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边界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薛涌  页数:21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虽然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但教育成本已经快赶上一些发达国家。如今各大学好大喜功,以“寻租”方式办教育,大家担心的是国家不给钱,谁真正考虑学生是否付得起学费?    真正杀岳飞,是过分依赖暴力因而不得不过分防范掌握着异己的暴力的中央集权。只要这个政治架构不改变,有多少岳飞也得死。    在民工干的行当中,中国是最有国际竞争力的。在我们“知识分子”的行当里,中国在国际上从来没有入流,甚至至今还看不到一点希望。    我们不是鼓励孩子们面对人生,走向社会,而是在古书里寻章摘句,无病呻吟,或者沉溺于自己狭隘的生活,逃避社会责任。这不是在培养未来的领袖,而是在塑造一代败家子。

作者简介

薛涌 1961年生,1983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就职于北京晚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1994年赴美,1997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在日本进修,现为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波士顿萨福克大学(Suffolk 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 
近年在国内出版的作品有《直话直说的政治》、《右翼帝国的生成》等。

书籍目录

西学之必要反西方主义的陷阱学术就是学术甘阳的清谈误国文化帝国主义洋广告与国人的受害者情结为传统节日送葬传统必须通过“西化”才能复兴“新语文运动”的精神应该是什么?基层社会与中国的现代精神纪念费孝通到哪里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伟大的文学需要伟大的心灵郑家栋事件到底和儒学有无关系?“借鉴”之后能偿还吗?国学不要大跃进国学院的缘起要深究中国没有“美国学”!建立中国的美国家美国的“中国话语”美国媒体的高产美国的“新种族”中国文化的边界高考作文在塑造什么样的人格?高考作文:人生命题高考何时才能改革?高考如何改革?重新设计高考是高分复读还是一落千丈?大学生为什么要住校?博导当除义务教育需要新思维大城市能否引入学区制?捐助背后要有思想……

章节摘录

  回到国学院的话题上来。办国学院,可以有各种理由。怎么能够听人家海外的生意人一句话就动手?是因为人家有钱?还是因为人家是从海外来的?我不是说生意人一定就不懂“国学”。比如象孙大午先生这种从中国草根社会奋斗出来的企业家,就很懂中国文化。*他若说应该办个国学院,而且愿意出钱资助,人大就很有理由办。  但这位海外的生意人,名字也没有,钱也没有说捐。怎么说话就这么灵?而且纪校长说,办国学院的另一个原因,是企业界反应现在的年轻人国学根底太差,连和海外华人作买卖时能写文言文信件的人都找不到。于是,我们就得动用纳税人的钱,为和几个海外华人玩文言人弄一个国学院!难道这几个海外华人不懂现代文吗?  再算一算,这些国学院的学生如果今年入学的话,读六年毕业,到了2010年代初期,算是到了能够给海外华人写文言文信件的时候了。那时正当道的所谓海外华人,大多是笔者这一代在文革时候长大或接受教育的人,不用说文言文,就是连纪校长用的“脊续”这样的话也很难听懂。你那几十个写文言文的高手,到时候该到谁哪里“脊续”呢?说要包了这些学生的企业家,其生意眼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更重要的是,国学院是纳税人的钱办的,是为全社会服务。如果是一、两个企业把毕业生包了,那就应该企业自己掏钱办,否则就成了企业侵吞国有资产了。我想,国家是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也许纪校长为了造声势,推销过分了吧。不过,身为校长,这么走火入魔地推销,反而透露出自己不仅对“国学”没有理解,对大学的社会使命也搞不清楚。这样办国学院,办到哪里去,就实在让人担心了。

编辑推荐

  该书为作者发表于国内各大报刊时评专栏的文章结集,共计93篇,涉及中国文化、教育、体育、城市建设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也包括对日本和美国文化的透视与解析。作者的经历令其跳脱固有的思维定式,观点新颖、评论尖锐、语言通俗直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文化的边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6条)

 
 

  •   薛涌的书还是值得看看的,了解另外一个很好的角度。
  •   帮助认识祖国文化
  •   中西文化分析的力作,值得一读
  •   就是一本作者的作文选集。如果没有太多空闲时间就不要选择。
  •   歪歪兔性格的那一套很喜欢,安全习惯感觉内容不够充实
  •   看他的书,才知道自己有多懒
  •   好书,的确是好书。
  •   一直很喜欢他的书,出的几本我都买了,这本也同样没让我失望,不错。
  •   很不错的书,很喜欢,印刷很赞,正版的
  •   薛涌早期代表作品,比较泛泛的观点
  •   写得非常不错,可以比较中、美两国在制度上的不同,给你思维以启迪,新颖的观点,不同的感受,受益匪浅
  •   观点可以商榷,但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   有思考,有个性
  •   还行,包装好
  •   还可以,写出了很多现象,但是作者你的观点是什么??没说明白,所以就是一般了
  •   作者本人的杂文集,提出问题多指明方向的少。还是觉得不如‘怎样做大国’有思想有整体性。
  •   静下心来读,内容不错。简单直客观。无奈书到时脏的让人心痛。又不想麻烦的去退货。只能取其兰心慧质了。
  •   之前没有接触过薛涌,只是单从作者简历介绍中了解一下,主要是觉得书名挺有内涵,而且价格不贵就想买来看看。但内容却不是很能与我们和谐社会要弹奏的音调相呼应,比如不过就是为球队欢呼了一下,至于要提升到什么国人自卑心理作怪之类的问题上吗?论及的方面是很广,可是也太愤青了,不大象一位儒雅的学士在娓娓而谈。当然,也许跟本人喜好有关,不代表对别人的攻击。
  •   薛涌的文章早先在杂志中看过。这本书将他一段时间的文章集中起来出版,几乎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文章一般都不长,前后一起翻读,会读得快些。作者分析中国社会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字里行间透露出他试图对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想法一次洗涤,一次有意义的分析整理。他所关注的问题都是近期发生的,与我们离得很近,所以读起来感触比较深。
  •   薛涌的书真的很不错,绝对给一个赞!!!!!但是我也想问问当当网的管理人员,我要的那本书商品编号为9194290,书名为模袋法的书什么时候才能给我明确答复么??与此书同时,我还预定了一套水利出版社的这种工法系列的丛书,结果就因为这本书不能到而影响其他的书我也不好一起采购。我已经等了很久了,你们给我之前的答复都是不确定,不知道!难道这就是你们的服务质量??我对你们的服务表示非常的不满!!你也好歹是个网络书城,难道让我亲自去实体书城购买,那试问你们当当网存在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      只有全面了解过东西方文化,才能写出这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薛涌的通才很让人感触。
       这本书出版于2007年左右,书中提到当时的“国学热”到了去年算是到了高潮。随着海外孔子学院被质疑的新闻出现,隐在背后的政治交锋日渐强烈。——有领导把文化大发展当做一个施政目标,具体的贯彻就是读经典,推国学。换届之秋,不一样的声音就会传出。
       读经,国学,在现代社会有意义吗?那些经典宣扬的是什么?从现代西方的角度看,似乎是“百无一用”。是否还需要用现在的研究方法一一解读呢?就像是中国的传统建筑,由梁思成先生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记录,存档,解析之后,如同翻译成西方人能懂的语言,再度和他们交流。
       毕竟我们的老大帝国沉沦了这么多年了,想必那文化也是落后的。要知道中国近100年的巨变完全是向西方学习后的结果,虽然作为中国人心存不甘,但事实就在那里,你不能视而不见。
       以后,还要多看西方文化的书,了解的越多,才越能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几何。
  •     刚才看了吴宇森的《赤壁》第一部,电影方面没什么,反正我也是把电影当娱乐,有人有声基本就可以,气势还凑合。
      
      我玩味的是事儿。赤壁让吴宇森这么一拍,内在人物逻辑关系立刻明白无误。赤壁之战就是四根鸡巴与两个逼之间的一场游戏。曹孙这边儿是,一根鸡巴要操一个逼,另一根鸡巴死活不给。孙刘那边儿是,一根鸡巴要送一个逼给另一根鸡巴,另一个鸡巴欲拒还迎。就这么四根鸡巴和两个逼之间也不是多么复杂的关系,大家黄鹤楼吃顿烤鸭就解决了,好说好商量嘛,何必搞得生灵涂碳。
      
      看中国的历史,就要从生殖器着眼,一下子就能抓住根本,抓住卵蛋。抓住基本关系,脱掉历史的裤子,一切迷雾也就豁然开朗矣。
      
      
      
      中国的问题大多是鸡巴的问题。一切文艺的灵感都源于生殖器,所有的艺术话题都离不开鸡巴。世间一切恩怨情仇的主角都是鸡巴和他的最佳拍档:逼。中国的历史,是鸡巴的苦难史。
      
      中国的伦理,是鸡巴对逼宣讲王道理想;鸡巴深情款款对逼说:个人要服从集体,英特乃熊奶儿一定要实现。中国的政治,是以生殖器为最大资本;他为什么生官发财,因为他上有好鸟,中有好逼,下面还能用生殖器拉关系拉选票拉皮条。中国的文化,是紧密团结在以生殖器为核心的家庭周围,要荣一起荣,要杀也一个不留。
      
      在中国混,万事皆在生殖器,谋生其实就是谋生殖器。在女权主义污染下的中国,当男人就得知软知硬,做良民更须常软不硬。要做到软硬切换无故障不容易。
      
      
      
      对待女人,拳头最硬,你要把硬的变软,这叫诱之以柔;鸡巴蛋最软,你要把软的变硬,这是飨之以性。说白了,天下女人一般贱,不仅任性,而且认性,她们只认性。逼既然被造出来,就需要有人操。
      
      现在社会开放了,很多逼都像摆脱20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独立后的逼要在联合国占一个席位,跟地大物博的鸡巴平起平坐。鸡巴想要再跟逼讲伦理道德就难了,也不能讲小红帽跟大灰狼的故事,咱得聊鸡巴权和逼权,要相互尊重,互不干涉手淫,这叫与国际接轨。
      
      从此鸡巴再也不能耗子抗枪窝里横了,稍不留神在国际上就被性制裁了,这脸都丢到被窝外去了。
      
  •     早上在期刊看南方周末时留意到一篇谈论孔子的文章,记下了作者的名字,在文一就有,晚上在库本看完
      以美国为对比写中国的事,因为立足点的客观,姑且这么叫吧,而直指症结之所在
      虽然有些东西听起来在中国很难实行,但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有些似看张千帆的教科书的感觉
      分析就是和那帮主流不同
      讲的确实是实话
  •      任何人都可以于此书中发现自己所缺乏的,并获得其所需要的。
       作者薛涌,1961年人,1983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于1994年赴美,一直为其无尽的学生生涯而奋斗,现为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开始了“海不归”生涯。欣慰之处,此君一直关心国内各路风声,长期为国内多家媒体撰写时评,质量之高,足以自负言:“我可以一天写四篇稿子,谈不同的问题,照样篇篇在国内媒体中达到一流水平。……和国内人士进行过几个辩论,到今天还没有打败过。”甚至到了“许多媒体的编辑为我的名字的出现频率太高而犯愁。他们能找到水平接近的文章,,就不会用我的。问题是找不到。”不过,莫莫不要因此君的水平之高所吓到,以为此君狂妄自大。其实,此君乃赤诚之心,谦谦之仪之人也。为国内媒体写稿,只署大名,但苦于编辑们屡屡为其带上光环,或称之为“耶鲁学者”,或誉之为“旅美著名作家”,薛涌为之羞愧无奈不已,最终以“来自美国纽黑文”为妥协。
       此书涉及当今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包括广泛被讨论的,但薛涌的讨论最为接近问题的关键之处,从而最有建设性,最给予人醍醐灌顶的清新境界的;亦包括已悄然发生,产生一定影响,然未曾被认识到考虑到的诸多问题,发出预言性的判断的。因此,也无须为其书名的“文化边界”之宽阔而以为高深,其实文化即存在于人们最基本的行为思想之中。这是混杂着美利坚大地成熟的异土气息的一场思想风暴,准备将把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自己一知半解的人们思想中的片面性一扫而净。
       且如清明已尽,端午且过,关于传统节日的争论又有浮出水面的迹象。在沸沸扬扬的保护传统节日而实际寸步难行的矛盾之中,静听一下薛涌的与众不同的看法。首先,应建立一种共识:“节日表达着人们的某种价值理念。如果没有这种价值理念,节日就变得空洞无聊,就会被人忘记。”以孙中山先生的话,即“顺之则畅,逆之则亡”。又如同救人之时,思考一下,被救之人是不是已大缺血了。若是,则你用最先进的仪器而不顾此人已没了最重要的血液,也是徒劳无济。其次,由普便推及特殊,由人及己,思考“现在我们的传统节日都在表达什么?有什么普遍认同,珍惜的价值在里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够明白为什么有传统节日的危机。”遇事想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仅仅回忆当年如何如何,而不思考为什么,在哪里出了问题,那与怀古愤今无异了。若觉得以上两点仍不够深刻,则请睁大眼睛,看第三点——“传统节日沦落,洋节风行的另一大原因,在于中国是农业社会,传统节日本质上大多都是农村的节日。看看我们的社会对农民是什么态度,就明白为什么大家不重视传统节日了。……在中国,农村是不堪回首的噩梦,人们反而觉得外面的社会充满了人情味,所以洋节时髦,也并非完全是崇洋媚外所致。”原来对传统节日的思考可以深及三农问题,原来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的根本。读到这,你不得不对马克思先生几百年前提出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大感佩服,也会对诸多复兴传统节日的小打小闹倍感肤浅,因为问题的关键竟是关系到社会结构的问题。岂可不为薛涌君的深刻解释拍案叫绝兮?
       既然提到传统节日,再走深一步,便至传统文化。人大成立了国学院,更早的孔子学院计划,也在全球大地落地生花了,于是举国上下不说全部,也有一半为之鼓舞。且不讨论用纳税人那几个不多的钱,却不顾山区灾区的孩子们,但只是问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以为只有从古典之中才找到传统文化,却对活着的传统文化熟视无睹。薛涌道:“不是中国现在没有伟大的人,是现在的中国人不认识这些伟大的人。(如为人头马盛宴落泪的志愿者们,复旦出身的诗人马骅在贫困地区当教师并殉职的事迹,走遍天下的温州人,洪战辉等),这些是我们挖掘和弘扬的路径。你想要道德重建吗?看看马骅,要理解中国经济的动力吗?研究一下传统社会中国农民的生活史,求生欲望和创造力,看看当今民工身上的开创精神。这些年中国经济的成就,难道他们不是动力军吗?我们要的是活着的中国传统,而不是为传统文化盖一个典雅的博物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传统文化就如同一位老者历经艰难爬上半山腰,筋疲力尽,正要休息一下,这时来了一群青年人,看见老者,兴奋的围上去却请他带路爬上山顶 。我们现在要做的也许不仅仅是将这些伟大的人作为个别事例加以宣传,更要将他们提升到文化的高度,用现实来诠释两千年被翻来覆去阐释的圣人之行。
       再如“教科书事件”。教科书,关系到未来进展之大事也,不可轻视之。于是乎,政府对于“日本教科书”持续强烈而坚定的反抗;同时,对于自己身上的“教科书”问题亦不可等闲视之。前两年,杨利伟坦言在太空看不见长城,但小学语文教科书上却言可以,一时间制造了一个全国性的新闻热点。这表面上所面临的问题是出了错怎么办?深层上可以涉及很多,如教科书喜大功的说教色彩,过于权威以至威胁到父母权威进而阻碍自由思考的问题,僵化缺少时代感的问题……归根结底,则可以在薛涌的论述中,归结为未养成参与公众事务的习惯。“特别是家长,对家长的权利没有察觉。按说,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什么人,家长有最大的发言权,而我们的学校大都是在没有这种‘家长民主’的情况下运作的。最大的权威永远在‘上面’,一切要听教委的,而教委没有‘更上面’的精神,下面怎么吵也可以高枕无忧。……怎么教育孩子,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基层社会的自我管理的能力。这种能力,有维持着这个社会的基本价值和秩序。……比如一般美国中产阶级的家长,要把孩子的教材自己仔细读一遍,发现违反自己价值观念的地方或事实上的错误,马上同学校交涉。……大家还是习惯被动地接受权威,还是对公共事务冷漠,孩子还是缺乏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最终还是一个失败。”但若询问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又会是一个漠视公共事务的社会,则不能不重新回味鲁迅先生在1925年提出的“两种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尽管这两个时代都过去了,我们也漫漫实现了“人的价格”,但几千年的影响仍不可忽视。或再次用“教科书”问题来解释,前一段时间,教育部的教科书材料中因未明确提出岳飞是“民族英雄”,引得舆论大哗。而薛涌解释言“岳飞之死的意义,不是什么‘民族英雄’与‘投降派’之间的是非,而是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对私人团体和社会力量的不容。只要权力集中在中央,而武力又是这一集权的最重要保障,岳飞就非死不可。‘投降派’本身并杀不了岳飞。……集权的官僚政治扼杀社会的创造力,这是几千年中国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最后一课。对此绕开不学,才是历史教育的失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随着对认识的不断要求,这个“史”更应时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从社会制度而非民族情感来看待问题,这样才可以一步步培养社会创造力,不至于在给予了参加公共事务的权利后,却因没有主见而将其浪费。
       《中国文化的边界》之宽阔,尚包括关于“美国学”的呼唤;中国高考的改革思考及设想方案;中国高校的诸多虚夸问题;英语学习以及海龟的深度体验;读书以及图书馆普及等公民文化素养的问题;体育商业化及高尔夫问题等等,都给予文化一个360度的审视。
       一言以蔽之,曰思未曾思之者也。我们欣赏文字,不仅仅是为了读书当时的畅快,更是为了在合上封面,静静回味,觉得有所得,觉得自己体会了以前未曾有过爽朗,看见了一个以前未曾认识到的世界,以往的狭见,今日豁然开朗,一个全新的宇宙在眼前缓缓打开。若是尝未有过这样的经历,则现在请拿起《中国文化的边界》。
      
  •     薜涌先生是我十分喜爱的专栏作家,他的文章材料丰富翔实,观点鲜明独到。在他这一代中国学人中,薜涌自况评点美国政坛风云无出其右者。有些读者虽然不同意薜涌的观点,但还真想不出第二支健笔。
      
      不过,薜先生最近恐怕是一时兴起,偏离了一贯扎实稳健的文风,洋洋洒洒刷下一篇《西方文明优越论》。此文收录在薜涌的新著《中国文化的边界》一书中,被他博客上的一位网友评为“罕见的败笔”。我粗粗看过,觉得这位网友反驳得还不够透彻,这里再闲扯几句。
      
      说起中西文明比较,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则钱钟书的秩事。一日,某青年找到钱老,要跟他谈中西文化异同。钱钟书告诉他,你谈这个,我拔出手枪来。夫人杨绛在侧,补上一句:“没手枪剪刀也可以”。所谓中西文明比较,正是这种扎人的大题目。学贯东西的大学者用砖头厚的巨著也不见得能说清一二,薜涌先生却打算拿千把字就判定两文明体的高下。英谚说“规模的确重要(The size does matter)”,这样小的篇幅论述如此大的题目,薜涌注定一下笔就上演“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四部。
      
      薜涌当然也清楚这不是一篇小文能说清楚的事儿。他的策略是化大事为小事,在中西文明中各找一个代表人物出来作比较,中国是孔子,西方是苏格拉底。这好比美国大选,两党各自推出己方的一位候选人,选民只要瞧瞧他俩顺不顺眼就成了,不挺省事儿吗?问题是,薜涌选错了西方文化的代表。如果硬要从西方历史中选一位代表人物出来,我看只能是耶稣。想想看,有多少西方人读过《圣经》,又有多少西方人知道苏格拉底讲过什么——除了那句“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占西方国家人口最大比例的基督教徒对耶稣的言传身教耳熟能详,甚至每周在查经班上进行有组织的系统性学习。即使不信教的西方人也多多少少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苏格拉底的知名度,恐怕还排在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之后。
      
      比较东西方两位思想界的大人物还是很复杂,薜涌接着又从两人的对话录中各摘出一句代表性格言,以说明孔子要人确信,苏氏要人怀疑,所以中国文明的本质是尊从,西方文明的本质是反省。可惜,比苏格拉底影响大得多的耶稣恰恰符合薜先生对孔子的描述:“有一点他与苏格拉底大为不同:他直接告诉你什么对,什么不对;他自信自己在这方面有充分的权威。他要求人们遵照他的话去作。”耶稣比孔子更甚,他自居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他的话语就是神的话语,他本人就是三位一体的神明的一部分,你还敢置疑吗?这种天启般的圣言,“敬鬼神而远之”的孔老头万万讲不出来。《圣经》这本教科书两千年都没有变过,而且还不许改,请问这算反省的文化吗?
      
      任何文明都有两幅面孔,甚至多幅面孔,尤其像中国和西方这样庞大的文明体,几乎什么样的文化因子都能从其历史中挑出来。以前有人(好像是季羡林老先生)说中国是融合的文明,西方是竞争的文明。其实西方人融合的能力也非常强,美国就是世界第一号种族大融炉;中国人竞争的本事也不差,要不然不可能在东亚这块地盘经营几千年。一味讲和或一味打拼的民族都不太可能生存下来。薜涌的对文明定性分析的错误正在于以偏概全。若说尊从,农业时代的文明体大概都强调服从权威;若说反省,各文明体也都不乏另类思想者的异议之音。如果让我设计文明比较的游戏规则,中西两边至少应各选出“三个代表”,组成辩论队再唇枪舌战。中国这边儒家和道家各出一位,法家或者佛家再选一位;西方那边耶稣和亚里士多德各算一位,再从达尔文或爱因斯坦中选一位。最逗的是,儒道法三家组团还相安无事,西方代表队没上场可能就先乱作一团了。可见,给文明定性很难,通过定性再比较高下就难上加难了。
      
      薜涌文章后面提到钱穆访美时的高度评价,说是“三代之治也不过如此”。这条引证看上去非常有力,但仔细一想也有问题。拿美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整个二十世纪)和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最近二十年)来比较中西文明——学过统计学的朋友都知道——这种极值比较是最不可靠的。因为巅峰表现和平均水平并没有直接关系,张三在一百次考试中得过一次满分并不能说明他的平均成绩就比从没得过满分的李四更高。如果我们回首过去三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国文明的表现至少在很长时期内不输于其他文明,在某些时段还大大高于西方文明。按照薜涌先生极值比较的思路,如果地球毁灭于公元六世纪,他可能会为大唐帝国颁发最佳文明奖;如果宇宙时间定格在公元十一世纪,他可能会写篇“阿拉伯文明优越论”;如果乘坐时间机器返回大航海时代的十六世纪,他可能认为西班牙是最强大的国家,因为拉丁文明是敢于冒险的文明,而中国文明是固步自封的文明。薜先生不只选取了时间上的极值,还选取了地理上的极值——美国并不能代表西方文明,首先欧洲人就不答应。今天的西方文明是一个区域性体系,美国只是这个体系的领头羊。你总不能把拉美国家的落后归咎于印加文明吧?那可是最早受西方文明“开化”的地区。北非和近东历史上也是西方的一部分,今天的表现又如何?当然薜涌先生可以说那是受了伊斯兰文明的负面影响,但这正说明遵从的伊斯兰文明曾经胜过有反省能力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中西比较的题目有些不着边际,薜涌先生后来还在博客上提出过一个可以通过肉眼目测的命题:中国的月亮不如外国的亮。我承认,北京的月亮是不如波士顿的那么亮,可拉萨的月亮总不输于东京的吧。薜先生也不要忘记,十九世纪雾都伦敦的月亮是怎样的光景。模糊的月亮是工业化的代价,中西皆然;清晰的月亮是后工业化的好处,中国经济发展到那一阶段,月亮也会重新亮起来。这也正是薜涌先生所主张的。月亮的明暗只反映了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跟文明和国家的性质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西方文明真正厉害之处,是比中国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更早一步迈入了工业时代、科技时代和民主时代的门槛。具体原因见仁见智,奉天承运也好,走狗屎运也罢,这里不能详谈。不过,我倾向于认为西方近代以来的崛起可能源于中世纪原本不太发达的文明。所谓中西文明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科技发达与迷信落后的差异,民主开明与专制蒙昧的差异。不像文明,这些制度器物层面的“组件”都是可以比较,而且容易比较的。香港台湾和新加坡近十年的发展表明,华人社会一旦拥有全部或部分组件,民众就可以享有不逊于西方人的高水平生活质量。这时他们愿意祭孔也好,拜耶稣也好,在家阅读苏格拉底也好,其实关系并不大。
      
      http://blog.sina.com.cn/u/4a920398010006lm
      
      
  •   劳资。。。。
  •   佩服到五体投地。。。别忘了人也是XX和OO搞出来的。。理所应当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XX和OO
  •   说得不错,不过仁兄对薛涌也太过于抬举了吧。弓拉得太满没什么好处。
    薛涌太像中国人民的精神导师了。可是我们已经认过太多导师了,现在多一个少一个又如何呢?现在薛涌宣布封笔了(其实还在不断写,算是主动减少排量吧),也没觉得中国人生活在不自知的黑夜里面去了。笔墨官司冠军罢了,如果他想当中国的Christopher Hitchens,那就回来写嘛。犯得着摆出一付受到国内媒体封杀迫害的样子吗?他应该从Hitchens那里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   只恨十个指头半天才能敲出一个“好”字。真好文章。
  •   很强,读后拜一下~~~建议薛涌同学认真读你的这篇批评。这对他极有好处,今后少干些力不能逮的活儿~~~~
  •   西方文明真正厉害之处,是比中国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更早一步迈入了工业时代、科技时代和民主时代的门槛.
    文艺复兴-思想解放-教育体制改革-格致发展迅速-应用成果转化-蒸汽机。。。
  •   但是文艺复兴的源头又是什么呢?往往制度/思想/技术都是同步发展的吧。
  •   月亮的明暗只反映了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跟文明和国家的性质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
    强烈同意
  •   LZ前面说的还靠谱,说道“如果我们回首过去三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国文明的表现至少在很长时期内不输于其他文明,在某些时段还大大高于西方文明”,本人就大不以为然了。
    “我们一直阔,只是最近两百来年才被西方超过了“;”一直到鸦片战争中国都是世界GDP第一”,对于这些说法,我的意见只有一个:拜托,读读历史。
    在18、19世纪之前,实际上世界各国基本没有贫富之分,最穷的国家和最富的国家在实际的人均国民产出上差距极小,比例一般在1.5:1之内,这个比例其实远远低于中国的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甚至低于某些西方国家的国内地区差距,例如意大利的北方和南方。这是靠常识也能理解的,一个能源主要来自畜力、农业没有化肥农药良种、资源约束(主要是人地比例)差别不大的世界中,绝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其实也就是在温饱线附近徘徊。进而言之,历来为人们推崇的中国的政治早熟其实也意味着远较西方更高的集权程度,也即是更高的动员(对人民来说即是搜刮)民间资源的能力。秦和隋能指挥动员国民做的事,西方在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前任何一个帝王都没法做得到,这也就是说,在同等产出的情况下,中国人能自己享用自己支配的的收入比其他国家的国民要少得多。
    翻翻历史就知道,这个自称曾经代表最先进文明的国家,在它的每一个朝代都有大量的饥荒和人相食的记载,有发生在朝代开国的,有盛世的,至于乱世就更不用说了。
    GOOGLE上输入“中国 人相食“,你一定会对我们这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刮目相看。再看看几千来中国和欧洲的人口曲线,中国的曲线好似我们的股指线,大起大落,遇到两三百年必遇的改朝换代,多半就有大规模的战争,屠城、饥荒、大疫相继而来,人口最少也会减少1/3,最严重的是汉魏交替时,人口至少减少了2/3以上,即使是150年前一场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南的农民起义,带给中国的直接人口损失也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人员伤亡,反观欧洲,除了罗马衰亡和14世纪黑死病两个时段,绝大部分时间人口一直在缓慢增加,一个爱尔兰的马铃薯饥荒,一个三十年战争,就算是近代前欧洲某一国经历的最惨烈、人口损失比例最大的人祸了,但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回到10万年前,第一群现代人走出非洲,在欧亚十字路口他们需要决定往东还是往西走,如果能看到今后发生在欧洲和东方的所有事,我想他们多半不会犹豫,因为选择是再明显不过的了。
  •   你的讨论都很好,我想找个时间详细回复,但最近一直没有抽出空。若你方便,可以给我发封私信。我过几个月再回复你。
  •   薛涌的文章自然不会全对,错误与不足必然是在所难免。但是他毕竟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让我们能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我们自己的不足。lz说时间回到n年以前薛涌说不定会说其他文化怎么好,我认为的确回是这样。倒是我们要知道,文化也要有适合它的时代,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得,几百年以前好的文化到了现在未必是个适合当今社会的文化,文化的传承也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这个道理大家应该懂。薛涌只不过是给我们一个看待自己的新的切入点而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