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精神科学之路

出版时间:2008年6月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谢地坤  页数:211  
Tag标签:无  

前言

江苏人民出版社自2002年出版这套“纯粹哲学丛书”已有五年,共出书12本,如今归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文库”继续出版,趁改版机会,关于“纯粹哲学”还有一些话要说。“纯粹哲学”的理念不只是从“纯粹的人”、“高尚的人”、“摆脱私利”、“摆脱低级趣味”这些意思引申出来的,而是将这个意思与专业的哲学问题,特别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提出“纯粹哲学”也是希望“哲学”“把握住”“自己”。这个提法,也有人善意地提出质询,谓世上并无“纯粹”的东西,事物都是“复杂”的,“纯粹哲学”总给人以“脱离实际”的感觉。这种感觉以我们这个年龄段或更年长些的人为甚。当我的学生刚提出来的时候,我也有所疑虑,消除这个疑虑的理路,已经在2002年的“序”中说了,过了这几年,这个理路倒是还有一些推进。

内容概要

19世纪的西方文明,经过急风暴雨般的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代。不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百年锐于千古”,而且各种各样新思潮层出不穷,涌动不息,交织成一道既宏伟壮观,又错综复杂的景观。    狄尔泰是一位关心现实、关心实践领域的哲学家,他摈弃了那种要么拒绝天启,要么进入柏拉图理念王国的非此即彼的传统程式。同时,他更是一位善于独立思考而决不盲从的哲学家,他既坚持哲学传统,又不墨守成规,既试图进行思想方法论的改革,又不追逐时髦。   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狄尔泰的思想,集中地讨论了狄尔泰的精神科学和他所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变革,以及他对西方哲学、尤其是大陆哲学的影响,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他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分析了他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力求更好地梳理和把握近现代哲学发展的脉络,增加我们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认识。

作者简介

谢地坤,1956年12月生,江苏南京人。1978至1982年在南京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工作。1984-1985年获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资助,在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1988年至1991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哲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西方哲学史研究室副主任,哲学所所长助理。200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哲学所副所长;哲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哲学所学位委员会委员,主席;哲学所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职称评委会成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翻译学会理事。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第一章 精神科学的缘起 一、精神科学的概念 二、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第二章 精神科学的体系 一、精神科学的基本框架 二、精神科学的基础科学——心理学   1.心理学和人类学   2.描述心理学的必要性   3.描述和分析心理学   4.比较心理学 三、精神科学的“二级理论” 四、精神科学的历史观第三章 精神科学的基本对象 一、体验 二、表达 三、理解第四章 精神科学的认识逻辑 一、生命哲学与意识   1.意识现象   2.意识事实的关联   3.外在知觉和内在知觉 二、生命与思维   1.分析的逻辑   2.生命的困惑第五章 狄尔泰与现代西方哲学 一、狄尔泰与胡塞尔 二、狄尔泰与存在哲学 三、狄尔泰与解释学附录 狄尔泰的生平与事迹 一、求学年代 二、从神学到哲学 三、巴塞尔和基尔时期 四、雷斯劳时期 五、柏林——精神科学的讲坛 狄尔泰活动与著作年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精神科学的缘起在19世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不仅需要解答新出现的社会、政治、经济和一切与人相关的问题,而且还面临着自身学科的理论、方法论和学科地位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在考察16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所取得的巨大进步的时候,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本身,感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理论精确性和实际效用方面有许多地方亟待改进。他们向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能否像自然科学那样系统、那样可靠,换言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能否成为“科学”?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别,它们究竟有什么意义?与许多同时代人一样,狄尔泰对这样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开始自己的哲学事业的时候,也就是在布雷斯劳时期,已经试图把研究人的问题的不同学科集中起来,并使之与自然科学加以比较和区分,建立一门崭新的精神科学。他论证了这门科学的理论、方法、对象、目标等问题,并想在此基础上构造这门科学的结构和体系。按照他自己原来的设想,他打算建立的这个体系应当仿照康德的批判哲学,拟称为“历史理性的批判”。他的好友约克伯爵(Graf Paul Yorck von Wartenburg)也是一个喜欢哲学、善于思考的人,与他保持通信二十年之久,常常与他争辩哲学和其他文化问题,对他帮助颇多。

后记

我对狄尔泰的兴趣,最初开始于1986年我所参加的王玖兴先生主持的《理性的毁灭》一书的翻译工作,当时我翻译的有关“生命哲学”的一章有不少内容是论述狄尔泰思想的。1991年完成博士论文以后,我就开始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我国哲学界对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认识相当早,在“文革”前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改革开发以后,这项研究得到了继续的深化和提高。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开始了当代外国哲学的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德国哲学而言,近代哲学是如何过渡到现代哲学的,我们在这方面缺乏探讨和研究。因此,我在这时很自然地想到这个时代的大哲学家狄尔泰,试图通过研究狄尔泰,理清和理顺德国近现代哲学发展的来龙去脉。1994年,我在德国艾伯特(Firedrich Ebert-Stiftung)基金会的资助下去德国作学术访问时,在当时正在慕尼黑大学留学的陈钢林博士和李理女士的帮助下,收集了这方面的一些材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一直是时断时续,直到2000年4月才完成。我在当月就把书稿交给一家出版社,并在这年的10月收到书稿的清样。

编辑推荐

《走向精神科学之路:狄尔泰哲学思想研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向精神科学之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很喜欢的书,价格也优惠,不错。
  •   终于买到了一本关于狄尔泰哲学的专著,有水平、有分量。
  •   买来主要是想看看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或可供借鉴
  •   还是比较好的一本书,对狄尔泰哲学思想分析入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