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知识分子

出版时间:2006-3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拉塞尔·雅各比  页数:260  字数:200000  译者:洪洁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知识分子论丛,入选“影响中国商业界的20本书”作者拉塞尔·雅各比(RussellJacoby)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雅各比文笔犀利,观点大胆。他的著作还包括《社会贫血症:当代心理学批判》(1975)、《心理分析的压迫》(1983)和《乌托邦的终结:冷漠时代的政治与文化》1999)等。    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    《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题目看似危言耸听,但是作者所提出的疑问并非是杞人忧天。雅各比在书的前言中写道:“年轻的知识分子在哪里?这是我全部问题的出发点。美国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也就是那些出生于20世纪最初几十年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存在以及发出的独特声音,是那些比他们更年轻的知识分子无法比拟的。”    雅各比认为,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很多知识分子以写书评、言论为生,他们的生活空间是城市的大街和咖啡馆,写作对象是那些有教养的公众读者。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开放的文化空间不断萎缩,仅靠写作难以维持生计。随着大学的普及,老派的知识分子已被大学教授和高科技专家所取代。现在年轻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学院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他们只是在校园和狭隘的学术话语里谋生。雅各比提出,老派知识分子文笔犀利敏锐,他们的文章培养感觉、砥砺思想。而学院里的专业人士则为博士论文的文风所累。他在书中说,学院体制已经驯服了知识分子,使他们屈从于金钱、地位和权力,心甘情愿地为专业成果而放弃老一辈知识分子运用纯熟的语言和思辨。雅各比的结论是,专业化非但没有促进,反而是更不利于公共文化的健康。    今天美国的大学资金充足,大家都在为并不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挥霍资金,浪费时间。雅各比以他心目中“最后的知识分子”的代表爱德蒙·威尔逊为例,来批评这个强调“学术标准”,但缺乏“批评标准”的时代。爱德蒙·威尔逊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批评家之一,他看不起所谓的“学术标准”,这位游离于大学体系的作家为维护独立性不怕走极端,公开宣称“不参加任何学术会议” 。    城市影响文化生活    讨论知识分子文化不能不提城市生活的品质。城市,作为文化的体现,是西方知识分子热爱的话题,但在中国,我们较少看到类似的关心。《最后的知识分子》中有一章名为“去郊区的路上”,专论城市。雅各比引述简·雅格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兴衰》一书中所说,城市的生命存在于有历史的社区之中,但是规划者、官员和发展商却以开发之名圈地买地,温馨的老社区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和高速公路肢解,城市的活力大大削弱。雅各比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纽约的城市改造直接影响了纽约的文化生活。上世纪60年代,格林威治村消亡了,年轻的知识分子无法再在那里享受低廉的房租和毫无拘束的生活。于是,他们纷纷奔向学院,大学教师的薪水是诱人的。    雅各比在书中写道,“50年代的城市研究者,在城市出现危机的时刻奋起作战,他们代表了对有教养的公众负责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雅各比认为对城市研究贡献最大的“最后的知识分子”是刘易斯·芒福德。芒福德曾把美国上世纪50年代比为“推土机的时代”,他预言,将来的城市将是“机械化的无用之物”,是“一大堆混乱的公路、立交桥和停车场”———这样的景观,中国大城市的居民现在也已经完全熟悉。关心城市,珍惜历史记忆,破除“大就是美”的谬见,这也是中国民众的当务之急。    新左派放弃公众意识    书中有两章(全书共有7章)专门讲述的是“校园新左派”问题。雅各比提到他所钦佩的另一位“最后的知识分子”、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米尔斯以研究知识分子在现代的作用著称。美国知识分子曾经充满一种“自我憎恨”,他们痛斥美国文化中的庸俗和拜金主义,与美国流行政治也格格不入。正因为老派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和商业社会持批评态度,他们一般来说被认为属于左派。米尔斯就算是典型的左派人物,他始终相信,知识分子代表了社会良知,他们在研究社会的同时必须参与社会,必须具有很强的公众意识和政治意识。    而如今美国大学里的“新左派”则全然不同,他们只是在象牙塔里摆摆激进的姿态。《最后的知识分子》中写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新左派人士在大学里平步青云,他们的成就固然不容否定,但是这些人的著作中多是故作高深的学究气,除了同行专家,无人能懂,无人愿读,根本不会产生社会影响力。但话说回来,新左派们不想也不屑于为公众写作,他们献身于学术,满脑子学术行话和观念,两眼紧盯着专业期刊、专题著作和专题会议。雅各比指出,如今的大学里弥漫着一种“企业精神”,往昔超然无私的学者已沦为承包商、广告商,“学界资产阶级”在生产假冒伪劣的专著。这一套游戏,新左派专业人士玩得十分娴熟。    探讨知识分子的责任    《最后的知识分子》出版于1987年,2000年又出新版。知识分子真的已经不复存在、社会良知也濒临泯灭了吗?看来不尽然。不久前《环球时报》上介绍过萨义德和乔姆斯基两位负有盛名的美国当代知识分子,他们身处大学但未被高度专业化的学院体制所收编,就国际局势和社会正义发出独立而响亮的声音。不过雅各比指出的学院体制弊端也是值得中国读者重视的。风俗的厚薄正邪事关社会兴亡(或曰“可持续发展”),广开言路,进一步探讨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绝非可有可无之事。

作者简介

拉塞尔·雅各比(Russell Jacoby)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雅各比文笔犀利,观点大胆。他的著作还包括《社会贫血症:当代心理学批判》(1975)、《心理分析的压迫》(1983)和《乌托邦的终结:冷漠时代的政治与文化》1999)等。

书籍目录

致谢前言第一章 消逝的知识分子?第二章 波西米亚精神的衰微第三章 去郊区的路上:城市研究者和垮掉的一代第四章 纽约,犹太人以及其他的知识分子第五章 校园新左派1:自由的学人第六章 校园新左派2:穿过院校的长征第七章 最后的知识分子之后注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最后的知识分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本书虽然评论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公共文化生活领域,但对于当今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昨天刚开始看了一些,就觉得感慨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恐怕早就消亡了。可是我们消亡的原因和人家不一样。人家是工业文明的结果,我们则是专制极权的结果。结果同样消极,但意义大不相同。落后别人一个时代的感觉。此书对那些有着独立意识和思考能力的人来说尤其值得一看。好书!
  •   公共知识分子的作用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消失的波西米亚人,也许是工业化进程中不需付出的代价。但是在如今早已是后工业化的时代中我们的知识分子都在那里呢?怎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呢?此书虽然有些愤青的感觉,还是十分切中要害的说明了很多问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