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童世骏 等著  页数:236  字数:182000  

内容概要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之际,中国通过自身的改革实践,已经稳健而不容置疑地崛起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奇迹,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中国经验,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围特色”、“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成为破解中国发展之谜的关键词。
热议之下需要的是冷静思考:中围缘何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探寻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路是否有其精神解读?中国奇迹、中国经验是否有其内在文明成因?
童世骏、何锡蓉编著的《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本着历史叙述与理论理解相结合的设想,以“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成就发展的精神品质”和
“提升发展的精神境界”为逻辑演进,通过列中国精神的历史总结和中国道路的文化解读,对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民族内在的精神因素进行本源性探究,力图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中国人思想文化新觉醒及对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并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从精神内核及文明体系的高度思考历史大视野中的中国道路,探讨中国的前进方向,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启迪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条道路,更好地坚持和拓展这条道路,真正实现文化自觉。

作者简介

  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校党委书记,兼任《哲学分析》(双月刊)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联副主席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民众心理也相当关注。主要著作有:《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中西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现代化的辩证法:哈贝马斯与中国的现代化讨论》(英文)和《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合著)、《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同的商谈理论》(译著)、《理性、真理与历史》(合译)、《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合译)、《跨越边界的哲学——挪威哲学文集》(合译)等。  何锡蓉,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兼及女性学研究。主要成果有著作《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双重建构》、《女性伦理新探索》、《历代女性悲剧大观》等;主编有《新中国的哲学历程》,合作主编《探根寻缘:中西哲学比较论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等;以及论文《从格义方式看佛学与中国哲学的早期结合》、《孔子的礼与人的文明》、《女性人格的异化及其重塑》、《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新进展》、《朴学的误读》、《修养:中国哲学的道路》等数十篇。

书籍目录

序言一
上篇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
第一章 打破束缚思想的精神枷锁
一、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道路
二、“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突破极左思想束缚的艰苦努力
三、真理标准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不同领域的思想解放
第二章 尊重人民群众的幸福追求
一、物质生活、个人利益和主体意识的重新认识
二、打破“大锅饭”激发出人民群众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四、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三章 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一、辉煌的古代历史与屈辱的近代遭遇是中国人民爱国为国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三、海外侨胞同心支持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资源
四、中国要对世界有更大贡献
第四章 巩固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一、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制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四、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篇 成就发展的精神品质
第五章 坚忍不拔,艰苦奋斗
一、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普通劳动者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三、在国际国内风浪面前清醒而又顽强地扎实奋斗
四、中国达到“小康社会”以后仍然需要艰苦奋斗
第六章 大胆尝试,勇敢闯关
一、打破小生产方式和计划经济模式的习惯思维
二、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体制和机制
三、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四、政治勇气和历史责任的高度统一
第七章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一、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改革开放时期执政党的“学习”品质
三、知识阶层和实业阶层的“学习”品质
四、改革开放过程中普通百姓的“学习”品质
五、“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
第八章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一、“三省吾身”、“居安思危”的民族传统
二、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三、成绩面前特别要防止骄傲自满
四、“风险社会”中更要有忧患意识
下篇提升发展的精神境界
第九章 改革开放的精神效应
一、人们对现在生活的感受和评价
二、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信心
三、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状况
四、人们对人生和命运的看法
第十章 当代中国的文化张力
一、拉动消费与艰苦奋斗
二、提倡创新与脚踏实地
三、与时俱进与坚守信念
四、宽容多样与把握导向
第十一章 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
一、大国崛起与大国责任
二、和为贵: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思想支撑
三、中国道路的形成与价值贡献
四、精神资源整合与文明重建
后记

章节摘录

  一、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道路  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从社会主义革命转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没计是实现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化,1949年6月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以及1953年12月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的报告,多次提到这个目标,并设想用三个五年计划左右的时间来完成这两个目标。  确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两化”目标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经济处于崩溃状态,连建筑用的钢钉和点灯的煤油都要进口,故称洋钉、洋油。生产力发展极度落后,国民经济中近代工业只占1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50美元,年钢产量18万吨,人均不过500克,只能打一把菜刀。然而,到1952年,经过仅仅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全国钢产量就达到134.9万吨,工业总产值为39.9亿,工业和农业生产都已超过了旧中国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到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成就,使中国领导人深受鼓舞,认为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化能够提前实现。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成绩的取得,与我们的政治经济制度有关,也是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焕发出强大的建设热情的结果。从备受屈辱的近代历史走过来,人们饱尝了太苦太穷的生活,经受了连年不绝的战争,多么想从此过上自由幸福的新生活。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好书,看一下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