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的民俗记忆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储冬爱  页数:255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二〇〇五年的端午节,在猎德涌,我亲眼目睹了几位白发苍苍的村民,在炎炎烈日下,迈着蹒跚的步履走向水边,为自己族姓的龙舟队挥帽呐喊;在珠村,当几经周折,穿桥而过的龙舟队伍向村中划来时,村民们欢呼雀跃,鞭炮声长久不息,我似乎感觉到埋藏在村民心底的一种荣耀感和自豪感的释放。显然,这是任何一种族群的娱乐活动都无法替代的;也是许多像我这样来自“城市”和“他乡”的人无法拥有的。

作者简介

  储冬爱,女,生于湖北山区,长在鄂南小镇,学于中南两省,栖身繁华闹市。咀嚼着杂质,凑合着长大,自觉有点理想,有点追求,想做一个健康的人。先后于1992年、1995年、2006年取得史学学士、史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著有《鹊桥七夕——广东乞巧节》。

书籍目录

绪论
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城中村”
传统社会学、管理学视野下的“城中村”研究
乡土文化保护与“城中村”研究的再思考
第1章 珠三角水乡村落——民俗生成与发展的舞台
珠村地理
从“稻田的守望者”到“都市里的村庄”
乡土历史:中原望族到番禺故郡
第2章 一个奇异的都市信仰景观——“拜猫”
“拜猫”的仪式
关于“猫诞”起源的民间解释
“拜猫”的解读
走进城市的“拜猫”习俗
第3章 “龙舟节”:狂欢、信仰与族群传统重构
端午节的历史记忆
珠村“乌龙公”:昨天与今天
祭祀与狂欢:珠村传统龙舟节的形态分析
外来工:“入乡随俗”的“他者”
文化空间的嬗变与族群传统的调适
第4章 “七姐诞”:乞巧的复活与蜕变
崇拜、传说与七夕节的诞生及演变
“粤人重巧夕”:珠村七夕的昔日盛景
乞巧与拜仙:珠村妇女的节日生活
从民间到官方:乞巧内核的蜕变
时代与政治的“合谋”:“七姐诞”变迁的原因
第5章 村落的终结与消失的记忆
打米饼:年关不闻“捣衣声”
“竖中秋”:消失在“灯”火阑珊处
“卖懒”、挂灯:寂寞的“社公”
金猪“拜山”:百无禁忌
第6章 “城中村”民俗文化嬗变与未来重建
城市化与乡村文化空间的失落
“城中村”民俗文化的变异
乡土民俗保存与城市文化生态重建
附录
田野调查时间表
主要访谈对象情况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珠村的潘氏家族,因男丁众多,势力强大,龙舟的数量较本村和涌内其他宗姓为多。“九龙去十龙归”的辉煌经历,更奠定了潘氏龙舟老大的地位,乌龙公落户珠村就不足为奇了。珠村乌龙公为东南约的潘姓所拥有,另一条龙船王——乌龙乸(“母”的意思)属于宦溪的前进村,因船底爆了,不能再用,“长眠在地下”。因为有了“深涌龙船”的名声,涌内人才敢打造龙船王。乌龙公、乌龙乸都是龙头老大的意思,在村民的观念中“公”的自然比母的更厉害一点。“王”只有一个,一旦有了“乌龙公”,别的龙船就不能再用,这条不成文的规定,似乎对所有的村子都有约束力,不然,乌龙公、乌龙乸的名声也不可能保留至今。通过扒龙船,珠村人,特别是潘姓家族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乌龙公不过是把这种潜在的地位显化罢了。 粤语中“乌龙”有“搞错、乌里巴涂”等意思。“摆乌龙”一词据说源于广东地区的一个民间传说:久旱之时,人们祈求青龙降下甘霖,谁知青龙未至,乌龙显身,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摆乌龙”从此被引用开来。乌龙公虽然也用了“乌龙”二字,但与人们日常所理解的“乌龙”以及民间传说中的主旨没有任何关系。 与珠三角地区一般的龙船相比,乌龙公有四大特点:其一,船体全身乌黑,包括龙头、龙尾、船板、船桨、龙船鼓、七星旗、神斗都是黑色,故名“乌龙公”。其二,乌龙公由上好的昆甸木制作,比一般的龙舟更经久耐用,成本也较一般的龙船高很多。过去,龙舟多以泰国进口的柚木做材料,用现在的价格来估算,含罗伞、锣鼓、神龛、龙舟旗在内,一只船大约花费7—8万元,而乌龙公则要十几万。其三,比一般的龙船体大、板厚,船宽。一般的龙船最多可以容纳80多人,而坐满乌龙公却要100多人。人们常说“十丈龙船”,一般的龙船都是33米长,1米宽。乌龙公约11丈长,1米1宽,比一般的龙船长7米多,龙舟鼓位处又较一般龙船宽15厘米左右。船板也加特别厚,若一个成年人沿着船舷,从船头走到船尾,船板也丝毫不受影响。出海,是乌龙公大显身手的好时候,与风浪搏击,显得格外快、格外稳。所以,艄公们个个以上乌龙公为荣。有关乌龙公的歌谣已传唱了几百年:“珠村乌龙公,大龙好啊好过冬”,“珠村乌龙公,打起锣鼓快过风”,“珠村人仔会扒船,扒得快,好世界”。乌龙公的传说更被村民们渲染得神乎其神。虽然,在不同人的讲述中,故事的时间、地点都不一致,或是清朝时的珠江,或是上世纪30年代的海面上,但乌龙公大难不死的结局却是一样的: 有一次,大浪来了,根本看不见龙船,只有浪,有人说:珠村的乌龙公这回完了。结果怎么样?我们的旗手根本没法动,北帝爷在船头打旗,(这时)大家士气大振,齐心协力,渡过了难关。北帝显灵了!北帝可不是随便就显灵的,是乌龙公嘛。谁的龙船有我们珠村的凶?谁的龙舟(还)敢跟我们斗?所以,(乌龙公)不是随便叫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书带你走进珠村,看看他们怎样“拜猫”,“龙舟节”如何祭祀“乌龙公”,醒狮今天如何拜大哥……以及诸如此类的乡土文化如何消失在灯火阑珊处又在改革开放的热土中重构新生。民俗学者的责任不仅是把它展现出来,而且参与其中,出谋划策,这就是储冬爱本书的可贵之处。  ——中山大学中文系 叶春生教授    本书以珠三角水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为背景,用诗意般的笔触再现了“城中村”的民间仪式生活,记录了一个田野工作者的探索发现过程。作者用a己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时代,村落正在成为民间传统文化的最后栖息地,在那些城市边缘地带,人们更多地保留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这是保持其社会内部和谐的一种文化选择行为。这本来是同一个社会的一部分人的权利,他们也认识到传承文化的义务。作者倡导文化多样性,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文化的反思,这使得作者笔下的珠村具有7普遍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俗学博士 尹虎彬    与其他研究“城中村”的论著不同,本书集中考察了传统村落向现代都市“城中村”转变过程中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联系本世纪初以来珠村的社会文化变迁,本书呈现的文本实际上参了政府、地方知识分子、民俗文化传承人、传媒以及大众共同建构一个地方文化的过程。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刘晓春教授    珠村终于有咗一本属于我哋老百姓自嘅书!  储博士关注珠村嘅民俗文化E经有八年喇,睇咗呢本书令我好惊讶,净系知道呢嘀民闻风俗本身系属于我哋自己嘅,置身其中并唔觉得咁矜贵,但书里面嘅民俗事象、人文风情跃然纸上,令人觉得家乡文化真系民俗嘅大观园,入咗去,出唔翻黎嚟。睇完呢本书,感觉到作者完成嘅艰辛,佢系度感动人哋,亦系度感动自己。珠村终于有咗一本属于我哋老百姓自己嘅书!  ——广州珠村村民 潘剑明

编辑推荐

《"城中村"的民俗记忆:广州珠村调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中村的民俗记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别致,匠心独运!大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