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辞宗-沈约传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林家骊 著  页数:32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沈约,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先后在宋、齐、梁三朝做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足见其家族社会地位的显赫。沈约从少年时代起就很用功读书,白天读的书,夜间一定要温习。他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了这样刻苦的学习,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一代辞宗--沈约。

作者简介

  林家骊,男,1951年11月19日生,浙江温岭人,文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83年7月杭州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兼及浙地文学。承担国家。教育部、一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多项,在《文学评论》、《文史》、《文学遗产》、《文献》、《中华文史论丛》、《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等刊物。 发表论文数十篇,有著作《沈约研究》、《楚辞·九章集校集释》、《新译阮籍诗文集》、《吴均集校注》等,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沈约生活的时代金陵帝王州江南佳丽地三教各擅场新变欲代雄第二章  绵远的世系与坎坷的家世绵远的世系与沈氏家族的前期发展曾祖之难与祖父的复兴父亲之死少年的磨砺第三章  刘宋时期(上):初入仕途颜竣之死起家奉朝请撰写《晋书》第四章  刘宋时期(下):追随蔡兴宗和晋熙王刘燮初到郢州会稽时期荆州时期二居郢州第五章  齐代(上):追随文惠太子和竞陵王萧子良由宋人齐,任太子家令任竟陵王司徒右长史西邸之游与“竟陵八友”任太子右率卫兼御史中丞第六章  齐代(中):《宋书》和《齐纪》等的编撰《宋书》的编撰《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所体现的文学思想评论鲍照《齐纪》与其他史书第七章  齐代(下):出任东阳太守与五兵尚书齐室皇位之争出任东阳太守东阳三载三年创作回京任职桐柏山之行第八章  梁代(上):齐梁易代之际的功绩与梁朝建立后的荣宠佐梁功臣封侯与任尚书令太子之师《郊居赋》奖掖后进与陶弘景的论难与范缜的论难第九章  梁代(中):四声八病说的最后定型与三易说理论的提出四声八病三易第十章  梁代(下):为南方士族地位的提高所作的努力与“永明体”诗的形成为南方士族地位的提高所作的努力“一代辞宗”与梁武帝的猜忌晚年的不安与焦虑最后十年的文艺创作与其他文事活动“永明体”诗的形成魂归故里第十一章  沈约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一代辞宗史学成就声律之论三教兼蓄沈约大事年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书摘  疑惑归疑惑,但有一点是谁都看得明白的:无论是“常虑子良有异志”的郁林王萧昭业,还是野心勃勃的西昌侯萧鸾,他们都不会允许竟陵王集团势力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在这场复杂的权力斗争中,作为“竞陵八友”中的主要人物,当时还担任吏部郎的沈约被排挤出京城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当然,对于沈约来说,外任也未尝不是一种避开险恶环境的较好选择。这样,在隆昌元年(494)春,沈约出任东阳太守。而这年四月,竟陵王萧子良在忧惧中死去,西邸文士也都散去,接着自七月至十月,在短短的四个月内,朝中先后发生了一系列宫廷政变。这一系列政变的核心人物,不是皇帝萧昭业,而是野心勃勃的西昌侯萧鸾。  萧鸾是始安王萧道生的第二个儿子,萧道生则是齐高帝萧道成的二哥。论起来,齐武帝萧赜和萧鸾是堂兄弟,而郁林王萧昭业已经是他的孙子辈了。萧赜当皇帝后,封萧鸾为西昌侯,后萧鸾累迁为尚书左仆射,领右卫将军,成为军政首脑人物。这是他在萧子良和萧昭业争夺帝位时最终能立萧昭业为皇帝的实力基础。萧昭业年纪轻轻当了皇帝(时二十二岁),只留意于声色犬马,朝政大权便由萧鸾一人独揽,所以皇后和她的娘家姻亲就想除掉萧鸾,但又谈何容易!萧鸾老谋深算,带领亲信将领人宫,将萧昭业杀害,立萧昭业的弟弟萧昭文为新一任傀儡皇帝,改元延兴。随即萧鸾再度废杀萧昭文,自立为帝,是为齐明帝,改元建武。这一年三改年号,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与此同时,萧鸾分四次大肆残杀齐高帝、齐武帝的后代子孙,两帝的子孙几乎被斩尽杀绝。沈约在这一年离开京城这个政治斗争的漩涡,实在是不幸中之大幸。  沈约离京出任东阳太守的具体时间是在隆昌元年春二月底至三月问,在竞陵王萧子良死前。这个时间的确定,可以从沈约自己的诗句中得到证实。从建康到东阳,钱塘(今杭州)是必经之地,沈约经钱塘时有《早发定山》一诗,诗云: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据《文选》卷二七本诗题下李善注日:“定山,东阳道之所经也。”又《文选》卷二六谢灵运《富春渚》诗李善注引《吴郡缘海四县记》日:“钱唐西南五十里有定山,去富春又七十里,横出江中。”民国《杭州府志》卷二一记载:“定山……西北略起峻峰,正如海外神狮,昂首翘尾,伏地蹲卧之状,故名狮子山。”狮子山在今杭州市郊凌家桥狮子村。此山原在江中,元代以后江沙淤积,江岸东移,始为陆地。从诗中“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二句推测:“野棠”即棠花,二月开花,四五月问花谢,“开未落”之时,当在二月底至三月间;“山樱”俗名映山红,也即杜鹃花,“发欲然”指春二月底至三月清明节前后花开大盛;然,燃也。故可知沈约抵达定山之时为春二月底三月初。诗开首说自己早年就喜爱山景,可到了现在才真正感受到山景之可爱。接着描写定山之美:山峰直插云霄,悬崖陡壁,姿态奇异;山间泉水流下,终将归人大海;野棠正在盛开,山樱绽蕾怒放。山景如此美好,使得还在仕途上奔波的自己忘记了归去,倾心于兰杜,寄情于芳荃,真想就此留下来,采采三秀(灵芝),望望九仙。全诗写景既注重气势,又注重色彩,画面舒展,意境开阔,画山绘水,美妙雄浑,彩虹白云,互相辉映,野棠山樱,五彩纷呈,给人以无限美感。诗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离开了复杂环境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而没有那种被赶出京城的抑郁之感。那种竞陵王死后的抑郁孤独之感在他稍后所作的《八咏诗》中则表现得比较充分。今存沈约《南齐废帝改元年大赦诏》、《劝农访民所疾苦诏》亦说明沈约永明十一年萧昭业即位后至隆昌元年春正月仍在建康。  那么沈约自己后来在《与徐勉书》中又为什么说是“永明末,出守东阳”呢?这里恐怕还有另外一层更重要的用意所在。沈约的《与徐勉书》是在一种特殊的背景下写作的。徐勉时为吏部尚书,掌大选之权。沈约“有志台司”,徐勉必当将此转告于梁武帝,以行定夺。沈约与梁武帝永明年间同游于西邸,有“八友”之谊,又助武帝成就帝业,实有功劳。沈约重提“永明”字样,恐怕其中含有引起武帝忆旧的意思。即沈约《与徐勉书》提“永明末”是为了“陈情”的需要,而非实指。  再从诗歌内容看,沈约出都后创作了许多诗歌,现在流传下来的还有《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洞彻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愿以潺泼水,沾君缨上尘。  诗中描绘了新安江的清绮风光,反映了诗人远离尘世的思想,并流露出对荣辱升迁的淡然及隐退之意。首二句以“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破题,泛舟江上,发现景色优美,心情为之一振。继而着力渲染赞美新安江的景致:“洞彻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此八句铺陈描写,勾勒出江水清澈缥碧,皎若明镜的美丽景象,读来别有韵致。而诗人亦在观景中自然而然地陷入到官场荣辱的反思,并反映在作品中,最后“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愿以潺谖水,沾君缨上尘”,阐明自己远离朝廷,隔绝尘埃的慨叹,而清澈纯净的新安江水与昏暗的朝政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诗人此去东阳的解脱,也意在寄语京城的朋友,早日认清时局的昏暗。这首诗笔调细腻,婉转多姿,层次清楚,用词精美,景、情、理络绎生辉。  P156-159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代辞宗-沈约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晚上睡前看了十几页,今早来写个评论~只是随便给大家一个参考么。书,从包装到内页都十分普通,没有花里胡窍(囧死 居然这个词都不知道怎么写了)的装饰花纹,正文就是正文,0行距0段距五号字体的排版,看起来倒也习惯。所以书价也相对平易近人,不像现在的畅销书,华而不实。其次是内容,这是帮同学买得书,我只是刚买回来顺便借了看两眼,沈约和南北朝,我都不太熟,所以对于内容正确与否之类的说不上话。只能说,作为讲故事,作者还是蛮用心的,先讲了朝代,再讲沈约的生平,应该算是很细致的。毕竟不是大家,要求不能太高,流水账报一报,我这种平凡小子看一看也就够了。
  •   林老师的书,要支持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