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野中的回族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丁克家,马雪峰  页数:265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兄弟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成员,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沐浴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风雨,秉承“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美美与共”、团结进步的文化理想与信念,铸造了各自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个性。当代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又为每一个民族注入了新的时代营养和发展动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谐共进的时代潮流,进一步推动着各个兄弟民族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提升民族品格、强化民族素质,逐步迈向一个精神刚健、思想包容、心灵自由、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时代水准与高尚境界。  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年轻有为、充满活力、勤劳朴实的民族,是一个吃苦耐劳、昂扬向上的民族,也是一个注重今世、向往后世、追求“两世吉庆”的民族。她吸纳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丰厚营养,又承载着世界性的大文化——伊斯兰文化的优良传统。两大古老而伟大的东方文明之河交汇,共同哺育了回族人民,塑造了回族独有的民族气质、个性和文化内涵。回族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回族的民族精神血脉中始终流淌着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共通因子,传承着两大文明中最具文明底色的基质。  作为一个世居中国的少数民族,回族历史地形成了散居中华大地上“大分散、小聚居”的空间居住格局。从浩瀚南海的天涯海角到祖国最北的齐齐哈尔山村,从苍茫天山脚下到水天相接的鼓浪屿渔村,从冰雪皑皑的青藏高原腹地到郁郁葱葱的东海之滨,都有回族人世代居住和生活于此。回族人民历来与汉族等兄弟民族比邻而居,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濡以沫,互通有无。在历史上,回族与各个兄弟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通,与中华民族同兴衰、共荣辱。特别是近代自1840年以来,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无论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久经历史考验与磨炼的回族人民,与无数中华英烈一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甘洒热血,无私无畏,高奏了一曲曲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书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彪炳史册的壮丽篇章。回族人民虽经岁月冲蚀,饱经沧桑,但爱国爱教的精神长存,信仰坚定、刚毅进取、奋发有为、与兄弟民族团结奋斗的风范永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了划时代的全新的发展阶段,回族人民获得了新生。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回族人民当家做主,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回族人民在祖国的怀抱中,政治地位得到提升,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回族杰出儿女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乐于奉献,为祖国的建设,为国家的富强,为民族的振兴,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宝贵而杰出的贡献。  1958年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区域自治地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翻开了回族历史长卷上崭新的一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民族宗教政策的巨大魅力。五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宁夏回汉各族人民,奋发努力,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发展变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繁荣昌盛蒸蒸日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夏社会科学院努力发挥地方优势和民族特色,与兄弟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为创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回族学而不断探索奋斗,在回族学研究方面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奉献了一些叫响宁夏、享誉全国的精品力作,在区内外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回族学研究成为宁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园地和窗口。  在全区上下共同迎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为了提高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水平,充分展现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在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经验,继往开来,特别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回族学研究,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宁夏社会科学院提出了向自治区五十大庆文化献礼工程——《中国回族历史文化》丛书的撰写任务。经过编委会和承担这一任务的全体作者的辛勤工作,该丛书即将与读者见面。  《中国回族历史文化》丛书的作者以宁夏社会科学院从事回族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为主,吸收了区内的学者参加。该丛书主要涉及回族文化、回族艺术、西方学术界对回族的研究、回族教育、回族思想、回族文学、回族商业经济等领域,撰稿者大都是宁夏社会科学院该研究领域的中青年骨干力量,学有专攻,有些领域的研究具有前瞻性、开拓性,是对回族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丰富。当然,囿于主客观条件,写作时间较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望读者批评指正。  回族学是一个多学科、宽领域、多层面的新兴学科,需要我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知难而进,勇于进取,善于创新。当这套丛书面世时,我希望这既是对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学研究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新的起点,今后的路更长,也更艰巨和更富有挑战性。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中,作出更大的努力,迈出更快更好的步伐。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春光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克洪对本丛书的编写出版给予了具体指导,宁夏社会科学院原任院长吴海鹰教授作为本丛书的策划者,在前期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自治区五十大庆办公室、自治区财政厅对本丛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宁夏人民出版社为本丛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心血和努力,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是为序。  二00八年八月八日

内容概要

  《世界视野中的回族》对西方学术界(包括日本)近百年来中国回族穆斯林及其伊斯兰文化的研究,进行了历时性回溯,并结合当代的多学科理论进行了历史性分析。同时,立足我国回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发展,进行积极的回应与评论,对西方学术界在严谨的治学、理论的深度思考与论述中的优长等方面,作出了客观的肯定和评价,同时,将西方学术界对我国社会和民族历史现实进行“想象”、“建构”的一些臆想论断,提出了批评和反思,并对一些有失偏颇的理论提出了挑战。这是我们把握自己、认识他者、促进文化交流的一种尝试和实践,也是我们今后更好地从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努力方向。

书籍目录

序西方学术界有关回族穆斯林的研究:一个简单的回顾他者的眼光:海恩波笔下的贵族穆斯林文化一、关于中国与阿拉伯的交往史研究二、关于中国穆斯林历史与现状的研究三、简评及其他东方主义式的想象与演绎:以斯拉列对中国穆斯林的研究一、生平与著述二、《穆斯林在中国》:一个社会学的框架三、三个阶段的文化演变过程四、相关评论五、批评与反思“熟悉的陌生人”:李普曼有关回族的研究一、李普曼及其著述二、结构与大致内容三、地方史(Local History)研究:作为“边疆”的甘肃四、术语使用的困难五、对“民族范式”和文化冲突论的批评走进田野:杜磊对回族的人类学研究一、杜磊及其回族研究二、四个回族社区三、简单的评论消费:现代化”:玛丽斯·吉莱特有关西安回族的研究一、现代化与消费二、日常生活的民族志三、清真寺与阿拉伯化四、食品与文明五、婚纱的年代六、消费与现代化七、简短的评论回族社区的历史变迁:迈克尔·狄龙对中国回族的研究一、对回族穆斯林社区的初步研究二、对回族穆斯林社区的拓展性研究三、简要评论文明对话中“回儒”细想的价值:村田幸子对回族思想的“研读”一、文明对话的时代需求二、多元文化的传手:“回儒”三、思想的闪光轨迹:村田幸子对“回儒”的解读与阐释四、结语多重视角下的中国穆斯林妇女:水镜君、玛利亚·雅绍克的清真女寺研究一、主题:中国清真女寺二、内容与框架三、简短的评论:多个作者的合作与咄咄逼人的女性主义历史文献学的视野:唐纳德·莱斯利对中国回族穆斯林文献的研究一、西方文献学谱系中的中国伊斯兰文献二、对中国伊斯兰文献的连续性研究与分析三、对回族穆斯林汉文译著中阿拉伯文、波斯文原著的突破性研究四、结语走出“狭隘的想象”边疆政治与龙戴维眼中的潘泰”起义一、被误解的事件二、想象“彩云之南”三、从谴责“汉奸”到“灭回”实践四、“汉奸”观念五、“排回”敌意六、重新审视“潘泰”起义七、危险的二元论八、总结与比较文化认同、知识网络及其社会互动:兹维·本多对晚清回族穆斯林文化史的研究一、中国回族穆斯林的知识背景及其范式转换二、回族穆斯林教育网络与《经学系传谱》三、汉文译著代表人物及其集体贡献四、汉文译著与穆斯林的知识及认同五、行动中的文明对话东邻的关注:日本学术界对回族的研究一、第一阶段:(1910年~1930年)二、第二阶段:中国回族伊斯兰研究的繁荣时期(1930年~1945年)三、第三阶段:日本对中国伊斯兰研究的第三个时期(1945年~1980年)四、第四阶段:近三十年来日本学界的中国伊斯兰研究(1980年至今)五、结语:日本研究中国回族伊斯兰的特点六、日本对中国伊斯兰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回族穆斯林的相关研究文献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汉文译著及其译著家群体,是“儒家式”的穆斯林学者,用汉语思考,用汉语翻译、写作、介绍伊斯兰文化,他们的文化身份和特点在世界文明史上是非常独特的,作为中国穆斯林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群体价值,大有深究的可能性。他们的根源性学养来自伊斯兰文明的底蕴,也来自对儒学(包括儒、释、道等)的深厚理解和积淀,这一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对传统的撰述方式,决定了中国穆斯林汉文译著的知识分子身上,所拥有的双重文化烙印的历史痕迹。他们在探索中国穆斯林所拥有的伊斯兰文化和与中国主流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方面的努力,体现了中国回族穆斯林的生存方式、发展道路和价值追求。他们留下的汉文译著也成为中国回族穆斯林心路历程的历史见证。据现当代国内外学者研究,汉文译著的数量之大,也是非常可观的。根据民国年间的统计,有关汉文译注的文本数量多达320种。  汉文译著的众多文本在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对话中,创立了一套“汉克塔布”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既恰当地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真谛,也很好地适应了中国人的语言思维习惯以及中国文化的叙述特点。

编辑推荐

  作为海外学者眼中的“他者”,中国回族穆斯林始终是“熟悉的陌生人”。对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历史、文化及其日常生活的研究和阐释,也始终是海外学术界历久而弥新的话题。  《世界视野中的回族》主要对西方学术界(包括日本)近百年来的中国回族穆斯林及其伊斯兰文化的研究进行了历时性回溯,并结合当代的多学科理论进行了历史性分析。作者立足中国回族的历史和现实发展,进行积极的回应与评论,并对西方学术界在严谨的治学、理论及深度思考与论述中的优长等方面,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界视野中的回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