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史话

出版时间:2001-7-1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唐定国  页数:17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历史上,保山还以相当发达的农业、手工业著称于世。诸多典籍均载,永昌“土地沃腴”,出“铜铁铅锡”,“知染采文绣”。“哀牢夷”纺绩的“桐华布”、“兰干细布”秦汉时即为冠绝一时的“出口名牌”;明代保山人发明炼制的“永子”更以高超的工艺和特优品质至今为人称颂。而作为西南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和物资集散地,保山还是历代王朝对外开放的一个门户和“中国西南与天竺、大秦等国通商的大城市”(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象人马出、使来商往的“永昌道”曾是边地最具特色的“流动的风景”。

书籍目录

一 古城小引二 史前居民保山古猿“蒲缥人”三 占国春秋九隆称王哀牢崛起不韦设治扈栗“内属”四 故郡雄风柳貌归汉永昌卓立郡守钦案吕凯执忠五 府城故事城郭风烟重建府治“镇守之祸”“移民运动”杨元开馆状元文气霞客游踪王宏祚主修“全书”“袁氏”佳话马注“正道”六 近代风云杜文秀历劫林则徐巡案“永昌起义”杨震寰事件筑路壮歌“五·四被炸”七 抗日丰碑狂寇疾进隔江对垒血祭怒江民众支前八 古道沧桑商旅之路军旅之路文化走廊九 名胜古迹人文胜迹自然景观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话”外片占

章节摘录

  一古城小引  古城保山,古称永昌,又称隆阳城,是云南省构筑甚早、历史文化也极为悠久深厚的一个边陲名城。早在距今800万年至400万年间的混沌岁月,这方水土就已是尚在进化中的人类祖先赖以生存的一个家园,而至迟在七八千年前的人类童蒙时期,保山的先民就作为后来崛起的中华民族的一个原始支系在这里生息和奋斗,并创造了璀璨夺目且独具区域特色的史前人类文明“塘子沟文化”--迄今所见的考古成果尤其是“保山古猿”化石和“蒲缥人”化石的发现充分表明:保山既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打开典籍,保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周郝王时--这里是一度兴盛的哀牢古国的发祥之地和立国之基,其开国之君便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话之一的九隆神话中沙壹“触沉木若有感”而生的“龙的传人”九隆。在哀牢古国存续的数百年历史岁月里,保山先民“哀牢夷”不仅以辛勤的劳作卓有成效地开发了保山这块热土,还以非凡的智慧创造了极其辉煌的农业文明。西汉元封二年(前109),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疆拓土,即在今保山坝东北的金鸡村设县置吏,并“徙南越相吕嘉子孙宗族实之,因名不韦,以彰其先人恶……”这是中原王朝在澜沧江以西立足扬威的最初据点,也是业已精熟的汉文化消解、吸纳直至最终反客为主取代哀牢本土文化的最初的发端。至东汉永平十二年(69),颇有远见的哀牢王柳貌审时度势,毅然率邑王77名、族众5万余户55万多人请求内属,正式加入中华民族行列。汉明帝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并外加益州西部都尉六县设置永昌郡,郡治建于今保山城南诸葛营。从此,中国大西南的疆界大体确定,而铿然有声且值得今天的保山人为之自豪的“永昌”二字便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闪烁了一千八百多年。唐宋时期,保山先属南诏,为永昌节度驻地;继归大理,为永昌府治;忽必烈入主中原后,设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明代,永昌一度府、卫并治,继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复改设永昌军民府--“保山”这一今名即首用于明嘉靖三年(1524)置保山县为府“附郭”之时;清朝亦承明制。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尽管江山几度易主,国势有盛有衰,地方或治或乱,但保山作为历代郡、府、司、卫治所暨滇西广大地区政治、军事及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却始终未曾动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保山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