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胡德明  页数:383  
Tag标签:无  

前言

  反问句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和汉语修辞研究的传统题目之一,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文献,近年来又有数篇研究反问句的博士论文和数十篇硕士论文,在观察和描写的充分性、细致性上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但反问句中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弄清楚,甚至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如反问句的性质、否定语义的来源、语用功能、语用价值,等等,这些问题又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像反问句研究这样的传统题目,要做出新意来,应该说是很困难的。德明却迎难而上,知难而进,选择了这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2006年上半年,即在他读博的第二个学期,我们讨论他的毕业论文选题,他详细谈了他关于反问句问题的想法,我觉得他对反问句产生机制的思考已经很深入、很成熟,于是同意了他的选题。当年,他以“反问句的产生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为题,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并获得立项,同时成为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课题。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就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反问句产生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本书在研究旨趣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侧重于对反问句的理论解释。作者能另辟蹊径,在描写的基础上,依托当代语用学理论,提出使用反问句的语义语用条件,构建反问句产生模式假设,用语言事实验证假设,再用这个模式对反问句句法、语义、语用等一系列问题作出统一的解释。这在反问句研究中是理论上的突破。

内容概要

  《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对现代汉语反问句的语音特征、句法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全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依托会话含义和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沦、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以及逻辑学中的推理,提出使用反问句的语义语用条件,构建反问句产生模式假设,然后用语言事实验证假设,再用这个模式对反问句句法、语义、语用等问题作出了统一的解释。  《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穷尽地归纳了反问句特有格式37种,提出反问句特有的语调类型:特高调和高降调。系统总结了反问句的重音模式:特指型反问句中,“什么”、“怎么”、“哪”、“哪儿”等疑问词往往不带重音,如果带重音,那么往往带对比重音;反问句中往往有某个成分带有对比重音;反问句中如果没有对比项,那么句中的一些动词前的副词等修饰成分和情态动词经常带有对比重音;“有”“是”“这”“那”等成分在反问句中经常带对比重音。

作者简介

  胡德明,笔名阿民,男,1963年4月生,安徽芜湖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安徽语言学会理事,安徽省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学、语用学。主持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2007-2008年度安徽省哲学社科项目,主持安徽省自学考试委员会项目和教育厅项目,参加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方言》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合作出版专著一部,获安徽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

书籍目录

序绪论0.1 研究的对象和意义0.2 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0.3 语料说明0.4 术语、符号第一章 反问句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本书基本观点1.1 反问句研究回顾1.2 存在的问题1.3 本书对反问句的基本看法本章小结第二章 反问句的形式特征2.1 特指型反问句2.2 是非型反问句2.3 正反型和选择型反问句2.4 反问特有的格式2.5 反问句的韵律特征本章小结第三章 反问句的产生机制假设3.1 反问句使用条件的讨论3.2 反问句产生模式假设3.3 产生模式的验证3.4 q的表现形式3.5 关系条件与逻辑推理本章小结第四章 反问句否定语义的来源及其性质4.1 前人对反问句否定语义来源的研究4.2 反问句否定语义的来源4.3 反问句否定语义的性质4.4 关于反问句的主观性本章小结第五章 反问触发语与反问句关联的理据:对产生模式的进一步证明5.1 否定词与反问句关联的理据5.2 情态动词与反问句关联的理据5_3副词“还”与反问句关联的理据5.4 “就”与反问句关联的理据本章小结第六章 反问旬的语用含义、语用功能和语用价值6.1 学术界对反问句语用问题的研究6.2 区别一组概念:语用含义、语用功能、语用价值6.3 语用含义6.4 语用功能6.5 语用价值本章小结第七章 两种特殊的反问旬7.1 “谁让”问句7.2 “不是吗”反问句及“不是”的性质和语义本章小结参考文献致谢

章节摘录

  第一章反问句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本书基本观点  1.1反问句研究回顾  反问,又叫反诘、激问、诘问表示反问的句子叫反问句,也叫压诘句。反问句在英文中叫作“修辞性问句”。反问既是语法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现代汉语反问右研究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1.1准备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  在现代白话文反问句研究之前,中国古代、近代的学者从训诂学和修辞学的角度对反诘以及与反诘有关的语言现象作过不少分析。唐代的柳宗元明确将“疑辞”与“决辞”分开,为后世所称道:“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宋代孙奕《示儿编》提到“反辞”:“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乎,反辞也。”元代陈绎曾《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曰‘爰之能勿劳乎’,与《尚书》‘俞哉!众非元后何戴,此皆反其语而道,使人悠悠致思焉。这里的“反辞”“反其语而道”就是后世的反诘、反问。《语助校注》:”乎’字多疑而未定之辞。或为问语,只是俗语‘么’字之意。‘与’字、‘邪’字为句绝之余声,亦类‘乎,字之意。此三字有如对人说话而质之者。‘邪’字间有带疑怪之意。”“岂,反说以见意,有如俗语‘哪里是’之意,或有如‘莫’字之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