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人晚餐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麦克•盖尔(英),Mike Gayle  页数:320  字数:150000  译者:李琦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或许你会觉得很奇怪,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你很可能认识我的妈妈。她的名字叫凯特琳•欧康纳。你们应该是1986年8月11日在希腊科夫岛的一个舞厅认识的。你们共度了一夜。这对你来说应该是陈年往事了吧,但是你不知道:后来我妈妈怀了我。我叫妮可拉•欧康纳,今年13岁(再过4个月就是我14岁的生日了)。总是,我想说的是:你是我的爸爸,我是你的女儿。”    我,戴夫•哈汀,三十二岁,拥有令人称羡的一切:一套豪华的公寓,收藏了上千张CD,在知名音乐杂志社工作,最重要的是,我有一位美丽而独立的妻子,我们相恋六年、结婚三年,她是我的骄傲。我们是自由洒脱的“丁克族”,只要我们愿意,随时都可以去享受浪漫的二人烛光晚餐。    命运决定为我的生活带来些变化。    伊莉怀孕了。正当我心中酝酿起强烈的想当爸爸的欲望的时候,伊莉却在一次意外中小产了……我能了解伊莉对再次怀孕的恐惧,但那件事发生以后,我极度渴望有个孩子。我想做爸爸!在我的一生中,从未如此渴望过一件事。    可是,今天我收到的这封信告诉我:原来,在过去的十三年里,我一直都是那个叫做妮可拉的女孩的父亲,只是我并不知道。这会是我长久以来“想做爸爸”的祈祷变成真了吗?我无法相信,当我还在为那个从未出生的宝宝感到心疼的时候,世界上却早已存在着一个我素未谋面的孩子。    我的感情在极度兴奋和害怕泄密之间摇摆不定。不论做什么事,我都想着妮可拉和伊莉……   生活就是这样: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前方等着我们的是什么,也无法想象过去的一个偶然的事件竟然将宿命般地改变我们的一生。我们能做的,只是不断经历、不断思考、不断解决,而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成熟、慢慢变老。

作者简介

麦克·盖尔(MIKE  GAYLE),1970年出生于英国伯明翰。目前为自由新闻工作者,曾是两性关系专栏作家,为许多知名杂志撰稿,如:《男人帮》(VHM),伦敦时报的《星期日时尚》(SUNDAY TIMES STYLE),《时尚》(COSMOPOLITAN)等。     
  其作品以男性的视角,从都市男女情感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怀孕  电话来的时候是中午,我正在忙。  “《声韵》杂志,你好,”我用公式化的声音说着,“我是戴夫·哈汀。”  “是我。”是伊莉从她办公室打来的电话。  “嗨,老婆,今天好吗?”  “还可以,你在忙吗?”  “还好,有什么事?”  “哦……”  “怎么啦?”  一阵沉默。  “你还好吗?”  电话那头还是没有反应。  “你怎么了?”  她打破沉默,说:“我想,我可能怀孕了。,’然后就开始哭泣。  我爱你  “你怀孕了吗?”我再问她一次。  “应该是。”  “应该是?”  “我还没验……我想等你一起回家再验。不过我的……那个晚了很多天,所以应该没错。”  “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我本来还抱着一丝希望,希望没怀孕。”她轻轻地说。  “我爱你。”我说。  “这实在很糟糕。”  “我爱你。”我说。  “一切都完了。”她说。  “我爱你。”我说。  “但是我们怎么办?”她说。  “我也不知道,”我说,“但是,我很爱你。”  狂喜  怀上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应该是个浪漫的时刻,要么是在阳光亲吻过的加勒比海滩;或是在湖区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也不错;至少也得在自家卧室里,点上蜡烛,一边放着巴里·怀特(BarryWhite)的CD作为背景音乐。  我和伊莉的情形则完全不同,那是在去年六月,伦敦北部某个下着雨的周二午夜,一次不算太“满意”的亲密关系时发生的。当我们估计她可能是在那天怀孕时,忍不住笑了起来。那天她正在编辑一篇有关“三十岁夫妻性生活频率下降”的文章,所以我俩发起了那个夜晚的“结合”,作为对杂志文章的一种象征性抗议。  伊莉是杂志社的副主编,我的工作也是为杂志写文章。但是我要告诉你,不要相信你在杂志里读到的任何东西,那些文章都是我们这种人写的一一和其他人一样,忙碌一天之后依然没有头绪的职业记者。同样的,我们的职业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还没计划好,我们怀上了自己的孩子。  杂志社的工作让我觉得很烦吗?——不会。  伊莉让我觉得很烦吗?——也不会。  那我是在生自己的气吗?——也没有。  我呢,用句老掉牙的话来说,已经飞起来了。  狂喜。欣喜若狂。  这绝对是发生在我身上最棒的一件事!  错误  伊莉在电话里一直哭泣,因为她不想要小孩……至少现在还不想要。  她并不是不喜欢小孩。我们认识很多有小孩的夫妻,伊莉也很喜欢和小孩玩,陪他们的妈妈一起去买童装,把孩子的照片钉在厨房的软木板上。只是对伊莉来说,她希望晚一点再有自己的小孩。  当她二十八岁,朋友们陆续开始怀孕,她对我说再过一两年。  “我还没准备好。”当成群的同事、朋友、亲戚和邻居们都开始生孩子时,二十九岁的她这样说。  “我甚至不确定自己想不想要小孩。”听说最要好的朋友要生第四胎时,她这样说。那时她正好三十岁。  其实,我完全支持伊莉的“反宝宝”立场,无论是公开对外,或是私底下聊天的时候。有时候,我和伊莉也会彼此调侃我们多么不擅长照顾孩子,我们的对话通常类似这样:  她:我们不应该有小孩,我们根本不懂怎样当父母。  我:我们可能会忘了给小孩喂奶,甚至会错喂给他喝百威啤酒。  她:或是把小孩忘在公车上。  我:也有可能忘在超市里。  她:而且他们应该是世界上最倒霉的小孩了,因为他们会遗传我们的不良基因。  我:他们会遗传你的大耳朵。  她:还有你那些奇怪的猴子脚趾。  我:天啊,我们会有个招风耳、用脚趾拿奶瓶的孩子。  她:还有,别忘了我们都近视。所以他会是个有巨大招风耳、猴子脚趾和近视的小孩。  我:对了,你小时候得过哮喘,而我又容易过敏,像花粉过敏、青霉素过敏、海鲜过敏……  她(深深吸了口气):一个有大招风耳、猴子脚趾又近视的小孩,不但对海鲜、青霉素、花粉过敏,还有哮喘。天啊!  我:这小孩真可怜。(戏剧性地停了一下)那还是不要生了,就我们两个过活吧?  她:好啊,就我们两个好了。  所以,就算身旁那些有小孩的夫妻一直念着咒语说“你们一定要生个小孩,人生才会更圆满”,我还是决定支持伊莉,因为我爱她。无论她的决定是什么,我只希望她开心。  但是事实上,打从一结婚,我就想要个小孩了。我一点都不想等。就算我们从一认识就开始生小孩,一直生到头发灰白,我也不介意。  我告诉自己要更有耐心,她总有一天会改变想法的。所以我很有耐心地陪她做所有夫妻都会做的事:装修厨房、整修房子,去一些鲜为人知又充满异国风情的地方度假。我们是“丁克族”的典范。我们想要拥有的都有了,但如果要我把这一切拿去换一堆尿布和一个拉屎拉尿的小孩,我一点都不会犹豫。  价格  “要买哪一种?”我问。  六点四十五分,我和伊莉在牛津街的博姿(Boots)连锁药妆店里,对着一整排的验孕剂,不知如何是好。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甚至不知道这玩意儿是放在店里的哪一区。女性用品?清洁?美发用品隔壁?在三明治和冷藏饮料的中间?结果很好玩,原来是和避孕用品放在同一排,那层架子有个很讽刺的名字,叫“家庭计划”。  “几个月前我们杂志才做了个消费者试用的主题。”一边小心翼翼地审视着架上的验孕剂,伊莉一边说,“这一个,”她指着一个深蓝色的盒子,“还有这个,”架子另一端有一个绿色的盒子,“排名在最前面。”  我拿起一个看看价格,吓了一大跳,“这个标价错了吧?”  她看了一眼说,“没错,宝贝,就是这个价格。”  “因为?”  “因为它就卖这个价钱。”  “到处都一样?”  “到处都一样。”  “这种价钱可以买到一张不错的CD了。”我皱起眉头说。  “要是你,就会去买CD了吧,”她笑着说。这就是我的妻子,有着美丽的笑容,那种让你觉得活着真好的笑容。“你会买哪一张?”她问。  “TInderstIcks乐队的《单纯的喜悦》(SimPlePleasures),很棒的专辑。”  “你不是已经有一张了吗?”  “对啊,”我回答,“可是,实在太好听了,我恨不得买两次。”  回家  我们住在马斯韦尔希尔区(MuswellHill)克拉斯威尔花园路一栋爱德华式三层建筑的二楼。回家路上,我和伊莉闲聊着许多无关紧要的事,比如最近工作如何、晚饭要吃什么、周末去哪里这类夫妻之间的话题。但是,当我们一进家门,就觉得自己无法再继续假装了,我们停止了嬉闹,因为这是我们从相识到现在,碰到的最重大事件。  突然问,世界上好像没有一件事比这更重要的了,所以不管那只我们宠爱的灰色波斯猫亚瑟如何拼命撒娇,我们还是无动于衷地直奔浴室。在浴室里,我看着伊莉把包装打开拿出验孕棒。真难想象,这么一根小塑胶棒居然可以决定我接下去的人生方向。  “好,要开始了。”她说。  她看看我,我也回看着她。我们整理了一下思绪后,我对她点了点头。  “加油。”我说。  她纹丝不动。  “怎么了?”  “你在这里看着,我怎么尿得出来?你去外面等。”  “为什么不行?”虽然是个很怪的问题,但我一点都没有开玩笑的意思,“我为什么要错过这么重要的事情?”  “你不会错过的啦!”她终于生气了。  我走出浴室,伊莉立刻把门关上。我站在门外,把耳朵紧贴在门上。这时,亚瑟挤过来,在我的腿间绕来绕去,还不时地发出撒娇的声音。我蹲下来摸摸它的脖子,它抬起头用那双灰色的大眼睛盯着我看。我和我的猫共同拥有那一刻,只是它并不知道,我的人虽然在它旁边蹲着,我的心其实早已飞进浴室,和伊莉在一起了。  “好了吗?”我等不及地喊。  “天啊,戴夫!我才刚开始。”伊莉不高兴地回了一句。“拜托,耐心点好不好?”  经过一阵沉默,我听到一连串断断续续的小便声、抽卫生纸和马桶冲水声,然后伊莉把浴室门打开,手里拿着验孕棒。“只有男人才会发明这种鬼东西,”伊莉嘀咕着,“只有男人才会想出这样的主意,小便的时候需要像狙击手一样瞄准才能用的验孕棒。”  我笑了笑,这种话真的很有伊莉的风格。她的工作就是整天忙活着出版一本能让女性产生共鸣的杂志,而最能够使女性读者团结起来的方法就是聊那些“受不了与他们相处,没有他们又万万不能”的臭男人。不过事实上,伊莉并不相信性别造成的刻板印象,她更相信个人的不同。  “要等多久?”我问。  虽然我知道她很清楚,她还是看了看包装上的说明。“三分钟。”她说。  “从你冲水到现在,至少有三十秒了。所以只要再等两分半钟就可以了。”在伊莉还来不及说什么的时候,我把她手上那根棒子抢过来,小心地放在地板上。然后,我牵着她的手拉她进卧室,并把身后的门关上。我们就静静地站在那儿,紧搂着对方,一起盯着腕上的手表,等待着两分半钟的到来。时间一到,伊莉马上往浴室奔去。虽然我和她只差一点点的距离,她还是先抢到了那根棒子。  气氛凝重得几乎无法说话。“怎么样?”我紧张地问。  “我怀孕了。”她轻轻地说,眼泪已经一滴滴从她的脸庞落下。“你要做爸爸了。”  我把她拉了过来,用双手紧紧地抱住她。“别哭,没事的。”  “我不是因为难过才哭,”她说。“我哭是因为……这是我一生中听过的最好的消息。”  工作  第二天,我正在办公室里——霍尔本的汉森大楼十四楼,整座大楼是BDP杂志发行公司的总部,这家小小的杂志王国旗下拥有十七本能满足几乎所有读者兴趣的杂志:  室内设计:《美丽厨房》和《都会之家》;女性生活和流行:《女性》、《女孩》和《漂亮宝贝》;婴孩:《宝贝与你》和《现代妈妈》;电脑:《电脑游戏》和《网络快车》;运动:《足坛焦点》和《高尔夫俱乐部》;美食:《餐饮报》和《美食评论》;音乐:《声韵》。  《声韵》——“为三餐靠音乐过活的人设计的杂志”,就是我工作的地方。《声韵》的口号常常让我想笑,因为它的描述是那么的贴切。就像我一样,我们的读者不只爱听音乐,音乐几乎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就像食物和氧气。我就是这样。  不过这种热情对我来说有点像过去式,我热爱我的工作却也越来越清楚,音乐记者和摇滚歌手都是属于年轻人的职业。当然,也有许多乐队或是歌手到了四十岁甚至五十岁,还能做出很好的专辑,但是我没有兴趣变成那样。我宁可像那些乐坛英雄:杰夫巴克利(JeffBuckley)、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Hendrix)、科特·柯本(KurtCobain)、伊恩·柯蒂斯(IanCurtis)、图派克·萨库(TupacShakur),在年轻的时候死去,让人怀念一辈子。  现在的我不只过了三十岁,也越来越不懂那个我们称之为“摇滚乐”的怪兽,和一些经由不断进化所生出的杂种音乐。所以我用一种“心目中最纯真的音乐被玷污”之后应有的愤怒来掩饰我的无知,我总觉得好像所有的音乐都似曾相识,而且非常痛恨这种感觉。  譬如说,有一首电视剧主题曲,最近一直在排行榜上居高不下,每当电台播放这首歌的时候,我恨不得把自己的车载收音机砸烂。我从来没有过这种反应,而且没有勇气让同事们知道一一虽然我看得出来他们和我有相同的感受。最近几个月,《声韵》的销售量一直在下降,也许就是因为我们已经越来越无法体会如今读者的喜好了一一那些十五岁到二十六岁,经常去听演唱会,收藏了无数唱片的男生们。  或许,对那些“年轻人”来说,像我这种三十来岁的音乐记者简直就是来自不同世界的敌人。我已不再是一个空有理想的叛逆男孩了:现在的我仍然叛逆,但同时也拥有了抵押贷款、养老保险和一大批唱片收藏。也许,如果我还是十五岁,应该也会喜欢那些现在听起来让我想砸收音机的音乐,应该不会那么在乎那些旋律听起来似曾相识,因为我会觉得那些歌曲完完全全地描述了我的感受和生命。其实,这也是音乐曾在我生命里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原因。音乐曾经是我生命的全部,充满了我的身心,我的意念。但是,现在的我明白了,人的生命中并不只有音乐。  记得学生时代,我会在午餐时问拿着一本NME音乐杂志,在教室里慢慢翻阅。那时,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能够置身于摇滚乐的迷人世界,然而现在的我却坐在一张堆满歌手宣传带的办公桌前。为了讨好我,唱片公司的宣传人员会请我吃饭;我还可以跟着乐队巡回演出;也曾为了采访乐手,用公司的经费去过世界各地,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不过,我偶尔还是会想,如果我没有进这行的话,现在会在做什么?我的8计划(当然,曾经是我的A计划)是和朋友一起组乐队,但是当我发现自己的歌声并不动人,还有我弹贝司的技巧只能够弹弹克莱普顿(Clapton)的《你的阳光之爱》(SunshineofYourLove)里的某些部分时,我很清楚自己应该是成名无望。我的C计划(也曾经是A计划)是拥有自己的唱片公司,不过我的生意头脑大概等同于一个五岁小孩,所以这应该也是一条不归路。当一名音乐记者(D计划)因此后来居上,成了我的第一选择,因为这是我唯一有信心能成功地走下去的一条路。  《声韵》的办公室并非你想象中的一般的办公环境,在十九名员工里有十八个是男人,他们大多把灵魂卖给了音乐,个个自命不凡,愤世嫉俗。只有一位女性,就是编辑助理克莉丝。诙谐的玩笑在《声韵》非常稀有,同事问的聊天话题仅限于音乐、工作、如何恶搞我们的对手和近期自己最喜欢的乐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入《声韵》有点像是加入了英国特种空勤部队:宁缺勿滥,而且每个人都必须具备徒手杀敌的本领。这是一个非常男性化的环境一一就像监狱一样,只是没人会在肥皂里藏刀片罢了。女人应该会非常讨厌这个地方,伊莉第一次从她在十一楼的《女性》办公室过来看我时,就说《声韵》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冷酷无情又悲惨的工作环境。  信  今天,上班对我而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我很想大声向全办公室的人宣布:我要当爸爸了!当这样的事情真的降临到你头上时,相信你也会这么做的。这本来就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让人会忍不住想大喊:“我创造了一个生命,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人类,而且是因为我!”但是,我并没有这么做,因为这里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在乎。  所以,我在办公桌前呆坐了一整天,有关宝宝的白日梦不断地涌入我的脑海:宝宝的第一个圣诞节、第一个生日、等他大一点的时候和他一起在公园踢足球。我什么都愿意陪他做,而我甚至现在就开始做了一一给那个还在妈妈肚子里的宝宝写了一封信。

编辑推荐

  生活就是这样,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前方等着我们的是什么,也无法想象过去的一个偶然事件竟然将宿命般地改变我们的一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双人晚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偶然在书店看到了一本麦克的小说《克里特岛假日》,买回去看了以后感觉非常好,于是一口气在当当网上订了很多麦克的小说。麦克对于刻画不同人物内心世界以及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家人的爱以及朋友的爱上面真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看完以后,就感觉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边,每个主人公都跃然纸上,就像是自己认识的人,像朋友一样亲切。麦克是一个很好的人生,家庭的老师,是一睿智的哲人!
  •   从广州到大连,从十五点到二十三点,漫漫长路,单人旅途。真的非常感谢麦克盖尔,用如此简单而不乏味,轻松但不失严肃的故事伴我度过枯燥的旅程,一切都仿佛是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不禁让人陷入久久的沉思——“如果是我,我该如何?”
  •   很好看的一本书感情很细腻我喜欢这样的二人感情让人觉得两个人细细的交流很舒服
  •   不得不说,书中描写的是些可爱的人儿
    爱,是满满当当的
  •   昨天读完了这本书,感觉不错,立刻介绍给了老母亲,她正在读麦克.盖尔的另一部书《暧昧纯友谊》。总的感觉这部书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就好像是由中国作家写的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书中几位当代的年轻人对朋友的看法,对家庭的看法,对工作的看法,对婚姻的看法,对事业的看法,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正如作者提示的那样:你永远都不知道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生活中充满了不可思议的东西和事情。整部书语言流畅,类似白描的叙述平实通畅,令人很快进入约定的情景,看似平淡的叙述,却暗含了一种张力,故事的深入,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让你忍不住一路读下去,一探究竟。作者既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也是个对生活观察十分仔细的人,还是个非常懂得男人心理的人。
  •   在爱情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经历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渐渐成熟也渐渐变老
  •   过得去吧,没想象中的好看!不过结局倒是满感动的
  •   很好的故事~比较生活,我喜欢的作家
  •   这个双人晚餐,更多的是父亲和女儿的,似乎与情侣的关系不大。可能女儿真的是父亲的最后一个情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