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对决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湖北人民  作者:李金明  页数:431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从事党史、军事研究,已经二十多年,后来又当专业作家,在接触的大量书籍、资料、文献中,时时感到黄埔军校对中国革命影响甚巨,由此,我产生了写一部反映黄埔军校的书。于是,三年前开始动笔。黄埔军校的成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孙中山在屡次遭遇挫折之后,在苏联共产党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决定办一所革命的军校,建立一支革命的队伍。1923年9月,孙中山派蒋介石访问苏联,学习建军经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令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28日选定在广州原广东陆军学堂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上建立军校。5月,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这些校本部人员,后来大多成为国共两党两军的重要将领。黄埔军校开学于1924年6月,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上,史称黄埔军校。这个军校,实际上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第一期毕业生为635人。第二期1924年8月14日举行第一批新生入学考试,10月、11月又有两批入学,共计449人毕业。第三期于1925年7月1日开学,1926年1月毕业典礼,共计1225人毕业。第四期于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7批进校,1926年10月举行毕业典礼,共计2656人毕业。在广州招生的军校第五、第六、第七期学生,计有8300余人,后大部转到南京。还有一部分转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按照一些研究人员的看法,黄埔军校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广州时期(两党合作在黄埔办校);二是南京时期(国民党单独办校);三是成都时期(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到大后方办校);四是台湾凤山时期(国民党逃到台湾后延续办校至今)。依我个人之浅见,黄埔军校分为两个时期,即国共合作办校时期和国民党单独办校时期。本书主要撰写的是两党合作办黄埔办校时期,在校师生的不同政治见解及以后战场上的对决。更确切的说,本书触及的黄埔军校本部人员及学生,基本上截至到1927年7月的黄埔第六期。其中包括在国民革命政府组织的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体的东征军阀陈炯明途中,于1925年12月建立的潮州分校(也称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由于是在战争期间,潮州分校一年的时间里办了两期,共毕业728人。先后有近200人伤亡,其中很多是年轻优秀的共产党人。早期的黄埔军校,聚集了共产党的大批精英,其中有校本部领导、教官:周恩来、叶剑英、恽代英、聂荣臻。还有学生徐向前、黄公略、陈赓.卢德铭、王尔琢、许继慎、曾中生、蔡申熙、左权,周士第、朱云卿、唐澍、刘志丹、潘忠汝、吴光浩、林彪、陈伯钧、宋时轮、杨至成、陈奇涵等。早期的黄埔军校领导、教官、学生中,更多的人后来成为国民党军的重要将领。如校本部领导、教官:蒋介石、何应钦、顾祝同。学生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郑洞国、宋希濂、毛人凤、李仙洲、李默庵、陈明仁、康泽、郑介民、李延年、李弥、胡琏、唐生明、俞济时、黄维、戴笠、郝柏村、蒋仲苓、王升、刘戡等。在中国长达二十多年的军事斗争中,这些人成为战场上双方的主要将领,并一度创造了惊心动魄的历史。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占领武汉,武汉一下子成了新的革命中心,吸引着各地的年轻学生。1927年1月,黄埔本校第五期炮兵、工兵科学生从广州黄埔军校陆续到武昌学习。9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一般人习惯称之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该校蒋介石兼任校长、张治中兼训练部部长、共产党人恽代英任政治总教官,校务实际由代校长邓演达代理。此期间,蒋介石曾来武汉检阅分校。1月22日,鉴于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已迁至武汉,决定将分校正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取消分校名称。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取消军校校长制,改为委员制,以谭延闿、邓演达、恽代英、徐谦、顾孟余为校务委员,以谭延闾、邓演达、恽代英三人为常委。蒋介石遂离职。月底,张治中也辞去教育长职务。改由组成校务委员会,这段时间的黄埔军校,实际上被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掌握了领导权。军校由共产党员恽代英担任政治主任教官,担任政治教官的还有周恩来、郭沫若、李富春、李达、蔡畅、张国焘、李汉俊、陈潭秋、项英等共产党员。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陈毅,也是这个时期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在革命理想的感召下,大批热血青年,共产党员进入军校。大将罗瑞卿、许光达,上将陈伯钧、郭天民,以及在新中国担任重要职务的陶铸、程子华等,也都在武汉时期进入黄埔军校。此期间,武汉黄埔军校的女兵,也发出耀眼的光芒。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招考委员会于1926年11月成立,并立即开始在武汉和全国招生。并决定招收部分女生。这次招收女生,原打算招40多人,但实际录取远远超出了预定数额。1927年2月正式入学的女生183人,后湖南学兵团刚招收的30名女生编入军校,女生队从而扩大为213人。这是黄埔军校史上首批女生,被列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在第六期女生中,有危拱之(后为叶剑英元帅夫人),张瑞华(后为聂荣臻元帅夫人)、周月华等人。1927年7月,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武汉黄埔军校的师生全部离校。在这个大熔炉里锻炼出来的数千优秀儿女,踏上了艰难的革命征程。恽代英和几百名师生分配到叶挺、贺龙部,包括70多名女生,参加了南昌起义。武汉黄埔军校还有很多女生随男生一道转移广东,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在花城与男生一道浴血奋战。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起义的学生黄埔女生胡筠、黄杰(后为徐向前元帅夫人)等返乡的军校学生,都成了各自家乡起义活动的领导者;去苏联的李淑宁、王亦侠等,回国后参加了抗日运动。李淑宁就是后来在东北抗日联军任职,在白山黑水高举抗巾帼英雄赵一曼。教官沈雁冰、第六期学生臧克家,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和著名诗人,在另一条战线上与国民党抗争。本书涉及到的人物,基本上是武汉黄埔军校解散以前的。因为形势巨变,黄埔军校武汉解散后,各自去追求自己的主义。黄埔师生以后只能在战场上见了。1927年7月大革命发生转折的重要关头。蒋介石不甘心黄埔军校金字招牌旁落,命令黄埔五期学生1400多人从广州黄埔军校开赴南京。8月15日,召开毕业典礼,由何应钦代蒋介石颁发毕业证书,并且宣誓反共。当时形成了广州、武汉、南京“三校并存”的暂短局面。1930年黄埔军校本校第七期毕业,广州黄埔军校停办,全部迁往南京。蒋介石在南京办校,是黄埔军校南京阶段的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军校又到大后方成都去办。1949年,国民党失败,又去了台湾。据说至今已经办到第七十五期,这些是后话,不在本书记述范围。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共招收学生一万二千余人。这些人大多进入军队,在战场上演绎了一场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因为时间久远,人物繁多,而且是英雄和枭雄并存,光明正大和阴谋诡计共处,难以在文章中-一一枚举。军事科学院专家在审读本书时,也向我指出了这些问题。接到军事科学院的意见后,我逐一进行了修改、做了补充。因为文字量的限制,红军中的黄埔师生,主要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及陕北红军,而第二、六军团(1936年7月5日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的黄埔师生因为数量小,则较少叙述,这也是遗珠之憾。抗日战争期间,因为是国共合作时期,对抗较少,除“皖南事变”外,故文字量很少。解放战争期间,重点写了西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中的黄埔师生,而中原野战军中的黄埔师生(如陈赓等)则很少涉及,这又是遗珠之憾。如果今后再版,我会拾缺补遗,将这部书稿写的更好。李金明2008年3月12日于北京西山

内容概要

黄埔军校是在苏共和中共的帮助下,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立的新型军官学校。各地有志的热血青年纷纷投奔于此,学习救国救民的军事知识和技术。黄埔军校一时人才济济,广大师生日后成为了创建现代军队的主干。他们本着各自的信仰,投入东征、北伐、内战、抗战、解放等战场。在国共两党的旗帜下,他们斗智斗勇的对决,不但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命运,而且使中国现代军事史焕然一新。    作者在扎实史料的基础上,结合最近解密的文献资料,不仅为今天的读者较为翔实地描述了在民主革命二十五年中,黄埔师生在万水千山间一幕幕浴血厮杀的悲壮场景,而且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他们在不同旗帜下或辉煌、或悲壮、或令人长叹的命运人生。    本书文笔晓畅,文史结合,是一本极具价值的战争史料读本。

作者简介

李金明,北京军区政治部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报告文学四百多篇。著有中篇小说集《小城三怪》,散文集《山的回忆》,长篇纪实文学《陷寇汪洋》、《燕赵惊雷》、《燕赵扫残》、《华北野战军征战纪实》、《塞北大救援》,短篇小说集、故事集《南昌第一枪》、《铁流两万五》、《粉碎大围剿》、《抗日先锋队》、《情系宝塔山》等十四部作品。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章 怒潮 一、伟人的郁闷 二、苦战白鹅潭 三、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伸出援助之手 四、军校在黄埔初建 五、黄埔学子露峥嵘 六、周主任与蒋校长 七、血花与白花 八、东征陈炯明,平定杨刘 九、国民革命军成立和二次东征 十、党争与北伐第二章 血海 十一、蒋汪叛变革命,黄埔军校风雨飘摇 十二、动乱中的上海和武汉 十三、南昌!南昌! 十四、起义此起彼伏 十五、毛泽东处决四位黄埔军官 十六、黄埔学生,红军最早的参谋长 十七、黄埔军官成为红军通讯和侦察的栋梁 十八、秘密战线的生死搏斗 十九、群英荟萃四反“围剿” 二十、第五次反“围剿”和中央红军突围  二十一、漫漫长征路 二十二、从鄂东北到鄂豫皖 二十三、风雨中的三次反“围剿” 二十四、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退出鄂豫皖 二十五、风雨西行三千里 二十六、川陕新曲 二十七、决战刘湘,强渡嘉陵江 二十八、松潘战役大病胡宗南 二十九、黄埔师生汇集黄土高原第三章 御寇 三十、扣蒋抗日 三十一、皖南悲歌 三十二、“反叛”的黄埔军官 三十三、黄埔师生“桌上谈兵”第四章  决战 三十四、重庆“鸿门宴” 三十五、黄埔师生的情报战 三十六、钳形攻势的终结 三十七、抢占先机 三十八、不是败仗的败仗 三十九、“双子星座”逞威四平 四十、北撤、北撤! 四十一、三下江南开新篇 四十二、再战四平入险境 四十三、参谋总长请缨来东北 四十四、血战塔山、攻克锦州 四十五、长春黄埔学生起义投诚 四十六、辽西会战 四十七、战场上的尴尬会见 四十八、军统局欲害中共核心领导人 四十九、初战华东 五十、从涟水到宿北  五十二、大战孟良崮 五十三、周主任对蒋校长的“反问计” 五十四、叶剑英将薛岳赶到海南岛 五十五、末日与新生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怒潮四、军校在黄埔初建蒋介石擅自解散军校筹备委员会,停止招生工作,声称黄埔军校不办了。一时间人心浮动,筹备处的人大多是蒋介石邀请来的,听了便想散伙。可是叶剑英与邓演达坚决反对,另一部分人也表示了怀疑。因此决定问问廖仲恺先生的意见。适逢廖仲恺去香山县开农民协会去了,大家商量后,决定等待。三四天后,廖仲恺回来了,他来到筹备委员会对大家说:“应该了解,办黄埔是党要办的,而且一定要办成,你们中问有不少人是蒋先生邀来的,你们应该以君子爱人以德的态度帮助蒋先生。如果党要办,蒋先生不要办,或因此办不成,蒋先生要开罪全党,将来他如想回来再参加革命,怕也很困难了。所以筹备工作要照常。”大家听了廖仲恺的一番话语,像吃了定心丸,都表示要按廖先生的意见去做。叶剑英十分敬佩这位革命先驱的磊落胸怀和与人为善的精神。他以廖仲恺为榜样,克服困难和障碍,日夜操劳,努力将筹备工作做好。筹备处有关教授方面的事务就落在叶剑英肩上。从制订教授计划方案、招聘教员、招考学生、编写教材,到置办教具,事无巨细,叶剑英都直接经办。遇到一些重大问题,还要同王柏龄、邓演达等商量,请求廖仲恺帮助解决。与此同时,随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们先后返回各地,至关重要的招生工作,也紧锣密鼓、迅速在全国各大城市展开了。分散在南方一些大城市的共产党员,也在尽心尽力的为军校招收最优秀的青年。这些学生名额,除广州南堤2号陆军军官学校校本部筹备处为公开报名招考外,其他各地,均是经参加国民党“一大”的国民党、共产党两党代表回去后通过秘密渠道,在那些“有志于拯救中国于危亡”的青年中宣传和推荐。中共中央为配合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招生工作,专门向全国各地的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发出了第62号通告。到广州去!顿时成了全国各地抱有爱国理想的热血青年的呼声。在上海环龙路44号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上海执行部,毛泽东正埋头清理满桌子的废旧报纸和文件,门外出现了五个衣衫单薄,农民打扮的青年人。

编辑推荐

确切的说,《黄埔对决》触及的黄埔军校本部人员及学生,基本上截至到1927年7月的黄埔第六期。其中包括在国民革命政府组织的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体的东征军阀陈炯明途中,于1925年12月建立的潮州分校(也称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由于是在战争期间,潮州分校一年的时间里办了两期,共毕业728人。先后有近200人伤亡,其中很多是年轻优秀的共产党人。一座丰碑式的新型陆军军官学校,一批热血沸腾、踌躇满志的黄埔师生,在两党的分合斗争中经受着血与火的考验,在一场场斗智斗勇的对决中左右着中国历史命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黄埔对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自黄埔后国共双方正式分道扬镳,天下自分两家。了解两家恩怨的生前身后事,这本书是本不错的选择。
  •   相当不错,以黄埔为主线,还涉及到那时很多的人和事,能补上我对那段历史的空白
  •   多读些历史书,好
  •   发货及时!!!
  •   本书内容翔实,生动,比较好。值得一提的,建国大业、解放等影视作品里提到的一些细节,本书多处涉及。
  •   是非过于单一,描写国共双方的语言色彩差别太大,这不好
  •   在读过的“黄埔”系列书籍中,此书堪称精品,无论是书自身的品质,还是内容的编纂都值得称赞。封面的设计,就给人一种大气而隽永的历史感。全书的内容基本以时间为纵轴,顺序记录下那曾经的过往:大革命初期军阀纷争,民生寥落,各派革命势力相互的纠结和挚肘;黄埔的诞生,和对于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诠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征途中艰难跋涉;一个个年轻、热血才华横溢为理念,信仰的灵魂支撑着历史的脉络,和未来的走向。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不乏他们的身影。八年抗战,携手而又惺惺相惜中,他们作为军人为中华民族撑起了不屈的脊梁。黄埔人在战场、在追求民族解放信念的道路上,始终作为主角演绎着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军人壮歌。也许是历史本身就足够精彩,作者在全书没有过多加入评论,算得上客观。
  •   这本书不怎么样,作者的阶级立场太鲜明,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道理我在这本书里没看到!太喉舌了~不喜欢。
  •   跳不出传统记叙方式,后部分是数据堆砌。
  •   作者的文笔很不错,不过有点像一本共产党发展史,再中间介绍黄埔的人。其实书中的很多情节就是电视剧里面演的,没有太多的新东西。
  •   并没有多少是作者自己考证的内容,大部分是根据其他历史资料,人物传记整理出来的,但是不影响阅读性!是很好的新中国历史普及书籍。
  •   整体还不错,很早的时候看过一部分,实体书店已经没有了,内容还是比较生动的,印刷,纸张都还好,建议购买.
  •   这本书描写的只是民国到解放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作战的一小部分,普及类读物!期待降价。。。。。。。。。
  •   唯一的缺点就是校对的不认真,有些地方出现错字
  •   挺有趣的一本书,值得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