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本土经验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潘年英  页数:232  

内容概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本土经验》拟从理论分析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角度,努力破解发展与保护的难题。其基本思路是:在全球化语境中探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对西南边地少数民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历史进行考察;通过对生态博物馆的实地考察,来讨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模式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从湘、黔、桂、鄂边地民族文化空间及其在当代的转型的实际考察来评估传统的再造与重塑功能;通过对具体的保护个案的考察和分析来检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如何尊重和利用地方性知识的问题。   自新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频繁出现于人们的生活视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更是于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而制定了一些原则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公约》同时呼吁世界各国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落实更加具体而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本书作者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来考察和总结洲黔桂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和现实经验的。作者通过多年艰苦的田野作业,对西南边地少数民族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各种传统经验进行了清理和总结,其中,“传统歌谣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旅游开发与本土文化保护相结合”、“建立生态博物馆”等文化保护模式均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潘年英,侗族,1963年生于贵州天柱县盘江村。在故乡生活17年。1980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4年毕业,分配至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人类学研究,达14年。1999年1月调入福建省某大学至今。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4年当选为贵州省作协理事,1995年至今,任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副会长。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部分作品被译成法文和英文。主要著作有:《我的雪天》(1993)《民族、民俗、民间》(1994)《百年高坡一黔中苗族的真实生活》(1997)《扶贫手记》(1997)《月地歌谣》(1998)《寂寞银河》(1998)《边地行迹》(1999)。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在发展中保护:全球化语境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化与本土意识从民间文化到非物质文化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双赢”结果的期待与寻求第二章 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模式生态博物馆的相关背景贵州生态博物馆群概况文化大变迁传统的延续梭戛生态博物馆的意义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手段保护的过程效果评估难以回避的矛盾基于“国情不同”下的“文本”变异从矛盾走向畸变“文本”变异的原因分析梭戛个案的反思和启示“贵州生态博物馆群”评估第三章 传统的再造与重塑:湘、黔、桂边地民族文化空间及其当代转型黔东南:迷人的远方从郎德到西江适度开发并置的文明历史的延伸古今凤凰变味的“遗产”第四章 遗产中的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性知识相遇觉悟从“原始”到“现代”到“后现代”让传统歌谣走进现代课堂巨洞的故事从保护一棵古树开始的文化自觉“地方特色”的重新发现和认识通过“办节”来复兴传统依然传承着的文化密码传统与现代的交响重新唱响的侗族大歌捷报夏天的风景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本土经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