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心和文化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安徽人民  作者:朱建军  页数:218  
Tag标签:无  

前言

安徽人民出版社决定为我出文集,听到这个消息吃了一惊——已经可以出文集了吗?我?印象中,总觉得文集这个东西,只有大人物才可以有的。或者,是已故的老先生们才有的东西。我并不是一般所谓的那种“谦虚的人”,相反从小老师常批评我骄傲。我不打算假装谦虚,也不认为自己很骄傲,我觉得我不过是一个直人,有什么看法就直接说而已——比如我小学时同学称呼我“大学生”,我坦然接受,因此被称为骄傲。不过后来我的确成为了大学生,而那时有人又称呼我博士,我坦然接受,因此被目为骄傲。不过后来我也的确成为了博士。现在有人称我为心理学大师,我依旧坦然接受——虽然我知道这个名称也叫早了——但我知道如果我精进不止,而老天也给我足够的寿命,将来成为大师也在所难免。到那时出个文集,也是理所当然;不过现在就出文集——我不够老而且也还活着——还是让我有些吃惊。

内容概要

朱建军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是我国本土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意象对话技术的创始人。该技术现已成为我国权威部门认定的专项心理咨询方法之一,并有相应的资格认证,是一项根据国人特点创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在实际治疗中效果显著。  《朱建军心理学文丛》汇集了朱建军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所有著作,该文丛也是意象对话心理学流派的一套标志性论著,集中反映了我国本土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理论高度与实践现状。

作者简介

朱建军,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博士,心理咨询与治疗督导师。
  于文史哲艺术多有涉猎,博采众长而自成一家。擅长催眠、精神分析、家庭疗法等多种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并创立意象对话心理疗法,此为医人。目前,医人已获得大的成功,在国内心理咨询领域享有盛誉

书籍目录

总序 我是一个导游自序 老古董店里的清理辑一 法家是支兴奋剂 青出于蓝而杀死蓝:贼老师的两难处境 法与道:《太极张三丰》中的文化>中突 在巅峰时崩溃:法家式人物和事业的宿命 不择手段要成功:赢政文化的流毒 压迫与拯救:孟姜女为什么哭长城 培养一个爱女人的传统 人定胜天:二十亿老鼠闯洞庭的故事辑二 都是仁爱惹的祸 “从一而终”对谁有好处 无私奉献:吃人肉的故事 贪官:都是仁爱惹的祸 六月飞雪又如何 后世有千千万万人对你 大儒常无父 祖先崇拜的心理作用 火车中的候鸟 你给哪个乞丐钱 泰山石敢当 从中国传统的婚礼谈起 狠斗私心一闪念辑三 从源头开始清洁 千古豪侠说墨家 报应:一种幻想的心理防御机制 野狐禅:放下虚伪 出山泉水浊 房中术、鼓盆而歌到无性神仙 庖丁解牛、太极拳和舞蹈 鱼快乐吗?我快乐吗? 打小人和斩妖魔 中医不是“伪科学” 心中的风水 三座大坝的故事 西方取经辑四 历史深处的误会 诱惑:柳下惠和美女的故事 功高震主:武大郎的困境 文弱:从孔子和李白的武功说起 重新评价那个谁 幸福感:人上人的悲哀 传说中的两对分居夫妻 你的家乡出过什么人 中国人的文化乡愁 信仰是龙的眼睛 中国文化“简史”

章节摘录

青出于蓝而杀死蓝:贼老师的两难处境看电影《天下无贼》,感慨起当贼老师的格外不容易!那是看到一个情节,贼头教自己的女徒弟:人都是为自己的,不要轻易信任别人。而他那颇有悟性的女徒弟即学即用,马上把师父铐起来交给了警察,从而保全了她自己。贼头忘了,按照他的理论,他自己和女徒弟也是人,他们也都是自私而不可以信任的。徒弟的做法并不错,她当然要保护自己,她怎么可能相信她的师父能为她着想呢。因此,这里出现了一个逻辑错误:在师父把自私、不信任的秘诀传授给弟子的时候,实际上是有一点信任这个弟子了,而且这个行为也多少有些不自私的意味。如果坚守自己的理论,这个师父就应该即使对自己的徒弟也不说实话,相反要对她说,徒弟最重要的是忠于师父,这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是最伟大的精神等。告诉她不应该信任其他所有人,但是只有一个人是绝对可以信任的,那就是师父自己。当然,前提是他的女徒弟智力并非十分高。否则,他的下场还会是被自己的学生出卖。贼老师面临的这个逻辑冲突,我们可以叫做“贼老师的两难”。相反,仁爱的人当老师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逻辑冲突,他可以把自己的所有观点倾囊相授,告诉徒弟自己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善的,人可以信任别人而更重要的是爱别人,而其结果是徒弟会爱别人,包括爱自己的老师。仁爱的人做老师,不需要说假话以自保。韩非教帝王们法家的思想,就遇到了类似贼当老师的麻烦,那就是,如果他准确完整地表达他的思想,那他的学生就会用他教的法术来对付老师。如果他不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作为老师他又是失败了。其原因,就是韩非的思想是教帝王在不信任别人的前提下进行统治的法术。因此,越是好的学生,越会连他这个老师一起不信任,越是会威胁到这个老师自己的安全。韩非是战国后期韩国的贵族,关于他的个人生活,历史上并无详尽记载,所以我也不能分析他童年的经验,不能明确地推论他的性格。但是正如其他法家人物一样,他也有他自卑的可能理由。就个人而言,一个理由是,他口吃,不善于言谈。当时正是游说之风最盛行的时代,一个口吃的人,在那个时代人生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美国国会的议员如果口吃会怎么样,在国会辩论的时候,别人侃侃而谈,而他只能结结巴巴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另外一个自卑的理由是,他的国家当时比较弱,受到了外国势力的威胁。而韩非上书给韩王提出的种种改革建议,也没有被韩王采纳。因此,他颇有怀才不遇的痛苦。自卑需要补偿,韩非采用的补偿方法就是著书。他写出了《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大量文章,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法家理论。这些理论的前提当然是:人性是自私和恶的,而非仁义道德。这却也不仅仅是韩非个人的原因,而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道德堕落,人性的自私和恶的确显示得更多。秦王赢政读到了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但是以为韩非已经作古了,感叹说,“如果我能够见到这个人一次,那真是没有白活”。口吻之热切简直如同今天追星的那些“粉丝”。而手下人告诉他,韩非并非古人,现在还好好地活在韩国呢。赢政居然发兵攻韩,想要夺这个韩非。由此可见赢政到底是事业心强,发兵打仗只是为了一个人才,而不是为了争夺土地、财富和美女。也可以想见,赢政读韩非的书的时候,一定是感到“深得我心”。韩王为了避免战争,把韩非送给了秦国。韩非到秦国给赢政当老师,讲解自己的法家学说,他的学问自然是使赢政大加赞赏了。但是,他的成功引起了他的学弟、秦国丞相李斯的嫉妒。李斯是韩非的同门师弟,但是水平比韩非要差一点。他发现韩非有可能篡夺自己的地位,按照法家所尊尚的保护自己权势的原则,决定消灭掉韩非,于是李斯在赢政那里说韩非的坏话,使得赢政对韩非产生了疑心,把韩非投入狱中。不久,韩非就在狱中被李斯派人毒死了。如果我们把这个事件只当作李斯嫉妒的结果,那是不全面的。应该说,这个结果的产生是韩非所面临的“贼老师的两难”的一个必然结果。如果韩非不按照他的理论来教学生,或者有所保留,那么,那个智力超常的赢政同学根本就会看不上这个老师,或者看穿了他故意不说实话,而更怀疑这个老师,更不信任这个老师。如果韩非完全按照他的理论去教赢政,那他就要告诉赢政:国王不要信任任何一个臣子,因为这些臣子都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而来,如果损害你国王的利益对大臣有利,则任何一个大臣都可能危害国王。“上下一日百战”,也就是说,国王和大臣之问的利害冲突是每天上百次地出现的。他就要告诉赢政如何对付这个臣子,而在觉得某些大臣太难对付,是一个威胁时,按照韩非的理论,杀死这个大臣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这样,实际上韩非忽略了一点:他自己就是一个最让赢政感到威胁的人物。因为,赢政知道韩非关心的是韩非自己的利害,赢政还看到了韩非的实力,韩非是一个如此懂得法、术、势的使用的天才,除了缺少他赢政所具备的“势”之外,样样不比他差,且比他赢政强。所以按照韩非教导的逻辑,赢政应该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杀掉韩非。所以说,韩非之死,不要以为仅仅是因为李斯的谗言。要知道赢政不是一个蠢人,不会因为一点谗言,就杀死自己如此推崇的、如此向往的、又花了那么大的力气才得到的一个人才。实际上,李斯的谗言只是一个赢政刚好需要的借口。按照赢政的思路,韩非就是一只教老虎本事的猫,既然他不小心连上树都教给老虎了,老虎自然就要先吃了这个老师。吃了老师,也符合老师的教导,可以说是交给老师的一个好答卷,也是对老师教学有方的一个奖赏。

编辑推荐

《中国的人心和文化》是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从心理学看文化,首先看的是人心。心理学家评价文化,首先也是评价它对人心的利弊。中国文化——道家为其本,败坏后为权术;儒家、法家影响最大,儒家败坏后成为精神枷锁,法家更成为专制帮凶;墨家在侠中有留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的人心和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6条)

 
 

  •   我本是个视历史课如诵经会的人,最近一年陆续接触了有限的一点关于历史的视频、书籍及同周围的同事朋友学些历史的知识,发现历史不像曾经基础教育介绍的那样——历史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接触的历史,一定是带有某种观点、某种教育意义的史料分析。当我们的时代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多元,对于历史的分析与解读也更加的丰富了起来,不知历史课在如今孩子们的心中是否也能一样变得丰富和有趣起来。 这个开篇似乎有点跑题,我想做的类比是,我们不但可以在历史学范畴本身对过往的历史和文化给予不同的解读,也可以大胆的换个学科、换个思路解读。其实这在西方已不是稀罕物了,早在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在1958年出版《青年路德》一书,就得到了国际史学界的认可,逐渐成为心理史学界的代表作。 朱建军老师的这本《中国的人心与文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梳理中国文化思想,条分缕析在中国文化形成中心理因素的作用,中国文化对中国人心理特点的影响等。阅读中,更让我感到一位学者知识面的广阔,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广泛涉猎和深入的思考,书中也处处渗透了一位心理学家对民族发展的关切。 书中谈到“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压抑下,处处不如人,甚至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中华民族的精英分子们痛切地感受到了民族的弱点,于是,整体生产生了民族的自卑感”。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代,听抗日纪念馆馆长的一场精彩讲座中提到:“中国对于近代的历史太多的宣传战败国历史,宣传屈辱史,让国民具有自卑心理……中国国民应该具有大国国民心态”,记得当时这个观点一下子颠覆了我之前对于近代史脆弱的认知。在此处再次接触到这样的观点时,心理不禁为之一震,还有多少人没有在这一点上取得认同呢? 书中多处谈到了文化复兴,尽管这本书成稿于2008年末,但里面对于中华文化过往的解读、发展的思考却与我们目前倡导的文化大繁荣、文化大发展不谋而合,我想本就该如此吧,学者应是站在民族思想、文化、科技前沿的一支先遣部队。朱老师谈到:“作为民族,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唤起内心深处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信任,要相信我们国家虽然暂时还不是发达强国,但是我们的文化中还蕴藏着珍贵的宝物。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才能以更和平的心态,仔细探索适合我们的方法和道路,让我们的民族更稳健而全面的发展”。 对于中国文化的源流,朱老师评价为:“道家为其本,败坏后为权术;儒家、法家影响最大,儒家败坏后成为精神枷锁,法家更成为专制帮凶;墨家在侠中有留存;阴阳五行和医结合,亦和儒结合为谶纬,和道家集合为道教;名家衰落,农家、兵家为实用;纵横家和法家合流;佛家与中国的道家结合为禅宗,与儒家结合为新儒家,俗话为民间宗教;近代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还未完全确定”,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学、史学资料,对这些文化渊源的形成进行了分析。我深感每种思想的产生和传播都有其历史背景,因此也都有其精华与局限,当今对于传统文化复兴的声势浩大,就像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传统文化的弘扬也不能照搬照抄,或依葫芦画瓢,而需要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当今人民精神发展水平相结合,以实现文化振兴中华! 在物质文明超速发展,精神文明奋力追赶的时代,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对于滋养心灵,促发我们对于精神世界的需求具有必要而迫切的意义,就像朱建军老师在书中谈到的:“如果我们要改造中国文化,消除中国文化中的糟粕,也必须要清理文化记忆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形象,要注意重新评价,这样我们国民才能够理解,什么是我们所提倡的新文化,什么是健康美好的人格,而什么事我们要清楚的糟粕”,而心理学视角的解读,必将使人们理解的更为透彻和清晰,期待着心理学家与史学家的共同努力!
  •   以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中国的人心与文化,让人首先看到的是中国人的人心,中国文化是以道家为本,儒家为核心,法家为权术等
  •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各方面,作者很有个性很有想法,尽管观点与我个人不一致,我还是很敬佩作者的
  •   朱建军的著作基本全部读完了,很专业同时很易懂,只有高手才能做得到,难得。
  •   意向对话作为中国本土的心理学,希望能够在中国发扬光大,而这本书也是关于中国文化的一本!好书
  •   朱建军的文笔超赞,加上历史背景
  •   看了这本书解开了在我脑海里萦绕多年的一个疑问“为何中国的历史是这种模样,人们活得为什么没什么尊严?”看了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朱老师从心理学的层面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解剖,从而解开了我的迷惑,对中国现状的来龙去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真是本非常好的书!
  •   以心理学家的视角分析中国的人心与文化,很新颖,很深刻。值得分享。我给周围的朋友都推荐了。
  •   作者有自己的想法,从心理学的角度评析中国文化。
  •   分析了现在一些常见现象的心理 的历史根源.挺好, 推荐
  •   很好地剖析中国人的心理,推荐。
  •   人心与文化建议大家仔细看看,仔细体会其中的道理……
  •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百家争鸣,很有意义!
  •   能够论中国人心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本很好的书。
  •   从新的角度解释中华文化
  •   还没时间看呢,看后再说
  •   好喜欢这个作者的书啊 很好很好 强烈推荐给很多人 这个作者的书
  •   哈哈,就不用多书了,第二次买。前面买的一本,被人拿走看,就不还我了,被人家收藏了。
  •   中国人好好看看这本书吧!
  •   很好的书,新版更漂亮,这回是推荐朋友买的。
  •   看一看劣根性的来源可能性
  •   是我想要的书,很不错,很信赖当当。
  •   写得不错,学习了,很有帮助
  •   朱建军是我极喜欢的心理学家,但是,分析起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感觉有点力不从心,有点吃力。支持一下!
  •   朱老师的书很有中国特色,可以说是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审视中国传统心理。
  •   好像买过一本。总之是看过电子版的。朱建军这套书我都看过了。这本跟《心灵的年轮》搞混了,买重了。不过,送给朋友看也是不错的。
  •   通过学习,也可以用个人心理发展的视角看待文化和社会。
  •   从来没有一本书带给我如此的震!分析得在理,最喜欢辑一和辑三。
  •   不错,挺好1
  •   不错的书,轻松阅读。
  •   内容还没看完,不过看过的感觉不错
  •   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人心与文化
  •   一家之言,却颇有独到之处,可做参考。
  •   非常实用的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哦!
  •   这本书看了一遍,太烂了,以后不能再轻易相信简介了。
  •     中国文化的源流:道家为其本,败坏后为权术;儒家,法家影响最大,儒家败坏后成为精神枷锁,法家更成为专制帮凶;墨家在侠中有留存;阴阳五行和医结合,亦和儒结合成为谶纬,和道家结合成为道教;名家衰落,农家,兵家为实用;纵横家和法家合流;佛家与中国的道家结合成为禅宗,与儒家结合成为新儒家,俗化为民间宗教;近代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还未完全确定。
  •     中国的文化悠久而丰富 而我没想到的是文化的力量竟如此大 原来一直影响人们潜意识做某些事情的因素就是那所谓的 我们的文化氛围!要弄懂人 人要生活得更好 文化和东西不得不研究和探讨 文化这东西不得不更新.......
  •      做心理学的很多,视角独特的却很少。特别是以中华历史为背景的群体心理分析。在社会心理学能找到共鸣,在这里是恍然大悟。
  •     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中国的法家、儒家的成因,以及这些系统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弊端和原因。比如书中说孔子极力颂扬孝道,推测起来是因为孔子幼年丧父的缘故。
      分析地比较细致,读起来很是过瘾。
      对我这种刚大学毕业,对社会习俗理解不深的人来说,很有用。
  •     此書是最近看的今人文史類書籍中最出挑的作品。隨著近來所謂的“歷史熱”出了一大堆咀嚼古人的書籍,泥沙俱下在所難免。陳詞濫調有之,胡編亂造有之,真正有想法、有新意的卻不多。
      在翻了一堆爛書後,這部作品的出現令我眼前一亮——以心理學家的角度審視歷史文化,能發人所未發,帶來了新鮮的閱讀快感。
  •     刚看过朱建军的《我是谁——心理咨询与意象对话技术》,朱先生年轻时英俊白面小生的样子宛在眼前,再看到本书封面作者的照片,好像看到德波顿的秃头照,不由地让人感叹岁月无情。
      本书以分析批判法家开始,认为中国之病源于法家盛行。通过一篇篇小文章,挂一漏万,以点概面,归纳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心理基础,并试图找到一些解决方案。特别是对于儒家礼的设计之分析,让人有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之感。
      不过作者寄希望于在百家争鸣的传统文化中找到未来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困境的解决方法,又何尝不是受儒家崇拜祖宗影响的行为呢?虽然本书有很多局限,比如批评儒家仁爱的先己后人、推崇墨家无差级的爱,比如作者对“道可道,非常道”的解读(虽然是主流诠释)也不免有野狐禅之嫌,总体上说本书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通俗易懂又不乏智慧的洞见,是本优秀的启蒙之书。
      也许谁都避免不了野狐禅,那么让我也来野狐禅一把。本书是不是说:缺乏母爱成法家,缺乏父爱成儒家,缺乏对子女的爱成佛家,缺乏对自身的爱成墨家,缺乏对他人的爱是为贼。那么爱是否就是包治百病的万金油?也不尽然吧。
      
  •     
      按:个人以为“心理学家的文化野心”这个短语较能概括朱建军其人的状态和这本书。追求深刻和卓识远见的人可能会看不上他,一般大众可能又不愿读它,路漫漫,其修远,也许还需要再往前努力吧。不过刘苏里秦晖都说这书好看,并且一点也不是假装出来的溢美之辞,有点出乎意料。
      
      
      
      百度一下“朱建军、心理学家”,近万条信息都是介绍朱建军的意象对话心理疗法、以电视嘉宾身份作的点评,以及有人问哪里能买到朱教授的书、怎样可以得到朱教授的亲自治疗等等。如果再细心一点还能发现,很多很多的心理咨询公司,都把“朱建军”列入自己的专家团队名单,这个名字似乎成了一种品质保证,和用以招徕生意的手段。
      
      作为卓有成绩的心理学家,得到万口一致的赞誉,那也只是说明他在专业领域里确实优秀。但我们这位“朱洛依德”,还有一个格外惹人瞩目的特点,就是喜欢跨界作战:身为心理学家,却偏偏喜欢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发言;既想医人,给人治疗心理疾病,还要医国,给中国文化看病。比如他把中国文化视作一个人,从远初到现代的中国历史,就是这个人的成长历程;然而这个人很早的时候就心理上严重有病,这病到现在还没痊愈,有些症状甚至还变本加厉了。一个简单例子,比如从前的法家精神,到了今天就化成了成功学理念:“不择手段,一定要成功”,并衍生出让人每天一大早起来高喊口号“我一定行”式的变态。“法家是支兴奋剂,效果显著,但伤身”,仔细想想,这话还真是有道理到了骨头里了!
      
      也许正是这种“跨界作战”,成就了这位心理学家的与众不同,也成就这本书的非凡的独特价值。在朱教授的心理意象分析中,中国传统文化被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解剖开来,“心理学家看文化,首先看的是人心”。这本《中国的人心与文化》,正是朱教授以心理学的眼光来解读传统文化、以人心利弊来检阅传统文化的收获之作,书中提出了很多新颖乃至有些匪夷所思的发现,这些发现,也许权威性还不够,但论启发性,却绝对是独一无二、无人可及的。作者从诸如孟姜女哭长城、牛魔王和铁扇公主这样的神话传说入手,从诸如柳下惠坐怀不乱、六月飞雪窦娥冤这样的经典故事入手,从电影《天下无贼》《太极张三丰》《墨攻》等入手,对不同程度地参与塑造中国人集体性格、中国社会人心的儒法道释等思想学说,深入地作了清理与甄别,是毒、是药,看看就知道。
      
      前面说过,法家这剂药,少用为妙;而对中国普通百姓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儒家,也并非尽善尽美,“仁爱”是个好东西,但由“仁爱”生出来的恶果也累累:贪赃枉法为仁爱,无私奉献给当权者吃人肉也是因为仁爱;根据儒家的天谴说,国中有冤屈就会天降灾祸,然而就算是天天山崩月月飞雪,人间冤屈还是没完没了,更况且任何天灾,到头来受伤的还是老百姓;理学家强调“从一而终”,其实不仅是对中国女性的压迫,同样也是阉割中国男性的软刀子,“好女不嫁二夫”的背后是“忠臣不事二主”,女人守贞的背后是要求男人忠君……至于另外那些所谓“匪夷所思的发现”,其实也是匪夷所思地有道理,就请诸君自己看书了。
      
      对于这样一位有着卓越成绩的心理学家的文化野心,我们也许可以大胆戏谑一句:这个人有点像《西游记》中擅闯天庭的“美猴王”。“美猴王”代表的是大闹天宫时代的孙悟空,正因为还没有被套上(学术的)紧箍,所以有着最张扬的生气和活力,会不时做出些令读者激动和向往的成绩来。而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呼唤的。
      
  •   野心和雄心在英语里也就是一个词。跨学科很难得。视角独特。
  •   1楼的评论貌似很正肯,有褒有贬,先抑后扬。然而评论中所谓“野心”和“喜欢跨界作战”有些轻薄了,说明你没有了解朱建军其人,更加没有了解心理咨询这门学科的性质。如果一个做心理咨询的人,只是闷头做咨询,其他学科全部抛之不顾,那么这个咨询师已经处在很危险的境地了。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是关于人的学科,凡是于人相关的行业和学科,心理学者都应该去了解,哪怕只是肤浅地了解。所以还引用一句1楼自己说的话,“正因为还没有被套上(学术的)紧箍,所以有着最张扬的生气和活力,会不时做出些令读者激动和向往的成绩来。而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呼唤的。 ”
  •   呵呵,,谢谢,其实我还是表扬的居多
    野心是中性词
    跨界嘛,宜还是不宜,不好说,,呵
    人们希望明星只管娱乐,不要动不动代言广告
    小说家只写小说,少就社会问题发言
    搞政治的也只管政治,别犯文艺的界......
    当然,跨界不是关键,关键还是质量如何
    这本书总体还是相当不错的
  •   这些发现,也许权威性还不够,但论启发性,却绝对是独一无二、无人可及的
    说的蛮好,觉得自己长期以来的疑惑似乎都有受到启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