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化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书籍目录

导论/1 第一章历史镜鉴(17世纪—19世纪中叶):中国在全球化中由盛转衰/12 第一节全球化起源于西方吗:一种批判性分析/12 第二节中国从全球化的赢家到全面“拒斥”全球化/18 第三节鸦片战争:中国从赢家到输家的历史拐点/24 第二章边缘抗争(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代):中国被动回应全球化/31 第一节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强行拖入殖民主义的全球化体系/31 第二节中国革命: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的被动回应/35 第三节服膺马克思主义:反帝立场和全球化诉求/43 第四节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现代化因素的艰难成长/54 1.封建势力主导下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不懈求索/55 2.辛亥革命后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逶迤前行/59 第三章 曲折发展(1949—1978):中国再度偏离全球化/67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脱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表征/67 1.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参与全球化的前提条件/68 2.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一种历史分析/74 3.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全球化视角分析/85  第二节十年探索:追寻社会主义全球化的梦想/93 1.确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参与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尝试/94 2.社会主义改造:全球化面前的“焦虑症”/97 3.大跃进:“赶超”战略的陷阱/106 4.只争朝夕:伴随“大跃进”的不了情结/115 第三节十年“文革”:反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尝试/123 1.众说纷纭: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革”?/123 2.提防“和平演变”:“文革”的深层起因/128 3.“三个世界划分”:“文革”时代反“和平演变”的国际战略/132 第四节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贡献/138 1.在全球化边缘上的傍走: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艰难发展/138 2.“维护安全”与“加快发展”的两难选择:新中国偏离全球化的原因分析/145 3.毛泽东留下了什么——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影响的世界评说/155 第四章历史转折(1978—198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动融入全球化/159 第一节呼唤改革:世界坐标下中国的历史选择/159 1.走出国门:我们与世界的脚步相差多远?/160 2.社会主义应该怎样走:中国共产党人的反思/164 第二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顺应全球化时代的历史转折/167 1.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改革开放奠定思想基础/167 2.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未来新局面的转折点/170 3.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扫清障碍/172 第三节改革开放:中国高举社会主义旗帜迈入全球化/174 1.“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75 2.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渐进式改革之路/179 第四节邓小平的全球化理论视野/183 1.全球时代观/184 2.现代开放观/187 3.现代发展观/191 4.现代科技观/196 5.现代体制观/200 第五节世界视界的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205 1.国外对邓小平的评价/205 2.国外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211 第六节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221 第五章时代跃迁(1989—20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融入全球化/227 第一节全球化:中国该不该接受这把双刃剑/227 1.全球化的新语境:中国共产党人的思考/228 2.全球化:一朵带刺的红玫瑰/233 第二节苏东剧变是全球化的牺牲品吗?/236 1.苏东剧变该不该归因于改革开放?/237 2.改革开放究竟会不会导致“西化”?/240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要不要全面融人全球化:基于苏东剧变的反思/242 1.中国改革开放面临一个“坎儿”/243 2.假如我们也放弃了社会主义:一个批判性假设/244 第四节从市场化改革到抗击金融危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251 1.从什么角度看,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251 2.为什么中国错过了正面邂逅两次国际金融危机?/258 第五节加入WTO: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融入全球化/264 1.为什么一定要加入WTO?/264 2.全面融入全球化/269 第六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球化视角的分析/274 第六章胜利拓进(2002—):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78 第一节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278 1.新世纪全球化发展大趋势/279 2.中国做好准备了吗?/283 第二节全球化背景下的和平发展之路/287 1.是“中国威胁论”还是“威胁中国论”?/288 2.坚定走和平发展之路/291 3.倡导共建“和谐世界”/298 第三节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民生经济安全策略/301 1.谁来养活中国——透视中国粮食安全/302 2.谁来转动中国的车轮子——透视中国能源安全/308 3.为了生存环境——中国迟滞气候变暖的努力/312 第四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迎接全球化新挑战/316 1.新型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化新时代呼声/317 2.继承与创新:从邓小平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进/321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和”:从理念到模式/332 4.面向未来的全球化:中国争取发展主动权/336 第七章理论反思: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对比分析/345 第一节衡量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与价值体系/345 1.评价历史的二重尺度逻辑困境/346 2.运用动力体系和价值体系评价社会发展/355 第二节两个体系下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演变/363 1.资本主义是带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来到人世间的/363 2.资本主义现代化遭遇困境/367 3.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节/369 4.资本主义现代化演变历程的启示/380 第三节两个体系下社会主义传统现代化(苏联模式)的历史演变/382 1.苏联模式的成因:一个分析角度/383 2.苏联困境中的改革与改革中的困境/389 3.两个体系视角下苏联模式成败原因分析/392 4.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演变历程的教训/395 5.两条现代化发展历程对比分析/397 第四节两个体系下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之路/403 1.用两个体系考察中国改革合理性/404 2.中国改革克服困境的关键: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理念/412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成功经验/420 第五节全球化视野下的对比分析/423 1.到底孰优孰劣:一个辩证性回答/423 2.回眸与反思/427 参考文献/432 后记/439

章节摘录

版权页:   2.辛亥革命后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逶迤前行 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正处在山雨欲来的大变革浪潮中。各种势力,风起云涌,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不断的融合,也有不断的分化。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曲折成长起来的,其革命性的要求和其软弱性的本质属性交互影响着它历史发展的命运。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黎澍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很少是由于手工工场主发展起来的,而主要是由官僚、买办、地主和商人转化来的。这些人转化为资产阶级,长久地保持着他们原来所从属的那个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和心理特征。而且即在经济上也没有割断同封建经济的联系。”事实上,中国的资产阶级,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也未能割断它同帝国主义经济的联系。在这方面,辛亥革命史专家章开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论证。他指出:“辛亥革命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发生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已经进人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工业迅速发展的帝国主义不仅是外界的客观存在,而且已经侵入中国达半个世纪以上,并且无可避免地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中国资本主义可以直接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不必重复西欧经由工场手工业阶段然后再进入产业革命那样的历史常规。但是,问题还有另外一面。自从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已经逐渐丧失独立和主权,沦为半殖民地,帝国主义以封建主义为支柱奴役中国,严重地阻碍和摧残刚刚有所发展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由于与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在资金、设备、技术以至市场等方面受外国资本控制,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较诸西欧前辈更为稚弱。辛亥革命就是在这样不成熟的经济、阶级基础上发生的,而它面临的敌人——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反动联盟却又较诸西欧封建势力更为强大和根深蒂固,因此它难以取得如同英、法资产阶级革命那样辉煌的成就。”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在许多方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依照欧美近代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创立了一个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关于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规定,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这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正确方向,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为主旨的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社会的制度变革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如,国会的建立和现代政党制度的初步实行是中国政治制度化起步的标志;新式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为中国社会的转型提供了新世界观;以纺织和食品加工为主的新式工业有了比较快的发展;城市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其范围逐渐由沿海和沿江向内地渗透,从而使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等。同时,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由于清政府已经是“洋人朝廷”,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亥革命在实质上具有反帝的性质。

编辑推荐

《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文存•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演进》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