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丛书(全四册)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胡中才,李素娥 等编著  

内容概要

 
荆山阴锣鼓就是荆山一带的“闹丧锣鼓”。也有的叫“夜锣鼓”、“唱丧歌”、“唱夜歌”、“唱孝歌”等,用于治丧,夜间进行,是孝子为所逝世的长辈举行的隆重葬礼。人亡之后,所有亲朋好友及全村人前来陪亡人,民间艺人绕着灵柩鸣锣击鼓唱孝歌,劝孝劝善,通宵达旦,锣鼓声、歌声不绝。其形式有转丧、跳丧、坐丧、送丧等。本著以详实的论据论证了荆山阴锣鼓是古人祭祖习俗的发展,是楚孝文化和苗歌蛮舞融合,无论从程序上、唱法上、跳法上,楚时已相当完善,自汉唐至明清的传播中,在荆山一带都将楚时的风格完整地继承下来了。
 
全书共分七章,即阴锣鼓的历史源流、社会功能、主要程序、曲牌和锣鼓乐、艺术特色、传承特征和展望、歌词选注。共有47万字。对其14个程序如何操作都作了具体说明;对各类唱段作了记谱;对其所选1014首歌词中的典故和方言也都作了注释。其形式、唱法、歌词都保留了原生态特征,是一套避免无形文化遗产失传的教材式著作。同时,它也可作为“地方性知识”运用到高校音乐专业现有的“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课程中予以补充,并赋予实际意义上的有效传承。
有研究者认为,鄂西土家族的跳丧为“武丧”,荆山一带闹丧为“文丧”。作者对两地丧事从历史渊源到现实状况,都进行了考察,并详叙了两者区别。
  本丛书包含《荆山阴锣鼓》《荆山阳锣鼓》《荆山扛神》《荆山巫音》。

作者简介

胡中才,男,1944年出生,湖北南漳人。副研究员。曾从政40年,在襄樊市民族宗教局局长任上退休。现为襄樊学院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襄樊市社科联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襄樊市荆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襄樊市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安文化和荆楚民俗。出版专著有《古代信访史话》、《弥天释道安》、《道安著作译注》。有8篇论文被公开出版的论文集收录,有55篇论文在各类杂志上发表。

书籍目录

《荆山阴锣鼓》
 序
 第一章 阴锣鼓的历史源流
  第一节 古人祭祖习俗的发展
  第二节 楚孝文化和苗歌蛮舞融合
  第三节 楚完善了阴锣鼓
  第四节 汉唐至明清的传播
 第二章 阴锣鼓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宣传教育功能
  一、劝人行孝
  二、劝人行善
  三、劝人修性
  四、劝人报恩
  五、劝人和睦
  第二节 和谐邻里的功能
  一、不请自来
  二、反客为主
  三、物尽其用
  四、丧鼓赶情
  第三节 传承文化的功能
  第四节 娱乐审美功能
 第三章 阴锣鼓的主要程序
  第一节 前半夜的程序
  一、绕棺
  二、牌子(闹台)
  三、开歌路
  四、唱散歌(含转鼓后、小还阳后的穿插)
  五、转鼓
  六、小还阳
  第二节 后半夜的程序
  一、拦棺酒
  二、遥亡过关
  三、奉孝
  四、唱古(或唱对子歌)
  五、还阳
  六、封棺明路
  七、出丧
  八、下葬
  丸、安家神
 第四章 阴锣鼓的传承特征
  第一节 阴锣鼓的传承特征
  一、拜师收徒、家族传承和临场瞟学结合
  二、锣鼓搭班和响手班子并用
  三、打击乐谱以口诀段子衔接穿插
  四、转丧、跳丧、坐丧、送丧并用
  五、娱神与娱人功能并存
  六、楚巫主张与佛道思想并存
  七、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并存
  八、因人而异择歌而讴
  九、艺规艺德重于艺技
  第二节 阴锣鼓与土家族跳丧之异同
  第三节 对阴锣鼓前途的展望
 第五章 阴锣鼓的音乐特色
  一、乐曲微、宫调式并存擞调式占绝对优势
  二、曲体结构长大采用曲牌联缀
  三、结构以四小节 一句为基础运用衬词村句使旋律得到扩充
  四、旋律的发展变化是受歌词结构的影响
  五、节拍快速三拍于的运用与转鼓步伐的巧妙结合
  六、结尾叠音的运用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七、唱奏相联、领合一体、白诵兼融
《荆山阳锣鼓》
《荆山扛神》
《荆山巫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荆山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丛书(全四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