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义乌

出版时间:2007-5  出版社:浙江人民  作者:黄平  页数:21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从小小的拨浪鼓到国际性小商品贸易中心,从小商品交易市场的繁荣到其他产业集群的联动,从商品经济的腾飞到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迅速崛起、蓬勃兴盛的义乌,为我们创造了和谐发展的义乌模式。为什么义乌会有如此快速的发展?是什么使义乌这样一个没有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地方创造了发展奇迹?《发现义乌》以报告文学的方式,以流畅的文笔,通过实地采访和搜集第一手资料,追踪和解剖义乌发展奇迹形成的奥秘,还原历史真相,揭示了义乌模式背后的文化基因。这是第一本全景式深度解读义乌的读本。

书籍目录

引 子 义乌怎么了/1档案一 数字背后的义乌奇迹 /10档案二 “草根城市”的竞争筹码 /13第一章 无中生有/15第一声啼鸣 /17提篮女叫板“县太爷” /22出了问题我负责,宁可不要乌纱帽 /24先发育 再发展 /27第一份肯定义乌的官方“简报” /33得市场主体者得天下 /36档案一 “敲糖帮”的货郎春秋 /40档案二 一条专业街的沉浮 /42观点 工商局长的三篇日记 /44第二章 点石成金/47悄然改行的“末代货郎” /50“把自己延伸出去” /54品稗抢占制高点,/57“圈”不住的“义乌商圈” /60转型者的轨迹:学习着,成长着 /64观点一 发展:产业链条的支撑/68观点二 裂变:20多个制造产业因市而生 /70观点三 辐射:“义乌商圈’’已具雏形 /73第三章 善待农民/75新格局的突破口 /78为消除城乡差距“倒计时” /81钱从哪里来?地问谁去要? /83失地农民的生存空间 /87档案 感受义乌新农村 /92第四章 同一片蓝天/95谁来消除“定时炸弹”? /97从人大代表到人民陪审员 /101一个被忽视的“绿色”细节 /105档案一 汪升利和姚明花的使命 /109档案二 小康村里的三个幸福指数 /111观点 四问义乌和谐发展 /113第五章 富裕与平安同行/115新移民城市的亲和力 /117提升安全感就是提升生产力 /120平安市场的“平安经” /124“民间镖局”浮出水面 /127档案一 “联合国社区”里的巡逻队 /131档案二 “镖局”实战一小时 /133第六章 阳光下的交易 /135国务院调研组南下义乌 /137让预算真正成为“年度立法” /140谁借的债都是债 都要政府来兜底 /142一场没有“水分”的水权交易 /145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 /148档案 浙江财政体制改革悄然试水 /152观点一 公共化:公共财政的实质 /157观点二 义乌财政改制路径解析 /159第七章 寻找最佳结合点/163政治家的冒险 /165“计划”的力量 /168“多变”的市场 /173有形无形之间 /178观点一 向义乌学什么?  /183观点二 义乌市长的三种“角色” /185第八章 商业文化的新闻解读/187敢冒风险:犯颜直谏的“单干理论家” /191以小谋大:一双袜子赚5分钱的坚持 /195宽容包容:不怕吃亏的义乌老板 /198观点一 义乌人的文化品格 /203观点二 一幅浅吟低唱的“精神地图” /205后 记/209

章节摘录

  悄然改行的“末代货郎”  从“练摊”到创办企业,由商贸而实业,对义乌的“末代货郎”而言,尽管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悄然之变”,但也决非“驾轻就熟”。  结识那些如今应该称得上功成名就的“末代货郎”,你会发现,他们的发迹、发家,几乎与父辈、祖辈如出一辙。事实上,义乌的生意人基本上都是从“鸡毛换糖”这个小生意开始的,依托小商品市场经商积累原始资本后,最终转向办厂的企业家比比皆是。这成了义乌民间贸易的“草根基础”。  比如说陶海弟,17岁那年,他就学着父亲的样子,用稚嫩的肩膀挑起50多公斤重的货郎担,摇着拨浪鼓走在江西的乡间小道。每天鸡鸣而起,日落而息,一天要奔波60多公里。在陶海弟看来,谋生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苦难是生命中最大的财富。当19岁的他独自一人在异乡手捧只有两块白切肉下菜的年夜饭,寄居在昏黑的小屋,望着飘雪想象未来的时候,坚毅不屈的目光已经隐隐浮现脸上。  楼仲平也是这样。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童年留给他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饥饿。“一切都是被‘肚子’逼出来的”。谈起往事,楼仲平这样自嘲。因为家里穷,他读完初二就去江西一带“鸡毛换糖’’。“好在小时候吃过苦,所以做事很踏实。小商品虽然利薄,但做好了照样可以赚钱。”楼仲平说。  与陶海弟、楼仲平相比,宗承英的经历显得“略微复杂”。1970年,他从“鸡毛换糖”开始学做生意,“练摊”一直“练”到了广西。其问,还偷偷地找到苏南的一些社队企业,找关系批点纽扣之类的日用品来本地的小店卖。除了“练摊”,他还“偷偷摸摸”地跑过“单帮”:前一天,在生产队里请好假,夜里就出发,走到义乌车站坐晚上的汽车。到嘉兴是早上,换到苏州的车,中午到苏州,下午到厂里拿货立即返回。晚上到嘉兴,坐夜车回义乌正好是凌晨,直接下地干活,收工了以后再把回来就藏在家里的货拿到要货的小店里。  “这样辛苦两天的收入,大概就可以相当于在生产队里一两个月的工分值。”宗承英这样回忆道。按他的描述,当时的生活虽然艰辛,但有时也不乏“兴奋与刺激”。  对于“末代货郎”的坎坷经历,义乌本地的“理论家”、老资格的退休干部冯志来评价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根源”。如果没有这些老百姓被生活逼着走出这条路,义乌接下来的小商品市场“就是开起来了也不会兴旺”。他们在一条条贸易线路上来回闯荡,摸熟了每条线路的货源、下家,才有了市场的根基。  1984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开放之后,远在广西摆地摊、做生意的宗承英很快“叶落归根”,在小商品市场上拥有了自己的摊位。从飘摇不定的走街生活到守着摊位“捡银子”,“末代货郎”们感受到了一阵从未有过的轻松。  然而,轻松很快消逝。“依托于别人的产业之上,总归是靠不住的,今天给你代理了,没准明天你生意不好,他马上可以转给别的经销商。”摆摊卖了几年别人生产的拉链之后,陶海弟感到“前途渺茫”。而楼仲平也碰到相似的难题:产品都差不多,你卖什么产品有钱赚,大家都会一哄而上。  这个时候,义乌的市场开始扩建,逐渐划分出好几个市场,篁园市场也开始上马建设,小商品市场的生意“好得不能再好”。宗承英兄弟的摊位因为买得早,位置好,生意自然更为火暴。但是,烦恼也接踵而来:上家的货经常跟不上。宗承英开始尝到了受制于人的苦头。从表面上看,他和众多的义乌商人一样,做的是扩大这个小商品市场的经营范围,从经营品种上进一步巩固这个市场的地位。如果说价格低使义乌的小商品崭露头角的话,品种的逐步齐全则使它的磁吸力进一步扩大。

编辑推荐

  和谐发展的官方样本,义乌经验的深度解读,《发现义乌》是第一本全景式深度解读义乌的报告文学。以流畅的文笔,通过实地采访和搜集第一手资料,追踪和解剖义乌发展奇迹形成的奥秘,还原历史真相,揭示了义乌模式背后的文化基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发现义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