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路风潮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四川人民  作者:鲜于浩//张雪永|主编:金冲及  页数:231  

内容概要

今年是2011年,四川保路风潮和辛亥革命已经发生100年了。当我们回顾这一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时,应该永远铭记孙中山先生和他的战友们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四川人民对辛亥革命的特殊贡献,永远铭记在辛亥革命时期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而英勇献身的中华英烈,永远铭记在四川保路风潮中为捍卫国家主权而慷慨赴死的蜀中先烈。
《保路风潮——辛亥革命在四川》以通俗流的语言,围绕20世纪初四川社会经济状况和川汉铁路筹建始末,阐述了保路运动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以“破约保路”宗旨提出的依据及其实施为重要线索,分析了四川地方政府和主要官员对保路运动的基本态度,再现了保路同志会掀起保路风潮、各界民众积极参与保路运动、保路同志军发动武装斗争以及四川各地反正独立的历史画面,揭示了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线的原因。《保路风潮——辛亥革命在四川》由鲜于浩、张雪永合著。

作者简介

鲜于浩,男,1946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历史学硕士,曾留学法国,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和教改项目多项,出版和发表专著、译著、教材、论文50余部、篇,5次获四川省科研和教学成果奖。曾任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现任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成都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
张雪永,男,1973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历史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档案馆馆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和主研省部级科研和教改项目多项,出版和发表专著、教材、论文30余部、篇,曾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

书籍目录

前言  引起中华革命先
第一章 20世纪初的中国与四川社会
一、列强的灭国新法——“不劳兵而有人国”
二、列强在四川侵略势力的扩张
三、清末新政及其在四川的施行
四、四川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基本形成
第二章 四川保路运动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一、川汉铁路公司的筹建与演变
二、川路股款的筹集宣传与保路运动的思想基础
三、川路股款的征收与保路运动的群众基础
第三章 四川保路运动领导集团的形成及组织基础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四川的活动
二、四川立宪派与保路运动领导集团的基本形成
三、四川保路运动的组织基础
第四章 “合法”与“非法”抗争交织的四川保路风潮
一、清政府“铁道干线收归国有”政策的出台
二、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的保路运动
三、四川“破约保路”斗争方略的确立
四、“非法”的四川保路同志会及其“合法”抗争
五、“合法”的川路特别股东会及其“非法”抗争
第五章 四川保路同志军的武装斗争与武昌首义的爆发
一、保路风潮中的四川各界民众
二、保路风潮中的四川地方官员与“成都血案”
三、四川保路同志军的武装斗争
四、清政府应对四川局势的举措与武昌首义的爆发
第六章 四川各地的独立风潮
一、四川各地相继独立
二、成都兵变
三、成渝两地军政府的合并
结语 四川保路风潮——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和组织程度有所加强,各地商会组织得到发展。革命形势不断上扬,爱国知识分子的认识得到不断提高,成为站在斗争前列的最先觉悟者,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在国内外组织革命团体,出版报纸刊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903年前后,在上海和东京这两个青年知识分子与留学生最集中的地方,兴起了创办刊物,翻译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各国民主革命历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品中,影响最大的是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章太炎(1869一1936),又名炳麟,号枚叔,浙江余杭人。早年曾受改良思想影响,参与维新变法活动,后转变政治立场,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1903年,他在上海《苏报》上发表了传诵一时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全面深刻地批判了康有为的“保皇”主张,直斥他们仍抱幻想的光绪皇帝 “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论证了实行革命以推翻清王朝的必然性。   邹容(1885—1905),字蔚丹,四川巴县人。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同文书院。他积极参与留日学生组织的政治活动,与章太炎等人志趣相投,结为兄弟。在日本期间,他深感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即希望国人能摆脱奴隶根性,于是发愤写就《革命军》一书。1903年4月,邹容避居上海,《革命军》由章太炎润色并作序,于1903年5月出版。后邹容因上海爱国学社和《苏报》大力宣传革命而被捕入狱,被判监禁两年。1905年4月,邹容不幸病死狱中,年仅20岁。《革命军》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其发行量为清末书刊第一位,达19万余册,有力地推动了革命思潮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不少热血青年投身革命。   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官费留日学生,就读于东京弘文书院。1903年,陈天华写成《警世钟》和《猛回头》两本小册子,以通俗流畅的文字,较透彻地阐明了中国必须实行“排满革命”的道理,并对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民族灾难作了深刻的揭露。   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国内出现了许多小的革命团体。1903年,留日学生秦毓鎏等组织了青年会,后其成员参加了“拒俄义勇队”,并改称军国民教育会。同年,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   1904年,湖北革命志士刘敬安、张难先等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同年,陶成章、龚宝铨等联合江浙一带革命知识分子在上海组成光复会。在四川,杨庶堪等人于1902年在重庆组织公强会。1903—1904年间,吴鼎昌、孔庆睿在成都组织华阳书报社,刘汉柏组织公德社。   1903年以后,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领导的爱国运动兴起。首先是 1903年爆发的拒俄运动,旨在抗议俄军拒不撤军的侵略罪行,留日学生甚至组织了“拒俄义勇队”,准备回国抗俄。1905年爆发了抵制美货运动,抗议美帝国主义虐待华工、迫害华侨、拒不废除期满的限制华工条约。   1907年江浙两省人民开展了抵制英货运动,1908年山东发生抵制德货运动,同年两广地区掀起抵制日货运动。与此同时,从1903年起,各省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控制中国铁路、矿山的收回利权运动逐渐在全国开展起来。拒俄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等,显示了广大人民激昂的爱国热情,也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积极性。   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等与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和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总部设于东京,举孙中山为总理,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黄兴被推选为执行部庶务科总干事,实际上相当于副总理。同盟会有自己的《同盟会章程》,它的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它有明确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它有自己的机关刊物《民报》,有公举的领袖;入会者都以个人名义申请,须履行一定的组织手续,入会后要遵守规定的组织纪律;整个同盟会从本部到支部再到分会,是一个统一的组织,打破了过去的地域观念和习惯。所有这些特点和优点,使中国同盟会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1906年10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旧“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得以系统形成。   20世纪初期,迅速崛起的日本成为中国青年出国留学的首选之地。   1901年中国留日学生为280余人,1902年有500余人,1903年近千人,1904 年达3000余人,到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已达8000余人。   同一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因变法失败亡命海外,孙中山亦因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被清朝政府通缉,他们在相当一段时间只能在日本等地的华侨和中国留学生中活动。由于他们在青年中的威望较高,对后来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影响非常之大。留日学生中出现的革命派、改良派,大多与他们相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本学者实藤惠秀认为:“亡命客周围常有留日学生相从,有如众星捧月,为了追随亡命客而赴日本留学的人,更如铁之为磁石所吸引。” 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到达日本时,约100名留日学生专门到横滨迎接。8月13日,在留日学生举办的欢迎会上,出席者有1300余人,连屋外也挤满了人,可谓盛况空前。   在这期间,不少四川青年也东渡日本求学。1901年,四川派遣22名学生留学日本学习军事。而据不完全统计,至1904年,四川留日学生已达321 人,高居各省留日学生人数第三位,仅次于湖北和湖南两省。据吴玉章所述,四川留日学生最多时达2000余人。和各省留日学生类似,他们大多因爱国而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受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而倾向于改良,而另一部分人主要受孙中山、章太炎、邹容等人的影响而成为革命党人。   在留日学生中的革命党人里,除邹容外,来自四川荣县的吴玉章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保路风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开会需要的晚清历史题材,很实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