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培刚书法作品集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史培刚 编  页数:74  

前言

  大约在二十多年前,培刚还在省军区独立营当战士的时候,他就经常带着自己的书法习作到处求师访友。那时的他应该是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我与培刚的交往也是从那时开始的。20多年来,培刚由一名战士成长为一位国家处级干部,由一名书法爱好者成长为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书法家,实在是可喜可贺!  培刚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培刚,这与他的为人处事和长期以来对书法艺术的执著追求是分不开的。培刚给人的印象热情奔放,踏实认真,积极肯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超常的毅力。  培刚十几岁便参军从戎,没能有机会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而他硬是靠自学取得了本科文凭,并且在文史知识方面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他也是通过公开考试才进入政府人事部门工作,并且能在工作中有较为突出的表现。2001年,培刚接任省青年书协秘书长后,投入大量的精力,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不仅得到书法界领导和书友的充分肯定,也充分显示了他超强的组织能力。  在我的感觉中,培刚整天总是忙忙碌碌,但他做起事来却有条不紊。他好像是一名运动健将,经常会取得超极限的成绩。他喜欢唱军旅歌曲,像《小白杨》、 《母亲》、 《想家的时候》等那些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的代表歌曲,凭培刚的嗓音条件是达不到的,而正是因为他打内心喜欢,明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有时竟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培刚生长在北方,小小年纪便参军,长辈又把他取名为培刚,按理他应该崇尚刚烈威猛一路的风格,而他在书法创作方面却崇尚清新典雅的书风。他那娇美秀雅的小行书,实难想象是出自一位北方汉子之手。培刚的隶书师法《礼器》、《曹全》,而舍弃《张迁》、《衡方》,由此亦可看出他的审美追求。  培刚给自己的书房命名"养浩斋",意为"养浩然之气"。他的内心充满着激情,他的骨子里还隐藏着一些豪气,他的一些雄心壮志会在他的不断追求中慢慢变为现实。事实上,培刚那与生俱来的阳刚之气,在其近些年的作品中已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他不再沉浸于小行书给他带来的喜获"兰亭奖"的幸福感中,开始了尝试大字行书的创作,并且很快找到痛快淋漓的感觉:他不再拘囿于传统的绳墨,而是化古铸今为我所用,渐渐形成俊朗豪放而不失法度、雄劲爽利而不失典雅的个性风格;他甚至由形而草而隶、有书而歌而诗,进行着多维度跳跃式拓展,并很快于拓展中找到了"真我",为其崇高的书学理想积攒着力量、奠定了基础。  回顾培刚的成长道路,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或许对后人会有所启发。实际上,在培刚身上,真正值得总结的经验只有一条,那就是"不懈地追求"。在具体做法上,表现为"明明不可为而为之",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这种"明明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符合现代人积极探索的精神,很多科学发明都是在积极探索中实现的。希望培刚能够一如既往地保持旺盛的"革命热情",以永不停息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去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目标。  培刚书法作品集即将付梓,信笔杂谈。是为序。

内容概要

  回顾作者的成长道路,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或许对后人会有所启发。实际上,在作者身上,真正值得总结的经验只有一条,那就是“不懈地追求”。在具体做法上,表现为“明明不可为而为之”,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这种“明明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符合现代人积极探索的精神,很多科学发明都是在积极探索中实现的。希望培刚能够一如既往地保持旺盛的“革命热情”,以永不停息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去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目标。

作者简介

  史培刚,自署养浩斋主,安徽阜阳人。1967年出生。大学本科,国家二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安徽省青联常委、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才服务(培训)中心副主任。

书籍目录

徐浩论书一则文天祥《正气歌》文徵明诗一首毛泽东词一阙毛泽东词一阙王恽诗一首节临《陆柬之文赋》节临《礼器碑》刘克茌诗一首李白诗一首陶渊明文古人书论两则清人诗两首古人书论三则道源诗一首沈括《梦溪笔谈》选句吴惟信诗一首毛泽东诗一首书为心画钱泳论书一则白圻诗一首程伯子诗一首自作诗一首吴德旋书论一则李瑞清书论一则惠风和畅董其昌书论四帧曹操《短歌行》谢朓诗句王绂论书一则王十朋诗一首李白诗五首养浩极风五言联刘熙载《艺概》节选真不容易李商隐诗一首临写王献之《玉版十三行》王十朋诗一首张居正诗一首自居易诗一首杜甫诗一首杨守敬论书一则窗竹野泉七言联节临冯承素摹本《蘭亭序》李白诗一首王勃诗一首史培刚印象/刘廷龙关于文采风流的缀想/王晖胸存淡然腕下云烟——史培刚其人其书/潘立刚一缕清新凉爽风——史培刚印象/李原野飘逸寓灵动——度大集群朋一探寻书家史培刚先生轨迹/张守福向上,向上/韩贺斌为奉献而快乐——史培刚同志“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事迹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沈鹏草书七言联赏析/史培刚得了天机入了手纵横涂抹似婴孩——王冬龄草书刘永《八声甘州》词赏析/史培刚书法“三益”/史培刚原野气象——品读《李原野书法作品集》有感/史培刚率真质朴——根深叶茂一青年书法家童树根素描/史培刚方笔阵阵洪涛激情一方洪书法艺术浅见/史培刚艺术历程珍贵留影跋

章节摘录

  卧室书橱里,有一本上海书店出版社印制的《何绍基书种竹日记》,内容为道光廿七年六月一日至道光廿八年九月二十日,何绍基在京都国史馆供职期间写下的日记。  文士生涯,所能记写的不过就是观花赏月、吟诗作画、交友谈艺、日课大字以及家事悲欢之类的琐屑事体,却真实摹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其时,何绍基年在四十九至五十岁之间,书名早闻播海内,而日记间随处可见的竞日热,写大字,汗透、午间写大字多、竟日静,写大小字俱多等等记录,却让我们真切领略了一代碑学大师依然精进不懈的求艺风采。  案牍劳形一日,回到家中,灯下闲览《种竹日记》,品味着颜体格调与北碑风韵交融的何氏行书,想象前辈文人勤勉铸就的文采风流,因琐务缠身导致干涸的心田也渐次回复滋润,总忍不住提起笔来,在文化建设领域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那是数年前在南郊一座宾馆参加某书家作品研讨会,因不堪盈耳溢美之语,我从会场溜出,折进宾馆小卖部闲逛。不想,竟与随后进来的培刚碰了个头——受邀前来捧场,不在会议室内激情充盈的说项,或聚精会神地聆听,却跑来逛小店,于人情世故层次考量,未免失礼,相互自然有点尴尬。到现在,我还记得培刚当时对我说的那句话:出来透个气,哈哈。隔靴搔痒赞何益,人木三分骂亦精。清人郑燮书写的这副对联,道理十分透彻,言不由衷的谀辞,不仅令人难耐,甚至足以让人窒息,透气说虽属一时搪塞的无奈语,却极其熨帖、形象。  曾去广西北海度假,退潮之后,漫步银滩,见沙地上现出一个个小小黑洞,问海边人成因,他们说,每个黑洞底下都有一只贝类动物,小洞,是它们透气的孔。那天,宾馆大厅成了我俩透气的孔,各据一只沙发,一场只有两人参加的艺术漫谈轻松进行。记得,培刚谈了王羲之的文,谈了苏东坡的画,谈了郭沫若的诗……对古今书法大家学养丰赡、才出多面叹赏不已。就是从这次谈话中,我知道他也是何绍基的喜爱者,也爱读《种竹日记》,对何的文采风流十分景仰。  又一次,同车外出参加笔会,见邻座的培刚手捧一本摊开的笔记簿,边想边写,吟诵有声,探头一看,原来他在做诗。征得同意,取来他的作品赏读,发现诗的题材甚广,记游者有之,送别者有之,摹景者有之,抒怀者有之,咏史者有之,述今者有之……平仄不暇细敲,尾韵却是必押的,按照诗歌分类,约略可以归入古风吧。  承他相告,我得悉其学诗生涯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当时,习练书法已十余载的他,深切感到学习古典诗歌的必要。于是,《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王力的《诗词格律》,成了枕畔长阅读物;背诗、做诗,成了学书生活有机篇章。而且,一迷就是十多年,始终不渝。  四  日前,和培刚谈天,发现他用来记载诗作的笔记簿又换了一本新的,随手取来,粗粗翻阅,见识不少近作,可见他在文采风流养成之途上耗费的心力之多。特别触动我心弦的,是其在笔记簿扉页工整书录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结尾写的那段话:《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励志之情溢于言表。志向远大,取法弘博,步履扎实——可能,这是成就任何事业都不可或缺的环节吧。  展示培刚二十余载书法创作成果的集子快要出版了,作为朋友,特援笔记下对他在文化领域勤勉求索的观感为贺,并祝其取得更大成就。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史培刚书法作品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