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出版时间:2008-08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韩书瑞,罗友枝  页数:249  译者:陈仲丹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近300年的历史,18世纪相对来说不太受重视,学者们更关注的是19世纪的变革和20世纪的革命。另外学者们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总体评价也不高,认为这是个腐败奢靡、文化停滞的时期。而这本由两位美国女学者撰写的著作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们认为“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时期”。本书的核心观点强调,18世纪中国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远地区大量移民,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和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来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更加多元化”。另外这一时期学术上的成就为中国近代的各门学术奠定了基础,商人的往来活动以及他们扶植培育的城市文化也有助于清帝国的统一和整合。    本书是部概览性的史学著作,作者以史学的分析论说为主要著述方法,同时吸纳了社会学重视结构变化和人类学关注文明片段的研究手段,使得本书读来既有得知历史事实的畅然,又有洞悉深层奥秘的明快。本书作者在研究方法上又深受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接受了年鉴派学者“长时段”的概念,故而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研究扩展到1680—1820年间,向前追溯至清朝的建立,往后延伸到18世纪对后一世纪的影响,以此见出历史发展的渐进延续。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插图说明序言第一章  政府政策  政治结构  社会政策  经济复苏  对外关系第二章  社会关系  亲属关系  住地与社区  经济组织  恩眷第三章  文化生活  城市生活刀  学者文化  物质文化  人生礼仪  年节礼仪  国家礼仪  价值观与信仰第四章  社会变化  经济差异与发展  人口变化趋势  世袭地位  社会流动  少数民族的同化  边疆社会  新的组织第五章  地区社会  华北  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  东南沿海  岭南  中国西北  长江上游  中国西南  满洲  台湾  地区与国家第六章  世纪的遗产  王朝的衰落?  增长与复杂性  鸦片战争索引

编辑推荐

  本书采用了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长时段”的概念,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研究扩展到1680年至1820年之间,前面追溯至清朝的建立,后面涉及到18世纪对后一世纪的影响,以见历史发展的渐进延续。而与年鉴学派有较大不同的是,《十八世纪中国社会》并不忽视政治史,认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举措对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有明显的影响。书中还运用了施坚雅(G.W.Skinner)的“大区”研究范型,将中国分为若干大区分别探究,以避免将庞大的清帝国视为一个无差别的整体。《十八世纪中国社会》是部富有新意的概览性学术著作,其读者不限于专攻清史的专家,对广大一般读者也很适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年鉴学派看18世纪的中国
  •   读了这本书,可以深刻意识到中国史学亟待改进的地方;二战后西方史学的四个转向(转向语言学、社会史、文化史、新历史主义)中社会史是重点,我们没有赶上,现在则应该学习先进的史学思想,进一步推动史学现代化并探索史学民族化
  •   对中国社会形成和结构我们一直都没有认真地对待,大概真是在此山中的原因吧,是身边的一切稀松平常,不会认真对待。国外人道是有不同的视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吧!
  •   非常好的著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