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奖赏制度研究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安徽人民  作者:王彦章  页数:31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赏与罚是历代统治者惯用的统治手法,二者相辅相成,交相为用,赏用以劝善,罚用以惩恶。不了解一个时期的制度,就不可能全面而准确地认识社会。奖赏是清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均伴随着大规模的奖赏。毫不夸张地说,奖赏制度是清朝历史发展的缩影。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清代制度史的论著,只是零星地涉及到奖赏制度的某些方面,而且大多局限于某个方面的专题研究,系统研究清代奖赏制度的论著尚未出现,本书试图尽力弥补清史研究领域的这一缺陷。  本书在《清实录》、《清会典》、《清史稿》等文献资料以及丰富的清人笔记的基础上,对清代的奖赏制度进行梳理。并试图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一些理论与方法,采取宏观制度叙述与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必要的统计,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佐以论述。在此基础上,将奖赏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激励机制,探讨其在维护政治统治、纲常名教及社会风尚等方面的作用。并将奖赏作为观察清代社会,解读制度背后深层次东西的独特视角。

作者简介

  王彦章,男,1973年生于吉林榆树。1998年获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5年3月获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在《历史档案》、《社会科学战线》、《中国图书评论》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现为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近代史与传统民俗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安徽师范大学省级精品课程《中国近代史》主讲教师之一。主持和参与省级、校级教学与科学研究项目4项。

书籍目录

序绪论一、选题缘起二、学术综述第一章 奖劳劝功一、封爵、加官、加衔二、议叙、承荫、封赠三、冠服奖赏措施四、巴图鲁等赐号五、绘功臣图像六、入旗与抬旗七、晚清勋章 奖赏八、其他赏赐制度第二章 旌表制度一、忠义节孝二、旌表义行三、累世同居四、旌表百岁五、一产三男第三章 尊老礼制一、百岁人瑞坊二、优老之宴三、重赴科举筵宴四、宫禁骑乘之典五、优礼致仕官员六、赐寿之典等七、优赏士民第四章 饰终令典一、祭葬立碑二、赠衔给荫三、易名之典四、入城治丧五、赐奠茶酒六、陀罗经被七、史馆立传八、赐祭一坛第五章 俎豆馨香一、配享太庙二、入祀贤良祠三、入祀昭忠祠四、建功臣专祠五、名宦乡贤祠第六章 分析与结论一、清代奖赏制度的分析二、最后得出的几点结论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奖劳劝功:  清代对于功勋卓著或效力年久的文武官员的奖赏措施较多,最常见也最为实惠的是加官晋爵,此外还有延伸至父母妻子的承荫与封赠制度,顶戴花翎、黄马褂等冠服奖赏,巴图鲁、巴克什等赐号奖赏,紫光阁绘功臣图像制度,被视为稀世之荣的抬旗制度以及晚清新出现的宝星(勋章)等奖赏举措。  一、封爵、加官、加衔:  爵原是古代人饮酒用的一种青铜酒器,后来由实物演变成封号。封爵制度是随着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实施而逐步确立的。西周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此时的封爵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公、侯、伯、子、男只是国君的通称,并非爵禄。除天子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但是,西周确立的公、侯、伯、子、男五等之封,后世大多相沿承袭,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沿袭最久的爵号。  爵位与官职有一定关系。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对周天子称臣,在封国内就是君主,官爵合一。此后,总的趋势是官与爵逐渐分离,但在某些时期仍有例外。西汉、西晋及明朝初期,宗室王在封国内有军事、行政权,热力逐渐膨胀,先后酿成“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变”等,严重威胁着皇权。在其他时期,爵位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因其与皇帝关系的亲疏(皇族封爵)及功劳大小(功勋封爵)而有高低之分。

编辑推荐

  赏与罚是历代统治者惯用的统治手法,二者相辅相成,交相为用,赏用以劝善,罚用以惩恶。不了解一个时期的制度,就不可能全面而准确在认识社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清代奖赏制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