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支持系统的转型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生勇  页数:224  
Tag标签:无  

前言

  当代中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之中,即处在快速转型期之中。农村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已经发生了并且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支持系统也不能不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动。应当说,农村社会支持系统的变化,既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也是社会转型的内容和过程。因此,关注并研究农村社会支持系统,是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必将在实践上推动相关转型实际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社会政策;在理论上促进对社会转型理论的深入探讨,弥补这一通常容易忽视且难度很大的方面。  农村艾滋孤儿是社会弱势群体中最为弱势的群体。他们的抚育状况,最能体现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支持的实际状况,最能充分体现农村社会支持系统运转的有效性。作者抓住这一方面,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题目,现在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整理成书,是要一定的学术眼光和理论勇气的。他运用中部J镇艾滋孤儿抚育实证凋查资料,通过对抚育中各支持主体的支持行动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反映了现实农村社会中发生的社会支持实际状况。从国家一社会关系视角探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支持系统的转型实际。

内容概要

  当代中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之中,即处在快速转型期之中。农村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已经发生了并且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支持系统也不能不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动。应当说,农村社会支持系统的变化,既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也是社会转型的内容和过程。因此,关注并研究农村社会支持系统,是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必将在实践上推动相关转型实际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社会政策;在理论上促进对社会转型理论的深入探讨,弥补这一通常容易忽视且难度很大的方面。  农村艾滋孤儿是社会弱势群体中最为弱势的群体。他们的抚育状况,最能体现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支持的实际状况,最能充分体现农村社会支持系统运转的有效性。作者抓住这一方面,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题目,现在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整理成书,是要一定的学术眼光和理论勇气的。他运用中部J镇艾滋孤儿抚育实证凋查资料,通过对抚育中各支持主体的支持行动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反映了现实农村社会中发生的社会支持实际状况。从国家一社会关系视角探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支持系统的转型实际。

作者简介

  杨生勇,湖北随州人,社会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书籍目录

导论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一)研究缘起(二)研究意义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一)研究方法(二)研究思路三、文献述评(一)社会支持理论研究(二)我国农村社会支持结构的研究(三)艾滋孤儿抚育研究四、理论、核心概念与研究视角(一)理论(二)核心概念(三)研究视角五、个案概况及背景第一章 政府的在场与缺场第一节 艾滋孤儿的政府支持行为分析(一)政府主导艾滋孤儿抚育行动(二)政府对艾滋孤儿的经济支持(三)艾滋孤儿的公共教育支持第二节 政府支持的动因(一)公共责任动机(二)人力资源开发动机第三节 政府支持行为的当代转型(一)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支持(二)政府的现实“主导者”角色第四节 政府支持行为的现实困境(一)艾滋孤儿正式支持系统的缺失(二)政府的“越位”与“缺位第二章 家族的“自愿”与“被迫”第一节 艾滋孤儿的家族支持行为分析(一)替代性养护服务(二)经济支持(三)教育支持(四)情感和心理支持第二节 家族抚养的动因(一)“家族延续”动机(二)“名声”动机(三)“责任+利益”动机第三节 家族抚养的局限性(一)家族的抚养意愿下降(二)抚养人的抚育能力欠缺(三)家族支持的“选择性(四)重“扶”轻“育”第三章 社区的“强意愿”与“弱能力第一节 艾滋孤儿的社区支持行为分析(一)生活辅助照料(二)教育支持(三)心理支持第二节 社区支持的动因(一)为孤儿提供物质和精神援助(二)为社区自身建设:提高被认同感第三节 社区支持的困境和对策(一)社区支持的困境(二)社区支持的改善对策第四章 社会组织:总体缺位与艰难介入第一节 艾滋孤儿的社会组织支持行为分析(一)经济支持(二)心理及发展性支持(三)社会组织的介入策略第二节 社会组织介入的动因(一)为艾滋孤儿提供服务(二)拓展自身业务(三)获取资源、扩大影响第三节 社会组织支持的局限(一)专业介入的匮乏(二)社会组织支持的非连续性(三)农村内生社会组织的不足第五章 艾滋孤儿支持模式的结构功能分析第一节 “协议模式”的雏形结构(一)政府与家族:主导与协商(二)政府与社区:目标一致下的“较力”(三)政府与社会组织:严格控制下的“合作”(四)政府与市场:引导与参与第二节 艾滋孤儿社会支持模式的效果分析(一)艾滋孤儿社会化效果评估(二)艾滋孤儿需要满足状况评估第六章 农村艾滋孤儿社会支持系统的良性构建第一节 良性构建基础:艾滋孤儿的问题和需要(一)艾滋孤儿面临的问题(二)艾滋孤儿的需求(三)艾滋孤儿社会化的困境及其对策第二节 良性建构的特殊视角:孤儿主体性(一)作为一个研究视角的儿童:批判性建构(二)儿童主体性导向:理论预设与实证发现第三节 农村艾滋孤儿抚育主体整合范式(一)框架及理念(二)农村艾滋孤儿福利供给体系的重新构建第四节 农村艾滋孤儿良性支持系统的重构(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导向(二)农村艾滋孤儿良性支持系统构建的对策结论与讨论:农村社会支持系统的转型(一)传统农村社会支持系统的特征(二)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支持系统的重构(三)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孤儿抚育的发展趋势参考文献附录致谢

章节摘录

  1.国家—社会研究视角  我们在研究中采取的分析框架是国家与社会关系,我们考察的是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构架下所展现的农村艾滋孤儿抚育问题。  本研究将艾滋孤儿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各个主体-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家族等置于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之中,揭示这些不同行动主体之间复杂的博弈过程。“国家—社会”作为西方政治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学者引进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之后,它开始作为认识当代中国的分析框架,相关的研究成果叠出,涉及领域广泛。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法学等等众多学科都在大量运用这一框架作为其分析解释研究对象的工具。在现代社会,各种政治社会力量从某种意义上都可以放置于国家或者社会领域之中,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尽管它们之间并不能达到非此即彼的状态,或者说很难达致高度一致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在宏观和中观层面,国家-社会研究视角仍然可以对许多学术论题作出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因此,笔者在本研究中也运用了这一研究视角,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分析现有模式系统时,坚持从国家-社会关系角度看问题,认为支持主体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政府强制安排由家族、社区等承担责任,并以非正式形式呈现转变为政府主导、家族、社区、社会组织、市场合作,背后是社会转型导致的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第二,在构建艾滋孤儿完善的抚育模式时,提出各主体在具有明确自我主体意识下的有机合作,是进一步发展成熟后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的运用。在分析农村孤儿福利体系及其供给问题时,特别以当前农村社会福利体系的实际形态和运转过程为研究起点,探讨农村孤儿福利供给体系结构与制度框架中各类社会政治主体诸如各级政府、社区、家族和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责任分担及其互动过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支持系统的转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