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力量

出版时间:2001-1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威廉﹒赖特 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为“汉译大众精品文库”之一。尽管《基因的力量》(1998年)一书的英文版出版于人类基因组草图公布之前,作者在书中未提及这一伟大的科学成就,但我想他一定也会为此感到欢欣鼓舞。威廉·赖特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他以记者的敏锐眼光,在书中充分讨论了近年来心理学、行为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关于基因对行为和人格影响的研究成果,以及代表着新观点的学者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环境决定论和文化人类学家的文化决定论观

书籍目录

序言 致谢 第一章
自我的化学 第二章
研究的起源 第三章
冒险探索双生子 第四章
双生子的无穷奥秘 第五章
明尼苏达研究的成就 第六章
两条名为托伊的狗 第七章
更离奇的故事 第八章
其他行为遗传学的研究 第九章
新领域之星 第十章
另一端——探索DNA 第十一章
攀登双螺旋 第十二章
人性的起伏 第十三章
白板说快乐而短暂的生命 第十四章
持续的詹森怒潮 第十五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基因的力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对于《基因的力量》这本科普书的鉴赏,前人留下了深刻的评价:著名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O·威尔逊指出:“一位有独立见解的作者,应该以一种自由精神有条不紊地陈述观点。我们感谢上帝,威廉·赖特已经这样做了。《基因的力量》是一本信息量大、文字流畅和有趣的书。威廉·赖特描述了后天论(主张人的心灵是白板,环境是万能的)与现代学科(揭示了遗传和环境都具有强有力的影响)之间充满着斗争的漫长探索过程。
      
      社会理论学家罗宾·福克斯也指出:“科学报告像这本书这样,既如此有充分根据,又如此具有价值,是罕见的。威廉·赖特的书,文字优美,充满激情。”
      
      行为主义的破产
      
      一直以来,古老的环境决定人的行为就坚定地植根于我们的思想中,心理学界的泰斗华生和斯金纳更是行为主义的先驱,认为人生来就是一块白板,他们的“白板说”拥有着非常庞大而坚定的拥护群体。他们设计一系列的利用奖惩来改变动物行为的实验来“证明”行为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但是令人沮丧的是:重新受训练的动物不可避免地恢复了曾因为条件控制而被迫放弃的行为。给白板说带来沉重打击的还有哈瑞。哈洛的恒河猴实验(1)这些都表明动物行为不完全是奖励惩罚带来的,恒河猴实验表现为猴对温暖和拥抱的先天倾向。
      
      环境决定论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事实上,人们开始从人类因素着手考虑人类行为的努力已经开始了几十年。
      
      行为遗传学的积极研究
      
      (一)明尼苏达小组的双生子研究
      
      马斯.布查德通过一系列的双生子的人格特质的研究,发现分开抚养的双生子之间智商的平均相关系数是0.72,而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之间的0.52形成对比;在不同的家庭当中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比在同一个家庭抚养的异卵双生子的智商更接近。
      
      这些研究数据遭到了环境论者的质疑,他们认为分开抚养的双生子通常会被很相似的家庭收养,从而使得测验结果很相似。但是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的测验结果比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有更高的一致性。无论两个同卵双生子的家庭环境多么相似,但他们总不可能有在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的同一个家庭环境那么相似,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此外马斯.布查德对人格的研究也表明:双生子和收养儿童研究都得出了同样奇怪的结果,即一般家庭环境对人格塑造影响不大。但是在他关于同性恋的论文中,小样本导致了其研究结果不是太具说服力。
      
      对环境论者来说,明尼苏达小组的研究也为他们提供了辩驳的证据:社会性亲昵和爱心的特质都几乎没有表现出遗传基础,遗传率(2)为0.29。虽然这项精心策划的研究已经昭示着行为有其遗传基础,但是由于心理学政策的制造者们忽视了基因对人格影响可能性,也由于把基因置于研究范围之外,因此他们确信什么发现都没有,然而神奇的现象往往并不与事物存在方式的预先想法一致。
      
      (二)其他的行为学研究
      
      路易斯维尔大学开展的双生子研究与马斯.布查德的研究不同之处在于他进行了多年的双生子追踪研究,研究表明基因对行为特质的影响并不简单的存在或者不存在的事情,而是在生命中的不同时期参与作用或者暂停作用的事情,这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卡根对危地马拉偏远山村的儿童认知机能的研究(3)得出了好的环境能改善坏的影响的结论,但是从另一个侧面说也可以是他们自身的遗传构造战胜了不利环境。他对行为主义的信念开始动摇了,他后来的婴儿的追踪研究发现中国婴儿不管是在参加日托还是在家中抚养,始终比白人儿童更胆怯和抑制,这种差异是显著的。他的更为深入的脑化学研究最终使他脱离了行为主义的阵营,认清了基因对人的重大影响。
      
      肯德勒对女性各种情感障碍—焦虑,抑郁等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一致性一直比异卵双生子的高,这可以被视为证明遗传因素在导致抑郁成因中的作用的证据。
      
      斯卡尔发现白人家庭抚养的黑人儿童的智商分数高于白人的平均数,这自然遭到了但迷惑的结果是他们的智商又低于其白人兄弟姐妹。她认为智商测验是偏向白人文化所致。尽管她相信基因的力量,但作为一名科学家和女性,她非常怀疑遗传的泛化,特别涉及群体差异时,她敏锐地意识到这类泛化的不公正会对个体造成的打击。事实上后来她的担忧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现实。她的新的理论创新体现在她提出了非共享的环境因素(4)的概念,认为整个家庭的共享环境因素是无足轻重的。斯卡尔毫不留情的说:“在抽样的家庭范围内,在一个家庭而不是在另一个家庭中成长几乎不会造成儿童人格与智力发展的差异。”这一点激怒了环境决定论者。更有启发性的是,她举了满屋是书的上层中产阶级家庭的例子—这个条件以前曾被当作一个明显的,简单的环境因素—指出这些书可能是父母基因的反应,而不是严格的环境因素,人们无法判断孩童对书的喜爱是缘于环境还是缘于父母的爱书基因。
      
      普洛敏和他妻子的著书《儿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中也指出,对兄弟姐妹人格影响最大的是非共享的特定环境,而这些非共享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孩童的基因。
      
      这些测试结果隐隐约约的揭示着遗传物质在影响一个人的人格特质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心理学的这些宏观统计总是存在着坚定的环境论者的可以指出的试验的漏洞或者不足,一次一次遗传-行为动力的声音被煤体嘲弄着,被打压着。
      
      分子生物学的积极推进
      
      正是由于宏观的统计研究很难取得最终的胜利,就像天文学家可以从数学上证明冥王星是在围绕太阳旋转,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更有说服力的还是亲眼目睹一张关于难以捉摸的行星的照片,不论这张照片多模糊,神经生物学家西蒙.莱维埃形象地把描述了行为基因的两种研究方法:双生子和收养子女研究的传统方法是“从上而下”看待行为的,而分子生物学家则是“从下而上”追踪行为的。所以更多的分子生物学家选择追踪DNA本身以便确定那些产生特殊行为的明确的染色体片段的位置,从而提供更人让相信的科学上的确凿证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双生子和血缘关系的研究已经确定了某种形式的酗酒,抑郁以及许多其他行为异常多具有的遗传成分。并且在动物方向上的研究成果,如在母性龋齿类动物中发现了一种基因,当这种基因受到阻碍时,原来忙于养育子女的母亲就会变的漠不关心子女的懒散之徒。该实验明确的分离出了一种好母亲的基因。
      
      随着DNA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以色列和美国组成的研究小组首次发现了与人类追求新奇事物的性格相关联的基因, 它是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的D4DR基因。这个基因帮助调节大脑中多巴胺的含量, 从而激发人追求新奇事物的欲望。D4DR基因存在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冲动特点的人,D4DR基因结构较长,形成较长的受体,而比较内向的人的D4DR却没有这样的特点。当多巴胺刺激较长的受体时,引起脑细胞的感应比较长,更容易产生冲动的念头,这也是人类首次把一种性格和一个具体基因明确地联系在一起。
      
      现在已经完成的海胆基因测序来说吧,发现这个全身棘刺的小东西和人关系亲近,基因竟有70%和人类相同,而且身怀动物界已知最精密的天然免疫系统。海胆有些基因和人类的癌症,肌肉萎缩症,遗传性亨廷氏症(痴呆,身体不由自主晃动)等疾病有关联,可以威胁专家研发新药。
      
      鲁特吉斯大学的西奥多.肯普在其写的《社会结构与睾丸》一书中,总结了人们对睾丸的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其研究成果对行为遗传学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由基因生成的睾丸对环境条件的反应性,以及已知的较高水平的睾丸酮对行为会产生影响等研究成果,对基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极大质疑。就像人们不再认为环境是人格和行为的唯一的和万能的铸造者一样,睾丸研究也显示了环境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的方式,即使是在桑德拉。斯卡尔空间内。
      
      引发的持续愤怒
      
      基因对人的行为与特质的影响似乎给很多病的疗救带来了希望,但是涉及到种族差异与政府决策的麻烦又来了。
      
      环境论者向来坚持智力是人们成长环境的产物,并且能够得到提高。但是就在黑人儿童智商比白人智商低15分的残酷现实面前,研究智商的杰出专家指出差异不是由于黑人儿童和白人儿童的环境造成的而是由基因决定的。人们对这种残酷的必然结果愤怒了。由于种族之间的差异长期存在着,而基因的研究在抑郁,社会暴力与犯罪方向的深入研究使得人们渴望通过基因或者药物改造来使人群更加优良,当有人把这一观点提到政府决策上去时,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又一次被激怒了。因为那样的话,种族的偏见就显示地太直白了。他们呼吁政府应该从改善文化环境的层面上来降低社会犯罪等不和谐的行为而不是药物。
      
      基因的力量就是在这样的学者们不断地奋斗与争辩才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当沉迷于社会态度可能具有遗传基础这种随心所欲的推测之中时,应该记住,关于基因发挥作用的坚实证据,丝毫没有谈到某种特质的可取或者道德价值,它也丝毫没有谈到其不可改变性或对个体的控制,再者,只要意识到某些坚定的信念可能具有遗传基础,就为减轻历史上久已存在的对抗提供了希望。而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在近些年来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基因决定论”。
      
       另一个误区-基因决定论[补充观点]
      
       “认识自我”,这句镌刻于古希腊神庙的格言, 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对认识生命本质的无懈追求。“我们从何而来”的问题始终是科学
      
      研究的热门话题并且一直争论不休,而研究生命及其与人类生存、健康、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关联和广泛的影响,使探索生命奥秘的分子生物学成为现代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1990年9月,美国正式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HGP的成功和人类遗传学的进展,使人们看到了基因在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健康状况、性格特征人的性状、行为特征及治疗疾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生命的各种性质和活动都是受基因控制的,基因异常通常会导致生命异常,甚至人类的精神活动也在基因的控制之下。同时,基因科学的兴起和深入研究使人们对基因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产生了某种迷惘,历史上的一些争论重新拾起。学者们思考的问题是:在我们强调遗传和基因作用的时候,后天和环境的作用还存在吗? 两种作用相比较,
      
      谁的作用更大或者更为根本? 人总是倾向于强调乃至夸大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的。所以,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者,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夸大了基因对生命活动的作用,这种夸大,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到了荒唐的地步。“当人类深入到DNA 螺旋体中时,有些人的视线开始迷失了。”当人们惊叹基因作用的时候,当人们谈论人的“自私基因”、“侵略基因”、“利他主义基因”、“精神分裂基因”、“嗜赌基因”、“嗜酒基因”、“同性恋基因”以及“犯罪基因”的时候,就暗含了基因决定论的前提———基因是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的一切,即承认“人体的基因结构决定生命的一切。”
      
       科学研究还发现:“人与黑猩猩的基因有99%完全相同,这为测定人类进化提供了一个标准,按照这种计算方法,猿和人大约在500万年前才分道扬镳,并推算出人类共同的母系老祖宗应该在15—25 万年前。”无疑地, HGDP(5)从分子遗传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进化的生物学秘密,人和猿只有1%基因不同,这说明只有很少一部分基因是我们成为人的原因。那么,人是从何而来的呢? 人是劳动进化的结果还是根本上说就是基因的不同? 如果我们承认后者,就否认了达尔文“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根本原因的原理,也从根本上否认了马克思“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的学说。现代基因研究证明,人与黑猩猩基因差异虽然只有不到1% ,但比较人与黑猩猩的大脑,不仅人脑的容量大,而且复杂程度更高,如果说脑量和脑的复杂程度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那么脑功能的形成是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拿人和黑猩猩的婴儿来比较,出生时差别不是很大,但到了1岁,黑猩猩就已经大致发育成熟了,人类小孩则还要很长的时间缓慢成长,便有很多机会接受环境外来讯息的影响,慢慢塑造出精细的构造与功能。”这说明人脑的发育有基因以外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社会环境,包括文化因素等。
      
      所以过分夸大基因的力量是有悖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理论的。那么环境对人类行为等特质又是否有影响呢?在《基因的力量》这本书中并不能找到很明确的答案。环境( environment)相对于人类来说,就是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生命体在环境中生存,按照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生命及其各种表现形式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开放性的耗散结构系统,要保证生命体功能的正常运行,生命体内各器官之间,生命体与环境之间,就需要从外界获取能量,与环境进行物质
      
      和信息交流。在生命这一复杂的系统中,基因的作用以及生命体性状的形成与环境的动力学特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些动力学性质在生物体的各种层次由不同的分子网络负责。在基因组到转录组之间,由基因表达网络以及各种小分子RNA调节基因的活动和转录。在转录组到蛋白质组之间,由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以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给予控制。在蛋白质组与代谢组之间,主要是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网络参与协调。这种种复杂的网络与动力学系统的综合作用导致了特定的细胞行为或个体表型。”例如:我们都知道吸烟对于肺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适当的饮食习惯和运动对于减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是有益的。“不抽烟,少喝酒,良好的饮食以及适量的运动,可以让冠心病和中风的患病率降低70%。”
      
       我们应该全面正确地看待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因理论,人类基因组计划及人类后基
      
      因组研究的进展不仅不能否认达尔文的“进化论” 和马克思“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的理论,而且是对这一理论的分子生物学证明。
      
       人类文明的列车正高速向前行驶,基因和环境就好象列车的两条轨,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将推动人类文明的日新月异,辨证而客观地认识人类自身才是我们的出路。
  •   up! 这是我本科通选课郑也夫老师的 “生命科学对社会科学的启示”课程的期中读书笔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