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江湖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作者:陆明 编  页数:231  字数:18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据文献记载,杭嘉湖地区的水路戏班早在清乾隆之前就出现了。他们以船为交通工具,长年来往于水乡城镇,或赶趁庙会,或应大户人家寿诞节庆之召,演出以昆曲为主,时称“水路班子”。同治、光绪年问,水路京班开始在杭嘉湖出现,鼎盛时有三十多个班子,卖戏献艺,酬神娱人,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晚清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嘉兴作为水路京班的演出中心长达百年,各色戏班,南北优伶,汇集于此,给京戏这一最早盛行于北方都市的国剧,打下了深刻的江南烙印。    数十年来,有不少文人学者对杭嘉湖水路京班予以满腔热情的关注。他们多方寻找当年的伶人,搜集从口碑到文字记载(戏单、传抄的脚本等)的资料,汇辑成文。比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由京剧名家李紫贵先生口述、蒋健兰整理的《忆江南》一书,以万余字的篇幅记叙了有关杭嘉湖水路京班的见闻,内容翔实,弥足珍贵。此外,刊登在《湖州文史》第六辑上的阮泉华先生所撰《杭嘉湖水路京班史话》,资料多从采访当年的艺人所得,对水路京班的形成时间、地点、班社的多少,以及知名的庙台和演…习俗等,都有详细生动的介绍。从一九八五年起,嘉兴市文化局《戏曲志》编辑室编写的《戏曲志资料》,也有许多篇关于水路京班的文稿,颇具史料价值。    以上著作和史料文献,都可以备供戏曲艺术史参考。唯令人稍感不足的是,尚缺少水路京班艺人自传性质的记事。    卞韵良和金艳霞都出身于梨园世家,他们对父祖一辈怀有深厚的感情,并且自己也在红氍毹上度过了大半生。尤其是卞韵良先生,他的大伯卞金奎(艺名小七斤)、父亲卞银奎(艺名小八斤)当年在嘉兴领掌卞家班数十年,是杭嘉湖著名的水路京班之一。卞韵良自己十二岁从艺(学做坐唱),翌年丧父,即以稚嫩的双肩扛起了唱戏养家糊口的重担,即使到了晚年,依旧对水路京班的江湖生涯充满深情,八十岁时还能一字不漏地背诵父亲当年在杭嘉湖的代表作《风波亭》脚本。金艳霞则六岁登台,十六岁唱红,工青衣、花旦,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她搭班唱戏,挂头牌花旦有十年之久,声名不止在杭嘉湖。陆明先生采用口述整理的方式,从卞韵良和金艳霞伉俪的身世、经历、个性乃至生活状态方面下笔,弥补了杭嘉湖水路京班史料的一个缺憾。    《粉墨江湖》一书成稿后,陆明嘱我作序推介,我欣然从命。因为这本书口述资料丰富,记录的文笔朴实、生动、可信,值得京剧史家、评论家和京剧爱好者们开卷一读。

内容概要

陆明编著的《粉墨江湖(卞家班暨杭嘉湖水路京班纪略)》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卞韵良(81岁)、金艳霞(91岁)的口述历史,内容丰富,涉及旧时梨园的学戏演戏、置办行头、跑码头、江湖规矩与传说、梨园行规、饮食、民风、人物、古玩与收藏、情感与婚姻等。《粉墨江湖(卞家班暨杭嘉湖水路京班纪略)》概括地展现了江南历史文化风貌,水路京班的世袭人生、解放后的新生与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京剧文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等,为京剧史、文化史、社会史等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来源与线索。

书籍目录


卞韵良口述
高祖卞三庆
初到嘉兴
金奎银奎分手
枪毙刘汉臣
父母的婚姻
父亲和梅兰芳、周信芳
嘉兴岳飞
父亲的搭班艺人
大伯小七斤的“红生戏”
我的母亲萧秀珍
抗战逃难
江湖凶险
初到枫泾
父亲的死
我的拜师学戏
搭班唱戏
我遇上了好角儿
艺名“小小八斤”
我的第一个女友
国民舞台·“乡下武生”
我和张翼鹏
戏班之间的“比拼”
我在票房教戏
我和艳鸣京剧团
我的姻缘
金艳霞口述
祖籍南京
我的三位师父
全家迁居苏州
我的搭班唱戏
艺人之间
去天津献艺
我的寄父寄娘
我在苏州看梅兰芳的戏
我的婚姻
卞韵良口述
从一起搭班到组班
新塍镇的开锣戏
对水路京班的评价
从“草台戏”走向正规剧场
在上海大世界演出
因“戏”交友
“文革”遭遇
我与“样板戏”
余话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陈兆林是三路武生,收入就更说不上了。他们夫妻两人在家里吃米饭,荤菜也有一点,最好是乌贼鱼炒肉片。阿婆和我、阿英,一天吃两餐薄粥,小菜是青菜拿盐捏一捏,放一点点油炒熟。我每天早上第一个起来,先把马桶拎到楼下去。马桶满满的,我拎不动,一步一挪地下楼。亭子间的楼梯又窄又陡,一次不小心把马桶泼翻,身上都是屎尿,臭了一天!我每天清早拎好马桶,然后穿一双靴子去弄堂里练跑圆场,练完,再上亭子间去练打鼓,直到小胳膊酸疼为止。这都是饿着肚子练的。十点钟,我和阿婆拣两香烟罐头碎米(囫囵的米,留着给俞桂芬夫妻烧饭吃),烧一锅子粥,这是我和阿婆、阿英三个人的中饭。就是这点米买到也不容易,敌伪时期的上海供应户口米,凭票排队很紧张,每次买米挤来挤去,把我的胸脯都轧疼。下午,俞桂芬陈兆林出去唱戏,我充当跟包。俞桂芬大小也是角儿,她的行头由我送到中国大戏院后,过一会再送到鸿运楼,她在鸿运楼有堂会戏。行头就是戏衣,用包袱布打一个包。艺人演出没有跟包,是会让人瞧不起的。我没有零花钱,来来去去都是走路。那时看到电车丁丁当当开过,真是羡慕啊。 这年的端午节,家里烧黄鱼。阿婆馋痨不过,偷吃了几口。俞桂芬唱戏回来发现了,冤枉是我偷吃黄鱼,责骂、罚我跪在骨牌凳上,跪了两个钟头。我眼泪哗哗流下来,又不敢辩,心里记着母亲的话:“好好学戏,不要惹姐姐的麻烦!,,这时,阿婆良心发现,出来承认说:“桂芬,勿要冤枉德龙了,是娘偷吃的黄鱼。”俞桂芬一听,反而伤心地哭了,说她没本事,挣不来大钱,让大家跟着她受苦。 我在俞家学戏遭的罪真不少。有一次,俞桂芬夫妻俩随戏班去吴淞口外岳王桥唱庙台戏,让我送行头先走,我到了码头在船上等他们来。家里吃的三碗薄粥早就饿过头了,我在船上打瞌睡,俞桂芬来了,喊我,我未听见,她就骂:“小赤佬,心事放勒啥地方?”抬手就打。船到岳王桥,办庙台戏的人把饭菜早就准备好了,红烧肉香喷喷,十分诱人。白米饭摊在晒匾里,放开肚子吃。大家见了红烧肉,都饿虎扑食一般的,吃起来像不要命。我也趁机大吃,嘴里塞一块肉,手上抓一块肉,结果吃得拉肚子。俞桂芬也拉肚子,晚上开戏前,她捂着肚子说:“德龙,这《白虎堂》姐姐唱勿动哉,你代姐姐去唱。”我以前做坐唱跟小奎学过《白虎堂》,记住了老生的唱词,但眼下正拉着肚子,怎么上台去?就说:“姐姐,我也拉肚子呀。”“你去拿块布裹在裤裆里,你还是个孩子,唱坍了也勿要紧。”我只得遵命,在裤裆里裹块布硬着头皮上台。我扮演杨六郎,当唱到“听说老娘亲来到帐外”是一句高腔,我想卖个好,憋足劲唱,不料用劲过度,一泡屎尿啪啦撒在裤裆里,裹的布根本不管用,屎尿顺着裤管淌出来,臭哄哄,台上的人都捂住鼻子。我站在台上不敢动,一直到佘太君下去,八贤王上场,我才赶紧去后台换了裤子。这是我第一次扮演角色上台唱戏,却出尽了洋相。 中国大戏院后台有一位负责管盔箱的中年人,我每次替俞桂芬送行头去,他总是要打量我一番。一天,他忽然主动对我说:“听说你叫卞德龙,是不是小八斤的儿子?”我点点头,说:“阿叔,我是小八斤的大儿子。”他微笑笑说:“你和小八斤相貌真的太像了。我叫小金林,从前在嘉兴搭过卞家的戏班。”我把父亲已去世,到上海来学戏的情况说了说。小金林看我精瘦刮搭,肚皮上青筋绽露,叹口气道:“德龙,你小小年纪就受罪,这样下去会被弄死的。”他拿出剩饭来给我吃,从此,我每次去都有剩饭吃,饿肚子的情况好了许多。小金林代我写信告诉母亲我在上海的生活,让我母亲到上海来和俞桂芬商量,能不能隔几天让我吃一餐饱饭。

后记

有许多的老嘉兴人,对卞家班——红旗京剧团的记忆印象,是在他的童年就产生了。其他诸如三友锡剧团、励新什景戏剧团(唱滑稽)、自立姐妹杂技班、新胜木偶京戏班和星火越剧团、南湖评弹团等,和我年岁相似的老嘉兴,也都各有各的记忆印象。    对卞家班认知那么早,是因为班子的武打戏精彩,虎跳、筋斗、弹板高毛等都极火爆,最能抓住儿童的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已近中年。那时,工人文化宫有个“京剧之家”,离我的禅杖桥住所很近。卞韵良先生出现在“京剧之家”,大概是在一九八四年他的肺结核病治愈之后,他和夫人金艳霞给十数个票友说戏,传授国剧的表演经验。    我多半的时候(晚饭后),见到卞先生司鼓。卞先生手中拿两枝小拇指粗细的槌,一边“嗒嗒嗒”鼓槌雨点般地落在鼓面上,一边嘴里大声的“锵锵锵”地念着锣经,精气神十足。金艳霞老师则伫立一旁,含笑睇视。    他俩,一位是卞家班第五代传人,创立红旗京剧团并曾任团长;一位是旦行名伶,曾经红遍杭嘉湖。    这之后,我搬家离别了禅杖桥。    这之后,有关文化宫票房的消息是断断续续的。    二〇〇七年四月初,我在学子弄遇见卞先生,他左手托着个鸟笼,右手未拄杖,步履蹒跚地去赴鸟友们的茶叙。    卞先生一生除了唱戏,还癖好养蟋蟀、养鸟。他喂养的秋虫可以过冬。    寒暄之下,卞先生说他已经八十岁了,活多久,无所谓。  他的心境还是达观的。  我望望卞先生,不觉有所思。  其实,我早就已经在反思:嘉兴的两位文化耆宿庄一拂先生、吴藕汀先生,生前都没有留下一个口述文本,这是很可惜的。我与两先生都熟,本可以做这个事却没有做。庄先生二〇〇一年去世,得寿九十四;吴先生二〇〇六年归返道山,已是九三老人。两先生都有著作可传世,人生经历亦大可以圈点。    口述文本比较日记、书信、传主亲撰的自传、回忆录等,更为优胜的是它甚少掩饰,在讲述时往往情之所致,无暇去作损益的考虑。要言之,口述文本在细节方面更具真实。当然,口述难免也有记忆的失误,这就需要注释来辨析和纠谬。    口述文本向为治史者看重。我非治史者也,只是有些兴趣罢了。于是,在一个欲雨还阴的养花天气里,我叩开了干河滩那一间陋之又陋的租屋的门。

编辑推荐

《粉墨江湖:卞家班暨杭嘉湖水路京班纪略》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粉墨江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粉墨江湖:卞家班暨杭嘉湖水路京班纪略,民国伶人的江湖生活。
  •   该书039页注24,对李桂春的说明有误.侯玉兰是李桂春之子李少春的妻子.但仍值得推荐.瑕不掩瑜.
  •   在翻看的过程中,了解到本书的口述者之一卞韵良先生已经逝世了,金艳霞先生尚健在,杭州还有韵良先生的的弟弟卞韵声先生在,这是使我万般庆幸的!!!书本极好,口述、回忆的资料太宝贵了,因为京剧向来有门户之见,尤其是北京的京朝派跟上海的南派两个的斗争,直到现在南派京剧已经趋于消亡了,还有不少人持有鄙视南派京剧的观点,水路班子更是被内外行视为外江派、跑码头、不入流的,这其实是对京剧行业本身的质疑,对于南方京剧老艺人的轻慢跟无礼,这是极端错误的,现在费尽努力,出了这样一部书,希望大家多了解了解,南方京剧演出的艰辛,还有那些鲜为人知的背后的故事,以及当初名声赫赫现在已被人忘怀的众过老艺人,我作为一个爱好京剧,着力整理、研究南方京剧表演艺术的晚辈,在这边以此书祭奠那些为京剧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南方京剧老艺人,他们是不朽的!!!并祝愿健在的南方京剧老艺人们健康长寿,多留宝贵资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