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

出版时间:2001-1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编者:吴元迈  页数:320页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系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的传记,记述了其一生的生活经历及其文学创作历程。

作者简介

刘燕,江西省高安市人,供职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文系。著有《艾略特》等。

书籍目录

引  言第l章  长大成才(1888~1914)  第一节  名门之后  第二节  哈佛求学  第三节  巴黎游历  第四节  哲学之光第2章背井离乡(1914~1920)  第一节  定居伦敦  第二节  异国婚姻  第三节  养家糊口  第四节  艰苦奋斗  第五节  文坛新秀第3章穿越炼狱(1920~1926)  第一节  荒原之路  第二节  贫困交加第三节新的实验第四节  空心岁月第4章皈依之途(1926~1935)  第一节  文化名商  第二节  神圣洗礼  第三节  宗教关怀  第四节  情感危机第5章  艰难时世(1935~1945)  第一节  衣锦还乡  第二节  家庭破裂  第三节  诗剧天地  第四节  痛苦解脱  第五节  战争硝烟第6章幸福归宿(1945~1965)  第一节  功成名就  第二节  亲密友谊  第三节  再结良缘  第四节  回归终点附录一艾略特个人档案附录二艾略特在中国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第一个学期结束后,艾略特与两位美国人一起到多尔塞特度过了短暂的假期。其中一位美国同伴布兰德·布兰沙德在旅行回忆录中提到艾略特总是显得“含蓄腼腆,少言寡语,举止过于拘谨”,还喜欢用“一种古怪、离奇的神情”观察他们,满足于自己的概括性的判断。从这个印象中可以看出,艾略特有些不合群。1914年12月底度假回来后,艾略特从牛津搬出来,在伦敦的戈登广场租了一间房,到大英博物馆读书。第二学期开始艾略特又回到了牛津,这次感觉特别不好,患有便秘、消化不良和胸冷等毛病。加上2月份哈佛来电,通知继续为他提供一年的奖学金,这并未让他高兴。因为战争的压抑气氛使他感到非常不安,他不知道是该继续留在英国求学呢还是回到美国?或者移居巴黎?是继续稳定明确的学者道路还是选择文学创作?尽管对前途忧心忡忡,优柔寡断,艾略特还是一直坚持断断续续的诗歌创作,并同庞德保持书信往来。庞德将自己的诗作和文论让艾略特修改,艾略特总是毫不客气地指出应该删除的陈腐辞藻,提醒他不要使用过多概括性的判断而应增加具体性的描写。庞德也把艾略特的诗歌推荐给朋友们,他敦促哈丽特·门罗尽快发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这首诗终于登载在1915年6月号的《诗刊》上。8月份,庞德又寄去一组艾略特在牛津写下的诗作,包括《海伦姑妈》、《南茜表妹》和《波士顿夜晚实录》等短诗,用讽刺的笔调描写美国波士顿的没落生活,渲染着一种日薄西山的情绪。这些短诗表现了艾略特独特的讽刺才华和对事物的精确观察力,简练而精当,有些人认为它们受到庞德诗风的影响,但其中显示出来的孤寂、轻率、嘲讽的语调却是庞德诗歌缺乏的东西。同年7月,刘易斯在主编的《狂飙》杂志上发表了艾略特的《序曲》和《大风之夜狂想曲》。同样,在庞德的帮助下,9月在阿尔弗列德·克瑞姆伯格主编的《其他》杂志上也发表了艾略特的《一位女士的画像》。11月份,艾略特的另外5首诗被收入庞德主编的《天主教诗选》。到此为止,艾略特的优秀诗篇差不多都发表了,他的诗名逐渐为那些热爱诗歌的人所知晓。艾略特在伦敦找到了发展自我的空间,他希望留在此地,而且,命运似乎早就这样安排好了。第二节异国婚姻  艾略特留英的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尤其是他父亲认为他这样将要毁掉自己的前途,把生活弄得一团糟。但一意孤行的艾略特千方百计要按照自己设定的文学道路前行,因为在他面前已经有了一个成功的好榜样庞德(他也娶了一位英国女子),他相信自己有一天会向父亲证实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1915年对艾略特来说又是不寻常的一年,他个人生活经历了一个关键性的变化,他突然坠人情网,并迅速结婚成家了。这位吸引了艾略特的英国女子名叫维维安·海格一伍德(Vivien Haigh—Wood),艾略特大概是通过在弥尔顿和哈佛上学的美国老朋友科斯菲尔德·撒耶认识维芬(维维安的昵称)的。原来,撤耶的姐姐六年前在瑞士认识了维芬,当撒耶和艾略特一同在牛津读书时,两位姑娘经常去牛津看望他们。也许就是在撒耶的房间,艾略特第一次见到维芬,但也有认为两人见面的地点是在校园河边。庞德甚至还猜澍维芬与撒耶之间也有暧昧关系。    维芬出身英国中产阶级,父亲查尔斯是一位风景画家和肖像画家,继承有一笔遗产,母亲罗兹则风度文雅,他们住在汉普斯第德,属于爱德华时代那类富裕而体面的夫妇,维芬还有一个当军官的弟弟莫里斯,比她小八岁。这样一个良好优越的家庭环境培养了维芬敏锐的艺术修养,她活泼、聪慧而多愁善感,喜欢跳舞、逛剧院,衣着讲究,善于表达自己,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她极富冒险精神的个性与艾略特的害羞内向形成鲜明的对比,吸引着艾略特,实际上她比艾略特还大半岁。然而不幸的是,维芬有一个致命的毛病,情绪不稳定,神经容易紧张不安,到了几近崩溃的程度。维芬在精神方面的不正常在少女时代就有迹象,她12岁时月经紊乱,周期短,而且经常伴随着痛苦、痉挛,结果养成了一个爱洗床单的习惯,尤其是在外出旅行时。这种情绪上的波动表现在她的日常行为中,在活泼快乐的时候会突然变得沮丧绝望,她最喜欢用“糟透了”和“太棒了”的口头禅来表达不稳定的情绪。现在看来,维芬小时候患有的病症是内分泌失调或紊乱。可是那时候大夫总是使用吗啡等镇静药来治疗,母亲甚至担心女儿患上“精神疯癫”病。在认识艾略特前不久,维芬曾与一位名叫查尔斯‘巴克尔的中学老师恋爱,但他们之间那种紧张的关系使她头疼,全身“神经痛”,结果不欢而散,维芬的母亲也劝阻女儿结束这段感情。    可是艾略特毫不知晓有关维芬个人精神状态的所有情况,他并不是没有过恋爱的经验,大概是1913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在马萨诸塞州布里奇伯母家举行的一次业余戏剧晚会上,艾略特认识了艾米丽·赫尔,他们俩一起同台演出了《埃玛》片断。此后,他们的交往频繁。第二年他到了牛津后,还让艾肯代自己在赫尔的一次戏剧演出后给她献花,可见赫尔在艾略特心中的特殊地位。也许艾略特曾一度向她求过婚,可惜她没有作出回答。现在,对于一个想要逃避回国、在伦敦定居下来的年轻人来说,异国的婚姻将预示着另一种可能的发展前途,将给他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何况在实际交往中,维芬与艾略特以前遇到过的女性完全不同,她具有艾略特身上缺少的火热激情、冒险精神、快活和成熟,或者说。她为他驱逐了自己承受的一切压抑、忧伤和疑惑的东西,带来了一片温暖的、充满母性的阳光和一个明确的归宿。在维芬的眼中,艾略特是出众的,有着独特的迷人气质,英俊漂亮,不仅可以把自己从爱德华时代的体面之中解救出来,而且凭着他的天赋将会前途无量。    艾略特在这段时间的生活变得充实忙碌而有节奏,每天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早晨比以前要早起两个小时,先是集中一段时间写作,尔后到银行上班,晚上继续为《个人主义者》杂志写书评,而且每周一晚上在南方礼堂上辅导课,并在西德汉姆开设了二十五课时的“维多利亚文学”。从1918年10月底,他每周六下午就要到伦敦图书馆搜集各种资料。看到艾略特天天忙忙碌碌,庞德非常心疼,尤其是他花费大量时间在银行上班,从事与文学无关的工作,这简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不过对艾略特本人而言,他反而觉得银行工作有助于确立自己的实际能力,减轻对家庭的负罪感,使他从越来越恶化的婚姻中得到某种解脱。        维芬的健康日趋严重,经常是神经性头痛和失眠症,一天刊晚无所事事,这更加加剧了她的空虚感和无聊感。只有舞蹈成为她放松自己的惟一娱乐方式,健康一有好转,她就去上舞蹈课,有时艾略特陪她一起去舞厅。罗素依然在各个方面资助唯芬,单独与她一起吃饭,结果这年秋天,他违背了自己立下作为一位父亲的誓言,与维芬发生了关系。他在给情妇康斯坦断·麦伦斯的信中谈到这件事时,却认为这次经历是“令人厌恶、恶心”,从此撩乱了自己的心境。看来是维芬没有给他好感,反而是他在尽力满足她。就这样,他们之间“柏拉图”式的爱情以一种无聊的方式草草结束了。后来维芬对奥托琳·莫古尔说,尽管她一直喜欢罗素,但再也不想见他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对艾略特的兴趣和热爱来自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在四劝大学读研期间,我选择的硕士论文是《:空间形式的解读》,通过乔伊斯的作品,我进一步了解了艾略特的《荒原》,对这两位现代小说和现代诗歌的鼻祖产生了深切的认同恰巧的是,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艺学博士期间,我的导师竟庆炳先生建议我研究艾略特的诗学思想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刻影响。于是,我欣然同意了,因为我喜欢缤纷多彩、天才辈出的20世纪上半叶,喜欢开拓了人类一个新意识、新时代的现代主义思潮,这与我喜欢“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一致的。20世纪中国的这一个人杰地灵的新文化、新文学时代与西方的现代主义并行不悖,并受到其巨大的引导和催生。我们发现,在20世纪的西方与东方,伟大的艺术家们都在一个混乱动荡的文明时代创造了艺术的辉煌。因此,了解现代主义艺术时代的西方,也就是了解我们自已的文学传统的一个相关过程。        有关艾略特生平的传记著迷并不少见。在西方,颇有影响力的有六本:William Turner I启vy&Victor Scherle写的盯.S.艾略特:一段友谊,1947—1965》  (1968);RobertSencourt所著《T.S.艾略特:一面镜子》    (1971);T.S;attews写的《伟大的汤姆:有关T.S.艾略特生平的记录》    (1974);Joseph hiari写的《T.S.艾略特:纪念》(1982);CarolineBehr的《T.S.艾略特:其生平和创作年表》(1983);当然写得最好的一部是PeterAckroyd所著《艾略特的一生》(1984),中文版翻译为彼得·阿克罗伊德著《艾略特传》  (1989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学术研究专著和论文涉及到艾略特的生平与创作的关系。在中国大陆,最近出版了蒋洪新博士撰写的学术专著《走向{四个四重奏)——叮,S.艾略特的诗歌艺术研究》和黄宗英博士撰写的传记《艾略特——不灭的诗魂》,这是目前中国大陆仅有的两本有关艾略特的中文专著。此外,张剑教授出版了英文版《T.S.艾略特与英国浪漫主义》。本人在撰写艾略特传记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参考了以上诸人以及一些未提到的研究者所写著述,特此声明,并致以感激之情。本书中的附录二“艾略特在中国”是本人博士论文中的一部分,旨在展示百年来艾略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刻影响。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吴元迈教授和我的师兄王志耕的热情推荐,使我能够有机会与四川人民出版杜合作;感谢我的先生黄君方在我写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给予的极大帮助和关爱;尤其感谢表曾谋面的孙毅先生为本书的编辑和,出版费尽心力。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我的“艾略特情结”能够画上一个美好的句号,一年来的努力将凝结成读者案前的一本书;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艾略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存货。
  •   便宜,先屯着,还没细看
  •   用来送孩子的,说是正版。
  •   诗人艾略特的传记,记述了其一生的生活经历及其文学创作历程。
  •   详细介绍了艾略特的生平及作品以及其时代相关的作家的一些情况,直白易读,信息量很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