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许传文  页数:24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刘伯承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刘伯承一生军事著述丰富,重要著述已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家世  求学时光第二章 川中名将  将校学堂受训  保卫共和  血战丰都  享誉护法战争  泸顺举义第三章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参加南昌起义  南进广东  到苏联留学第四章 红军生涯  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  调任红军总参谋长  智取遵义  巧渡金沙江  彝海结盟  飞渡大渡河  与张国焘作斗争第五章 抗日岁月  抗日改编  奇袭阳明堡  重叠设伏  日军的“伤心岭”  长乐村急袭战  平原歼敌  香城固诱伏战  粉碎第二次“九路围攻”  反顽斗争  百团大战  反“蚕食”、反“扫荡”  庆祝五十寿辰  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  参加延安整风第六章 解放报捷  上党战役  平汉战役  舌战新乡  陇海战役  定陶战役  巨野战役  滑县战役  巨(野)金(乡)鱼(台)战役  反攻豫北  跃进大别山  鲁西南大捷  狭路相逢勇者胜  徒涉淮河  战略展开三回合  逐鹿中原  襄樊战役  开展整军  淮海决战  挥师渡江  首任南京市长  进军大西南  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积极开展统战工作第七章 元帅教育家  治军必先治校  以正规化、现代化为目标  尊师重道  呕心沥血育人才  反教条主义风波第八章 晚年时光  “编外参谋”  坚决抵制反党乱军活动  清廉家风  不朽的丰碑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家世  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出生在四川省开县(今属重庆市)浦里区赵家场乡张家坝。  据《刘氏家谱》记载,刘家的祖籍原是湖北荆州府江陵县。其祖上随着清朝初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迁到四川省云阳县关口乡,世代以农耕为业,兼做打铁等小手工艺。到清朝咸丰年间,刘伯承的祖父刘正富因无法交纳租佃土地的押金,佃不到土地耕种,难以生活下去,只好携家带口来到浦里河畔的赵家场定居。  刘伯承的祖父刘正富体格强健,精明能干,能种田,兼做铁匠活,还吹得一手好唢呐。他凭着一身好手艺和干庄稼活的好把式,加之持家节俭,先后开设起粉房、榨房。并积攒起了一笔钱,还购置了田产,逐渐发展成当地的小康之家。  刘伯承的父亲刘文炳,字虎臣,是刘正富的第六个儿 子,也是小儿子。他原本渴望通过10多年的寒窗苦读来考取功名以光耀门庭,但在他参加秀才考试时,因被人举发说他家祖辈是属“倡优”之列的吹鼓手,而被逐出考场,还被告到官府吃了官司。最后全家借债疏通,才算了案,家境却因此一落千丈。刘文炳也只得弃文务农,成了浦里河畔的“泥脚文人”,于1907年去世。  刘伯承是刘文炳的长子,在刘氏家族的谱序里,属“明”字辈,刘文炳由此为他取名“明昭”,后又取字“伯承”。  刘伯承的母亲周寅香是四川省云阳县(今属重庆市)高阳堰湾周源山之女,身材高大壮实,勤劳俭朴,心地善良,处事周到,无论是田里耕作,还是家里女红,做起来都得心应手。丈夫刘文炳去世时,她才43岁,遗腹子明良还没出世2其余儿女们也都还年幼,全靠她没日没夜地拼死劳作,才把七个儿女养大成人。她共养育了四男三女。“四男”是:明昭(伯承)、明书(仲麟)、明昌(叔禹)、明良(季能)。“三女”是:琼英、瑾兰、怀珍。1946年,刘伯承的母亲在赵家场故居去世,终年82岁。  刘伯承的童年,正值古老的中国面临战祸的吞噬和列强瓜分的年代。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大败,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标志着清王朝日益走向腐朽没落。英、美、法、德、俄、日、奥、意等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抢夺东方这块富饶的土地。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接连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支付给帝国主义巨额的赔款,对内加紧进行搜刮和压榨。整个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成立后,便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接连不断地开展革命活动,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在全国各地造成了相当大的声势,强烈震撼着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从1886年到1911年,刘伯承的家乡四川先后爆发了反洋教的“重庆教案”、余栋臣起义及成都起义、广安起义。日益兴起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打破了“天府之国”的沉寂,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起义最后虽都失败了,但革命者为拯万民于水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敢于牺牲个人一切的大无畏精神,给刘伯承那幼小的心灵以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宣告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结束,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终告结束。这一年,刘伯承刚满20岁。  求学时光  童年的刘伯承,承载了父亲刘文炳借读书发迹的希望。在刘伯承四五岁时,父亲就教他认字、记事。他天资聪颖,很快便记住了《三字经》等启蒙书籍上的许多文字。稍后,5岁多的刘伯承又被送到本村私塾念书。私塾老师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外乡穷秀才,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具有反清思想。他在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的同时,还教他们习武强身。刘伯承品行端正,读书用心,深得私塾老师的器重。刘伯承在私塾一直读了6年书。1904年秋天转到灯草坝“汉西书院”就读。  汉西书院是由一位具有维新思想的廪生开设的,设有语文、数学、理化和地理课程。刘伯承面对比私塾开阔得多的知识面,学习更加用心。他在这里开始接触到了现代科学知识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1905年,清廷下诏废除科举。开县顺应时势,办起高等小学堂。在家庭的支持下,刘伯承考入了开县高等小学堂。从此,刘伯承进一步接受新式教育,眼界更加开阔,认识到清廷的腐朽没落和变革的必要,初步孕育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190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开县高等小学堂毕业。  随后,刘伯承考入夔府(今重庆奉节)官立中学读书。1907年春。父亲不幸去世。他也因家庭经济困难,被迫中途辍学,回乡务农。  刘伯承的父亲去世后,原本就比较贫穷的家庭陷入了困顿之中。为了维持家庭生计,15岁的刘伯承就和母亲、姐姐一道,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年到头的辛苦劳作,仍不够家人糊口。刘伯承又上山砍柴、割草,或是打些短工来补贴家用。就这样,每到春荒时节,还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沦落到社会底层的生活,使刘伯承的思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初步认识到,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埋葬帝制、富国强民的救世良方。  1910年,刘伯承抱着对革命向往的心情和找职业的愿望,邀集了上高等小学堂时的两位同窗好友前往上海。当时的上海,是同盟会在国内活动的中心。他们茫然地在上海东闯西碰,既没有遇见革命党,更没有找到孙中山,连谋生的职业也没有着落,只好扫兴地返回故里。  第二章 川中名将  将校学堂受训  191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激荡的一年。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四川人民发动了大规模的群众性大起义。吴玉章、龙剑鸣、王天杰等革命党人先后在荣县、内江起义。11月22日,革命党人张培爵、夏之时率领起义军占领重庆,并建立了蜀军政府,通电全国宣布独立。11月27日,立宪党人在成都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  席卷各地的革命浪潮和辛亥革命的胜利使刘伯承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决心到万县参加响应辛亥革命的学生军。当有人劝他不要去从军冒生命危险,而应去经商谋个人发达时,他慷慨激昂地说:“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他毅然参加了反对清朝政府的学生军。就这样,青年时代的刘伯承,就如朱德在1942年12月《祝刘师长五十寿辰》中所说的那样“怀着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改革的思想,投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  1911年11月22日,重庆宣布独立,成立了蜀军政府,创办将校学堂(后改为将弁学堂),招收革命青年和有志之士入学。1912年2月,刘伯承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将校学堂。不久,又被选入学员速成班。将校学堂作为革命党人于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在川中办的第一所军校,很受蜀军政府的重视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学堂刚开办时,由湖南武人孙吴担任总办,后由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四川江津(今属重庆市)人龚迁栋接任。教育长陈德葵是四川武备学堂毕业生。这些人当时都有较强的革命倾向。将校学堂设在重庆市 对面的嘉陵江以北,过去曾经是清政府培训绿营把总以上军官的场所。第一批学生共有400多人,分别编为4个大队,每队100多人,刘伯承被编入第二队第一排第一班。  将校学堂所设军事课程,大多是沿用日本陆军部颁发的“典范令”,即《步兵操典》、 《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令》,还有初级战术和地形学等。刘伯承对军事学习十分刻苦,操练时一丝不苟。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加以研究琢磨,以加深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掌握。除学好规定的课程外,他还广泛涉猎《孙子》、《吴子》、《司马法》和《战奇略》等著名的古代兵书;生活上十分节俭,每月所领官饷,除了买书之外,全部寄给母亲,补贴家用。将校学堂10个月的正规军事生活,奠定了刘伯承军事生涯的基础,使他开始具备谨严、周密、勇猛、稳健的性格和良好的军事素质。  1912年4月,四川也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统一起来,原来的成都和重庆两个“军政府”已经合并为四川军政府,原属两方的军队也统一改编为川军。共有5个师。熊克武部被改编为四川陆军第五师,师长仍然是熊克武。

编辑推荐

  他是川中名将,血战丰都,享誉护法战争;他是南昌起义的参谋长,参加南昌起义,南进广东,到苏联留学;他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调任红军总参谋长,智取遵义,飞渡大渡河,与张国焘作斗争;抗日岁月中,他奇袭阳明堡,粉碎第二次“九路围攻”,反“蚕食”、反“扫荡”;解放报捷,他反攻豫北,跃进大别山,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积极开展统战工作…… 《刘伯承元帅》与您一同探秘刘伯承元帅精彩的一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刘伯承元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比较真实地展现了刘帅的一生
  •   缺乏细节
  •   现在看有点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