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评传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重庆  作者:孔庆东  页数:237  
Tag标签:无  

前言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为什么要选这么一个题目?还是先从一件小事说起。一位同学告诉我,他看了在学校放映的电影《鲁迅》,非常感动。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也很不错,能拍成这样,是很不容易了。在拍摄过程中,编剧和导演曾经征求过我的意见,因此我注意到编剧的一个陈述,强调鲁迅“兼有‘儿子’、‘丈夫’、‘父亲’、‘导师’、‘朋友’等几重身份”,整部电影也是围绕这五方面来展开的,着重从日常生活中来展现鲁迅情感的丰富,同学们看了电影以后,觉得亲切而感人,这说明电影是成功的,它有助于年青一代走近鲁迅。但我可能受到鲁迅的影响,喜欢从另一面来看来想,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今天我们花了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来拍这么一部大型彩色故事片,难道仅仅在于告诉今天的观众:鲁迅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朋友吗?”这其实就内含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问题:历史与现实生活中,我们中国并不缺少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但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呢?这正是我们所要问的:鲁迅对于现代中国,对于我们民族的特殊的,仅仅属于他的,非他莫有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在当下的思想文化界,鲁迅研究界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一种倾向:在将“鲁迅凡俗化”的旗号下,消解或削弱鲁迅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这又显然与消解理想、消解精神的世俗化的时代思潮直接相关。是的,鲁迅和我们一样:他不是神,是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鲁迅又和我们,和大多数中国人不一样:他是一个特别因而稀有的人。因此,我们才需要他。这样说,强调这一点,不是要重新把他奉为神,重新把他看做是“方向”、“主将”、“导师”——这些说法,恰恰掩盖了鲁迅真正特别之处。鲁迅从来就不是任何一个现代思想文化运动的“主将”,无论是20年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还是3O年代的左翼文学、文化运动,他都是既支持、参加,又投以怀疑的眼光。鲁迅从来就不是,也从来没有成为“方向”,他任何时候(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成为“方向”,因为他对任何构成“方向”的主流意识形态,以至“方向”本身,都持怀疑、批判的态度。而且,鲁迅还向一切公理、公意、共见、定论……提出质疑和挑战。——画家陈丹青按胡塞尔的定义:“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个坏公民”,断定“不管哪个朝代”.鲁迅“恐怕都是坏公民”,这是确乎如此的:鲁迅就是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和“坏的公民”。鲁迅也不是导师。从古代到现代,到当代,绝大多数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导师”和“国师”情结,这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鲁迅是提出质疑和挑战的少数人之一。他在著名的《导师》一文里说,知识分子自命导师,那是自欺欺人,他提醒年轻人不要上当。

内容概要

  本评传有赞美,也有质疑和批评。既有单独的“评”和“传”,又做到“评中有传”、“传中有评”,使读者超越那些道听途说的江湖传闻和夸张渲染的小报细节,以欣赏和研究并举的态度去关照金庸的整体生命状态。  本书的口语化和演讲风格,以多少有些矫枉过正的姿态向当今枯燥,乏味的晦涩文风示威。

作者简介

孔庆东,人称“北大醉侠”,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坛主,新浪文化博客首席博主。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曾被评为“北大十佳教师”之首。 十余年来,孔庆东博士先后写出当下中国罕见的酣畅淋漓、嬉笑怒骂的痛快文字,其《47楼207》、《笑书神侠》、《千夫所指》、《空山疯语》、《口号万岁》、《四十不坏》等书一直畅销不衰,为当今影响最大的思想者之一。

书籍目录

壹 骚人阁笔费评章——金庸的意义武林盟主武侠革命小说巨匠贰 金庸的文化渊源——中国武侠小说概貌中国通俗小说概观中国古代武侠小说概况民国旧派武侠小说概况港台新派武侠小说概况叁 鲲鹏展翅逍遥游——金庸的生平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肆 满目琳琅的一生——金庸作品的年轮玲珑剔透中短篇各具情态小长篇气壮山河三部曲鬼斧神工三杰作伍 剑气碧烟横——金庸武侠小说评析金庸写武金庸写侠金庸写情历史和政治人物和景物结构和语言陆 道可道,非常道——金庸的艺术成就博采众长的艺术大师武侠之外——社评与散文金庸的奥秘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刚刚过去的20世纪里,充满了许多激越动荡的现象,在文学上也是大师迭出。仅从通俗文学这个领域来看,我们不看新文学,不看“鲁郭茅巴老曹”;我们看看通俗文学领域,把这一百多年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的时候,可以发现,在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最著名的通俗文学作家是——张恨水。20世纪在中国恰好分为前一半和后一半,因为1949年正好一刀划开。前五十年,最著名的是张恨水;那么,后五十年通俗文学作家谁最著名呢?——非金庸莫属!你提不出第二个人来,说他比金庸更加著名。所以,金庸是完全可以和张恨水并列的。张恨水的巨大影响,今天的青年即使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你今天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余波。许多人都知道张恨水的几部传世之作,比如《春明外史》,比如《金粉世家》,比如《啼笑姻缘》。现在还有很多《啼笑姻缘》迷,有的《啼笑姻缘》迷已经是垂垂老矣,当年都是张恨水的追星族;这说明张恨水已经成为经典。不过张恨水到了当代,到了1949年之后,就基本上不再创作,基本上进入一个闭门休闲的阶段。尽管是这样,喜欢张恨水的人仍然一直延续到现在。前些年,我在北京大学旁边的一个小饭馆里吃饭,和朋友偶然谈到张恨水。结果旁边有一位老人,听到我们谈论张恨水马上过来插话。他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位科学家,他居然就是当年的张恨水迷。他迷到什么程度呢,他可以当场给我们背诵张恨水小说的回目,一回一回背下来,令我惊讶不已。我才知道一个作家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让遥远的一个素不相识的读者,几十年之后还能背诵他的小说的回目,可见其感人之深。那么,从金庸所取得的成就来看呢,可以说他的影响不在张恨水之下。金庸是从五十年代开始成名的,从五十年代到现在,他的创作可以说是长盛不衰。我们现在经常说这种现象是什么“金庸热”,把它等同于其他一些流行文化热,今年流行迷你裙,明年流行迷他裙,以为是这样一种流行文化。不是的,金庸已经热了半个多世纪了,从五十年代就开始长盛不衰。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由简单的报纸上连载的小说,然后有了盗版,再有了正版。没有人推荐,没有官方的支持,没有资本的炒作,完全是靠它自身的魅力一步一步走进文学史、走进大学的课堂。大陆在二十多年前的时候,金庸小说都是摆在地摊上的各种盗版。我读大学时,就在北大附近的海淀镇里的租书摊上,两毛钱一天、四毛钱两天这样地租回来看;租回来之后,大家轮流地、不舍昼夜地阅读;从这样一种状况下发展到今天,今天已经有一些文学史中收入了金庸。比如说,早在90年代的时候就有插图本文学史里专门讲了金庸,我本人参与主编的《通俗文学十五讲》里,金庸作为专门的一讲。一个作家占一讲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张恨水,一个是金庸。我还把金庸的作品选入了《高等语文》的教材。同时,金庸也走入了大学的殿堂。也是在90年代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的冷成金教授就开设了“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这样一门课程。北京大学的严家炎先生,也在北大开设了“金庸小说研究”课。严家炎先生从四个方面来论述金庸热已经成为一种“奇异的阅读现象”。哪四个方面呢?第一个是,持续时间长,持续了将近五十年了,半个世纪。第二个是,覆盖地域广。广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必定有金庸小说,金庸成为全世界华人的一个共通语汇。过去,列宁先生说,走到全世界,无产阶级只要唱起《国际歌》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志。我们可以借用这句话,华人在全世界只要谈起金庸就能找到自己的同志。你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谈论金庸永远能够找到朋友;而且,不仅仅是有华人的地方,还包括没有华人的地方。现在金庸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而且翻译了之后就不是默默无闻。五大洲到处都有金庸的读者,这也是其他作家难以做到的。第三个是,读者的文化跨度很大。有些人认为金庸的小说就是武侠小说,甚至贬低为武打小说、流行文化,所以肯定他的读者是没有文化的:引车卖浆者流、贩夫走卒之辈。不错,文化层次很低的人,可以读金庸;但文化层次一般的、文化层次很高的人,都在读金庸。在金庸的读者中,有学者、有作家(大学者、大作家),有科学家、有院士,你不能说他们没有文化吧;还有普通的工人、农民。我经常在电梯间里看见开电梯的小姐,在那里津津有味地读着金庸的小说;按理说,电梯工不应该在工作时间读书,但我看见她看的是金庸的小说,我觉得很好——我觉得这是属于要求向上的。很多人都读金庸,不分男女老幼,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其他作家身上很难发现,男女老幼都读他的书,找不到!我就从来没有看见过电梯间的小姐在那里读一本鲁迅的《呐喊》或卡夫卡的《城堡》,从来没有发生这种事情。我本人是研究鲁迅的,我在北大开的最受欢迎的课就是鲁迅研究,我很遗憾没有发现劳动人民在读鲁迅的书;劳动人民都知道鲁迅很伟大,但是都不读他的书。第四个是,超越政治思想的分野。金庸的读者群不但是能够跨越文化的,而且是能够跨越政治分野的,不同政治立场的人都可以读金庸。比如说,大陆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像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他们都是金庸的读者,他们都是共产党;在海峡的对面,蒋经国先生也是金庸的读者。共产党和国民党,两个政治立场不一样的党,他们都可以来读金庸。在世界上其他华人地区也一样,华人分布得这么广,政治立场肯定不同,有着千差万别的,但是大家都能在金庸小说里找到共鸣。所以,严家炎先生说,这是一种“奇异的阅读现象”;这个现象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当然,张恨水和金庸是有不少区别的。比如,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张恨水的小说是社会言情体,他以社会言情小说为主;而金庸是专门的武侠小说大师。到了五十年代之后,新派武侠小说在港台迅速崛起,不仅仅是金庸一个人,涌现出很多著名作家。但是,几十年下来,大多数读者和研究者都公认金庸是新派武侠创作的当世第一人。我当年读武侠小说的时候,也是乱七八糟读得非常多(只要租来之后大家都拼命地读)。上百部小说读下来之后,大多数都忘了(可能很多读者朋友都有相似的经历:上中学的时候、上大学的时候读了很多这样的书,读了之后很多都忘了),但是记住的就是那么几个人——什么金庸啊、古龙啊、梁羽生啊——记住的没有几个人。是靠自己的阅读体会、自己的拣选,我们大家合起来,千百万人民的淘汰和拣选,最后仅有他脱颖而出。从来没有老师给我们推荐、哪本教科书告诉我们,没有!是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这件珠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庸是自然产生的“武林盟主”。中国的武侠小说,是源远流长的,从古至今历代都有佳作。到晚清,武侠小说进入了衰落的阶段。后来到了20年代现代武侠小说崛起,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这些作家我们现在把他们叫做“旧派武侠小说”作家。也就是,1949年以前的武侠小说,我们把它叫做“旧派武侠小说”。到了五十年代,像梁羽生、金庸等相继出道,新派武侠小说的浪潮从香港发端,波及到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广大的亚太地区。到了六十年代台湾陆续推出几个大家来,像古龙、卧龙生这些人,把台湾的武侠推到高峰;在新派武侠小说创作高峰的时候,加入这个创作队伍的大概有四百人左右,作品达上万种。所以,金庸的十五种小说,如果仅仅从数量上来说,是可以忽略的;但是,在这上万种作品中,金庸这十五部作品技压群雄,始终保持独执牛耳的地位——好像是武侠小说里讲的带头大哥一样。时间证明,他以炉火纯青的造诣,登上了“武林盟主”的宝座。现在全社会普遍承认了金庸的“武林盟主”地位。在2003年,有两个大型的与金庸有关的活动。一个是,陕西电视台主办的“2003年金庸华山论剑”活动(我也参加了这项盛事,把金庸和华山两个题目做到一起),这是陕西省文化界多年没有的、空前的一个盛举,其重视程度、举办的规模,超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动用的人力物力是非常巨大的。随后,又在金庸的家乡——浙江嘉兴举办了一场“南湖论剑”。这不是电视台的媒体活动,而是一场学术活动——“金庸小说第四届国际研讨会”。这个研讨会,以前在美国、在台湾,2000年在北京大学,都举办过。发展到今天,金庸小说已经被学术界从武侠小说的园林中,单独剥离出来,超越武侠的语境,独树一帜。金庸在群雄逐鹿的武侠创作中,作品并不多。从1955年下海,到1972年封笔,连长带短一共才有十五部作品——十七年写了十五部作品,这是很慢的,平均一年不到一部,但是他每一部都出手不凡,每一部都别开生面,每一部都给人留下难忘的、深刻的印象。他吸收了旧派武侠的经验,塑造了数以百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发明了很多绝妙的纸上武功。金庸以他一个人的功力,就让武侠小说进入了千家万户普通的生活。一个小说家、一个文学家,你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是你的人物、你的语言进入日常生活、进入日常语言。《红楼梦》、《水浒传》为什么成功,它进入我们日常生活了:我们可以说这个女同学长得像林黛玉,那个男老板长得像李逵,它和我们的生活不可分了。当代作家,有几个人做到这种程度呢?金庸是其中之一。有许多人,他没有读过金庸,但他知道什么是“论剑”。你说陕西电视台举办一个活动叫“华山论剑”,没有人会误解成一群人到华山上去打架——没有人会有这种误解,都知道“论剑”是什么意思。像“论剑”,像“过招”、像“高手”,这些词都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了。还有金庸笔下的人物,像郭靖、黄蓉、岳不群,我们都可以利用这些人名给别人起外号的。所以说,金庸为武侠小说赢得了空前的、巨大的荣耀,以至于金庸就代表了武侠小说,以至于很多其他人写的武侠小说,经常假冒金庸的名字。市场上假冒金庸的小说很多,比如说有的作品弄虚作假,偷偷印上一个字号很小的作者的名字“全庸”,你不小心就会看成是“金庸”,这是作假的常用的办法。所以说,凭着金庸的卓越“武功”——我们起码可以说他是中国武侠史上一个最伟大的作家;我们现在不敢说他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但最起码在武侠小说这个领域里是空前的,是不是绝后,则还有待于观察。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写武侠小说实际是写人性。人类历史中,很多东西都会变,政治、经济都会变,但是人性、爱情这些东西长时间不会变。  ——金庸金庸的意义 孔庆东 为金庸写评传,很难。 宋人卢梅坡《雪梅》诗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 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云:“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目前已经出版的金庸传记有若干种,但是均未得到金庸本人和读者以及学术 界的一致认可。我认为,在传主健在之时就进行盖棺论定的传记写作,是很难成功的。所以本人经过与金庸先生商量后,决定写一部我行我素的“评传”。 本评传不完全按照金庸的生平时序来写,而是连生平带作品,分为若干主题进行评头品足。也就是说,“传”只是背景,“评”才是筋骨。这种评头品足颇有一点“亵渎尊者”的意思,其实是为了更便于临场发挥,不拘泥于一般的考核生平事迹的流水帐式的传统写法。篇幅上不打算过长,为的是部头适中,方便金迷。本书材料均取自其他传记和报刊、网络资料,其中肯定有真有假,也无法一一向金庸先生本人核实。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分析判断,让材料说出本来的声音。本评传也参酌使用了笔者本人的研究文章,其中有赞美,也有质疑和批评。作品也是结合金庸的生平来进行评价,这样,既有单独的“评”和“传”,又做到“评中有传”、“传中有评”。互文见义,彼此呼应。意图是使读者超越那些道听途说的江湖传闻和夸张渲染的小报细节,以赏析和研究并举的态度去观照金庸的整体生命状态,所以本评传也可以看成是一部比较全面的金庸研究论著。 本人在写作肌理上主要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方法和观点,这种写作观点今天已经较少被采用,但本人不惮保守,觉得还是这样写比较稳妥。在语言风格上,本人喜欢口语化和演讲体,以多少有些矫枉过正的姿态来向当今枯燥无味晦涩死寂的瘪三文风示一示威。所引用的材料,尽量融化在正文里,避免那种为了炫耀文风扎实而满页都是注释的牲口拉稀式的文体。 在本章中,我们高举高打,首先来论述一下金庸的意义,下面就结合一些我曾经发表的文字来即兴发挥。 金庸的意义,我打算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武林盟主;第二个,武侠革命;第三个,小说巨匠。

编辑推荐

《金庸评传》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严家炎称赞他是,以精英文化改造通俗文化的全能冠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金庸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因为是过去就看过的书,一开始就很喜欢。孔庆东一贯的口语化的文风,将武侠小说的发展流程细细梳理,结合金庸先生的生平对其作品进行分析,重点在一个评字上,这些都很有看点~~书的质量还不错,就是封面比较容易招脏~~~
  •   孔大侠和金宗师在某种精神气质上很相通.精英人士的平民化风格,不喜欢卖弄自己,也不喜欢看别人作秀的卖弄. 都说事物是螺旋式上升,重回到起点的起点,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喜欢金庸的小说,伴随我们的青春岁月,伴随我们的成长. 喜欢孔大侠的亦庄亦邪,觉得生活很有趣,灵感就在你最熟悉的事物当中.
  •   本书的印刷、装祯都还不错。孔庆东的书值得一看!
  •   感觉不如百家讲坛听的过瘾,,,对武侠书评价多在文字修养上面。。。层次较高。。。
  •   对金庸先生生平介绍的书不计其数,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本书优点在于“评”字上。把金庸先生的一生和他的作品结合起来谈颇有深度。
  •   不喜欢孔醉虾,不过这书写的还真不错。
  •   作者很严谨地评说金庸在现代通俗小说中的地位,依据可信,资料翔实,点评恰当。但是不联系作品内容讲解显得有些死板,也就是专业性强了一点。如像点评金庸小说中爱情描述那样,会很生动,也会更加吸引读者。毕竟一般读者不可能拔到如此高的角度来理解作品。喜欢作者风格的读者可以购买。
  •   可以看看,没有必要收藏。只是现在的书价很贵呀!
  •   很喜欢这部书自由自在、不羁的评论,读起来真的觉得作者表现的很像金庸小说里所向往的不羁的性格,是以金庸真正的读者迷性格评金庸,写自己观点,但又不缺乏客观的评价,以客观带动主观,比如文革时期金庸突然写出了笑傲江湖,他为什么而写,为什么会受到广大群众读者的喜爱,作者就当时的社会形势分析了自己觉得金庸小说受欢迎的理由,有理有据。很好,值得推荐一看。。。
  •   从小就喜欢看小说,尤其是喜欢看男猪脚英雄气概的小说,孔庆东以一种读者的心态看待金庸的小说的,这本书很好看!值得推荐
  •   在亚马逊购书还挺满意的,整体服务不错!
  •   老孔给金先生的评传还不错。
  •   老孔文字像大师,可是还不是大师。怎么都能凑出优点来,本来很期盼看到评价《侠客行》,老孔会说什么,可是满篇的褒扬真心觉得不靠谱。
  •   文章比较中肯,书质不错
  •   整体来说,还是不错。评价很公正
  •   喜欢金庸及他的作品,不妨买这本书看看
  •   印刷质量一般 内容一般不过如此而已 呵呵
  •   这本书花了很大的篇幅用以介绍武侠小说的起源,发展,以及辉煌,金庸部分讲的倒不是很多,对于金庸著作中的人物也没有进行很多的分析,此书与其说是金庸评传不如说是武侠小说评传,本书不仅仅局限于金庸这一位武侠小说巨匠,还包含了很多为武侠小说成就奠定基石的作者。
  •   金庸书与人,庆东评和传。
  •   孔和尚的作品
  •   非常非常吸引人
  •   好一本书评!!!
  •   北大才子的文章很不错
  •   孔庆东的讲说 不错
  •   孔庆东老师评金庸
  •   包装很好,速度很快,价格给力,比某当强
  •     以我粗鄙浅薄的见识,私以为一般情况下,我们要评论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这个人的基本情况,也即是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教育经历、家庭情况等等。按孔庆东(以下简称老孔)的说法,金庸这个人比较注重隐私,互联网上能搜罗到的信息有限。若不是凭着私交,老孔估计也很难知道金大侠属鼠且是白羊座吧,吼吼。其次,要了解所评之人都做过什么以及为什么做这些事。大家都知道金庸是个武侠小说家,但老孔呢,不止写金庸是个武侠小说家,还是武林盟主(在众武侠小说家中鹤立鸡群),亦掀起了武侠革命(继往开来,使武侠小说不仅具有通俗性,还兼备文学性和思想性)。在金庸其人这个章节中,老孔交待了金庸的性格、文学启蒙以及写武侠小说的缘起(他和梁羽生一样,是被老板逼的啊!),同时亦有说明金庸曾经梦想当个外交家,也就有了之后的参与香港基本法撰写一事了(金大侠还是个国际法专家!)。至于创立《明报》,则彰显了白羊座敢想敢做的性格特质(此为鄙人臆测,吼吼)。再次,要看所论之人做过的事带来了哪些影响。老孔毫不掩饰对金庸的热爱,用莎士比亚死后几百年的读者数(百万级)与“亿”万金庸迷做对比,哈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老孔举出了国内外金庸研究的几次重大活动。当然,金庸被人们广泛熟知,是由于他的15部武侠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越女剑》,老孔对这15部作品进行了一一解读。在这15部作品中,个人最喜欢的是《天龙八部》,其次是《笑傲江湖》和《雪山飞狐》(由于没全部读过或了解过,所以暂时是这个排名)。读完老孔对这三部作品的解读,感觉甚妙,有种拨开迷雾得见真经的畅快感。至于解读与否符合作者初衷,老孔向金庸求证过,其中有些部分是连金庸自己也没意识到的,比如《鹿鼎记》。篡改禅宗和尚的话说:“曾见老孔注金庸,识者云:却是金庸注老孔。“吼吼。
       看到一篇豆友的书评“没见过这么写评传的”。是的,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我也没见过这么写评传的,但我的看法与这位豆友有不同。他在书评中指出,老孔写金庸评传的随意性太多,逻辑混乱等等,我则认为这符合老孔的风格。从语言风格来讲,老孔的文字亦庄亦谐,洒脱豪迈;从情感上将,老孔作为金庸迷,想要客观恐怕不易吧!我倒觉得正因为如此,才能注解出一个有性情的金庸,也使读者读来血脉膨胀,深深投入(读书之乐有不同,各取所需好了);从学术研究上,老孔严谨引用前人研究观点,并进行了相关整合,在武侠小说流派研究这一版块可以得见;从逻辑上讲,本书的开端是完全是讲故事的逻辑,很好很强大,只是后来的逻辑鄙人也觉得有点问题,但不是硬伤。行文一开始,老孔便亮出三把利剑:金庸是武林盟主,武侠革命者,小说巨匠。刷刷刷,三把利剑瞬时亮瞎读者双眼,不禁使人心想:哟,这人有这么牛吗?那各位看官可以慢慢往下看了。接着写金庸的文化渊源,顺道做了一下中国武侠小说的研究综述。再然后按照一般的思路应该是直接写金庸的作品评析了,可老孔插进了金庸其人一章,鄙人也感觉不如将金庸其人一章作为本书最后一章,在了解了金庸生平所做之事所获之成就之后,再还原给读者一个有血有肉的金庸会更好。
       读完本书,认识了两个有趣的人,不亦快哉!哈哈。
      
      
  •     跟我理解的完全相反,毁了毁了毁了毁了毁了毁了,居然说他是爱情上的太监,,,,,,,,,,,,,,,,,,,,,,,,,,,,,,,,,,,,,,,,,,,,,,,,,,,,,,,,,,,,,,,,,,,,,,,,,,,,,,,,,,,,,,,,,,,,,,,,,,,,,,,,,,,,,,,,,,,,,,,,,,,,,,,,,,,,,,,,,,,,,,,,,,,,,,,,,,,,,,
  •     从来没有对孔老师不敬,因为北大的头衔足已光彩熠熠。从来也没有想过对金庸大师不尊,因为我们一帮朋友聚会说喜欢的人物的时候,我还曾提名过“金庸”。不过,翻完《金庸评传》,真的不觉得这是本好书。
      
      有几次去书店的时候,都想买,可精选之后又放回去了,碰巧今天德芙买回来很多书,一眼就看到这本,我想这本书好就好在找到一个好题材,取了一个好名字——“金庸评传”,一个充满诱惑性的名字。就像李敖经常用些爆破性的标题,如“你不知道的XXXX”,很抓眼球。
      
      不过看完这本书,觉得有些个人的观点:
      
      第一,这本书不能叫《金庸评传》,只能叫金庸现象论丛或者叫金庸品谈等等类似的,唯独不能叫评传,名不副实啊。
      
      第二,客观的观点比较少,看看这句话就知道了,“2002年,中国天文台命名了一颗小行星:金庸星,这在中国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鲁迅多么伟大,都没有一颗星星命名为“鲁迅星”,但是却有一颗星被命名为“金庸星”……一个作家的名字用来命名一颗星,这是流芳百世的事情”,能不做这样的对比么,太。。。。了,一方面自己在反对小说血统论,一方面自己说这样的话。
      
      第三,随意性的东西太多,比如,讲金庸不仅仅是一个武侠小说家的时候,引用金庸第一个博士生的观点。有点附会了。
      
      第四,这种随意性的地方还表现在结构上,结构很不清晰,谈语言吧,“武林盟主”单元在谈,“小说巨匠”也在谈,介绍金庸吧,到65页才介绍他的名字,太靠后了。
      
      第四,没有依据,随意性大的又一表现。比如武林盟主,介绍就几句话,武林是哪里的武林?盟主又如何评判?以德服人还是以势服人,以剑为宗,还是以气为宗?什么是武,什么是侠,统统没有。还有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这样评述不够客观,有点散漫写法。谈作品的时候,又说是作品的年轮,有些奇怪,标题又是满目琳琅的一生,太奇怪了!
      
      第五,通篇的问题还有很多,一个评传,写成了教条的说教。
      
      我在大学里最佩服的老师是把最枯燥的东西讲的最生动和印象深刻,可这本书,却让我觉得把原本最生动的讲成最模糊的了。听说孔老师外号醉侠,各位大侠大师,醉的时候适合挑灯看剑,醉的时候就别写书了,让我们了解最真实的行文逻辑,让我们了解你笔下最真实的人物。
      
      
  •      以前对金庸的了解只是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只觉是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也没有看过原小说。但仅是这样也觉得金庸了不起。无意间去迋书店看到这本书,开始的看看到买回家再看,都只能是了解一点,金庸小说另一层含义,小说的另一种精神面藐。
       也仅仅是只知道小说中的爱情、政治、逍遥精神~~~~~~太多以前的不知道,现在才明白的一点而已。
      
  •   我觉得有一本书还不错,戈革先生的《挑灯看剑话金庸》,我是偶然在图书馆发现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