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儿开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黄平  页数:186  
Tag标签:无  

前言

  曾几何时,一些知青挥毫泼墨将自己的知青岁月,以及在那个年代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以回忆录、报告文学、传记、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方式,纷纷出版,于是,就有了“知青文学”这一中国当代文学的界定。其中不少作品虽然客观地叙述了一些知青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不幸遭遇以及在农村、在边疆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但总体上还是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催人向上的态度,所以才有了知青们常挂在嘴边的新名词——“青春无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社会舆论缺乏正确的引导,又有个别的作品把农村、边疆写得一团漆黑,仿佛人间地狱。在这些作品中,知青的历史几乎每段每页都是“声声泪,字字血”(这样的描述多了,人们又不分青红皂白地把“知青文学”笼统称为“伤痕文学”)。如此一来,在曾经的一代人心中再次罩上一层阴影。尤其返城后工作、生活、家庭、子女上学等都不尽如人意的知青,更是怨声载道,聚在一起时不时牢骚满腹,更有甚者声泪俱下地仿佛控诉“万恶的旧社会”,他们将今天的艰辛和苦涩,几乎都归罪于那段知青的历史,就不自己问问自己,自己是不是奋斗过、努力过……如此下去,怎么构建和谐社会?  笔者是重庆知青,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运动的亲历者。由内陆城市奔赴南疆的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又改为农场),在那里战天斗地五年半有余,1976年被农场推荐上了大学(我的父辈是林场工人,亲属中也没有位高权重者,没有资格和能力请客送礼开后门,能被农场推荐读大学,完全靠自己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才取得了农场广大职工以及组织的信任)。虽说没有“善始善终”参与知青运动的全过程,但在边疆农场那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往事,至今历历在目。  我所在的农场,上至场长、书记,下至普通老工人,许多都是我的良师益友,他们不仅手把手教会了我干农活,更重要的是,他们言传身教教会我如何做人,把我从一个无知的少年(刚到农场时我还不满17岁),一步步送上连队领导岗位,又把我送进知识的殿堂——大学,对此,我终身难忘。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城,但我对那片故土一样的地方有着难以释怀的情结,多少次携家人、陪当年的知青战友回到农场,再返那块让我魂牵梦萦的红土地。2006年,农场建场五十周年大庆,我和数百名北京、上海、重庆、昆明的知青战友收到农场的邀请函,心中是不甚的感慨:农场的亲人没有忘记我们。  我们一行十多人从省城驾车马不停蹄地赶往农场的时候,老同志们早就在家门口翘首企盼着我们的到来,一见面大家都激动万分,紧握的双手谁都不愿主动收回。尤其让我铭刻在心的有两件事:一是场部卫生所当年的老所长,已是70岁高龄,无数次地从家里跑到场部门前的小桥把我们守候,我们开着小车驶近他大约还有两三米,他看见我们后急忙冲上前向我们挥手,不料想身后一辆急驶的摩托车将他撞翻在地。由于头部着地,当即昏迷过去,那一刻,我们怒不可遏,恨不得将那骑车的小伙子撕个粉碎!一是已经退休的老工会主席和现任的副场长,多次拉着我们几十位北京、上海、重庆、昆明的知青到他们家做客,一时间小院坝里人头攒动,私家酒宴摆得满屋满院,他们端着农场自己酿造的美酒,硬要和我们知青一一碰杯,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各自尽情地叙说着几十年前的友情,以及分别后不尽的思念……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难以想象和体会的。我们离别时,那些御任的、在任的领导们,一生无职无权而今已退休的老工人们,送我们时是一送再送,久久不舍;有的女同胞,又像当年返城告别农场时一样,泪眼婆娑,泣不成声……这一切的一切,你能说当年的我们是生活在人间地狱吗?这一切的一切,你能听到“声声泪,字字血”的控诉吗?那一幕幕感人的场面,你能说是虚情假意吗?  汽车驶出好远好远,我还几度回首,心中暗暗地想:老了退休后,若是有条件,一定要回来小住,尽情地嗅那泥土的芳香,看那白净如雪的胶乳,听那橡胶果声声的炸响(橡胶果成熟后会自动炸裂,发出炒豆般噼哩啪啦的声响),赏那鲜红如血的木棉花。  在我的同学和战友中,好些人返城后依靠自身的努力,百折不挠地奋力拼博,有的成了公司经理或单位负责人,有的还身居要职,有的成为高级警官或高级法官……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没有让人惊叹的政治背景,有位高级警官的父亲,一生从事的是锅炉工职业,有位法官的父亲退休时依然是一个中学“敲钟打铃”的校工。他们常常自豪地说:知青岁月里我们的青春没有白废,我们的年华没有虚度,那个岁月的磨炼,老工人朴实无华的教诲,是我们这代人独有的财富。今天想来,曾经的知青生活,让我们终身受益,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青春无悔!  参加庆典回来后,我一直想写点什么歌颂边疆、歌颂农场、歌颂我当年的良师益友,赞扬回城后自强不息的知青战友,可苦于才疏学浅,几次提笔又放下,终不能成文,后又几经反复构思,终于决定以小说的形式写篇拙文,以示对农场新老同志深深的敬意,借小说男主人公之口(男主人公视女主人公的父母为爸爸妈妈),说出我深埋心中三十多年的“感谢”。  谢谢农场,谢谢农场的各级组织,谢谢农场诸多老领导、老同事。祝愿农场日新月异!祝愿边疆的山山水水更加绚丽多姿!

内容概要

  《木棉花儿开》主要内容:男主人公唐卫是川东支边青年,支边后当了生产队长。一次因争斗橡胶林地与当地山民发生冲突,他不声不响解决了纠纷,场长知后请他吃饭。在场长家他认识了场长的女儿小芳。小芳在接触中对他产生了爱慕。唐卫参军后当了侦察连代理连长,分区司令员的女儿与之偶遇,在交往中也对唐卫产生了爱慕。唐卫参加了自卫反击战,受伤后被俘,交换战俘后回到部队,部队以他违反战场纪律给予他降职处分,他不服,便转业回到家乡,安排在一铁器生产合作社当工会副主席。合作社破产后生活无着落,去找政府时与当年的知青战友妹妹相遇。战友们将他推上三兄公司宝座。他由于心中牵挂小芳,始终没结婚。当了大老板的唐卫重返边疆找到小芳,小芳一直独身等着他。

章节摘录

  西边的太阳透过曼龙山浓密的橡胶树叶,星星点点洒在新建的流沙江大桥上。金杯面包车越过千山万山,奔驰1700多公里,穿过夕阳的余晖,终于跨上了这座现代化的大桥。过了大桥,就是攀枝花地区景川农场总场所在地——景川县城。车上的这些当年的知青们,虽然在此无畏地耗去了宝贵的青春年华,然而对这块土地深深的眷念又一次将他们召唤了回来。  三十多年前,他们在这里与同学好友挥泪话别,分赴自己的分场和生产队,几年以后,他们又在这里送别或顶替返乡、或参军上学、或病退回城、或远嫁他方的同学和战友。桥对面小城中心广场上,他们曾在那里用泪水刻下一段悲哀凄楚的历史,成千上万的男女知青举着“我们要见华主席、邓副主席”的横幅,齐刷刷跪在布满灰尘的泥土地上,没有口号,只有凄凉的泣哭,用他们悲怆的哭声向上级领导倾述着苦难的岁月和一个人的小小乞求。三十年了,不知广场还在否?广场旁的汽车站,曾经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现代人间悲剧。为了回城不被拖累而找到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有的已生儿育女的女知青无奈地抛下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血脉,有的男女知青相拥最后一别,活生生摘下蓓蕾中的爱情之花,与沾染着鲜血的泪水默默地埋进灰蒙蒙的土地,扔进滔滔不息的流沙江水。他们来时还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离时已是胡须千丝,满脸沧桑,带走的是不灭的记忆和累累伤疤,留下的是不堪回首的岁月,追寻的是虚无飘渺的未来。他们不知日后的人生之路在何方。但是,路还得走下去。回城后,他们又重新回到人生的起跑线,再次描写自己的历史,凭着当年在这块土地上练就的意志和身板,依靠自身智慧和力量,凭借亲友、同学、战友的相助,开拓了崭新的人生之路。是辉煌,是平凡,还是苦难,那就靠自己的本事和能耐。今天的他们,已不再有怨气和懊悔……  聆听着桥下阵阵的涛声,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应该说,流沙江水东逝去,难忘旧事滚滚来才是他们此时此刻的心境。  唐卫手握方向盘,放慢了车的速度,在桥上缓缓行驶,后面一大串汽车按着喇叭发出阵阵的催促声,他却充耳不闻,仿佛没有听见,依然慢腾腾地驾着汽车像老牛破车般的摇晃着。他的头不时的偏向窗外,不知他此时是否思绪万千,在追忆三十多年前的往事,还是在欣赏余晖中翻腾的江水……  “唐总,拢个平坦的路你啷个慢腾腾的,开快点嘛!过了大桥就是主城区,右转沿江边路开几百米就到了老桥,过了老桥就是原来的师部医院,最多5分钟就可以到农场景川大酒店了。”同车的余明去年在农场子弟中学建校四十五周年时受邀重返过这第二故乡,因为他曾在这里当过短暂的几天体育老师。他就像当地人般的熟悉路径,得意地自诩为“革命”的指路人。  金杯车终于跨过了大桥,唐卫将车停在桥头的临时停车处说:“三娃子,你来开,我有些累了。”  三娃子大名叫张建中,日久天长,很多人只知三娃子而不知真名了。三娃子自返城后也是第一次重返这块土地,此时他正贪婪地遥望窗外这座今非昔比的边陲小城。虽然车未进城,但城边新建的江边花园、花团紧簇,热带花卉绚丽多姿,千姿百态,不是仙境,胜是仙境。沿江两岸一排排腰身粗的棕榈树和翠绿的风尾竹,在晚风的吹拂中微微摇摆着枝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歌声中翩翩起舞的农家少女,让人陶醉,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人间天堂。他自言自语:“当年要是这般美丽,哪个龟儿子还回城……”正在兴趣盎然,浮想联篇的他没想到唐卫叫他来开车,一时鬼火冒,没好气地从最后一排座位上站起来,边向驾驶座走来边说:“你龟儿子开了二十多分钟就累了。怕是心累了吧!是不是触景生情想起了古场长的千金了?”

编辑推荐

  《木棉花儿开》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反映知青题材的中篇爱情小说,讲述男主人公唐卫这位川东支边青年和胶林地场长女儿小芳的爱情故事,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后,50多岁年过半百的两位恋人再次重逢,一对情人终成眷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木棉花儿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