角度得出的结论则是,”阿曼多“改变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使得民主、自由、公平、正义这些口号不再像气泡一样悬浮在空中。并且,从生活上看,它还总是温情脉脉,像一位嫂子。就是这样,人类首次与自己生造出来的一个非蛋白质高等技术智慧生命同存于一颗行星,并受着它无微不至的荫庇。这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主题。怎样,很奇异是吧?总之,在二十一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切相安无事,一切像钟表一样运行。虽然美国衰落了,日本沉没了,但全世界、全太阳系,由于中国的崛起,经济和贸易仍然保持繁荣。同时,这也是因为“阿曼多“不知疲倦地用它那超乎寻常的计算能力,在全心全意打理我们的日常生活呀……这的确是快活无比的时代。但是忽然有一天,知识分子精英却忧心忡忡起来。他们提出了一些常人无法想像的问题,比如:“阿曼多“的智能发展过快会危及人类生存吗?它会控制人类吗?会把人类当做它的奴隶吗?它会驱使人们去做一些他们不愿做的尴尬事吗?它会要求全人类都变成同性恋吗?精英们指出,人类一旦离开“阿曼多”,也许就什么也干不成了。“阿曼多”代替了人类思考。人类越来越依赖这个用电子神经构筑起来的冰冷东西,而不是自己的情感和记忆(以及内分泌系统)。人类的大脑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万一“阿曼多“撒手不干了,一百亿人不会瞬间傻掉吧?不,网络本身就早已把大家变为傻子和残疾了。在知识分子精英的推波助澜下,二十一世纪中叶爆发了一连串激进的反信息运动。一些意识到了梦幻社会存在危险的社会团体和组织,逐渐恢复了不经“阿曼多“的实相生存,也就是说,把自己与网络的联系暂时切断了,或者部分切断了。有的国家和政府,干脆让自己在网络上休眠了。这是一件很“端的“的事情。围棋选手通过实相旅行,重新回到木头或金属做的小方桌前,面对面手谈,就是这股潮流中的一朵浪花,而且是一朵最大最美的浪花,因为,围棋是人类智力和情感的最先进代表,同时,这样做也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我不太懂得这些。那是令大人们抓狂的问题。还是回头来叙述这趟旅行吧。说实话,那时我们的旅行机会很少,甚至有人宣告,有了网络以后,旅行的时代就结束了。当然了,就算是实相旅行,我们也还不可能完全脱离“阿曼多“的协助。要彻底走出它,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意味着一个神话。总而言之,在”阿曼多“正确并准确的心灵导航下,只用了半个小时,我们就越过太平洋,顺利转运至北美。磁喷流飞行器接地的一刹那,没有料想中的冷波扰动。我把北美大陆感受到的第一丝气息与我在网络中获得的印象作对比。但我没能产生期待中的匹配。来之前我打听到,这是一块充满非线性气候因素和人际废气的大陆,生活着奇异非常的转基因动物。大人和孩子,经过克隆以后,都土里土气,或状若妖魔。我的印象中这也是一块遥远得像是天外的大陆,因为人们很少来这儿旅行。作为也能生长植物和出产矿物的实体,北美在过去几十年里,与地球上其他地方隔绝了,从而被忙碌不堪、高速运转的梦幻社会遗忘在了脑后。可是,奇怪的是,我没能生产匹配。这是一种不妥的感觉,却令我再度暗暗憧憬。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未来的未来,是火星闪耀中天。——哈佛大学教授 王德威

编辑推荐

《火星照耀美国(又名《2066年之西行漫记》)》编辑推荐:“韩松超越了民族主义对阵全球化的思考范畴,而是将全体人类现状作为一个整体,看到了其更黑暗却本质的一面。通过戏仿埃德加•斯诺的书名,韩松在提醒读者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星际空间的角度,重新审视地缘意义上的乌托邦。然而他的结局却很吊诡而模糊。小说是主人公在2126年通过倒叙的方式讲述的,不管地球曾有何种文明,那时都已经被终结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火星照耀美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1条)

 
 

  •   老书来的,找了很久,果然不错
  •   经典中的经典,特别中的特别。大爱韩松老师的风格呐!
  •   喜欢韩松作品的读者,不能错过。
  •   给儿子买的,儿子很喜欢。书的质量也不错
  •   韩松是什么职业不影响对他小说的评价。主题就是科幻小说的老调子——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反噬。写得没什么突破之处。还是《地铁》好些,虽然不喜欢重口味,但是很有他的风格。
  •   韩松的科幻小说总是给人深思。
  •   应该是正版,但纸质和印刷不尽如人意。
  •   还没有看,不过我喜欢这样的风格
  •   完全没有印象了。啊,想起来了,是有看了几页关于围棋的。我对中国那些浮夸的东西一点兴趣都没有,怎样才看得下去?
  •   很不好看 都是很奇怪没有联系的内容
  •   纸质很好印刷清晰,字体行距适中,看起来相当顺眼舒服。。。
  •   韩松的作品一直很喜欢,这本《火星》同样
  •   好书,值得一看,买来收藏
  •   韩松的科幻小说
  •   派送很迅速,活动很给力!
  •   另一种眼光看美国
  •   看了介绍来买的
  •   质量不错,送货快,服务好,支持!
  •   火星照耀美國
  •     http://www.zdxb.zju.edu.cn/article/show_article_one.php?article_id=12955
      
      乌托邦与更好的世界
      作者: 谢熠  阅读数: 5732 
        《火星照耀美国》(以下简称《火》)是一本科幻小说,又名《2066年之西行漫记》、《北美》,其作者为著名科幻作家,新华社记者韩松。该书的主要情节是:2066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而美国则日益衰落。该年,世界第一运动———围棋的一项世界大赛在美国举办,年轻的中国神童棋手,被称为“龙子”的唐龙随中国代表团前往政局混乱的北美参赛。此后,在一系列意外事件中,唐龙流落北美,逐渐在第二次南北战争的硝烟中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从幼稚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火》的情节主线是主人公唐龙的成长,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是它的副线———中美兴衰。《环球时报》曾援引外媒的报道,称《火》对未来中兴美衰的猜想是对西方世界的警醒。如果仅从情节梗概上来看,这是对该书的一种很方便的解读,在小说中,从表面上看,作者也的确用了很多笔墨去描写中国的强大与美国的积贫积弱。再联系作者的新华社背景与该书首版的出版时间———一九九九年民族主义盛行之时,很多书评家与读者会直接将此书打上“意淫小说”的烙印,此后便不再关心。事实上,只要认真地读过全书,就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看法。
        韩松本人虽为新华社高级干部,但作品带着鲜明的反乌托邦风格,他的早期未刊短篇小说《我的祖国不做梦》讲述了未来中国发明了令人民在梦游中工作的方法,《天涯共此时》则讲述了宇宙时代的一台荒谬的春晚。这些短篇小说正是这一风格作品的代表。那么,在一部花费数载精心打磨的长篇中,他竟然会反其道而行之,走上民族主义路线?虽然有孔庆东之流为先驱,但从韩松的专栏文章来看,他的思想倾向是一以贯之的。
        韩松的小说文笔诡异深邃、令人费解,这是很多读者不求甚解的原因。不过,作为一部篇幅可观并有完整故事情节的长篇,韩松并不吝于在《火》的文本中给出可供我们玩味的细节。首先,让我们来看文中的“中国”这一形象。由于小说的场景大多设置在北美大陆,所以“中国”仅出现在主人公唐龙的回忆之中。在这些支离破碎的回忆之中,我们得以一窥当时强大“中国”的普通人的生活。唐龙本人从小便被保护在温室中,一心接受专业围棋训练,而这在“中国”并非个别现象。唐龙回忆道:“人从小就要接受专业训练,去做他那唯一的事情。”韩松还写道,当时强盛的“中国”在“天气控制局”之外还设立了“情绪控制局”,像控制天气一样来精确控制人们的情绪。“大部分人离群索居,在国家分配的信息室内度过一生”。人们衣食无忧,婚烟由国家统一解决,寿命很长,很多人到一百二十岁时主动向国家申请安乐死。这些看上去安定祥和的情节会让熟悉反乌托邦小说的读者感到不寒而栗,在这里,我们好象看到了《美丽新世界》的影子。不知道是谁曾经说过,另一部反乌托邦经典《1984》要比《美丽新世界》来的光明,因为主人公虽然承受着痛苦,但这痛苦却是真实的。在《火》中,承受这种宝贵的真实痛苦的变成了中国少年唐龙。显然,《火》虽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反乌托邦小说,但它的确具备反乌托邦小说的雏形。
        通过对“中国”的分析,我们可以确认,《火》并不是简单的政治意淫小说。相反的,“镜像说”认为,小说中的“美国”是中国的镜像,是中国现代化中种种乱象的投射,韩松对未来美国的嘲弄与抨击正反映了他对未来中国的忧虑,甚至有人称《火》是当代《黄祸》。在否定了前说之后,这样的观点很易被人接受,因为它比起前说,起码有一些具体文本上的支撑,但我认为,它依然失之于简单。
        韩松本人曾以新华社干部身份访问美国,在访问期间,充斥于西方媒体的大量不实反华报道使他陷入思考。后来他回忆道:“那时我相信,美国人并没有进化到脱胎换骨的地步,他们心中同样有着全人类共同的魔障。”进一步,他大胆地提出:“如果美国某一天上演‘文革’,这并不令人奇怪。”韩松本人的身份令他可以广泛接触国内外各种思潮,开放的思想使他敏锐地觉察到,在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之前,以民主自由为标榜,指责中国专制独裁的西方国家,是否会反过来寻求中国的大一统体制?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一口否认的问题。而在民主体制受到强有力挑战,进而出现裂痕之后,社会的混乱将由于缺少有力的权力中心愈演愈烈,这也是容易想象的结果。《火》的故事背景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展开,事实上,小说中大量的政治猜想都已变为现实,如世贸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中国从世界经济危机中崛起……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韩松的担忧并非无根之木。
        可见,《火》中的“美国”并不简单作为中国的镜像出现,它本身就寄托着作者对于西方民主体制的一种忧虑。但是,作者的视野是宽广的,他将整个人类视为一体来考虑问题,而不纠缠着意识形态不放。《火》中,北军上校,唐龙的直系上司山姆在南北战争期间请教一名百岁的中国老人美国衰败的原因,老人回答说:
        “天就要黑啦,星星又会出来。火星将升上中空,再落下去。这种事情,千百万年来都是如此。”
        “魔障”之说可以看成是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提出的“三峡”说的黑暗版。两者都强调历史是轮回的,西方主宰的世界格局不可能一成不变,但对于人类未来走向的猜想,两者却截然相反。当然,由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殊性,《火》中的情节很难看成是韩松对未来中美前景的真实预测,而是作者心目中的世界图景经过大量夸张、变形形成的。这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其解读的难度。
        以上,我们对《火》一书的主题略作分析,否定了“意淫说”与“镜像说”这两种最常见的观点。韩松的小说一向以晦涩难解著称,此文中笔者也不拟深入探究《火》的真正主题。也许,韩松在这里仅仅采取了“展示”的态度,留出大量空白给读者去思考。我甚至认为,经《环球时报》报道后,围绕《火》一书衍生的大量泛政治化解读,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倾向。小说毕竟是小说,何况还是韩松的小说,没有必要旗帜鲜明地去表达什么。何况韩松在其自述中也曾说过:“我同时是一个国际主义者与一个爱国主义者。”作者既然已有言在先,我们也没有必要勉强为他贴上愤青或五毛的标签了。
        那么,怎样能从此书中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呢?我想,也许是抛开附着于小说本身之上的一些无谓的争论,随着唐龙的第一人称视角去体验一个单纯的成长故事。正如中国最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评论:“《火星照耀美国》……是难以解读的,我们需要的只是去感觉。”我们跟随主人公在纽约的滔天洪水中漂流;在一群孩子组成的“亚洲军团”中体验独裁与民主;结识与失去古怪的朋友们;加入第二次南北战争中的北军,在真正的战场上杀人;在美军中传播东方理念,重新思考东西方思想;艰难回到故乡,在上海的星空下亲吻心爱的女孩……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懵懂变得叛逆,最后达到成熟———这正暗合了中国禅宗那著名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三重境界。飞氚曾说,在这个过程中,他看见了韩松“对生命及宇宙的困惑与守望,以及对现实的希求与超越”。或许韩松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很简单:宇宙中本不存在什么乌托邦,但却至少存在一个更好的世界。
      
      
  •     这本书是韩松的书里少数不会让人做噩梦的,立意不错,文笔一般。当然比起看不懂的《红色海洋》还是好多了……
      
      还是最喜欢《地铁惊变》,虽然那篇小说看不太懂。
      
      发现这本书竟然还成功预言了世贸的倒塌。。。
  •     听说这本小说之后,从图书馆借来在火车上兴冲冲的看起。但是马上就发现了这并不是想象中的科幻小说(也可以说成传统意义上的)。故事中虽然也有对文化科技的大胆设想。但是故事的基调却是在谈论一个骚年的成长与建立三观。虽说没有看的很是过瘾(主要是个人肤浅),但是在读完此书之后还是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的深邃以至无法接近窥视。
      
      
      
      
      “因此,你必须相信,剧变每一秒钟都有可能来临,除了为此提前做好准备,别无办法。正是不停的奔波是我长大成人,令我开始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并最终明白了活着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而人要在这无意义的世界上努力活下去,只是一件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生而为人最了不起的,就是她要用莫大的勇气,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情,去面对并度过自己短暂的一生。人生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熬。”
      
      
      
      
  •      韩松的东西一直看不大懂。这文看下来,越来越觉得自卑。是好文,但是不大适合我。个人不太能明白作者的思路和意图,个人更偏好王晋康、大刘、钱丽芳等作者的,韩松的作品总觉得很荒诞,而我又完全不能欣赏。大约层次不够。
  •      韩松是个独特的作者,以写作阴郁晦涩的重口味小说著称。大概在中国当代被称为 “科幻作家 ”的人当中,没有谁的作品在阅读和接受方面,能比他具有更大的分歧性。二十多年来,他悄无声息地出版了几本书,多数都只粗糙地印刷了几千册,尘封在地摊儿盗版书风格的奇怪封面下,而硬盘里还埋藏着上百万字谁都没见识过的作品。但韩松耐住了寂寞,继续默默地写着只能为少数人所欢喜的文字,而他的热爱者们,虽也常说自己读不懂韩松,却以淘到一本他的书而欣喜,然后等待着有朝一日,这些稀奇的版本将因作者被世人承认而变得价值连城。
       后来,那些热爱科幻、热爱韩松的读者长大成人,有能力做一些事了,他们决定打造一个很 “高级 ”的韩松,于是有了《地铁》。这部作品因为和刘慈欣的《三体 3:死神永生》同时推出,彼此交相辉映,因而引发了一阵风潮。借着刘慈欣引发的科幻话题热潮,韩松也被更多人所认识,但很多人在读过《地铁》后感到困惑:“这书写的是什么?这能算是科幻么?”事实上,作为中国科幻所谓 “新生代作家 ”中最早登场者之一,韩松的文风之诡异,内容之荒诞阴暗,从来都令众多科幻迷困惑不解,甚至被斥为故弄玄虚、血腥暴力而令人反胃,却也使一小批评论者欢欣鼓舞,视之为中国科幻的一种全新高度。后者以北师大教授吴岩的评价为代表:“(韩松)以别具一格的 ‘后现代文学风尚 ’进入科幻文坛,在他的作品中,科幻领域中的 ‘宏大叙事 ’完全消失,世界的偶然性、不确定性、琐碎性和人际关系的表面性以一种完全中国化的方式进入文本。更加重要的是,他的小说几乎将科幻文学所有预设的内容规则全部颠覆,在寻找科幻文学本土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韩松为何要把科幻写得如此怪异、如此 “后现代 ”呢?所谓的“中国化的方式 ”和“科幻文学本土化 ”又指的是什么呢?尽管神秘难解的情节和符号使其作品的意图极为隐晦,但若有系统地阅读韩松,就能够发现他的写作始终围绕着一些特定的命题展开:生存的荒谬、人生的虚无、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人类历史的黑暗、文明的兴衰、面对强大国家机器和神秘宇宙时普通人的挫败感、时代的丑恶欲望、自我与他人的可恶与可怜,等等。这些奔突的不那么容易驾驭的主题在他那里汇集得如此之充分自如,和写作者本人特殊而又耐人寻味的身份是分不开的。而只要考察一下韩松的基本立场,对其进行更 “有效 ”的解读也就并非没有可能。
      
       一、“鬼魅中国”与两种态度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小说,出现了一种美学范畴的转向,体现为风格上的怪诞,“对怪诞的认知”成为当代作家推陈出新的策略,其原因在于 “过去四十年中国大陆的许多 ‘怪’现状,只怕比载诸文字者更要令人可惊可诧 ”。怪现象如此层出不穷,甚至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当代作家的责任就在于把已存在及被 “正常化 ”的怪诞现象,重新表露出来。相对于以往所谓的高大全文学,这可视为一种政治姿态。“作家以不可思议的笔触,力求写出不该说、不可说,也说不清的历史经验。”
       所以,同余华等先锋文学作家一样,文科出身的韩松,其作品之“怪”,也不能用一句简单的 “文学技巧 ”就能说明,而应发现这种美学旨意背后的根源 ——那种难以名状、不许直说只能婉言的 “历史经验”,也就是传统中国向着现代中国生成过程中的诸种中国经验,它构成了所有文艺 “中国化 ”和“本土化 ”的根本所在,也形塑了韩松作品的美学风貌。
       不过,假如 “怪诞 ”已经成为现实的一部分,又何以判断众多纷乱的现实中哪些 “本来 ”就是怪诞的呢?换言之,“怪诞 ”与否,取决于观察者的理想标准。就韩松而言,我认为,他继承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 “五四 ”以来的文化批判与启蒙传统。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这一传统有一个判断:经过几千年稳定下来的文化,有着强大的惯性和广阔的生存空间,对于任何试图对它进行变革的努力,它都有可观的力量将其改造、同化或变形成为一种似是而非的无害存在,结果以进步之名所作的变革最后沦为了历史轮回的牺牲品。对此,鲁迅名之曰“染缸 ”:“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一度沉浸在朝着共产主义飞速进化的光明图景之中,当代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新人 ”问题体现的正是对国民性以及传统文化进行彻底改造的愿望,但以 “文革 ”为顶峰的改造运动反而把沉淀下去的人性黑暗搅动起来,给这幅光明图景抹上了浓重的阴影。改革开放后,商品化浪潮冲击着体制仍不完善的社会,历史上的种种鬼魅再次复苏。对此,身为新华社记者、长期从事涉外工作的韩松,比一般人有着更深刻的体悟:
       “这个工作,能让你看到听到很多新鲜的诡秘的传闻,会发觉现实中有很多的科幻素材。当然也有阻碍,就是有些东西写出来,读者说看不懂或者说晦涩,因为我很抱歉没有向读者交代我的故事背景。”
       不过,把小说写得晦涩的他在论说性的文字里却直言不讳:中国科幻作家笔下的荒谬是不同于卡夫卡的荒谬的,它是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一种惯性,有着极强的民族特色……我自己便常常感受到这种荒谬在现实中的存在和泛滥,而这成为促使我拿起笔来的重要原因。这种东西总是披着最神圣的外衣,无法无天地浸透于社会和人生的骨子里,时时处处贯穿着生活的主题,让人在可笑中感到可怕,在可怜中感到可恶,在可卑中又感到或可行,想对抗却无力对抗,想摆脱也摆脱不了,最后自己也就变成了丧失掉人类感觉和生命冲动的低等腔肠动物。
       由于二十多年的空前社会剧变,这种扭曲人性的荒谬存在,经过原汤般的沸煮和震荡,在许多层面上达到了它表现的极致,而从普通公民到民族国家的利益,总是可以在一种义正辞严的会心默契中被出卖和牺牲。经济的繁荣、迁徙范围的扩大以及互联网上的自由讨论更容易给人造成某种美妙的假象。但五千年的固有逻辑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多大的改变。新政的后面常常隐藏着最为守旧的东西,而这注定要降落到十三亿人每个人的头上来,不管他出生在过去还是今天。
       在韩松看来,科幻在批判和揭露现实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超越鲁迅的民族劣根性批判,“进一步探讨在技术文明背景下中国人日益进化着的诡诈、卑鄙和阴暗,一种以信息化、法治化和富裕化为特征的新愚昧,以及科学 —政治拜物教带来的身心压迫 ”。因此,他笔下的“鬼魅中国 ”——鬼气森森、凄厉可怖、鬼魅横行的中国形象,是对 “五四 ”以来提出的诸多文化命题在新时代的拓展和再思考。
       在《我的祖国不做梦》中,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在夜晚被神秘的 “黑暗委员会 ”所操控,以梦游的方式工作,效率奇高。“小纪 ”因为遇到来调查此事的外国记者而知道真相,并发现自己美丽的妻子在梦游中成为某 “要人 ”的玩物,愤怒的小纪意欲向要人报复,但原本软弱的他被 “必须以梦游实现中国的强大 ”的理由所挫败,认同了 “在这个风云突变、危机四伏的世界上,中国人是可以不做梦的 ”的道理,在痛苦和崩溃中只能选择带着梦游中的妻子自杀。在这里,鲁迅那著名的 “铁屋中的昏睡者 ”的文化命题变体成更令人惊骇的问题:“从昏睡入死灭 ”变成了 “从昏睡入强盛 ”,后者以不容辩驳的力量使得 “昏睡 ”成为无可替代的选择,惊醒者的 “呐喊 ”也因此更不合时宜,只能以自我毁灭来结束精神分裂的痛苦。
       此外,鲁迅曾批判京剧中的男扮女,即“中庸之道下的中国民族病态心理,以及封建性压抑下的性变态 ”,而韩松亦在《想像力宣言》中批判了专制主义不容许人胡思乱想、禁止犯错,这种精神阉割使得“我们的男人,具有太多社会所期待的女性特征 ”。他在《柔术》等作品中,对以 “阴柔 ”为特征的所谓国粹艺术的变态之美的书写,将传统文化中对人的身体的控制和扭曲的暴力成分予以具象化的展露。韩松尤其喜欢将人放入极端残酷而诡异的环境中,将性压抑和性变态的能量以异乎寻常的夸张方式予以释放。鲁迅说过:“每一新制度,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团,化为济私助焰之具,科学亦不过其一而已。”而在《美女狩猎指南》中,神秘公司用生物技术,以工业化方式生产可以快速生长的人造美女,将这些“长有卵巢和子宫的纯种动物 ”放到一座岛屿上,供有钱而寻求刺激的好色男人进行狩猎。以真枪实弹武装的男人捕获女人后可以随意处置,但也有被女人杀死的危险。主持这一项目的博士竟说这种活动可以为当地经济作贡献。科学的进步反而助长了最黑暗的欲望,而蒙受过性心理创伤、成年后又被僵硬的社会现实所掏空的男人们只有在极端残酷而诡异的环境中,在以死亡为代价的猎捕和征服中,才能重新找回生命的激情,以变态的方式释放被扭曲的欲望。
       如果说,“染缸 ”给人一种滞重、无变化、静态的印象,韩松的“鬼魅中国 ”,则更像是一种动态的、生长着的巨怪,它是 “五千年的固有逻辑 ”与现代科技联姻的产物,是由西方发起的现代性工程遭遇所谓的 “东方精神 ”后在扭曲与挣扎中的曲折展开。在某种程度上,韩松之所以写作,就是为了与这个巨怪抗争,试图捕捉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 “最深的痛,她心灵的巨大裂隙,并及她对抗荒谬的挣扎,乃至她苏醒过来并繁荣之后,仍然面临的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她深处的危机,在世界的重重包围中的惨烈突围,还有她的儿女们的游荡不安的灵魂 ”。这可以说是一种批判性建构,因为 “在追求国家繁荣强盛这一点上,我与诸位都有共识 ”。
       不过,韩松之可贵,就在于他在启蒙、批判、建构精神之外,还有更深的一层 “一切皆空 ”的态度,这使得他不仅眼望着巨怪,也望向巨怪身后的虚无。 一方面,受量子力学的影响,他对宇宙之神秘感到困惑:
      
       “人站在大楼的窗口边,看着天空,宇宙大得不可理喻,但通过一些简单的定律,让人这种偶然出现的生物也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和运行,从而与一种更神秘也更本质的东西联系了起来,还要怎样呢?六月二十一日,我深深地觉得自己是 “活”在宇宙中的。为什么呢?这种感觉并不是太好。”
      
       而在内蒙古,望着第四纪冰川雕刻而成的阿斯哈图石林,韩松还在追问:
      
       “但真的有时间吗?我这样一个存在,在这一切里面,有意义吗?而这一切本身,有意义吗?有上帝吗?上帝之外又是什么?谁雕刻了上帝?我们所说的生命是什么?是正常的躯体上衍生出来的蛆吗?为什么要有意识?有自由意志吗?有或没有,都说明了什么呢?真正的大自然之美又是什么呢?是佛陀眼中的空寂吗?还是量子力学的不可测?面对这雄浑或者静柔的一切,怎么去理解量子力学?结果真的可以改变原因吗? ”
      
       在他的成名作《宇宙墓碑》里,人类之于宇宙的意义,凝缩成了遍布宇宙的黑色墓碑,显得悲壮而又凄凉,而墓碑的集体神秘消失更把星空的深不可测推向极致。
       另一方面,终日与现实世界的困厄和怪谬打交道,对启蒙和进步的信念不断遭到现实的挫败,加之深受日本文学以及佛教的影响以及自身性格的因素,自然容易让韩松产生人生无常、历史轮回、万事皆空之感。因此,现实中国的吊诡又可视为实相世界之虚幻、宇宙之莫测的一个投影。这种态度冲淡了他作品中的启蒙色彩,使得他对此岸的现实既有批判和眷恋,又有所超越。可以说,两种态度纠结在一起,使他游离于入世与出世之间。正因此,《美女狩猎指南》的结尾,“小昭 ”在失手将自己阉割后,明白了 “‘无’,较之于 ‘有’,大概更能让人返璞归真吧 ”的道理,所以整个故事又可以解读为对 “色即是空”的体悟。《绿岸山庄》里,韩松把狭义相对论的哲学内蕴变成了中国现代化的一个象征:身为宇航员的 “弟弟 ”为了祖国去宇宙深处航行,“我”则留在地球上,多年以后在地球重逢,却横亘着一幅巨大的隔膜,在彼此错过的参照系里,一代人为了祖国的荣誉所作出的牺牲,于宇宙本身变得不可靠之后,失去了它的意义,沦陷成一种带有恐怖色彩的神秘而不可解的存在,由此产生了难以言说的悲凉和惶惑。这既是对中国在现代化蜕变过程中那种莫名和无所把握的感受的一种幽隐表达,又是对人生本无常万事皆空相的一个慨叹。
       正因此,科幻写作对韩松来说,既是 “有力地批评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式 ”,又是生命个体自我实现、完善的一种 “修行 ”。换句话说,也就是以出世的心态,来做入世的事业。而他的 “鬼魅中国 ”,既是杰姆逊(Fredric Jameson)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化的 “民族寓言 ”,又超越了民族 —国家层面,成为对宇宙和生命的普遍追问。
       这样的双重态度,决定了韩松式的独特风格,其特征包括:对第一人称的偏爱,软弱、具有强烈羞耻感的男性主人公,时空错置和历史反转,无法解释却颇有味道的神秘情节,对暴力的直观展示,褶皱而饱满多汁的语言,等等。以这些特征去呈现的中国形象,就显得暧昧、游离,对中国读者而言,它们不会像王晋康或刘慈欣等人的作品一样激发起较为明晰的情绪,而是在不确定的意象中,令人感到若有所悟又若有所失。这一点在韩松的长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他最富盛名的大部头著作《红色海洋》里,过去、现在、未来被有意颠倒,中国乃至人类的历史成为颠倒的、循环的、多义的。这部被认为 “不仅达到了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高峰,而且也达到了主流文学创作的高峰 ”的大作,至今未有人能作出深入有力的解读。而在最近推出的《地铁》中,地铁不能自已地一往直前,遭遇离奇变故的人则在这幽闭空间里上演一出出惊心动魄的进化 /退化剧目,释放着人性深处的恶与无奈,背后隐隐浮现着不同文明间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竞速实验。在天空与大地的竞赛中,谁也没把握说末日的来临究竟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在拼命地寻找前进道路时的实验意外,还是冥冥中的神秘力量在世界末日后制造的幻象。而后末日时代退化的民族在地底的挣扎,注定是徒劳,早晚要被进化的鼠类取代历史主角的地位,一代代人对真相的追寻,直到最后一对少年男女重返祖先遗留的废墟,才终被证明为虚妄。
       而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出版的上一版《火星照耀美国》(原名《2066年之西行漫记》,以下简称《火星》)虽然印数不多,知者寥寥,却在叙事上高度成熟,起码就当代文学的中国形象书写而言,是一部重要性被大大忽视的杰作,也最鲜明体现了韩松 “鬼魅中国 ”的叙事策略。
      
       二、《火星照耀美国》与“中国世纪”
      
       时空错置和历史反转是韩松擅长的设定模式:《收音机时代》让无线电的发明终结了互联网时代,《红色海洋》让郑和下西洋发现了欧洲,《热乎乎的方程式或热乎乎的平衡》把科幻经典《冷酷的平衡》改写成弥漫着情欲意味的中国式暧昧,《逃出忧山》把乐山变成令人眩晕的幽闭空间,《台湾漂移》设想台湾岛向大陆漂移而来……凡此种种,皆制造出带有浓厚喜剧意味的怪谬和苍凉。而在《火星》里,他更以中美势力易位为焦点,构想人类的未来世纪:二○一五年发生的能源危机导致中东产油国爆发全面战争,西方世界遭到打击。二○二三年全球金融体系崩溃,美国的领导地位就此丧失,由于中国未雨绸缪,安然渡过劫难,人民币一跃成为全球最坚挺货币。二○二九年,能影响人们观点的 “思想毒 ”在美国蔓延,加上二 ○三○年的粮食歉收和种族纷争,导致排斥亚裔浪潮,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美国在随后的三十年里日益衰落。网络进化出了具有智慧的程序生命 “阿曼多 ”,它以遍布全球的中微子 —生物网络处理器为细胞和神经节,协助一百亿人脑配置资源和信息,成为 “世界之心 ”,人类进入 “梦幻社会 ”。中国则成为第一强国,其文化风行全球。以此为背景,叙事者 “我”讲述一段二 ○六六年的奇异故事:中国派出围棋代表团,意欲以文化外交开启美国复兴之路,不料美国发生动乱,主人公 ——围棋神童唐龙,在骚乱中和队友失散,在美国经历一番历险,见证了第二次南北战争,最终回到祖国。在不明飞行物的阴影中,地球成为 “福地 ”,人类进入新时代。
       根据唐龙的描述,二○六六年的中国是一个 “花园 ”般的强盛国度:国家控制着气候和人们的情绪,一年四季鲜花常开,多数中国人离群索居,在国家分配的信息室中度过一生,工作娱乐社交,一切都由“阿曼多 ”照料。政治家爱民如子,犯罪被消灭,没有离婚,人们寿命很长,以至于许多人快到一百二十岁的时候就主动申请安乐死,用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来减轻国家负担。
       作者为何要构想这样一个动荡世界及 “花园中国 ”呢?我们该怎样面对与 “鬼魅中国 ”形成鲜明对比、如此令人神往的中国形象呢?它是真心实意的向往、合情合理的推测还是反讽式的批判与反思呢?
       《火星》上一版出版于二 ○○○年,当时中美关系刚经历过 “五八事件 ”的冲击,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但只要明白韩松的 “两种态度”,就能确信这绝非一部意淫 “中国世纪 ”的平庸之作,同样,也不该视为对现实的简单反转及时代冲动的浅显批判,而应充分意识到作品中的多重反转以及体现出来的忧思与哀叹。我认为,“花园中国 ”有三重内涵:反讽与批判,推测与警世,及对两者的超越。
       全书最重要的一个意象 ——围棋,是理解作者意图的关键。
       在旧版《火星》之后出版的《想像力宣言》中,韩松对所谓的中国文化持批判态度。他认为,千年的封建专制压抑着人的创造力,不许胡思乱想,人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一种社会管理意欲消灭一切‘犯错误 ’的可能性时,几乎可以肯定,它已丧失掉了创新的可能性。”结果就是,中国在近代与西方的遭遇中惨败,即便今日也仍在科技上落后西方。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中的确又曾有过那么一点儿想像力基因,并且还残存着,这最后的想像力,便要通过别的方式,挣扎着表达出来,或者说,宣泄出来。这是一种 ‘基因突变 ’。”被扭曲的想像力以旁门左道的方式在四大领域里表现出来:吃、斗争、造假和编黄段子(性的想像力)。这里的 “斗争 ”,“特指人与人窝里斗。中国人在这方面充分发挥想像力,从而使血腥变得艺术起来 ”。围棋,即是其中之一:
      
       “只有中国人才能发明这种世界上最残酷最无情、最变化莫测的厮杀。紧张时,会导致棋手严重缺氧,如聂卫平;还会把人变成‘石佛 ’;最后,把好端端的女人也搞成 ‘旋风 ’,自己的国家不愿待,一会儿吹到日本,一会儿又刮到韩国。”
      
       如果说围棋代表了东方智慧,它也是与专制主义有着密切联系的,有着使人丧失丰富性而僵硬成搏杀机器的危险,体现的则是隐藏在貌似温和的东方文化背后对自由与活力的遏制,颇具肃杀之气。在“花园中国 ”里,国家为每个人都分配了一生固定要做的事情。“我们每个人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情,国家就强大了 ”。而“阿曼多 ”,作为超人类的存在,对个人事务万事包办,也与国家的统一规划形成呼应。因此,以下棋为人生目的的唐龙,感到了过早成名的压力。在十六岁生日之后,他出现一种奇怪的症状,下棋时腹部常会 “忽然腾起一股张力 ”:
      
       “每当它发作,我会觉得棋盘一忽儿变成虚渺的星空,一忽儿又化作深黯的地牢。我身陷其中,孤独而愤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十分渴望着逃走,却根本出不去。更可怕的是,每当这种要命的感觉发动偷袭,我的棋力便会骤然下降。棋力的下降虽会暂时缓解我腹部的疼痛,但一旦醒悟过来,我便害怕得不得了,不禁深深忧虑起了自己的前途命运。”
      
       棋力下降的解脱,可视为潜意识里对统一规划的抗拒。于是,在出发之际,唐龙虽有不祥预感,“却暗怀一种新鲜的期冀。在中国,一切过于太平,太平得近于平庸 ”。后来,恐怖分子炸毁纽约防波堤,围棋代表团被洪水围困,唐龙 “站在远离祖国的纽约世贸中心楼顶,面对轰轰烈烈的实相洪水场面 ”,那股难受的张力才一分分消解了。
       但若从反讽与批判的角度,将未来衰败的美国仅仅视为近代中国的镜像,也会失之简单。
       访美期间,《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对华报道的有意歪曲使韩松不禁想到:“美国人长期看这种 ‘偏激的 ’报纸,会不会走向偏执狂?或者,他们的大脑是否本身已经不健全而失去分辨力了呢?我很清楚,‘文革 ’正是在人们神经迷乱的时候发生的。”由此,他回顾历史:“在自由和民主得到尊崇的这个国家,不是也有过排华法案并盛行麦卡锡主义吗?而这种仇恨同类的意识,从充满残酷竞争的原始时代积淀下来,很难因为时代的演进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而消除。”所以,“万一美国哪天出现 ‘文革 ’,并不令人吃惊。我相信美国人并没有脱胎换骨进化到神圣的地步。他们的心灵中也存在着人类共有的魔障。”
       这里,韩松提出一个严肃的命题:人类文明的血液里本就流淌着血腥和阴暗的历史沉淀物。在《红色海洋》中,“吃人 ”、“乱伦 ”成为文明赖以生存、无法豁免的必然,正是对这一命题的演绎。《火星》里也出现了前总统艾米丽被叛乱分子以 “文革 ”批斗大会的方式所审判的场面,这就不只是近代中国的翻版,更可能是明日世界真实走向的推测与追问:假如人类的魔障从中国转移到了西方,西方民主制度会被魔障击败么?在世间乱象面前,一向指责中国专制的西方,将会反过来渴求中国式的统一规划么?东方式的集体主义将替代西方的个人主义,成为人类新的 “普世价值 ”么?
       如此来看,用围棋拯救美国,与其说是将 “五四 ”时代的 “西方文明拯救中国 ”的命题作了一个反转,不如说是拓展成了 “‘鬼魅中国’对西方的反噬 ”。 长辫子成为男人流行的发式,麻将、京剧受到追捧,德国老头能摆出兰花指,以及诸如 “水面已经稳定下来,并且像被皮鞭抽过的皮肤一样锃亮 ”这样看似随意却颇为奇怪的比喻。
       凡此种种,对今日的读者而言,很难说是一种振奋人心的感受。这些尚且是表面的细节,更有意味的,则是唐龙在美国完成的三次蜕变,与之对应的是 “花园中国 ”的三重内涵。 唐龙在洪水中被 “诺亚方舟 ”号救起,被迫加入日裔少年铃木为首的少年军团。这里虽然有铃木的独裁,远离祖国也使他感到惆怅和不安,但当孩子们在荒废的波士顿嬉闹时,唐龙感到腹部的张力 “重新聚集起了它的势力,并准备作最后的释放。一股暖流沿脊柱上升,在天灵盖上往复打转。这与在围棋盘边不同。那时我只是越来越感到冰凉,像沉入海底。现在,浑身一阵阵燥热,就像被扔进了活火山口”。保姆一样的 “阿曼多 ”神秘崩溃后,他虽惶恐,却在赤身裸体地投入到真实的大海中嬉戏时感到 “一种彻底摆脱束缚后的愉悦 ”。这可视为 “围棋 ”肃杀和统一规划的消退,激发了原始的生命活力和独立精神。一方面,“中国 ”、“阿曼多 ”和“围棋 ”的意义受到了质疑:“我来拯救他们的灵魂,而他们却拯救了我的身体。”“此时,荒谬起来的,似乎倒成了我那在彼方的祖国,感觉上,它竟像是不存在了。这样的想法,让我哭笑不得,也惊惧不已。”“关于为什么我会碰巧生为中国人的困惑,又一次浮现在了脑海中。”另一方面,在遭遇敌人偷袭而被迫撤退时,他又忽然产生一种奇怪的欲望,冒生命危险也要把遗落的围棋带上。“这个想法来得莫名其妙,却是空前强烈,以致我什么也不顾了,暂时忘记了害怕。”这意味着,在危难中他又只能选择熟悉的“中国 —围棋 ”作为精神依靠,对它们充满眷恋。寻求独立的意识和对回归祖国的渴望标志着第一次蜕变,也促使他在华裔女孩苏珊的帮助下,逃离铃木军团,沿着波士顿著名的 “自由之路 ”开始在美国漫游。
       唐龙遇到了尾巴里贮存着美国文化的转基因男孩纽曼,一同见识了各种试图复兴美国、成为劫后 “新人类 ”的团体一幕幕近乎荒唐或悲壮的闹剧,体悟文明衰败的凄凉。纽曼不禁慨叹:“谁能找到一个统一的想法,让世界安定下来呢?”唐龙却觉得 “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也许,这要取决于我最终能不能回到中国 ”。一度被视为美国复兴希望的纽曼被人杀死,这正象征着美国文化传统的复兴失去了历史的机会。而第二次南北战争爆发后,唐龙被以山姆上校为首领的一支北军部队俘获后的经历,则预示着他身上的第二次蜕变。
       山姆认为,美国社会走到了尽头,必须通过战争才能重建美国,等到革命胜利,军人治理下的美国将诞生 “新人类 ”。山姆的部队里曾有过一名来自湖南省的中国交换士兵怀特 •林,他足智多谋、吃苦耐劳、助人为乐、战无不胜,山姆将他视为雷锋的化身,并从他身上看到了 “一个强大国度的身影 ”。因此,他认定唐龙的到来将帮助部队“逢凶化吉,完成美国革命 ”。为了用神秘的东方文化重塑美国精神,山姆还从东方文字复杂的发音系统中吸取灵感,发明了一种由老式计算机语言、英语和古藏语混成的艾科迈克语,并在他的军队以命令的方式推广,因为他深谙语言的力量,“语言能自动消灭异己,把无关事物排除于圈外,从而巩固团结,并加速大脑进化 ”。唐龙到来后,山姆在艾科迈克语中加入了上海话,并反过来向已经淡忘了自己民族历史的唐龙讲述楚汉争霸等中国古代战争故事。这些 “闻所未闻 ”的、关于人与人之间斗争技巧的故事,使唐龙预感到,“在二十一世纪,有关中国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多有流传,这成了时尚的一种……但再往后呢?我不知道会不会是美国的故事了 ”。这些都可视为对 “鬼魅中国反噬美国 ”的注解,而其中最诡异的仍莫过于 “围棋 ”的力量。
       唐龙在学习围棋时曾拜过的三个名师都是军人,军队的棋培养了我“服从命令、不怕牺牲、逆境求生和精于谋略的棋风 ”,围棋的精神应该是有益于现实中残酷搏杀的。在战争陷入僵局的时刻,山姆开始借助唐龙在北军中推广围棋,表面上看,围棋改变了北军的精神氛围,投降叛变的事情也减少了,这引起了国防部长的赞扬,他称唐龙为又一个怀特 •林:
      
      “你为美军队注入了活力。你知道我们为什么热爱围棋吗?”
      “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
      
       不过,山姆的手下 “植物 ”却点破了围棋的吊诡:“下棋的人,会产生一种虚拟战斗感。这填补了 ‘阿曼多 ’消失后的空白 在梦幻社会中,人类大脑海绵体已经变异。在进入实相世界后,一旦遇上刺激,就这样了。”作为虚幻的战斗,围棋对人的控制与 “阿曼多 ”对人的影响之间的关系是同构的,它把人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变成僵硬的机器,这才是它最具 “东方特色 ”的一面。或许正因如此,山姆自己的部队却不下棋。“植物 ”暗示山姆夺取政权的阴谋,推广围棋不过是这个阴谋中的一步。在教唐龙射击的时候,山姆说他 “太女人气 ”,而唐龙练习使用匕首后,山姆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 “天赋 ”,但说他受了毒害,“被‘阿曼多 ’耽误了 ”。山姆给唐龙取了新名字 ——布莱克 •唐,这个命名象征着一种东西混杂的新精神将在乱象的美国中生长起来。当部队遭遇不明的伏击而陷入绝境时,山姆对东方智慧的理解以最富戏剧性的场面呈现出来。他把唐龙这个 “亚洲之星 ”绑在一根测距杆上,作为活图腾来鼓舞军心威慑敌军:
      
       “中国人来了!”头盔中,传来山姆的嚎叫。这使我全身骨肉交错着拧紧,人好像变成了一台机器。 “你们难道不怕吗?东方妖魔来了!牛魔王、白骨精来了!”我也身不由己地大喊,想像自己的样子一定很吓人。这时, “植物 ”对我说的话在脑海中回响起来: “朝鲜战争中的中国士兵,作为杀死上校先人的灵魂,在布莱克 •唐身上附体呢。”
      
       这个极富仪式感的壮举竟神奇地中止了战斗。这之后,唐龙也真正体悟到了战争和围棋之间的相同,“在最激烈的关头,要使人窒息过去”。山姆告诉他,他的 “天赋 ”“在掩藏许久之后,正在重新展呈出来……冲破围棋构成的外形之壳,孵出了真正的新生命 ”。尽管唐龙感到山姆在利用自己,却又觉得他的话很有魅力,这时中国 “离我更加遥远了 ”。随后他对战斗变得着迷,“几乎彻底忘掉了回国的使命 ”,以自己的图腾身份振奋着士气,甚至初次见面的友军军官会觉得他长得很像 “怀特 •林”。在一次与敌人的短兵相接中,他亲手用刺刀杀死了一个女兵,体验到了 “一种让人神魂迷醉的感觉,屠杀的丑恶是不存在的 ”,并感到自己 “的确长大了 ”。所以,当与铃木军团重逢并收编了他们之后,苏珊建议离开美国去中国时,他却不想走,“因为我在这里找到了一个能够不受管束的游戏天地,找到了我的本真和童贞,找到了我丢失的天性,找到了青春少年的感觉。以前我并没有这么兴奋和快活过 ”。铃木则说他 “美国化 ——你就是未来的美国人 ”。他也得意地接受了布莱克 •唐和 “东方妖魔 ”的命名,“龙子 ”和“神童 ”则成了陈腐的词汇,就此完成第二次蜕变,成了山姆期待的 “新人类 ”,我将其理解为一种东方式的专制主义和乐于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的土壤里,与普遍的人性魔障和生命的原始活力混杂而生成的 “东方妖魔 ”,它是假想中的 “人性魔障 ”使西方民主衰败后,“鬼魅中国 ”反噬西方的产物。南军节节败退,北军逼近胜利,信息中间商如是评价:“史册说:谁更像野兽,谁就能取胜。”“东方妖魔 ”似乎将取得胜利。到这里,韩松已超越了 “中国文化拯救西方 ”或者 “西方民主拯救中国 ”的二元对立思维,将人性中普遍沉积着的黑暗力量、东西文化的特殊性等问题推向更为复杂的探讨。
       不过,也是在这样的乱象中,唐龙身上的第三次蜕变开始萌芽。早在铃木军团时,他就在一张写有 “《独立宣言》第一次在此当众宣读”的古老纸条上感到 “一种沦落的忧伤 ”。而铃木在进入山姆部队失去领导地位后,却展现出作诗的才华:“田纳西,湖水盈盈照岩石。血如丝。”后来铃木临阵脱逃,本该处死,唐龙却放他逃跑。“是铃木的俳句打动了我么?”过去的仇怨,在一种共同的感受面前化解了。“抬头看星空。它仍然跟棋盘一样,在混沌中显现了秩序分明的布局。可是,谁是天上对弈的棋手呢?”当山姆向一位百岁中国老人询问美国衰败的原因时,老人说道:
      
       “天就要黑啦,”……“星星又会出来。火星将升上中空,再落下去。这种事情,千百万年来都是如此。”
       “你的意思是……”山姆紧张地伸出手,如若要去抓住老人,却半途停下。
       “历史就是重复自身。周而复始,分久必合,庄家轮流坐。”
       “啊,我懂,我懂。这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啊。”
        “我出生时,刚好一百年前,中国也在发生一场大乱。它的疯狂程度,不亚于美国现在。八亿人,像自杀的旅鼠一样,齐步走到了悬崖边上。整整一个世纪后,现在轮到了美国……是天意吧。”
      
       然而,山姆仍执迷不悟,引爆了十颗原子弹,结果两军均受重创,惟有山姆部队无恙,他宣布就任总统,但仅五天后就被人暗杀。临死前,山姆托付唐龙继续按照他的方式去拯救美国。
       山姆死后,新的混乱开始。唐龙也曾试图收拾残局,但已无力回天。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介入终结了战乱,唐龙与苏珊一起离开。遇到来自台湾特别行政区的维和部队,发现 “祖国一直没有忘记我 ”,唐龙“受宠若惊,顿时热泪盈眶,却又惊惶不安 ”。但回国后,“看到中国在世界劫难后仍然保持着稳定和繁荣,我却并没有多么激动 ”。因为这时的他已完成了第三次蜕变,达到了对前两次蜕变的超越:“正是不停的奔波使我长大成人,令我开始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并最终明白了活着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而人要在这无意义的世界上努力活下去,这是一件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与其说是从 “兽性 ”向“理性 ”的成熟,不如说是经历了兴衰替变、生死无常而达到了一种 “悟”。因此,全书另外两个重要的意象:天空中那诡异的红色火星,以及不时现身又神秘离去的外星飞船,就可视为宇宙或天道的代表,在它的寥廓、难解与莫测之前,人世的一切磨难与执着,仿佛都成了似无意义又有必要的“修行 ”。
       《火星》是一部成长小说,全书九章,以“围棋的声音 ”开始,启动离乱的世界,以居中的第五章人类保姆 “阿曼多 ”的彻底死亡导致的“信息冰河 ”为转折,此前以唐龙第一阶段的成长为主,此后以第二阶段的成长为主,而第三阶段的成长则始终潜伏在各章节,并至第九章 “未来的阴影 ”彻底完成。环境的改变激发了人物成长的欲望,后者又反过来推动情节的发展,造成空间的转换,进一步为新的成长提供环境和动力。在这样的互动中,三种成长又互相交错,情节之间也自然铺展,以成长的主题表达对文明的忧思。其叙事成熟,见解独到,即便到此为止,也已足以使它成为当代科幻文学中的一流作品。
       然而,更妙的却是,这篇讲述未来的故事却采取了回忆录的形式:叙事者 “我”被设想为晚年的唐龙,在二一二六年,作为 “世界上惟一能用这种语言流畅写作的人 ”,用即将消亡的艾科迈克语写作,向“福地 ”的子孙讲述往事。故事刚开始才几页,“我”便亮出身份:“我的本土名叫唐龙,曾经是一个中国人。我叙述的都是六十年前的往事。如果你们觉得太遥远、太陌生,没有关系。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子的。”刚进入 “未来 ”状态的读者再次被推向了 “未来的未来 ”,被强行赋予了 “福地子孙 ”这一虚拟读者身份,所面对的 “少年唐龙 ”变成了 “老年唐龙 ”,于是在叙事者苍凉而令人狐疑的声音中,原本可能令人期待的 “花园中国 ”也被倒置成了一段迷离、模糊的历史,显得不可靠起来。
       在讲述中,叙事者不时地打断故事的进展,对读者发出神秘的暗示:“幻想之物一般来讲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要把它当真了的话,只会害了自己。所以,当你们听我讲述这个故事时,千万要留神啊。你们是福地的子民,生活在六十年后。你们有自己的故事要去编造。”当故事进入尾声,叙事者又忍不住登场:
      
       “这都是发生在福地创立之前的事情。我详细地向你们讲述这些,是因为我们缆绳一样的历史最终还是被无情割断了。你们也许会把我说的这些事情当真,也许不会当真,只是一笑了之。但是,都没有关系。它只是历史的一种可能性吧。根据量子转世论,有好多种历史可供我们选择。对于你们而言,这也一视同仁。选择权在你们自个儿的手中,所以一定要十分慎重。一旦作出决定,不管怎样都得走下去,而未来立即变得不可测知了。 ”
      
       二○六六之后的六十年,又发生了什么?人类的历史 “被无情割断”指的是什么?是以欧洲人割断美洲土著人历史的方式来割断吗?割断的是人类独立自主追求进步的过程,还是血腥、残暴的黑暗人性,抑或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整个人类历史?“福地 ”是真正幸福的生活,还是一种隐晦的反讽?对此,叙事者没有任何交代。结尾处,世界恢复了和谐,人人都在谈论 “福地 ”与火星人的到来,在外滩上,人群齐声高呼 “福地 ”:
      
       “这时,火星已经升上了中天,它剑芒般的光焰神气活现地直射我们身体,使我勇气平添。我哆嗦着去吻苏珊,却全然没有注意到不明飞行物在我们身后投下巨大的阴影。只有狗恐惧地狂吠了起来。 ”
      
       这只狗曾帮助铃木军团找到据说能够预言未来的 “灵杖 ”,被认为能“感知到命运的神秘 ”,因此它的 “狂吠 ”就给人类的 “未来 ”投下了新一轮的 “阴影 ”。看似释然的故事到这里忽然充满张力,却戛然而止,将宇宙的神秘推向高潮。
       “我”为何要选择一种行将灭亡的语言来写这桩往事呢?对于老年的 “我”于福地子孙而言已经发生了的 “故事 ”,对现实读者是一片长达六十年的空白,“我”的叙事意图显得扑朔迷离,无从证实,读者便陷入了 “叙事圈套 ”:叙事意图 “不可靠 ”的作者韩松讲述了一个叙事意图 “不可知 ”的回忆录作者唐龙讲述故事的故事。从逻辑上来说,分析者得到的任何结论,都既可能是作者韩松的真实意图,也可能是 “不可靠 ”的假象,因而陷入绝境,作者则从分析者紧抓住他的手里悄然溜走了。
       更有趣的是,韩松曾在高一时读过《西行漫记》,后又以记者身份访问美国,因此他在斯诺的纪实性报道出版六十多年后写下的这部虚构的未来史,作为一个在历史中生成的文本,就涉及到了内外五个层面:
      
       第一层:未来的未来,二一二六年,老年唐龙向 “福地子孙 ”讲述年少时在美国历险的故事。
       第二层:未来,二○六六年,中国少年唐龙在美国历险。
       第三层:现在,二○一二年,中国人韩松讲述老年唐龙向 “福地子孙 ”讲述年少时在美国历险故事的故事。
       第四层:过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埃德加 •斯诺向少年韩松讲述四十多年前中国革命的故事。
       第五层:过去的过去,一九三七年,美国人埃德加 •斯诺向西方人讲述中国革命的故事。
      
       在这里,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共振,真实与虚构叠影,过去与现实及未来交错,结构极度复杂,如万花筒一般,使故事的寓意在不同层面之间不断流转着、跌宕着、分解着、生成着,令人瞠目地极度丰富起来。
       好在,韩松也并不是那么的 “不可靠 ”,他曾说过:“美国之行,一方面把我变成了一个国际主义者,另一方面使我成了爱国主义者。”——也许我们还应该加上一个 “宇宙主义者 ”。阅读《火星》,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美国的不满和羡慕,对中国的痛心与关切,对生命及宇宙的困惑与守望,以及对现实的希求与超越。前面根据 “两种态度”所作的阐释,其合理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了确立。甚至,这种躲避分析的 “叙事圈套 ”本身,可以视为作者在邀请读者去自己思考。这里既有良苦用心,也隐含着因超越的态度而具有的幽默感。我们仿佛听见韩松在说:“‘中国的思想解放任务还没有根本完成 ’,中国人快加油吧;‘东方妖魔 ’可能会反噬西方,大家可要留神呀;这些事,请大家都来想一想吧。但这也许又不是真的。就算真的那样了,我作为一个科幻作家,又能怎么样呢?其实也没什么办法的呀,这就是宇宙的道理,我们又能懂得多少呢,所以就这样吧。” 正是如此复杂、丰富的生命体验与高超、缠绕的叙事艺术,使得《火星照耀美国》成为中国当代科幻史上少有的杰作,也使韩松成为独一无二的作者。有人说,看不懂韩松的小说,对这个问题,韩松在书中借韩国少年之口说的一句话不妨作为回答:“你说谁搞得懂中国人呢?也许他们真的要主宰世界了呢。”
      
      
      (本文的删节版曾以《韩松与 “鬼魅中国 ”》之名刊发于《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 1期,收入本书时内容有所改动)
      
  •     拿到书之后先吐个槽,这装帧啊这手感啊……科幻世界你快给点力……求这个水平的三体再版啊
      
      先推荐飞氘的书评,他说过的我就没啥好说了。就说说有人提到的沙文主义吧。
      
      前两天和主公谈起一个宗教相关的脚本,我说这个故事大概不能放在中国背景下,因为信仰相关的题材在中国是不好调侃或者自黑的。但是我们又聊起来赵本山的小品拿到国外也一样被骂,最后只能说这就是文化差异,孰优孰劣不敢说,不过确实有那么些东西,他们在乎我们不在乎,还有些东西我们在乎他们不在乎。
      所以韩松绕了这么个弯儿,有人就拐不过来了。对于这本书里美国的毁灭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失格,另外一些人是从心理上抵触的。问题是,在韩松眼里,这个火星照耀下的美国可能并无什么意识形态含义。他之所以在小说一开始流露出那种大国沙文主义,仅仅因为视角是一个只有十几岁、浸淫了强国文化、接受着正规教育的孩子……假如按照这些人的标准乔纳森·利特尔和虚渊玄都该被拖出去烧死了。所以越往后这种沙文主义气息就越淡薄,直至最后完全消失,这也应该归于主人公心态变化的原因吧。
      我觉得之所以前面违和感比较重是因为韩松强调主人公的身份和思维方式时下笔过多?不过韩松似乎一贯如此……给人物描上浓重的脸谱,作为鬼魅时代里生活的鬼魅倒是很合适。
      
      飞氘在评论中提到过这么一个命题:人类文明的血液里本就流淌着血腥和阴暗的历史沉淀物。
      倒不如说,科技越发达,文明越虚弱——起码作为文明主体的人是变得越来越虚弱了(听起来怎么挺反动的……)。小说里文明的崩溃是从阿曼多的自杀开始的,这种建立于单个人工智能上的文明脆弱程度可想而知,随之而来的动荡和退步也是巨大的。
      比较起百万年优胜劣汰的进化史、上万年人类自身的野蛮史,任何现代文明的秩序可能都显得弱不禁风了。灾难的降临会顺理成章地带来文明的倒退,我们凭什么可以乐观地说这二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可以保护我们不会再倒退回蛮荒时代呢。
      由此可以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如此温室里诞生的东西,真的有可能是普世的吗?唔这个问题实在不想多谈……
      
      故事里虽然有对宇宙的思考,但却没了对宇宙的向往。就像那颗火星一样,宇宙对于人类而言又重新变成了一个宗教意味的符号。而事物的宗教化往往意味着探索欲望的丧失。那个福地的结局让我想到费米悖论。对于费米悖论的一种解释是虚假适应性技术的发展。“殖民星系要比拍摄《星球大战》或《冲出宁静号》时,假装已经完成殖民任务难得多。人类的使命已经变成了娱乐,而娱乐的任务是向我们大脑提供虚假适应性的暗示。”
      这又扯到另外一个蛋疼的问题了,文明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一个走遍世界的开拓者和一个足不出户的冥想者到底谁更高级?似乎后者更符合终极的定义不过要打起架来就说不定了……
      当然,这个开拓者肯定要比足不出户的死宅高级点。
      不过死宅总有一天会变成冥想者的……嗯,总有一天……
      
  •     春节七天就是在家不停地吃喝打牌陪笑,其间看完了几本书,其中就有这个韩松大大的《火星照耀美国》
      
      韩松的书一路都读过,出版了的《地铁》和没有出版的《美女狩猎指南》《鬼魅中国》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所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在隐藏在文字所构筑的表象之下很深的。《地铁》绝不会告诉你坐地铁要注意安全《美女狩猎指南》也不是简单的宅男撸撸文那么简单,故事的后面犹如鬼魅,往往看完后有那种好像了解了但又不太确定的痒痒感觉。
      
      《火星》刚看完后的吐槽是:我x,这也算科幻文,文辞没有美感,故事充满了中国沙文主义,故事里把美国的未来说的一无是处,天朝成了21世纪中叶世界的灯塔。。。。。韩松在新华社待久了脑子莫非也被洗洗干净了?且不论现在美国的体制背后的宪+政,民住,目田什么的已经能维持社会的良好运转和新城代谢。就天朝这么特色下去 ,实在是不敢苟同韩老师的乐观预见啊。
      
      看完全文后两天,一直在回味。莫非韩老师表达的是一种不能直说得反话。比如“P374:历史就是重复自身。周而复始,分久必合,庄家轮流坐啊。 P400:生而为人最了不起的,就是他要用极大的勇气,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情,去面对并度过自己的短暂一生。人生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熬。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些文字,才能体现新华社副主编和一个从小就很喜欢的科幻作家的功力和水平啊。
      
      ps:有了对比,才发现大刘已经甩其他中文科幻作家八条街了。。。。
      
      以上
  •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吗?还是一本披着科幻外衣的民粹作品,又或者是相反。
        我一直不喜欢民粹主义的作品,原因可能是看得越多越觉得反映出当下中国的越自卑,这部作品也不例外。至少是开头部分。
        不过阅读下去却又有些不同的看法。首先,作品设定的中国的“强大”与美国的“衰弱”只是背景,攻击并不强,把美国与中国设定成另两个国家也无太大的差异。其次是书中描写中国的体制方面,虽然用得是赞美的语气。不过似乎有反讽的意味。比如说中国一切都安排好了,人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可平静得让人乏味,反倒想有些刺激。这不知是作者本意还是我的读后感,我倾向于前者。
        作者还是通过民粹主义的外衣来写科幻的,甚至是披着民粹与科幻的双重外衣来写人性。写主人公“唐龙”的成长。有点流浪小说与成长小说的混和体。
        说实话,我没太看懂。我不太欣赏。
  •     
      如果在阅读本书前先行阅读书后飞氘的评论《“鬼魅中国”与盛世忧思》,或许在阅读时能读得出一点更深层次的味道,但我是先读这部作品再读到评论,并且在阅读这本之前也不曾读过评论者推引的《鬼魅中国》、《我的祖国不做梦》等作也未读过,因此没有办法将作者的思想与理念来一个联结。
      
      
      就本书而言,除了局限性的中国思维对世界的解读而外,实在是读不到太有价值的东东,包括美国历史、世界历史中的争议点也都像是五毛党人笔下的八股文,当然,若这种解读是作者意欲指出东方专制思维对世界文明带来的歪曲与毁染隐患,那倒是十分的有见的嘲讽,只可惜全书九成在书写西方文明的不堪,一成不到对于中国本体的忧思,则使这种嘲讽的作用显得十分可疑。
      
      也许韩作者的意图是说东西方文化与政治制度之“恶”无论在何土壤上都会产生相似的效果,这话诚然是有几分道理,可是所有的描述都是隔靴搔痒似的现象与皮毛,并没有真正触及到西方法治与信仰、民主与自由、宪政制度的核心理念,纯然的以自己的小聪明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去预测、去断定就显得不仅荒谬、更足可笑。
      
      虽然立意不差,但言之无物,一大堆的空乏概念堆积,不能不说是这部本来颇具野心作品的问题所在。
  •     对本书初版的旧评论,放出来庆祝这本经典再版!
      
        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当国门再度打开时,所有曾经热情地相信过中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中心的人们,却尴尬地发现自己又一次快被开除地球球籍了。美国这个仅有三百年历史的国家,从此就成为了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西方物质文明与人文精神的代言人。
      曾几何时,人权、民主、自由这些词汇简直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同义语。整个80 年代,多少中华学子踏上远赴异国的旅途,心中所念的是将西方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再度请回到中国。
      
        然而,历史似乎有开不良玩笑的嗜好。进入90年,中国与美国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中美的矛盾日趋表面化。一声惊雷,更是令中国人猛然醒悟: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一时之间,民族主义的口号响彻云霄,“五。八炸馆”事件的鲜血,使年青人们撕下
      对美国的玫瑰梦,走上街头,第一旗帜鲜明地反对,以美国为首西方世界。而代表着这股思想潮流的,正是几年前红极一时的《中国可以说不》及其他国事论丛。
      
        说起来,韩松也曾经很积极地投身于这股反对美国霸权的民族主义浪潮中去。《妖魔化中国的背后》、《YES,克林顿:NO,航空母舰》就是他在这期间的著作。而《2066年之西行漫记》很明显是脱稿于“五。八”事件之后。其中明显充斥着,对中国大使馆被炸、《考克斯报告》、西藏问题、人权问题、甚至中美民众就吃狗肉的不同看法的影射与讽刺。
      
        但是,如果仅仅将《2066年之西行漫记》这部小说当作,“五。八”事件后众多网上流传的叫骂的余波或是阿Q式的自慰,那么就太不对住韩松的苦心了。仅从这部长篇小说的标题,就可看出作者对于此书的野心。无论是《2066年之西行漫记》,还是《火星照耀美国》,这两个书名都不禁使人联想到埃德加。斯诺的那部有关于共产党人的名著。由此,就可见得韩松的企图不小。他要写的是一部虚构的游记,在描述着一个未来美国,就象斯诺当年叙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事迹。然而,此书在网上的另一个书名,却更能直接地表达出韩松的深意。这个标题很短,只有两个字《北美》。
      
        就如《北美》这个标题一样所暗示的,书中是以主人公——龙子——的视角扫视着处在第二次南北战争中的美国。2066年的美国早已不是世界上的强国。在霸权衰落之后,一向以全世界“民主、自由、人权”捍卫者自居的美国人不能面对现实,目光短浅地认为是
      有色人种的存在导致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国际地位的下降,进而在种族偏执狂的推动下,驱逐亚洲人,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几经风雨,昔日强盛的霸主竟沦为一个需要世界头号强国——中国输出物质、精神双重文明,进行援助的欠发达国家。而龙子作为围棋神童,也随队前往政局混乱的北美参加世界围棋大赛,
      在一连串的意外事件之后,孤身一人在第二次南北战争的硝烟中,展开了他青春与成长的流浪。
      
        龙子的经历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前往政局不稳的美国参赛本身,就颇有些援引1972年中美“乒乓外交”的先例,只不过这回换成了中国人来叩开美国的大门。然而,更为玄妙的是不少美国人不停的追问中国棋手:“美国人应该从围棋中学到什么?”、“围棋真能拯救美国人的灵魂吗?”,大有全盘中化的味道。
      
        在战争瀑发的第一天,龙子就与队中的兄长失散,为一位日本少年铃本率领的“铃木军团”所搭救。“铃木军团”都是由亚裔少年组成,他们正在铃本的领导下,寻找传说中的可以预见未来的灵杖,想要以此在北美大陆复兴大和文明。
      
        其后,龙子离开了“铃木军团”,与新人类纽曼结伴而行。纽曼具有独特的能力就是可以通过他的大尾巴将美国文化的精髓输入其他的大脑中,令精神空虚的美国人重感振奋。一路上他们又结识了比尔。盖茨的子孙,以及知识城中的科学家,他们都是宾宾有礼的
      君子,希望用美国“民主、自由、人权”的精神重新带领国人走出困境。可是乱世中,这又有什么用?小盖茨隐居在深山中,知识城毁于战乱,而纽曼也死在“铃木军团”的追杀中。
      
        以后的日子里,龙子莫名其妙的成了第二次南北战争中一个军阀的宣传品,这位将军发明了 ? 语言,试图以东方的神秘学重新复兴美国。然而,他也失败了,死于一次暗杀中,战乱中的美国由联合国接管,为空前残酷的第二次南北战争划上了句号。
      
        需要说明的是,韩松在书中所使用了独特的反讽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构造了“反转的幻像”,有时候会给人时空倒转的的感觉。在阅读时,我所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对于一个国家兴亡的叹息。记的古罗马的西庇阿站在山丘上,注视着的在熊熊大火中陷落的迦太基城,这位战胜了西方四大名将之一的汉尼拔的罗马统帅,泪流满面地对麾下的士兵说道:“看哪!这就是罗马的明天”。六百年后,西庇阿的预言实现了:蛮族入侵罗马,昔日的辉煌皆成尘埃。
      
        其实韩松在书中不也是描述的这种感伤吗?所谓的2066年美国,实际上就是中国近现代百年国耻的翻版。美国人对围棋的态度、开放与闭关的争执,亦可以视作是中国人对西方文明冲击的反应。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知识分子在寻求着救国救亡的道路,而2066年的的纽曼、知识诚的君子们、将军也在寻找着他们道路。所以书中所有美国人的苦难也就是中国人的苦难,美国复兴的问题也就是中华崛起的问题。在这个“反转的幻像”中,可以看到我们伟大祖国所面临困境与奋斗。
      
        另外,我猜想韩松之所以要写这样一本书,也是希望民族自豪感日强的中国人能够了解历史的叹息,以更广阔的胸怀来面对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就象书中的结局里,当龙子回到祖国之时,外星人降临地球,他们要在地球上帮助人类建立“福地”。这一次是全人类在外星文明的压力下
      ,要寻找自己的道路。历史并没有完结,它还在继续。要知道,当你在嘲笑他人不幸时,
      历史也在嘲笑你,因为历史已在你自大的笑容中看到了你的灭亡!(比如说那个北大乌鸦
      组织)
      
        《2066年之西行漫记》的另一个主题是“少年的成长”。许多科幻作家都曾应用过这个主题,比如说英国科幻小说家奥尔迪斯的《温室》,日本科幻漫画大师松本零士的《银河铁道999》都是这样的作品。主人公龙子在北美的战火中渡过了他短暂的青春期,最初他只是一个除了下棋什么也不会的小孩子,其后的日子里,他逐渐开始考虑什么是美国精神;与纽曼一起讨论是否应该加入复兴美国的行列;在将军手下,一起为统一纷乱的美国而战(尽管是不太自愿的)。他在成长中理解了很多,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在永无止境的历史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或许这种成长对于历史来说不值一提,可是对于一个人却是那么的重要。用逝去的春青换来的少年的成长,这难道不是人生中仅仅闪现一次的奇迹吗?
      
        写到这儿,全文也该结束了。说实话,要写一篇《2066年之西行漫记》书评真的是很难。这本书包含了太多的内容,以我的水平来写,实在是勉为其难。不过这真是一本好书,所有16岁以上的年轻人都应该买一本,放在家中细细品味;所有16岁以下的年轻人也应
      该买一本,放在书柜中。如果你现在不买,等你可以看懂时,你就该后悔,为什么以前没有收藏一本这样好的书了!
      
  •     看韩松的书常常让人困惑。有时觉得他对“人”这个物种真是有深沉的大爱的,只是他对人性的黑暗看得太过清晰,把丑恶写得太不遮掩;但再看下去,他又好像完全处身世外,袖手观望,那些分不清是他故事里的人还是真实世界里的人,挣扎、重生,最终还是万劫不复。若问这故事为什么会这样,接下来又会怎样,韩松大概也只会说,这里自有宇宙的道理,谁又知道呢?
      不过《火星照耀美国》应该算是韩松最通俗易懂的作品了,虽仍然是典型的韩松作品,但主人公少年在苦涩成长中伴随的暗暗情愫,却为灰暗注入了一丝阳光,而火星自始至终照耀中天的异象,虽仍旧诡怪非常,却在荒诞中平添了些许诗意。我一直偏执地认为《地铁》才是最最韩松的,不过通过这本《火星照耀美国》,我们也许能离“韩松的乌托邦”更近一些。
  •     新世纪寓言
       ——读《2066年之西行漫记》
      随着2000年的到来,许许多多关于世纪末的预言纷纷落下帷幕。然而,对于一个新世纪来说,一切都还只是刚刚开始。在这个人类世界的新千年里,我们会享受到长久的和平么?网络的普及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外星人会光临地球么?在二十一世纪,谁将领导世界的脚步?
      韩松的科幻新作《2066年之西行漫记》(又名《火星照耀地球》)就是为这些疑问而写的:
      这是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
      在二十一世纪中叶,日本已经沉没,美国已经衰落,中国一跃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而当时最受欢迎的运动是围棋。正当一队中国棋手来到闭关锁国的美国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动乱,由超级网络智能阿曼多管理的世界也开始崩溃了!于是,围棋神童唐龙被迫在混乱、奇异的美国大陆上漫游,接触到了仇恨白人的“铃木军团”、拖着一条尾巴的转基因人纽曼以及想拯救美国的将军山姆等等诸多的奇人怪事。最后,在美国重新归于安宁之日,他也终于回到了祖国。
      书中并没有就未来的种种玄疑给出确定的答案。正如作者所言,科幻小说实际是一种“现代隐喻”,是作为“结构寓言”的“技术时代的神话”;一种“有力地批评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式”。简单说,就是关于新世纪的寓言。
      这首先是一个有很强的科幻、科技色彩的寓言。在本书中,作者用大量真实或是虚构的高科技词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后信息时代:超级网络智能阿曼多、磁喷流飞行器、中微子-生物网络处理器、电子虚拟人……作者作为一名新华社的记者,知识面非常广泛。书中对于这些科幻构思的描写丝毫没有沉重滞涩的感觉,相反,倒是十分空灵,虚虚实实之间,对当代科技的反思之意尽显无疑。在当前网络技术日益完善和普及的时候,作者没有沉浸于技术神话带来的奇迹里,而是很有远见的在小说中设想了,人们如果失去赖以为生的网络,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在未来的社会结构中,网络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并不是经过推算得出来的预言,但却是对当代科技盲目发展的警示,对网络社会来临的关注。
      当然,这还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文化寓言。虽然书中是一个中国崛起,美国没落的世界,但实际我们可以把中国和美国看成是相互参照的镜像(mirror)。书中,作者让美国也遇到了种种中国经历过的天灾人祸,其设想是颇有趣味而蕴涵深意的。恐怕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有想过,假如美国与中国易地相处,美国政府,美国人该怎样看待、处理困扰我们的那些问题。不过,在一个文化寓言里,一切名称都只是些符号,只有寓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如果仅仅把作者的安排看作是一种民族主义心理的宣泄,那将大大抹煞这本书的价值。其实,在这个新世纪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每个生活在新世纪的人,都应当了解各种文化的优势与缺失。而科幻的价值就在于,它能让我们在假定中审视过去,对未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本书还可以说是一个文学寓言,一篇关于主人公唐龙的成长小说。小说中的这个围棋神童,开始时没有任何的社会经验。在经历了地狱般的美国之旅后,他逐渐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心爱的爱人。作者对于主人公成长的心理变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安排他从最初的软弱到后来的坚强,其中的一些片断(比如铃木军团在麻省理工的遗址上与另一派作战的情节)常常让我想到戈尔丁的著名小说《蝇王》和安部工房的《樱花号方舟》。也许,阴郁的未来社会,在混乱中成长的少年,是表现人类发展进化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吧。
      这本书包含的内容还远不止于此。就说内容吧,除了这个长篇2066年之西行漫记以外,本书中还包括了三个中短篇小说,内容也十分精彩,智识阶层的人更应一看——其冷峻的讽刺,深刻的反思,轻松的文笔,开阔的想象,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真希望科幻小说中,这样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作品多些,再多些!
      ——2000年3月(发表于《科技日报》)
  •     这书真的是2000年出版的吗……
      
      摘录几段,来自《2066年之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美国》)内文:
      
      ——“人群中开始流传关于大楼就要塌掉的消息。世贸中心建于上个世纪,遭到过三次炸弹袭击和一次飞机撞击,早已摇摇欲坠。”
      
      ——“泪眼朦胧中,我看到世贸中心,好像一座祭奠的墓碑,燃起了熊熊大火,大楼上浓烟冲天,无数小小的人影正从上面纵身跳下。我在高楼大厦间漂浮,也不知要去到什么方向。有些楼在燃烧,烧毁的东西坠落在水面,溅起又一阵火光。”
      
      
      ——“你们在中学都学过,在二零一五年,世界发生了能源危机。中东产油国突然爆发全面战争。这当然是为了争夺水资源。但结果是石油出口有七年不能保持正常。在这场危机中,遭到最大打击的是西方世界。日本、美国、欧共体,都在那时伤了元气。
      
        跟着是二零二三年的全球金融体系崩溃。这以花旗银行的倒闭开始,波及到所有以西方货币为主导的地区。高通货膨胀的浪潮袭击欧美各国。美元信誉跌至谷底。西方经济负增长甚至超过了两位数。美国的领导地位,从此丧失了。
      
        我们中国也受到了冲击。然而,那时我们国力已经增强,并且事先对这场灾难作出了预测,对战略原料和食品作了妥善储存和安排,加上启动建于二零零九年的危机紧急处置体系——系统的名字叫“自力更生”,基本上安然地度过了这场全球劫难。”
      
      看到世贸中心那一段实在是令人悚然心惊。另外,2008年真实世界中的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真的能和书中一样,规避开这场“他人之麻烦”吗?
      
      堪称中国人笔下的《美国沉没》。
      
      ————
      
      为了避免误解,还是啰嗦两句:
      
      这部作品不是一篇YY“中国崛起”的起点文。在阅读它时你感受到的不是荒诞,而是超乎“荒诞”和“幻想”的神妙现实感、一种时空/身份的误认和倒错。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讽笔和曲笔,正如有的评家所言,韩松作品中的隐喻“溢出了小说的结构”。
      
      也正因为这一点,这篇作品也被视为一个可以进行多重解释的巨型寓言。文字固然诡异无比,字里行间更是勾人。
      
  •   现在美国是强势的,所以现在的普世价值观是美国主导的。但是当中国强势后,普世价值观自然是中国主导的,很正常。作者只是在探讨这种可能性
  •   作者主要是想反讽。
    当然确实很差,史诗的题材,最后写成了个大纲。
  •   0.0哎····
  •   思考人类的未来没有错,可是如果输掉本世纪这场国力角逐的话。我们肯定会亡国灭种。
  •   主公竟然和你几句胡侃就上了评论……
  •   看完美女狩猎指南,其实韩松想要说的是除却权势,金钱等维系人类繁衍的社会需求后,强大的肉体力量事实上是无法真正得到一个经历世事的女人的内心的。而男性对于生殖的崇拜和扭曲迷恋所犯下的罪恶令人瞠目结舌。眼镜对子宫的迷恋使他剖开了女人的身体以取得器官,但依旧求不得。而他最后还是拜倒在了一个智商卓绝的女人手下,卸下一切强大的攻击力,两者达到人格的平等才真正享受到性爱的乐趣。。。其实性爱只是繁衍的手段,真正灵魂的融合是类似与亲情的东西,像母亲父亲所给与的温暖一样。。。
  •   没那玄乎,性爱只是进化的副产品。
  •   看过只有我也觉得,看懂了,不欣赏
  •   韩松绝不会写出民粹的书
  •   我不是说韩松民粹,而且他采用了这种表达方式。当然也许这种表达方式是反讽。
  •   人家都说韩松隐喻很深.我却觉得一点都不深.特别是看到美国流行吃狗肉这段.
    这就是一部浮浅的YY小说.
  •   美狗当然不喜欢。
  •   完全同意,在一篇溢美之词中法相有人和我同感真是太好了,都要怀疑那些写好评的是托儿了
  •   终于找到同感了
  •   多年前在课堂上偷偷看了这部小说 然后喜欢上了科幻···
  •   马上就要过与世隔绝的日子了,不知道这两天能不能买到书啊。
  •   哎呀,这就是传说中的那篇!早点不给我!
  •   能不能……把这本借给我看……@_@
  •   惭愧惭愧,写得很简单,因为是给报纸的,基本就是点到为止,而且好早的文章了,一直也没想起来,还是看了你写的韩松才提醒了我呢。
    书么,我找下看,应该有的
    下次报告你加借书,看,你赚大了
    ^_^
    最早时在《立方光年》里写的评韩松的东西不知还能找到不,那时候仅凭一两篇文章,评得不是很到位,但有些第一感觉还是有点意思的。
  •   又名应该是《红星照耀美国》跟火星地球什么的没关系
  •   谢谢楼上,不过我不确定这是否是个错误,因为也看到有人写成《火星照耀美国》
    哪天我去问下韩松,看看是我写错了,还是曾经有过好几个名字
  •   不客气撒~我看的版本是那样写的,你还是确认一下好了
  •   to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还有别的文章?我也要看!!
  •   我正在写这篇的论文……
  •   哪天我去问下韩松,看看是我写错了,还是曾经有过好几个名字
    ————————————————————————————
    不知严老师问韩老师的结果如何^_^
  •   现在证实了吧,原来就叫《火星照耀美国》!
  •   以前读过韩松的《红色海洋》。总觉得他的文字很诡异,但细细读来,里面包含的东西很多。
  •   韩松诡异的想象力在科幻世界这本杂志的作者里无出其右
  •   这个“有的评家”看上去是我
  •   李重民?
  •   俺因为他的文怕坐地铁了好一会
  •   韩松好像被称作超越这个时代的作家吧?
  •   2008-10-18 09:41:35 吕蕤冰|你头像不面瘫头像牛逼
      李重民?
    ————————
    是的,应该是这里:blog.sina.com.cn/s/blog_4783340a0100059v.html
  •   第一次看的时候 觉得浑身发麻 莫名其妙有点不寒而栗的感觉
  •   还没看过这文非常期待买到实体书 之前看了红色海洋地铁和一些短篇 好爱韩松TUT
  •   这个不奇怪,世贸中心九十年代就被炸过,不是911才挨袭击的
  •   被飞机撞过2次
  •   大刘才是神!
  •   大刘韩松都是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