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远上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唐荣尧  页数:352  字数:32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大河远上》是一本关于天地沧桑、关于历史美景、关于浩瀚文明的书。你可以读出田野调查者的独立精神,学者的严谨宽广,诗人的浪漫胸怀…
…现在,黄河之水书中来,黄河的涛声和文明从你释卷的那一刻开始,将永远纵横捭阖在你胸中。 《大河远上》由唐荣尧编写。

作者简介

唐荣尧,上师赐名达玛西然。资深媒体人、信奉并体践自由精神的写作者、多家人文地理类刊物主笔。学文出身、新闻谋生,八小时之外置身探研人文史地。先后求学于甘肃省城市学院、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香港公开大学等高等学府。迄今为止出版个人诗集《腾格里之南的幻象》,人文地理专著《山河深处》、《宁夏之书》、《青海之书》、《人文黄河》、《人文内蒙古》等,史学专著《王朝湮灭——为西夏帝国叫魂》、《王族的背影》、《中国回族》、《西夏史》等。目前寓居贺兰山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涛卷影像,万里流程一幅画
一、两岸花事,黄河的彩衣
酥油花,零度以下的“迎春花”
油菜花,青藏屋檐下的“黄金外套”
桃花,盛开在兰州北岸的芬芳
梨花盛开,黄河上游的一袭素衣
马兰花,河套平原上的碎花小袄
300万亩葵花,燃烧在河套的金色激情
牡丹,国花的盛大开放
白玉兰,掀开郑州花事的盖头
菊花香,开封的一幅黄金甲
10万亩芦花,书写黄河入海口的浪漫一
二、岩画,石头上的史诗
靖远岩画群,“石头上的史诗扉页”
中卫岩画,“神马”足迹和岩画“维纳斯”
贺兰山岩画,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阴山脚下,中国岩画宝库
具茨山,黄河岩画大书的封底
三、万里诗意,中国大美画卷代言者
高原谷地群,黄河装潢出的立体画框
壶口瀑布,黄河之水跳起来
四、万里轮回,高原到平原的湿地铺陈
五、移动的河流,“水上长城”的形成
六、沙坡头,沙水邂逅装订出的大美画册
第二章 黄河子语,海、湖、渠、淖、泊、湾
一、海,大河探源的起点到戈壁上的碧波
二、湖,泛起中国海拔最高浪漫爱情的涟漪
三、渠,浇灌黄河流域农业文明成长的通道
四、淖,河套平原上的别样之水
五、泊,大风吹来英雄歌
六、湾,水拐弯的地方写风情
第三章 桥影卧波,晚开的文明之葩
一、桥卧青海,唐蕃古道上的彩虹
二、黄河过兰州,天下黄河第一桥及其“姊妹”
三、千桥横水,宁夏平原的另一种黄河物语
四、冰桥、浮桥,河套平原上的特殊通道
五、大河南北,影响中国军事格局的桥影
六、山东桥事,书写齐鲁水上风情
第四章 津渡,牵领大河两岸的手
一、高原古渡,青藏高原的珠帘
二、陇原之渡,西路军的血染之地
三、河套渡影,康熙铁血西来和昭君柔情北上
四、晋陕峡谷,黄河津渡的密集地
五、大写“L”的拐弯处,古渡里的军音和诗声
六、大河宽渡,中原的出口
七、齐鲁古渡,书写黄河风情的尾声
第五章 古关,黄河战事的眺望者
一、积石关、金城关,青藏屋檐下的门槛
二、胜金关,朔地雄风掠过塞上的天空
三、延水关、永和关,左岸击鼓,右岸升堂
四、白云关, 炼方红》的故乡
五、潼关,目送黄河东流去
六、函谷关,东去的君子,西来的老子
七、铁门关,山东第一座海关
八、云梯关,黄河夺淮入海口
第六章 大河之声,黄河的听觉盛宴
一、河源高歌,蓝天白云下的天籁
二、花儿,河湟谷地的青铜之歌
三、秦腔,黄河上吼出的风情
四、远去的声腔:驼调、爬山曲与风搅雪
五、信天游,黄河水和黄土地揉合出的一首乡音
六、河南梆子,中原之音
七、黄河号子,征服水的声音
八、鼓声鼓韵,黄河发出的震撼之声
九、唢呐、泥哨、大秧歌,民间狂欢的催化剂
第七章 山逼水窄,河出大峡
一、龙羊峡,大河之峡的开卷作
二、李家峡到积石峡,黄河上最美的峡谷群
三、刘家峡,高峡出平湖
四、车木峡,亚洲第一扬程的基点
五、黑山峡,中国的“悬峡”
六、青铜峡,宁夏平原的隐形翅膀
七、晋蒙陕大峡谷,12世纪的“四国演义”
八、三门峡,领跑黄河水库建设
一、洞窟西来,丝路、黄河、长城的三维坐标
二、炳灵寺石窟,十万大佛沉思之地
三、平原佛迹,水边的108塔和流沙下的石空佛窟
四、寺影佛音,河套的心灵栖息地
五、普救寺,蔓延出《西厢记》里的浪漫
六、因水而动,西沃石窟大挪移
七、龙门石窟,佛迹和诗音、书法的艺术宝库
八、巩县石窟,黄河窟群的收笔之作
九、白马寺,大河腹地的第一缕佛音
第九章 文明的请柬,饮马黄河的“陌生人”
一、青藏来风,吐蕃骑影
二、圣典西来,白驼载来撒马尔罕的金桃
三、积石山下,保安刀的锋光和土乡最长的狂欢
四、清真大美,沿河遍布的回商
五、阴山的缺口,匈奴的悲歌与哀叹
七、突厥与回鹘,被黄河挡住脚步的部族
第十章 湮灭的王朝,涛声里的文明之光
一、契丹,大辽铁骑兵临开封
二、女真,从长白山“飞”到黄河岸边的“海东青”
三、鲜卑,佛音沿着大河飘动
四、西夏,贺兰山下的大白高国
五、蒙元,飞过黄河上空的草原之鹰
第十一章 硬度与高度,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水、土、火的妙构,4000年前的“乐舞”和面条
二、水洞沟,两个外国人拉启的中国现代考古大幕
三、鄂尔多斯,匈奴金冠映照下的青铜世界
四、奔走的文字,隐居的诗意
五、中国之铁,黄河的硬度
六、仰韶,史前文化的标地
第十二章 绝版黄河,褪色的文明
一、皮筏,“吹牛皮”吹出来的黄河绝景
二、庙会与集镇,流动的民间狂欢盛宴
三、年画,门板上褪色的记忆
四、河灯渐弱,飘在大河之侧的彩色习俗
五、水车,绝版的风景
六、积聚能量,工业文明催生的共和国长子
后记 圣水难书,万里黄河足下诗

章节摘录

  圣水难书,万里黄河足下诗  一河流水大诗,万里河山佳景知是何处图画?  两岸人文长廊,千年文明灯火尽归此处笔墨!  这是一本礼敬给黄河的书。这幅对联中我带着貌似豪情万丈的感慨写到黄河文明之薪“尽归此处”,其实,大河孕育出的文明,从文字诞生之前的神话传说到甲骨文中模糊不清、语焉不详的零星记载,从司马迁的《史记》到现在的不少学者的研究,岂是人类有限的文字及其表述能记述得清楚的?  在西方,《圣经》的开篇就有“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的说法;在东方,中国人在“上善若水”的说法里,认为世上至善至美的莫过于水了。无论东西方,都把最高的礼赞献给了河流,这种礼赞不仅是指河流哺育了两岸民众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万物,更是滋生了人类进步中的文明。黄河,亚洲文明缔造者中最伟大的河流,就是大川之美中的代表。  我的祖母在不满20岁时,就从家乡对面那个叫五佛的乡村,乘坐一个羊皮筏子,走进梨花深处的发裕堡;我的母亲20岁时,让一筏摆渡到发裕堡,与我父亲结合,便有了我们兄妹几个。因此,我的血脉、我人生的第一口乳汁和黄河有关。  发裕堡,一个端坐在绿树和农田中的滨河村庄,就是我的故乡。如今,仍有一艘铁船往返于发裕堡和五佛乡之间的码头间,连接着故乡和外界,让故乡免于外界喧嚣的侵袭,使故乡拥有一份难得的静怡生活,乡亲们操着浓郁的乡音打发着淡然的日子——贫穷而美丽,故乡成了中国乡村慢生活的样板。  依山面水的故乡出产的小米、玉米、小麦、大米、蔬菜、水果养育了我,门前的黄渠水缓缓流淌了几百年。小时候,每天清晨,看见早起的农妇去渠边挑水、洗菜,一缕缕炊烟便升起在绿树间的一个个院落,米香和菜香弥漫着整个村子;午间或傍晚,农妇们常常去黄渠边洗衣服、拉家常;男人们也会在田间归来后,在渠边的石桥上,拉几句家常,抽两锅旱烟,来自黄河的这一脉水系就这样养育着这个古老而安详的村庄。我的童年、少年就在这样一个乡村里度过,夏天,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在渠里游泳,夜晚在渠边听取蛙声;冬天,一渠剩水结成了冰,消瘦了的黄渠成了我们的滑冰场。我们踩着厚厚的河冰走过黄河,去河对岸的姥姥家、姨娘家、姑姑家走亲戚,拜年。那时的黄河,为两岸村落提供着一幅幅农耕时代的生活画卷。如今,黄河的污染使村子里的人只能去井里挑水,引黄河而来的黄渠水不再能淘米洗菜了,它对村民的贡献仅仅剩下浇灌农田。  黄河,在我幼小的心灵不仅仅是能提供物产的河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古诗句让我领受了诗意黄河,《黄河绝恋》等电影,使我感受着影像黄河之美。  上高中时,第一次乘坐取代羊皮筏子的木船到河对面的景泰县五佛乡,开始了离开家乡的日子。在那个濒临黄河的县城,我不仅享受到了一生中最美的读书时光,而且在一个个周末借着同学的自行车一次次出县城,或逆河而上探寻黄河边的铁桥、岩画,或顺河而下深入到黄河边的村落、古镇。家乡是距离县城最远且信息最闭塞的小村庄,假期里留给同学、朋友的地址是“甘肃省景泰县五佛乡邮电所转河南义和1号信箱”。至今,每每看到当年同学写来的信封上地址字样,心里自是对黄河升起一种别人体会不到的情感。  上大学时,我所就读的学府恰好在黄河边上,无论是周末和诗社的社员去黄河边采风赋诗,还是在桃花深处走进桃花会,无论是沿河百里骑行,还是坐车远足于青藏高原的屋檐下——甘南大草原,我的青春时光何尝不是伴着黄河涛声的?大学毕业后,我还是被分配到黄河边的景泰县工作。  2000年,我又被作为人才引进到黄河边的银川市,开始在这个城市10年之久的工作。期间,对神秘的西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便走上了一条徒步探寻西夏文明之路,而这条路竟然和黄河有着很多交叉,使我得以走进黄河源头的牧区,得以穿行于大河上下,一个个静逸的村庄、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城市、一处处文化遗迹、一道道大河之声,让我对黄河的理解更加深刻。尤其是走进开封——宋朝时亚洲最大的城市和文化中心,自南宋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转到长江流域后,以这座城市为代表的黄河文明便开始被冷落了。  回首我的生命历程,竟然和黄河有着如此深的情缘。我的每个人生阶段都深受着这条大美之河的恩赐。  2008年的秋天,我从援建的三江源地区的那个藏地孤儿院支教归来,在青海西宁和供职于青海人民出版社的马非诗友相见,那时,正是写作《青海之书》的攻坚阶段,谈及黄河时,他问我:“何不写一本从文明角度来审视黄河的书呢?”返回后,认真查阅关于黄河的书,惊了!——曾经在央视看过《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却没有看到一部真正从人文角度去拍摄黄河的纪录片,目前还真没有一本系统地讲述黄河文明的书。  于是,我心怀对黄河的礼敬,心怀一个写作者的举意,开始了我的长河孤旅。  万里黄河孤旅踏行,大河之上,穿越草场、山岳、湿地、平原、高原、峡谷,我观览到的不仅是两岸的美景;大河之远,我更是在历史时光隧道中穿行时,感悟、想象着先民们或牧、或渔、或猎、或耕的场面,领略着黄河文明持久而顽强的生命力;大河之近,我也不可避免地看到了工业污染着黄河的情景,以及黄河文明逐渐被逼到无法转身的境地,看到有些文明幻化为符号,有些文明彻底消失在人们的忽视或忽略中;大河之侧,我清楚,越来越多的文明在后工业化时期、信息化时期面临着死亡的命运,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我信奉独立精神指导下的写作。这本《大河远上》同样如此,是我10多年间持续孤独行走于黄河间的结晶,都是我自费完成的,拒绝了任何意识形态影响或商业赞助。然而,当我在电脑上敲下第一个字时,当我背着帐篷睡袋开始上路时,我体会到了自己的轻狂和无知所带来的惩罚,一部黄河的书写需要的是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民俗等综合知识,在这条浩荡的大河之前,任何张狂都显得轻飘飘的。而经济上的困窘只能让我每考察完一段路途或古迹后,都得停下来,等攒够了钱才能实施下一次的出行。2011年10月中旬,环球人文地理杂志社社长黎合生先生专程赶到银川,给我颁发“中国人文地理写作杰出贡献奖”时,代表杂志社奖励给我1万元奖金,以此来表彰我持续进行的长河孤旅人文探寻,这是我自愿接受的惟一一笔资金,它使我能够在2011年11月、2012年3月、4月三次完成对阴山脚下400多公里黄河的人文之旅。在此,感谢杂志社和黎合生先生。  就像天上没有一颗多余的星星,就像地上没有一株多余的植物一样,黄河里没有一滴多余的水!每一滴水都孕育着一株粮食、一条鱼儿,而这一滴滴的水汇聚起来,就构成了一条文明大河。2011年8月,当我站在黄河入海口回望黄河时,我依稀看到大河之上葱茏万物,看到让祖国引以为豪的文明摇篮。透过那一水飘渺,我孤独地站在海边遥想——当初,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城邦,开启了古巴比伦文明的大门;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创造出了辉煌的古埃及文明;诞生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更是人类文明天幕上璀璨的星座。而黄河呢,真该有这样的一部书,用脚步丈量黄河物理意义上的长度和文明的厚度,生于黄河边、长于黄河边的我,该有这样一门功课!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历史书或地理书,不是旅游指南也不是风俗描写,不是散文游记也不是小说笔法下的故事臆想。而是综合了养育“万物生”的黄河两岸及上空的历史、地理、环境、文化、民族、风俗、生态、文明等的“综合体”,从文明的入口步入,完成的一次人文之旅。当然,更是带着一个修者的恭敬心,探寻黄河边的宗教脉迹,采访那些田野间的农人、艺人、工匠以及都市里的学者;带着一个行者的形色和孤独,随一副行囊干干净净地、不污染环境地行走在山水之侧,谛听黄河的涛声和文明的脉搏;带着一名记者必备的天职,打捞沉入两岸民间的文明;带着一个学者的严谨,沉身于史料和田野考察之间的土壤中,耕织我的黄河文明图景。在这“四者”的综合身份,我的(伏河远上》有着自己的特色。当然,因为篇幅所限,我无法一一展开对黄河文明的素描,比如黄河边的城市文明,比如那些渐行渐远的民俗和绝版的风情,比如大河之侧的名人轶事,等等,这也应和了“写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观点。  曾多次受邀参加《中国国家地理》的写作选题,诸如“宁夏专辑”的策划与统稿、写作,“中国十大新天府”的评选推介,《黄河诗传》的撰稿等,使我和这本权威杂志有了一次次的亲密接触,这次,更是感谢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先生,百忙中为本书写序;感谢本书写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大量前人、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感谢本书图片、版画、油画等艺术品的提供者,他们的作品增添了本书的艺术效果和分量。当然,青海人民出版社参与此书的设计、编辑、勘校人员,他们的辛勤劳动更是我要感谢的,尤其是社长樊原成、副总编辑王绍玉先生、责任编辑李永华和王风莲女士、美术编辑杨敬华先生,感谢他们为敬献给亚洲最伟大的河流这份厚礼时付出的劳动。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谁能知道有这样一个人从源头走来,自费为黄河文明立传呢?甚或说,整个黄河流域,整个中国,谁能知道有这样一个集行者、记者、学者、修者“四者”于一身的人,走在为山河立传的路上,这种工作,他已经默默进行了多年,那顶“中国第一行走记者”桂冠的后面,有着多少汗水和泪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李栓科    描述黄河的诗文颇多,但一直缺乏大手笔下的史诗之作,唐荣尧丈量完万里黄河全程后,用优美的文笔打造出了这部黄河史诗,这是一个优秀的人文地理作者奉呈给黄河与国人的厚礼。  ——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探索·发现》栏目制片人 王新建    唐荣尧先生笔下的这本黄河之书,与以往关于黄河的作品截然不同,大视野下的大思考,大手笔下的大诗意,不仅描绘了一幅多维度、立体化的黄河画卷,更像是一个黄河文明的向导,引领读者走进黄河的内核。  ——新浪执行副总裁、总编辑 陈彤    一本关于天地沧桑、关于历史美景、关于浩瀚文明的书。你可以读出田野调查者的独立精神,学者的严谨宽广,诗人的浪漫胸怀……现在,黄河之水书中来,黄河的涛声和文明从你释卷的那一刻开始,将永远纵横捭阖在你胸中。  ——《环球人文地理》杂志总编辑、著名诗人 李海洲    河有多长,历史就有多长远。河有多宽,历史就有多丰厚。从源头到河口,从公元前三千年至今,唐荣尧用脚丈量着黄河,用笔梳理着黄河。于是黄河的全景,就在这里。  ——《中华遗产》杂志主编 黄秀芳

编辑推荐

  探寻中华五千年文明 、圣水黄河人文素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河远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