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社会

出版时间:2011-1-5  出版社:浙江人民  作者:郑永年  页数:26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郑永年看中国系列”收录了作者多年来主要发表在香港《信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的有关中国政治、社会、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的专栏文章,依照不同主题分为《保卫社会》、《改革及其敌人》、《未竟的变革》、《中国国际命运》、《为中国辩护》五册。
  《保卫社会》是本系列的第一册,主要涵盖了作者有关社会问题和社会改革的评论文章,内容涉及从经济到社会的改革思路转型、房地产领域的社会改革、中产阶级与社会改革、社会冲突、社会暴力、思想与道德危机、收入分配与社会公正以及教育改革等八个方面。
  社会为什么需要被保护?道理很简单,最弱的社会,一旦失去了生存权,就会暴力化。在人类历史上,暴力永远是社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在作者看来,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固然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经济主义的国家战略导致了社会的严重分化甚至解体,群体之间关系高度紧张。种种危机如果再不由以“社会均衡”为取向的社会改革加以纠正,社会必将暴力化,国家将难以长治久安,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也会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作者高声呼吁“保卫社会”,
呼吁国家建立公正的社会基本制度,以保护人民的基本社会权利,让社会成员共享改革的成果,并对涉及社会改革的各个重要、紧迫的问题提出了睿智、冷静、独到的建设性思想。

作者简介

郑永年,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  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先后出版专著18部,主编学术著作18部。此外,经常在报刊及其他媒体发表评论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从发展第一到保护社会
 经济主义的局限性
 问题不仅仅在于“弱势群体”
 为什么要提建设“和谐社会”?
 “发展”不一定就是硬道理
 中国和谐社会有待于进一步制度创新
 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和谐社会
 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与中国的发展难题
 中国必须进行一场社会改革的攻坚战
 中国要平衡国家发展权和社会民生权
第二部分 房地产和社会改革
 中国住房政策的症结在哪里?
 中国“圈房运动”弱化执政党社会基础
 中国需要实现房地产的彻底转型
 房地产改革当是中国社会建设大工程
 中国建设内需社会需要做什么
 中国的“房地产病”
第三部分 中产阶级与社会改革
 “小康社会”和中共的“中产阶级”观
 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对于中国的政治意义
 资本权力挑战中国和谐社
 中国中产阶级的厄运和社会的不稳定化
 市场进入、豁免、退出和中国的改革困境
 中产阶级和中国社会的命运
 中国改革政策的困局
第四部分 冲突、抗议和改革动力
 为什么要“麻烦制造”来争取利益?
 中国社会稳定吗?
 如何认识目前中国的社会抗议运动?
 对中国的社会冲突要有清醒的认识
 罢工潮与中国的转型动力
第五部分 社会矛盾与社会暴力
 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崛起说明了什么
 中国解决权、钱、民冲突刻不容缓
 “中国墙”
 中国社会暴力蔓延及其结果
 中国社会暴力蔓延的根源
第六部分 社会思想与道德危机
 是什么阻碍了中国文化软力量的崛起?
 中国当进行人本主义教育运动
 中国的思想危机
 中国社会信任的解体及其结果
 中国面临三大宗教困境
第七部分 收入分配和社会正义
 中国的公平经济学
 为什么中国的收入分配得不到有效改善?
 中国收入分配的制度缺陷
 中国社会的利益博弈要求社会正义
 民生经济是中国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分配公平需要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第八部分 中国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的三大败笔
 中国教育改制面临制度制约
 中国教育面临深层危机
 中国教育体制的官僚化及其后果
 高校巨债折射出中国决策体制的弊端
 中国当改变“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局面
 中国官僚化教育评审制度的恶果
 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泡沫
 中国国际知识链上的低附加值问题
 中国教改要直面政治和教育自治问题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经济主义的局限性  中共十六大提“小康社会”的概念,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今后二十年领导人的努力方向,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四番。无独有偶,很多年以前,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提出了一个称之为“2020宏愿”(2020 vision)的经济发展计划,要在  2020年把马来西亚提升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我们可以把小康社会称为中国的2020年计划。  中共为什么要这样提,笔者曾在早些时候的文章中分析过。这里再来分析一下这种国家发展战略的局限性。在学术界,人们一般把这种国家发展战略称之为发展主义(developmentalism),这种类型的国家也被称为发展主义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  笔者认为把这样的国家战略称之为经济主义更为合适,因为这种战略的目的是要利用经济因素来解决问题。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相信,很多问题都是能够通过经济发展得到解决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经济水平的问题、就业问题,而且也可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所以,走经济主义路线的国家往往只强调经济发展,而不作政治改革。政权的合法性来自其发展经济的能力,而非人民的选票。  这种发展战略有其优势。很多问题的确可以在经济发展中得到解决。实际上,邓小平很早以前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就是经济主义的形象说法。但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亚洲各国的变化似乎已经打破了经济主义的神话。很多人现在把亚洲各国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归之于这种经济主义。尽管经济主义是否继续有效有讨论的余地,但经济主义的确存在着很多局限性。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经济主义往往造就人们的金钱主义,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金钱意识。金钱意识的形成有它的好处,人们变得比较实在,长于理性计算,而少激进行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见得对政治感兴趣,就是说,只要政府有能力改善人们的经济生活,人们就不太会挑战政府。但是从长远来看,金钱意识会对政治产生巨大的压力,就是说,任何经济问题都有可能转变成为政治问题。一旦经济形势不好,老百姓就会把矛头对准政府。一旦人们认为政府已经无力提升经济生活,政府的合法性就会很快失去。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尤其如此,因为一国的经济早就超出该国政府的控制能力了。这一点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已经表露得淋漓尽致。金融危机触发了政治危机。很难说,印尼的苏哈托是被本国人民推翻的还是被资本的流动所推翻的。  第二,经济主义下社会各阶层的参政机会是不公平和不对称的。在经济主义下,经济实力是主要的,参政的程度取决于经济资源的多少。所以,资产者的参政机会就要比工人、农民的多,更不用说社会上其他的弱势群体了。不客气地说,所有奉行经济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政治权力从本质上说都是由资产者,或者资产者和政治人物的联盟来控制的。政治不对人民开放本身就意味着经济主义所包含的政治风险。  第三,经济主义下是不可能做到收入的公正分配的。这很简单,一是因为经济主义强调的是发展,而非分配;二是因为上述所说的政治权力分配的不公和不对称。所谓的收入分配是由国家政权来进行的,谁能影响国家的政策,谁就能在收入分配中占有优势。一个资产者掌握国家政权的地方是很难讨论收入的合理分配的。收入分配不公中所包含的政治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现代社会的很多动乱都是由巨大的收入差异造成的。  第四,经济主义经常造成一种虚假的合法性。经济的成功往往使得领导人骄傲,总是相信既然“给了”老百姓那么多的经济好处,他们总应该服服帖帖。再者,经验地说,所有奉行经济主义的地方,腐败总是很严重的。但是经济上的成功也使得领导人忽视腐败的严重性,甚至认为腐败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这种虚假的合法性经常给政权带来致命的威胁。印度尼西亚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设想,苏哈托当时怎么也不会从那么好的经济数据中看出日后导致他下台的政治危机来的。近年来,马来西亚所面临的情况也在说明这个问题。  把上面这些问题提出来,不仅是因为经济主义已经被确立为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十六大过于强调经济主义,而对像政治改革那样的重大问题没有新的讨论;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这些问题已经在中国出现,如政治参与的绝对不对称、收入分配的不公和党政官员的严重腐败等等。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并非经济主义所能胜任的。把人们引向经济主义可能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但不可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全部。  原刊于《信报》2002年12月17日  “发展”不一定就是硬道理  前不久,总理温家宝在接见北京《财富论坛》与会代表时说了一句明白易懂但又具有发展哲学味道的话。他说,不仅世界五百强大型企业的发展问题要得到关注,占世界一半人口的贫穷问题也要被关注。并且还说,这句话是他想了一个晚上才想出来的。温家宝的这句话是有感而发。这个感觉恐怕就来自于他本人对中国发展问题严峻性的认识。  好的发展是一种参与性发展  发展,发展,再发展,这大概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唯一永恒不变的政策主题。当邓小平当年强调“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时候,发展就注定成为中国领导层的主调子。邓小平所设想的当然是一种好的发展。他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打破当时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体制,为中国的发展谋求一条出路。但先富还不够,好的发展还要求“共同致富”。如果把邓小平的话转换成现代学术语言,那么可以说,好的发展就是一种参与型发展。尽管发展要求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并且市场经济也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必须能够参与发展的过程并且分享发展的成果。这也就是邓小平一方面强调要利用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等生产手段来谋求发展,另一方面又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因为社会主义的价值就在于建立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  但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中国的发展经历了那么多年后,早已经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坏的发展道路。在崇尚市场经济的神圣性数十年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原来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好的市场经济能够带来富裕和公平,而坏的市场经济则造就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在高速发展和繁华富裕的表象下面隐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之所以走上坏的发展道路,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发展已经不是一种参与型的发展,而是一种排他性的或者垄断性的发展。不过,这里的主要根源恐怕不在市场经济本身,政府的政策要负起一大部分责任。换句话说,市场经济的好坏取决于政府政策的好坏。为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政府从政策、资源等各个方面向一些人和一些地区倾斜。没有人会怀疑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在短短的时期里,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改变了贫穷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政策导致了一大批企业家的产生,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莫大的动力。  本来,人们希望这些先富者能够充当进一步改革的动力,从而克服旧体制的弊端,造就一个新的公平体制,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共同富裕”的局面。但一旦当这些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之后,他们本身很快就成为既得利益者。他们不仅没有能够克服旧的既得利益者,反而和旧的既得利益者一起变成了进一步改革的阻力。他们垄断了重要的有利可图的经济活动,使得经济的发展具有了排他性和垄断性。政府该承担的责任  政府在这里做了些什么?政府本来应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遏制发展走上排他性的方向。如果发展成了排他性的,政府就要通过各种立法和政策来纠正这种现象,努力造就参与型发展。但政府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对排他性经济推波助澜。这不仅是因为政府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主体,而且也是因为官僚体系有能力参与发展过程,分享发展成果。也就是说,政府本身就是发展的既得利益者。  与社会少部分人和政府系统相比较,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人被排除在发展过程之外。这不是说,这些社会群体没有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而是说,他们分享不到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或者说他们在发展中所得到的好处远远少于他们所作的贡献。这些社会群体从一开始就贡献于国家的发展。很难想象没有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参与,国家会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廉价劳动力迄今为止一直是发展的主要因素。  但作为劳动者,他们并没有能力分享发展的成果。政府本来是要协调劳资关系的,但现实的情况是,政府要么本身就是资方,要么就是和资方站在一起。这些年来,保护资方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了不少,像私有财产合法化和私营企业家入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然而,政府迟迟没有把劳动保护提到议事日程。尽管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但中国劳工工作状况的很多方面还是停留在十八、十九世纪马克思和狄更斯所描写的阶段。可以相信,不管中国经济如何发展,如果没有好的政府政策,这种情况很难得到改变。  坏的发展也正在导致社会道德的全面衰败。最近几年官方也承认中国的贫富分化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地步。但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对这种状况越来越不能忍受。少部分人在短时间内或者是依靠不当的方式,或者是利用不当的政府政策,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很显然,那些不能分享发展成果的社会群体是不能接受这种状况的。这些社会阶层在不能得到政府的有效帮助,或者对政府产生失望情绪的情况下,就要用各种方式来争取得到他们认为应当得到的利益。这是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  如此看来,建立一个和谐公平的社会乃是当务之急。政府已经显现如此意愿,但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在众多的既得利益面前,政府能容易达到这个目标。  原刊于《信报》2005年8月2日  ……

媒体关注与评论

  郑永年数年来呼唤“保卫社会”,分明感到“中国崛起”背后的隐忧——社会不存,任何发展焉有所得之理?  我相信,他们是在为我们这个社会所忧,为我们的家园泣血呐喊。愿读者听到他们的声音。                        ——《中国青年报·阅读周刊》 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 刘苏里     更难能可贵的是郑永年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态度上的理性及务实,毫无某些所谓中国问题专家的偏激和狂傲,郑永年在对中国问题尤其是国内问题的建言上也极其中肯,基本上立足于中国国内的现实情况提出建议,而不像某些专家学者那样把西方那些东西拿过来生搬硬套,最后弄出来一些天马行空的东西,对中国实际上有百害而无一益。—— 《文汇报·文汇周末》

编辑推荐

  “郑永年看中国”,让我们看郑永年。  极端化的左派或者右派的声音,都只能给中国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中国的发展迫切理性的声音,需要这种切实能够解释中国现实、改造中国现实的建设性思想!  经济改革行进的三十多年里,我们听到了林林总总的经济学家的声音,现在,是到了该认真倾听政治学家声音的时候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保卫社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6条)

 
 

  •   “郑永年看中国系列”收录了作者多年来主要发表在香港《信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的有关中国政治、社会、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的专栏文章,依照不同主题分为《保卫社会》、《改革及其敌人》、《未竟的变革》、《中国国际命运》、《为中国辩护》五册。   《保卫社会》是本系列的第一册,主要涵盖了作者有关社会问题和社会改革的评论文章,内容涉及从经济到社会的改革思路转型、房地产领域的社会改革、中产阶级与社会改革、社会冲突、社会暴力、思想与道德危机、收入分配与社会公正以及教育改革等八个方面。   社会为什么需要被保护?道理很简单,最弱的社会,一旦失去了生存权,就会暴力化。在人类历史上,暴力永远是社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在作者看来,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固然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经济主义的国家战略导致了社会的严重分化甚至解体,群体之间关系高度紧张。种种危机如果再不由以“社会均衡”为取向的社会改革加以纠正,社会必将暴力化,国家将难以长治久安,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也会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作者高声呼吁“保卫社会”, 呼吁国家建立公正的社会基本制度,以保护人民的基本社会权利,让社会成员共享改革的成果,并对涉及社会改革的各个重要、紧迫的问题提出了睿智、冷静、独到的建设性思想。
  •   社会为什么需要被保护?道理很简单,最弱的社会,一旦失去了生存权,就会暴力化。在人类历史上,暴力永远是社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在作者看来,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固然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经济主义的国家战略导致了社会的严重分化甚至解体,群体之间关系高度紧张。种种危机如果再不由以“社会均衡”为取向的社会改革加以纠正,社会必将暴力化,国家将难以长治久安,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也会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作者高声呼吁“保卫社会”, 呼吁国家建立公正的社会基本制度,以保护人民的基本社会权利,让社会成员共享改革的成果,并对涉及社会改革的各个重要、紧迫的问题提出了睿智、冷静、独到的建设性思想。
  •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的《保卫社会》,是《郑永年看中国系列》的第一册,主要涵盖了作者有关社会问题和社会改革的文章。由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综合国力显著上升。但由于体制改革滞后,使得社会越来越难以消化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消极后果。郑永年教授长期以来密切关注中国社会改革的方方面面,及时、客观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大多数文章原登载于《联合早报》。
    郑教授来自境外,他观察问题的角度或许更为独特,因此其文章值得一看。尽管我摘录他的一些观点、提法的博客被删除,但其实他是很客观、公允的,比如他提倡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避免中国思维的美国化或者西方化;他考虑政治改革的时机。他对问题的分析,远比我们一些博友们要冷静和保守。这也正是我力挺这本书的缘故。对于急于改变目前现状的广大网友们,希望大家看一看这本书。

  •   谁也不会否认,当今中国社会分化严重,群体关系高度紧张,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戾气。中央党校辛鸣教授发文《以真共识求得大和解》,他认为“虚假拼凑的共识没有意义,勉强达成的和解难成大势。”这我深表赞同,然而,要达成共识又谈何容易。
    近日,看了郑永年先生新著的《保卫社会》,让我有一种哀痛-思痛-解痛的快感,受益匪浅。“经济主义的局限性”、“中国要平衡国家发展权和社会民生权”、“中国社会的利益博弈要求社会正义”等等,作者正是在竭力倡导社会要达成的共识,但这种共识与其说是要求民众必须达成的,倒不如说是我们的执政党和官员阶层在当下必须建立的。这本书也更应该让我们广大的党政官员用心读读。
  •   这本书里的文章足以让我们看到过去十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经济主义泛滥的影响今天已成为中国的一大顽疾,受害最深的就是原本脆弱、尚在成长中的中国社会。这对于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我们来说,是有切身体会的。处理社会问题需要政治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真的是最高的技艺,政治学家是最高技艺的创造者。郑永年教授是这样的人。他的解读让我们认识到,保卫社会就是保卫自己!


    ps,可能是因为年底爆仓,货送的有些慢
  •   这是郑永年先生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其论文内容多是有关社会改革方面的问题,这五本书中我已买了四本,就差为中国辨护这本。郑先生是从国内出去的,对国内的情况十分了解,因而其观点是既客观、又尖锐,而且有自己的建议,供人参考。所以读郑先生的书,对人启发很大。
  •   郑永年看中国系列:保卫社会
  •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未尽的变革》一书,郑永年深入浅出的论说,独到犀利的观点让人记忆深刻,受益匪浅。《保卫社会》和前书的叙事风格一样,尽管述说平淡,但是能让人感受到我们所处时代正面临的种种社会危机。强烈推荐阅读这一系列的书。
  •   郑永年歪看中国,保卫社会要先保卫自己,我要反对老郑的论调
  •   在中西方的批判传统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是“墨墨黑夜中的守更人”,是社会的良心,应肩负社会批判的责任而不能与权力妥协,但批判型知识分子从来不好做,就像建国初期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政论家邓拓一首诗里所写的,“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中国的批判型知识分子是越来越少了,不但少,而且越来越边缘化。所以越发佩服郑永年先生,在我的视野之内,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极少有人能够像他那样同时得到官方、知识界和民众的一致认可的。这一小部分该归于他海外学者的身份,大部分得归于他实属难得的对中国问题的理性态度和大智慧。你要读懂中国发展的大方向、官方政策的真正涵义,不可不读他的书!
  •   对当下改革开放所暴露的负面结果,抱怨骂娘的多,能说清来龙去脉并提出解决之道的少,郑永年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读读他的书,让你学会已历史的眼光,根据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理来解读中国的种种问题,必定会有收获。
  •   本书作为广东省领导干部制定用书不是偶然。郑教授来自境外,他观察问题的角度或许更为独特,因此其文章值得一看。比如他提倡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避免中国思维的美国化或者西方化;他考虑政治改革的时机等。他对问题的分析,其实是很客观、公允的,远比我们一些博友们要冷静和保守。对于急于改变目前现状的广大网友们,希望大家看一看这本书。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许多改革的课题已经提上日程,再回头看一下本书的一些观点,似乎可以受到一些课题外的启迪。值得推荐!
  •   对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现状和制度的分析还是蛮透彻,其实问题大家都明白,主要是中国的改革如何推进,确实难呀
  •   以前在“凤凰周刊”上面经常读到郑先生的文章,这次购得此书非常高兴,该书收集了2005年到2009年期间,郑先生所发表的一些时事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不带有任何党派的价值倾向,非常客观、公允,引发很多共鸣。其不足之处就是“只破不立”,对了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方法和举措提得不是很多。
  •   能把中国看透彻的人有很多,但能把中国说透彻的人却很少。因为很多体制内的那些专家和学者都在昧着良心说假话,为了自己的饭碗写一些迎合当权者的无任何用处的官样文章。看了郑永年的书让人清醒,赞一个。
  •   郑永年的书,对中国当局形式了解很清晰
  •   郑永年先生的书站在一个远离中国的立场上,客观性有。
  •   平实的语言,深刻的分析,帮助读者认识社会问题和社会改革的深层次问题。结合近期其他国家的内部动荡,非常值得学习思考。
  •   这个系列都不错。
    讲国内部分的。
    观点很中肯。
    我只读郑永年和陈继武了。
  •   值得一读,郑永年的书都很不错
  •   郑永年这一系列都很有看头
  •   郑永年的书值得一看,已经读了他好几本。写的到位,不溢美,不主观。知识分子的良知尽显。
  •   郑永年老先生的书很有深度。。。。。。。。
  •   郑永年的书还是不错的
  •   郑永年的作品很客观
  •   郑永年的书,买了不止一本了。
  •   这本书足以让我们看到过去十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从新的角度探讨中国社会问题。
  •   分析中国社会问题,不错的书。
  •   客观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应该努力的方向
  •   和谐的社会需要一批有识之士的呼喊,这就是本书的旨意,很好,提倡保卫社会。
  •   保卫社会。了解这些,就要好好看懂这个社会吧!
  •   文章写的很好,受益非浅,作者提到的正是当今社会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儿,并且对未来有一定的预见*对目前的社会问题大家都已身有体会,但缺少系统性的了解,作者做了很好的总结*
    书质量也不错*
  •   这本书指出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令人深思。作者作为新加坡学者,一直研究中国,关注中国,以独立的精神思考中国现实,这是很多国内学者所没有的。
  •   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保护
  •   作者十年来的评论文章,预言都很准确。中国发展的问题他都清晰的看都了,佩服作者
  •   从全书来看值得一看,从理论方面来阐述和政策方面来分析社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当改革进行到一定时期,如果保护弱者就成为至关重要的改革主题。推荐阅读。
  •   对于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同志们,尤其值得读与思。读后最强烈的感受是,让我从更深层面和更广角度思考三个问题:一是WHAT,这个社会怎么了?弊端何在?二是WHY,社会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三是HOW,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个社会?相信,每个读者会有自己心中的理解、疑问、答案。
  •   因为要写文章,所以买了这本书参考,作者本身是新加坡人,本身新加坡就是我们学习的样板,其用新加坡的视角看中国,很深刻。
  •   很好,直面社会问题,不过后面的观念有些雷同!
  •   认识社会的好书
  •   很多政府部门的领导都在看这本书,对当前社会管理有思考!
  •   这本书不错,虽然是报纸上发表文章的合集,但站在外面看中国发展的问题,视角很独特.
  •   这本书中,可以让我们认识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
  •   很有见地,不愧为中国问题专家
  •   中国问题专家。
  •   了解中国现状的好书
  •   书为“汉译犹太文化名著丛书”之一,是著名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的力作。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了他的关于天赋人权的哲学思想,第二部分对宗教权利与犹太教作了深入的论述。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各位网友的评论已经很充分很精彩,我只想再附和一下,郑先生的观点确实是非常老辣到位,有些问题他已经在2002年、2003年就明确地指出了,现在回过去再读一读,确实感觉都讲到位了!佩服!
  •   这本书已经看过两边了,还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一本书,大二时候老师推荐的,买回拉一下子就看完了,作者的观点很深刻。
  •   看问题很深刻,分析很有道理。
  •   玩不起就别玩,搞个活动,优惠券买指定商品,少得可怜的商品,太恶心了,没一点商人应有的诚意,纯粹的忽悠人,忽悠人!
  •   里面的内容 是平日难以悟透的哦 很有看头 能够提高人的思维判断力
  •   谢谢推荐!这是一本好书。
  •   作者很多观点很是中肯,也开了许多药房,不错
  •   是一本有深度的书,作者评述的有水平,值得好好读读
  •   确确实实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也让人忧心重重,要保护好劳苦大众那是必须的
  •   有思想的人值得学习
  •   领导推荐的书,还没有看,应该很好!
  •   现实而深刻,发人深省。
  •   很多问题,不同视角,能得体会
  •   说的容易做到难,还是需要执行力
  •   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是我想要的!!好书
  •   帮别人买的,正在认真研读中
  •   我老公很喜欢看这本书,还推荐朋友看。
  •   单位推荐的必读书目,值得从政者深思!
  •   这是一个县委书记推荐给我的,虽然还没细看,但其中许多观点却值得借鉴。
  •   我已经学习过了。推荐。
  •   强烈推荐@!
  •   开阔一下思路和眼界
  •   这本书实在写得太好了,我前后看了五遍,每遍都有新的体会!
  •   写的很好,能够写材料用到
  •   第一次订100本书,支持货到付款,很方便。
  •   内容很好,收益良多,非常经典!
  •   这本书不错,值得大家一看。
  •   挺好的书!正版!
  •   发货快,正版,值得信赖
  •   郑永年的书出一本买一本。
  •   书总体不错,正在阅读之中。
  •   分析中国社会问题的书
  •   郑老师的书,不愧经典。
  •   透彻,靠谱,细腻
  •   很好的一本书。静静阅读感受非凡。
  •   在书店看了好才买的,包装好。
  •   一直缺货,终于拿下
  •   言之无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