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

出版时间:2004-8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叶平  页数:562  字数:425000  

内容概要

地球上现存的任何生命,无论是处于生物进化波峰的人类,还是处于生物进化波谷的非人类尼玛虫,都是地球生物大家庭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类与它们怎样在这个大家庭中和谐地生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而人类应当怎样对待它们,使它们以其自身完善的方式在这个大家庭中美好地生活,这却不仅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且还是关系到这个大家庭应当如何走向未来的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大问题。

作者简介

叶平,男,1982年1月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机械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6月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哲学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科技哲学的教学和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生态哲学。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

书籍目录

导论:走向生态的伦理  第一节 21世纪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对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审视  第三节 哲学的转向和生态伦理  第四节 生态伦理的伦理传统    一、伦理上的相对论传统    二、自然律或目的论传统    三、功利论传统    四、道义论传统  第五节 生态伦理的特点和意义第一章 生态危机与全球环境运动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生态危机    一、自然资源的破坏和衰竭    二、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恶化    三、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的潜在威胁  第二节 全球环境运动及其考察    一、全球环境运动的历史发展    二、对全球环境运动的思考    三、全球环境革命第二章  人类社会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第一节 关于生态危机根源的争论  第二节 生态危机的认识根源  第三节 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    一、作用要素分析    二、作用关系分析    三、社会生态分析  第四节 生态危机的人本根源  第五节 生态危机的实质第三章 人类伦理观与科学观的变革  第一节 人类道德关怀向自然界的扩展    一、生态伦理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二、道德哲学观念的革命  第二节 生态伦理进入自然科学    一、传统科学观面临挑战    二、脱离伦理学轨道的自然科学      三、没有进入科学轨道的伦理学      四、人类科技观的扩展第四章 重构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  第一节 诺顿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贡献  第二节  墨迪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观  第三节 人类中心主义伦理的根据  第四节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权利观的扩展    一、人类对自然界的权利的重新界定    二、人类生态“零”权利的特点  第五章 对未来世代人的生态伦理  第一节 能源和未来世代人  第二节 人口政策和人口增长    一、人口问题的自然和文化基础      二、观念的转变和人口政策 ……第六章 对历史遗产的生态伦理第七章 生态旅游的伦理第八章 动物的权利第九章 生物伦理第十章 大地伦理第十一章 生物圈伦理第十二章 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第十三章 新世纪协同进化的社会生态学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帕斯莫尔和H·J·麦克洛斯基的人类中心观点,突出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强调人类可以根据子孙后代的利益,理智地约束自己并作为一种道德责任能动地协调入与自然的关系的事实。因此,他们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具有一定的合理意义。正如巴伯(Ian G. Barbour)在其《技术、环境和人类的价值》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如果人类认识到他们依赖非人类自然界,那么,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并不必然导致对自然的掠夺式的主宰。自然环境对人类而言,在生物学、经济学和美学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类的福利和精神的完善,依赖于生物圈的整体性。因此,激发起人的自我利益,能为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提供有力的证据。”因此,当代生态困境是“主宰”自然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危机,重构新的人类中心主义能为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人类生态学基础。  (三)人口论与技术论的争论  1971年,美国生物学家埃利希(Paul Ehrlich)和能源教授霍尔春(John Holdren)发表《人口是引起环境恶化的根本动因》一文,认为人口与消费量是造成自然资源消耗甚至导致有些资源枯竭的根源,也是带来环境污染的根源:因为人类不同于非人类动物,每一个正常人都是一个组群物种。人口多,需要相应的衣、食、住、行,需要社会投入更多的就业,生产更多的产品,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因此,一切环境问题都是人口问题。美国生物学家康芒纳(Barry Commoner)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环境抉择委员会的科尔(Michael Corr)、斯坦姆勒(Paul J.Stamler),原则上接受埃利希等人关于环境问题以人口作为参照系的推理,但是,认为埃利希等人仍存在分析不足的弊端。他们认为,这样以人口定位环境恶化根源的方法,本身不能促进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深入认识。因为,人口及其活动显然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环境,问题不在于罗列这种影响关系,而在于这种影响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康芒纳等人认为,人口是由消费和福利保证的,消费和福利是由生产支持的,而生产又是由迅速发展的技术推动的。由此认为现代技术的失控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埃利希和康芒纳等人的争论,在西方世界引起很大的影响,直接推动了生态危机问题哲学研究的深入。  ……

编辑推荐

  1997年暑假期间,“全国博士生公共基础理论课教学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会议之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李伯聪教授和我一起在校园林荫路上散步,边走边聊起一些科学技术的哲学问题。谈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我更多地向李老师汇报和介绍了我多年来深入东北国有林区荒野地,发现的一些不可持续的林业政策问题,阐释了为什么这些对待荒野自然环境的政策问题根源于深层的生态伦理,如果不经过荒野体验和磨难,只在城市和乡村环境中生活的人是很难理解这种深层的生态伦理。李老师也非常激动,进一步谈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定位问题。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我们作为理论工作者有责任作出理智的回答。希望我能把有关生态伦理问题的研究成果系统化。我也觉得应当把我在1992年提出并思考的“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1994年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以《生态伦理学》一书出版)进一步推敲,并把我跟踪国际环境伦理学10多年进展的研究和我国在新世纪面临的严重的荒野生态问题研究,以及在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权利观和生态利益观上的伦理冲突和哲学转向研究,作一个阶段性的小结。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回归自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是第一次在当当买书,真给劲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