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生活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洪丕谟  页数:27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洪丕谟先生精研佛教文化并不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作为居士,他对佛门的生活细节也一样如数家珍。《佛家的生活》(原名《佛教生活风情》)以清简恬淡的笔调。围绕佛门相关的组织沿革、佛事功课、衣食住行、节日礼俗等娓娓道来,笔触所及。细致生动如亲历亲证。尤其在动荡的年代,佛家弟子不为外界纷扰所动,依然固守着平静、安详。如果说佛教生活有一种“风情”。这种。风情”就是或安宁、或动荡的日子带给人的平和从容的心境。它如一首诗、一幅画。余味淡淡,经久不去。

作者简介

洪丕谟(1940-2005),浙江宁波人,被学术界誉为“奇人”、“江南才子”、“上海滩上一枝笔”,曾任华东政法学院文学院文学与法研究所所长、华东政法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会长、香港中医专业学院客座教授。他还是一位勤奋的多产作家,一生创作撰写了百余部、2000万字文史方面的著作。

书籍目录

引言上编 佛教宇宙观、人生观及其他 佛教的宇宙观 佛教的人生观 僧尼资格的取得和平时的修持中编 佛教生活风情和习俗 寺院人事制度和五众弟子 旱课、晚课和佛事 坐禅与参禅 佛教徒的学习生活 佛弟子生活中的护生文明之举 素食和过午不食 僧尼日常生活习俗和礼仪 出家人的经济账 出家人和诗、书、画 情爱,僧尼生活的禁区 医僧的行医生涯 出家人和法律 你知道羯磨和忏悔吗? 佛教徒的临终和丧葬 佛教的节日 在家佛弟子的修持下编 僧尼生活天地 以庙为家的佛寺布局 四大名山、八宗祖庭及其他 庄严肃穆的佛像王国 寺庙陈设和法器 佛典总汇《大藏经》附录一 明畅法师传略附录二 洪丕谟创作年谱

章节摘录

  上编 佛教宇宙观、人生观及其他  佛教的宇宙观  千百年来,佛教在世界各国,尤其在东南亚盛行不衰。在中国国土上,从儒、释、道三教并肩起坐到当今佛教一枝独秀,其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佛教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别具异彩。  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是,它不仅是一种宗教,而且它的教义还是一种哲学。佛教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因果相续的结果。由此佛教哲学又认为,茫茫宇宙“无作者义”,也就是说没有造物主或其他什么神在主宰世间一切。同时,也正是在这种因果思想的支配下,又演化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观点来。  为什么说宇宙万物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因果相续的结果呢?这就牵涉到“诸法由因缘而起”的缘起论了。所谓“因缘”,就是就宇宙间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变化都互相为因,互相为缘。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和现象之间如果一旦失去这种互相为因,互相为缘的联系,整个宇宙就会变得死气沉沉,什么变化运动都没有了。对于缘起的这种解释,《中阿含经》卷四十七下了这样的定义:  此有彼则有,此无则彼无。  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  举个例说,世界上因为有了燃料,就有了火;有了火,就生出了热。假如一旦没了燃料,就没有了火;没有了火,就没有了热。为此,兴建于辽代的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塔砖上刻有《法身舍利偈》一首道: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什么叫“法身”呢?所谓“法身”就是佛的真身。《大乘义章》十八说:“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为显法本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为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原来佛在世时曾说过“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因此佛教徒如要看到佛的法身和真正明了佛法,就非懂得缘起理论不可。因为只有懂得了缘起的理论,才能彻底地懂得佛教的宇宙观,而佛教的这种宇宙观,说明了宇宙万物的一切运动变化,莫不都由缘生而生,缘起而起,也莫不都由缘灭而灭,缘寂而寂。宇宙间真正的造物主是不存在的。  说到“诸行无常”,这也是佛教宇宙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行”,就是流迁变动,永无休止的意思。佛陀认为,宇宙万物一切运动变化,都是此有彼有、此生彼生、此无彼无、此灭彼灭的因果作用,而这些由因果促成的运动变化,又都是彼此相续,刹那生灭,流迁变动,永无穷尽的。  为了阐明“诸行无常”的宇宙哲理,佛教对世界上一切物质的生成消灭,概括成为“成、住、坏、空”四个字。“成”是生成,这是由因缘作用而产生的现象;“住”是生成后的暂时存在,并产生作用的现象;“坏”是说存在着的物质和生命,在经历了一段存在和产生作用阶段后必然导致的变异现象;“空”是从无到有的物质现象,在经历了“住”和“坏”的历程后,复归于本来的无。把物质世界的“成、住、坏、空”引进生命现象中,佛经称之为“生、住、异、灭”,而这种“生、住、异、灭”表现在人生过程中,又大致相当于“生、老、病、死”。任何人生出来都要老,都要病,既老且病,那么死也就难免了。  由此可见,宇宙间的一切存在,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生命的,都没有什么永恒可言,因为就因果相续的教义来说,从大的方面看,物质有“成、住、坏、空”,生命有“生、住、异、灭”;从微的方面看,弹指间就有六十个刹那,其刹那生灭的流迁无常,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说到流迁无常,方立天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这样评价道:“佛教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一种流,一切事物都只在永恒的流动中存在,犹如水流和火焰处于瞬息即变的过程之中一样。这无疑是一种卓越的辩证观念,是佛教在理论上的最有意义的贡献。”  关于“诸行无我”,这里的“我”,不仅可以解释为生命的自我,并且还广泛地解释为具有自我主宰功能的恒常不变的实体。所谓“无我”,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和主宰。既然佛教“无我”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和主宰,那么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的看法,也就很显然地被囊括了进去。  照此说来,佛教的宇宙观不就成了无神论的宇宙观?既然如此,为什么各地的寺院里,还要供奉这么许多大大小小的佛像呢?这主要是因为,出身于古印度刹帝利种姓的佛,虽然一方面反对当时的婆罗门种姓主义的教义学说,另一方面也在宣扬众生平等教义的同时,又有所选择地引进了一些婆罗门教的神祗到佛教中来,以作为一种护法之神。后来佛陀逝世,由于他创立佛教的丰功伟绩和在教徒中的崇高威望,因此自然受到人们的顶礼供养,这样旷日持久,也就被神化了。但是我们应当透过这种表面现象切切实实地看到:根据佛教的原始教义,佛既不是造物主,也不是宇宙的主宰,因此佛不能主宰人间吉凶,不能赐福于人,应属显而易见。只是由于佛陀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说教,才使得后世好大一部分人,把他看成了救世主。其实,佛所教导和交给人们的精华,正是一种自我参悟、自我解放的思想方法。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作为社会的一员,千万不要让遮蔽个人眼目私欲的因,酿出害人害己的果。如果把这原理广为弘扬,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那么非但“自觉觉他”,并且还可以进而“自度度他”而成菩萨。  由“诸法由因缘而起”“诸行无我”生发,佛教宇宙观中还有一种所谓“色空”的说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里的“色”,不少人都对它产生了误解,认为就是“女色”的色,其实大谬不然。在佛教中,“色”是梵文Rupa的意译,解作有形质的、使人感触得到的东西,也就是物质世界的意思。缘起论认为,宇宙间一切有形物质“色”,无不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假象。这种假象,根本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我在主宰着,所以归根到底,离不开一个“空”字。说到空,这里必须说明,佛教中的“空”,既不指物质本身以外的“色”外之空,也不指物体灭没以后的“色”后之空,而是“当体即空”“色即是空”。当年禅宗五祖弘忍选择接班人时,上座神秀曾作偈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当时正在碓房里做着苦力的慧能,听到人家念给他听的这首偈后,也作偈一首,让人写下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由于神秀的偈在无意中肯定了物质世界和心的存在,而慧能一偈,则从根本上否定了物质世界和心的存在,深合“色即是空”“当体即空”的旨趣,所以两偈比较起来,慧能的佛性显然要比神秀高出一筹,所以结果弘忍抛开神秀,选取慧能做了自己的接班人。  在浩瀚的佛教哲学中,对于世界宇宙的认识除“诸法由因缘而起”“诸法无常”“诸行无我”等理论外,还有所谓“三千大千世界”,简称为“大千世界”的说教。古印度传说以须弥山为中心,把同一日月照临下的四大部洲称为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加在一起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加在一起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加在一起称为大千世界。佛经以三千大千世界作为一个佛土。用现代天文学的话解释,三千大千世界相当于宇宙中的一座星云,在这座星云中,千的三次方(10003)是太阳系,相当于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太阳系相当于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汇成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汇成为一个大千世界。《佛说阿弥陀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日极乐。”这就是说,极乐世界和地球相隔有十万亿座星云之遥。从前天文学家曾经有人假定宇宙是有穷尽的,可是这个假定终于被高倍天文望远镜中越来越多的新发现所否定。从此,宇宙广漠无穷,成为佛教和天文学家的共识。  佛教的人生观  佛书《红楼梦》第十八回写元春省亲,贾蔷呈上戏目,并十二个女戏子的花名册子。一会儿后,元春点了《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四出戏。戏文刚演完,一个太监托着一金盘糕点之类进来,问:“谁是龄官?”贾蔷知是赏赐龄官之物,连忙接了,命龄官叩头。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做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做《游园》《惊梦》两出。龄官认为这两出戏不是本角之戏,执意不从,定要做《相约》《相骂》两出。贾蔷拗不过她,只得依她做了。元妃心里高兴说:“不要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额外赏了两匹官绸,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之类。然后撤筵,将到未到之处,又玩了一番。忽见山环佛寺,忙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又题一匾为:“苦海慈航”。又额外加恩于一班幽尼女道。  元春省亲是全书最为热闹繁华的一段文字,文末曹雪芹以“苦海慈航”四字收结,实为寓意深远的画龙点睛之笔,难怪庚辰本脂研斋在边上,批下了这几句话:“寓通部人事,一篇热文却如此冷收。”  脂研斋批语的弦外之音是说,热闹是暂时的,苦海无边却是人生的真谛,所以这里曹雪芹要拈出佛门慈航普渡的宗旨,提醒人们要热处思冷,方才得渡苦海。  原来在“色空”宇宙观指导下,由于“四大皆空”成了佛教人生观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所以脂研斋才在批语中出此冷峻之笔。  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在佛教经籍中,虽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说法,但是对于这暂时由因缘和合而凑集起来的有形的“色”,又离不开地、水、风、火四种元素,也就是“四大种”的结集。“四大种”的秉性是:地性坚硬,水性潮湿,火性温暖,风性流动。如果世界上缺少了这“四大”,那就什么有形物质的“形”都构不成了。比如一个陶罐,陶罐是“色”。它的前身由泥制坯,这泥又不能太干,要有一定的湿性;陶坯制成以后,还要放进窖里烧制,受火锻炼,受风吹拂,然后才能制成陶罐。这里,陶罐的制成,离不开地、水、风、火“四大”,不正道理显然吗?然而这种由“四大”凑成的物质的形,在缘起论和刹那生灭的视角下,却又成了一种当体即空,或暂时存在,终归消亡的假象。由此及彼,岂不“四大皆空”?不仅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由“四大”组成,大至日月星辰,小至日用万物,并且佛教还同时认为,就连我们人的身体,以及其他一切生物,也无不都由“四大”组成。《四十二章经》二十说:“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比如就人身而言,就有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体温,风为呼吸的说法。很显然,佛教教义表现在这里的,实际上是借用“四大”中坚、温、暖、动的四种属性。可是,也正因为佛教认为,由于“四大”的和合积聚,才形成了这身体,所以,如果再从佛教缘起角度分析,这种“四大”的和合积聚,又只不过是暂时的凑合,因为缘散则离,其性非有,本属一个虚假的幻象。因为有着这种认识,故而对于人类的生命现象,就总是在宏观上用“四大皆空”,或“诸法无我”,去否定人身实质的暂时存在了。  佛教的人生观,涉及面广,博大精深,除了“四大皆空”,还有“五蕴皆空”“众生平等”“有漏皆苦”“普度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及“逆来忍受,与世无争”等等。  先说“五蕴皆空”。所谓“蕴”,就是积聚的意思。因为佛教认为,人身并没有一个自我的实体,只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东西临时堆积凑合而成,所以叫做“五蕴”。色蕴是组成身体的物质堆积,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人体的五种感觉器官),以及五根的感觉对象色、声、香、味、触五境;受蕴是人体对物质生活感受所反映出来的一种苦或乐,或者不苦不乐的精神感受;想蕴是外界事物变化在头脑中所起的意象作用,或者说是对事物印象所引起的种种想象;行蕴是指一个人的意志等思维活动,因为这种思维活动足以推动人的行动,所以叫做行蕴;识蕴是识别,区别不同对象,并予以判断、推理的能力。以上色、受、想、行、识“五蕴”,看去虽然有物质,有感知,有感受,有想象,有思维,有行动,有识别等等,其实只不过是一种由因缘暂时凑合所现出的幻象罢了,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众生平等”。在佛教的人生观中,众生不仅指社会上的芸芸众生,并且还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轮回着的六道。佛教认为,只要是有感情、有意识的生物,都是涉入平等的,所以他们都有成佛的可能。为此,佛教主张不杀生,因为对于现世来说,除了人、阿修罗、地狱、饿鬼外,猪、马、牛、羊、鸡、鸭、鱼、鳖等水陆众生是日常生活最易接触到的。比如说,做猪猡的虽因前世作孽,今世坠入畜生道,但它同样具有佛性,也能成佛,因此我们就不能加害于它,把它杀死为我所吃。这就是众生平等的一个具体体现。《酌泉录》说,新安乡有张屠夫,一天到猪圈绑猪宰杀,其中一猪,忽然变成人面,并且很像他死去的父亲。张屠户见此情状,赶快把他妻子叫来。妻子定睛一看,果然是她公公。不久那猪变回原形死了,伤心之中,张屠夫买了棺材殓猪入葬,从此改业非但不再杀猪,并且连猪肉也不再沾口了。故事虽属无稽,可佛教劝人戒杀的良苦用心,于此盎然可见。对于佛教所提倡的众生平等,施之于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至于对畜生的众生平等,那就要一分为二了:一是保护珍稀动物,包括不虐杀可爱的小生命,至今世界各先进国家都已这样做了;二是对那些蚊、蝇、老鼠之类的害人虫,如果一味地因戒杀而不予消灭,那就反而成为一种对人类的残忍了。事实上,佛教徒对那些残害百姓的坏人和自然界的种种害人虫,还是允许开杀戒的,只不过要看具体情况而已。  “有漏皆苦”。“漏”是烦恼的意思。世上众生,因为不懂得因果缘起,无常无我的道理,所以常为一点儿小事患得患失,痛苦不堪。当时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为他的弟子讲了苦、集、灭、道“四谛”。苦谛是说世间三苦、八苦等种种苦,集谛是苦的聚集,灭谛是苦的消灭,道谛是说消灭苦的方法,总的核心是围着“苦”字打转。

编辑推荐

  苦学年来未有涯,青灯黄卷月笼纱。诗文书画兼医学,千载学林一奇葩。  ——赵朴初诗赞洪丕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佛家的生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8条)

 
 

  •   第一次读洪丕谟,惊叹于其人之高产、高品,此书不错,推荐。
  •   佛家生活,平淡真实。人要到了回归本原的时候,最好还是修心养性。
  •   佛家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想知?请看本书。
  •   佛家的生活,不容易
  •   大概翻了一下,只为了解佛家生活
  •   便宜就买了,了解一下佛家生活也不错
  •   如果有佛家的豁达,生活真的可以很简单,幸福
  •   讲的内容很通俗易懂,对于浅易了解佛家生活很有帮助
  •   了解了很多佛家生活知识
  •   一本了解佛家生活的书。
  •   对佛家的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   这本书不错,很客观地描述了佛家的生活。
  •   对佛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儒家让人入世担当,道家教人出世洒脱,佛家让人看穿人生,进入轮回,各有妙用。
  •   作者本身为高僧,对于佛门的事情,写起来如数家珍,很好。
  •   还没全看完,不过佛家的。空的确让我领悟。。舍即是得。。放下。。。。
  •   就看了前几页,对佛家又有了新了解
  •   很有意思的小书 了解佛教的小故事 很有趣
  •   通过此书可以更深入迪了解佛教……
  •   希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启迪
  •   这了一个一般人没有接触的世界。取材大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知现在情形是否依旧?
  •   宗教学习一下,写的一般,宗教只能给人浅浅的智慧
  •   还是很不错的,适合入门者看
  •   书很不错,有空时在断断续续地读。需要慢慢领会。
  •   到手的书的封皮与拍下时候的封皮是不一样的,希望内容是相同的。从书的内容上说,真的不错。推荐一下。
  •   大师的书非常好,大师的人生态度更值得当代人学习!
  •   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   挺精美的一本书
  •   通俗 读着玩
  •   不错,很喜欢,行云流水
  •   有禅缘的朋友可以看看
  •   介绍的很详细,有点心动!
  •   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   作者厚积薄发,内容充实,深入浅出,虽然仅读到一半,就知道该书是难得的好书,奇怪价钱为何如此便宜?
  •   浅显易懂,开头的那篇序我最喜欢!
    价格也好
  •   还成,不是预想中的好,但是这个价格很好!!
  •   …………………………………………………………
  •   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静下心来。
  •   对佛教有兴趣看看不错,对佛家有所了解
  •   关于佛家的生活讲的很详细全面,要了解佛家的知识一定读这本书。
  •   看佛家是如何生活的,不错的
  •   一本了解佛家生活的一本书,但不全面。
  •   价格便宜,内容还可以,了解下佛家。
  •   内容不是很深奥,起码能让普通人对佛家有一定的了解,足够了
  •   强烈推荐!
    如果对于佛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请阅卷深思!
    如果是正信的佛教徒,请一定多看几次!
  •   内容详尽丰富,还不错。可以作为佛教普及读物来看!
  •   主要介绍了寺庙里的生活 信佛的人值得一看
  •   内容还没来得看 包装倒是很简约 应该还可以吧
  •   有点旧,不过价格摆在那,还好了
  •   可作初级了解性读物。
  •   闲时翻翻,修身养性也可
  •   内容计较多。要慢慢看
  •   了解佛学,了解生命。
  •   其实不是我看的,只是买来空闲时看看
  •   不错的一本心灵类书籍,质量蛮好,当当的送货速度也可以。价格也很实惠。
  •   洪老的书一如既往地平实,读他的书仿佛没有时间的间隔
  •   还行,长点知识。
  •   挺简单,不深刻,一般般!
  •   并不能完全理解这本书要表达的思想,可能要花点时间,但是个人认为是一本值得看的书,会改变你的很多看法和观点。
  •   静坐常思己过
  •   比较浅显,作一般性了解
  •   本有有一定的可读性。佛是什么?自在人心吧!
  •   给LP买的,她对这方面感兴趣。
  •   一直很想了解关于佛 现在有一些知道了
  •   比较便宜,可作参考
  •   包装挺好的,但是内容还么有细看,所以内容不好评价。再就是我买的时候在打折,挺实惠的
  •   好好修佛咯....
  •   这本书介绍了佛教的一些制度、修行的内容以及其他佛家知识,写得算很好的
  •   看完了,不知道自己明白了什么,也许是心不太静,无法读懂吧。不过从中也了真的对于佛家弟子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
  •   佛家的生活究竟怎样?读过之后确实知道一些?难道这是真正的佛家的生活?
  •   做活动拿下的,纸张印刷都不错,可以多了解出家人的生活,感觉超值哦!
  •   书写的年代有点早了,所以感觉有代沟了。
  •   没有想象的好,但是比起价格,还算值了
  •   内容比较一般,作为常识性读读还是马马虎虎
  •   了解下佛家
  •   阿拉不错,送货上门呢。
  •   闲来无聊时看的书
  •   对了解佛有一定作用
  •   了解就可以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