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

出版时间:2005-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亚历山大・沃  页数:136  字数:95000  译者:朱秋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作为面向大众读者介绍欣赏传统音乐的最佳途径之一,本书按历史脉络由古至今对西方音乐的发展进行了梳理。贯穿全书的言简意赅的讲述与深入浅出的分析,精确的语言与风趣的文风,为读者提供了广阔和多样的音乐视角与思维方式,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沃,生于1963年。作家、出版商、漫画家、插图画家。曾任《星期日邮报》歌剧评论主笔。著有若干者乐书籍,包括已成为畅销书的《古典音乐——一种新的聆听方法》。曾为获奖音乐剧《一路顺风!》作曲。
朱秋华,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任教于北京大学

书籍目录

CD曲目引言第一章 何为音乐第二章 音乐的要素第三章 一种新的聆听方法第四章 通过七部关键作品透视音乐世界  管弦乐队/浪漫派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声乐/文艺复兴     塔利斯的《圣歌集》  协奏曲/马洛克     维瓦尔第的《四季》                     ——“冬”第一乐章  歌剧/古典乐派     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                     ——觊理比诺的咏叹调“我心神不定,坐卧不安”  钢琴独奏/古典乐派 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末乐章“四旋曲”  室内乐/古典乐派   舒伯特的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                     ——第四乐章“四旋曲”  管弦乐队/印象派   德彪西的《大海》                     ——第二乐章:“海浪嬉戏”第五章 进入未知领域:聆听初次接触的作品第六章 音乐之旅:进一步欣赏  旅行之一:俄罗斯的民族主义  旅行之二:教堂音乐  旅行之三:巴洛克的鼎盛时期  旅行之四:意大利歌剧  旅行之五:钢琴独奏  旅行之六:维也纳室内乐  旅行之七:印象主义第七章 四十位大作曲家欣赏指南音乐术语表CD曲目来源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古典音乐和我们存在同一时空,或许彼此可以成为知音;它又为人类创生出别一世界,引领我们进入幸福喜乐的天堂。这本书是古典音乐初识者、爱好者的轻松的几导,相信它能提供给您一个徜徉古典音乐世界的好机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典音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9条)

 
 

  •   古典音乐心向往之,但是以前所收的古典音乐介绍的书籍偏于专业化,术语较多。这本书的作者真正做到了俯下身来教人。对经典作品的逐段解读非常到位,可以边听作品边看书上的解说。
  •   不同其他古典音乐介绍的书籍,内容新颖,喜欢
  •   非常喜欢——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书还没有来得及读,对了解古典音乐有帮助!
  •   铜版纸全彩印刷,图文并茂,版式设计美观,印刷精致,随书附有一张8厘米mp3碟子,是一本了解欧美古典音乐的好书。
  •   将古典音乐讲得浅显易懂,还配有插图,是一本入门级的好书
  •   很适合没有乐理知识的古典音乐入门者,图解分析一目了然~
  •   附送一张小CD,是音乐的判断,书本中对乐曲的解说方法很形象
  •   用心灵回归,用音乐畅想,用耳朵聆听
  •   书的质量很好,全彩图,画面很清晰,我觉得很适合入门级的音乐爱好者~买来作为收藏的~ 光盘是很小的一张,如果要听整首曲子还是需要从网上下载 或是购买原版音乐~
  •   虽然还没开始读,感觉还不错,希望能够更好的欣赏音乐
  •   相当别致的一本书,与手头上的欣赏音乐的书不同,很容易读进去。
  •   很好,对音乐专业的人来说值得一看
  •   帮助自己认识乐器,正真赏析音乐,很好,推荐
  •   品质很好的书,增长了不少的音乐知识。
  •   很有用,对古典乐有了全面的认识
  •   彩页光滑皮的,还有一张小版CD。
  •   之前在学校图书馆借的,看过但是没有cd,就买了本新的,没事多翻几遍
  •   书蛮好的,就是CD每首曲目太短了。
  •   好 呵呵好 呵呵好 呵呵好 呵呵好 呵呵好 呵呵
  •   帮人代买,内容未知,不过包装很好。
  •   非常好的一本书,以前买过一本,找不到了。又买一本,继续学习。
  •   很棒的书,就是书角被折了-_-
  •   以巴洛克为代表的系列作品经久不衰,是陶怡情操的好书。
  •   书的质量不错。给少年们看看可以的。
  •   很不错!!! 发货也快!! 书印刷的很不错!!
  •   中文配音,有点遗憾!但很便宜
  •   内容挺丰富,书质量不错
  •   书是不错,可以扫盲,宝宝在学钢琴,想补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做父母的先行。给自己多充点电
  •   纸质没话说,内容不多,主要以图片为主了,性价比一般吧
  •   经典,实用,工具书样的效果。
  •   写了很多与众不同的东西,可以让人受到不同的震撼。
  •   给的cd很小的一张,解释了一些欣赏古典音乐的方法,但深奥,不是专业人士不懂。
  •   认真聆听,你会很舒服,没有杂念,这是音乐的力量。
  •   质感很好,能学到很多音乐的知识
  •   音乐不错,描写的也好
  •   铜版纸印刷,所以质量较好。内容深入浅出适合初学者。赠送的CD似乎没啥用处,音质也一般。
  •   但是附赠的光盘真小气,都是节选,每段只有几秒钟。印刷质量好,还有一些图片。不过,书的内容并不全面。
  •   内容倒是不错,但是CD实在不怎么样,读不出来
  •   内容不错,还附上了光盘,只是曲目都只是节选,如果是完整曲目就好了
  •   书看起来不错。不过小孩目前看好像早了点儿。
  •   还没有细看,不过质量不错
  •   欣赏的是古典音乐要懂乐理知识
  •   书的内容还没认真看,但纸张很好,全彩的,应该是正版。想说一下他说的送的cd,真心是很失望,每个曲子只有三十秒,真心有点水啊。
  •   这一次一起买的书都有点失败 ,虽然知道不是专业或精品书籍,但太科普了....当当外围书籍吧。
  •   内容还可以,插画占篇幅比较大
  •     很多西方古典音乐最早是来自于为宗教及其庆典而写的。西方音乐史的第一课就:西方音乐起源是希腊宗教。就象美术一样,追溯西方一切文化艺术的来源,都脱离不开宗教的,
      艺术价值最高的画作也往往出现在教堂的壁画中。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编写的古典音乐巨作来源于宗教,能流芳百世是因为作品表达了对神的敬仰和赞美。有专家提到:"西方古典音乐就是从宗教中发展出来的,从(对神)的咏诵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许多音乐家本身为教堂写音乐,一直从公元四百多年延续到现在,宗教音乐一直是很重要的题材。"
      历史上很多流芳万世的西方音乐大师,其实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巴赫本人是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人们真正认识巴赫是在巴赫死后一百多年,才承认了他‘音乐之父'的地位。只要这些古典音乐巨作是经典的、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人类会给他应有的地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会被人类持久地学习并继承下来。
      流行音乐在商业社会里,无论市场销售的情况如何比重更大,但流行音乐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人们对经典音乐的认识。古典音乐作为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流芳百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因为古典音乐对维持社会的道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宗教是维持人道德很重要的层面、因素,实际更早的时代在古希腊时代,人们把音乐作为陶冶情操、提升道德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到了宗教音乐发展出来后,一方面提供给人娛乐,一方面让人有更好的精神陶治。
      古典的音乐起源,包括所有的古典艺术,无论是东西方,都是为了崇尚神、和歌颂神而产生的。最早期的艺术作品,不管是音乐还是绘画都是以颂神为主题,是神性的艺术呈现。西方最早的音乐是在教堂里,是用来歌颂上帝的。古典音乐能从心里面影响人。最早期的音乐家都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同时他们都崇拜上帝,他们的演奏和写作基本是以教堂里的音乐为主,尤其在西方社会,教堂是他们生活和作曲的来源。
      现代社会的道德在下滑,自我膨胀很厉害,人所追求的是物质主义,所以整个的艺术文化都容易跟随社会的潮流,从以前的传统的古典音乐,变成现代的刺激人感官的音乐。很多人接触这些感官刺激音乐久了,到后来就转到那些令人长久喜爱、专注和陶醉,令他们心旷神怡的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也许令现代一些人听了觉得很刺激,但对人并没有好处。古典音乐的特点是很和谐、很平稳、很有序,所表现的是充满热爱生命、热爱万物,及表现光明。而音乐和人的行为是会互相影响的,这些纯正的古典音乐对人的生命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所以学习和传播这些古典音乐,其实就是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对整个社会,对人类都有很好、很积极的作用。正统的古典音乐对人的身心、精神都是有益处,例如现在有很多研究发现,听莫札特的音乐作品,能给使人的心情平静,对身体有益处,能带来喜悦。
      古典音乐能归正人的行为,有益身心。古典音乐蕴藏了一种平衡、和谐、规范的正统的人类价值观念,能令人心旷神怡,它对人的影响,有的已经被科学所解释,也有的也不需要科学解释,人就能感受到。
  •     我确定、一定、肯定从未通过任何渠道了解过这本书,哪怕只有一点点。    因为我要找的不是它,而是另一本我记不清书名的书。    确切的说是一本介绍古典音乐的教材,应该是耶鲁大学出的,但不知道是不是专用    当然也不是说这本书不好,我想音乐这东西应该是相通的。    但不论看完哪本书,你都不可能成为音乐家,但做为一种修养,我想,你具备了。    我更希望的是,看完这样类型的书的人会有一种深刻的认知;    音乐应该是没有种族、没有歧视、没有偏见的;    有的只是美的享受、包容与传承。
  •     如何来听音乐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我曾经看过不同背景的人写的乐迷笔记。初次接触,很多人不约而同地在音乐面前表现出了必要的礼貌,像是在一位很有向往要去认识的大人物面前,微微低着头,含蓄地介绍自己,再慢慢展开一个话题,心怀敬意地交谈下去……这样郑重的态度固然很好,却不是普适的,没有广泛推荐的必要。
        
      回到我的中学时代,那会儿和同学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我引用了美国作曲家科普兰的一篇小品文里的观点,他把倾听音乐的全过程分成几个组成部分,即:美感、表达、纯音乐三个阶段,三者相互承继也相互渗透,这是篇不错的文章,大家不妨找来读一读。
        
      其实很多人在走近音乐的时候都希望有类似的阅读材料来辅助他们的聆听,于是就从书店里把各式各样的音乐鉴赏书籍搬回家。那么,这些书都读完就算懂音乐了吗?究竟是“听”音乐,还是“读”音乐呢?
        
      我的建议是,买一两本鉴赏书,作为聆听的参考,能够不那么盲目地选择自己想要尝试听的唱片,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要记住,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在音乐声中感到从容和自在,才是正确的路子。至于那些术语,具体类别的归属以及音乐发展史,都不必急于求成地去了解。更不要迷信别人的说法,要相信自己的耳朵。
        
      关于古典音乐,还有这样的一些误区,用英文讲就是stereotypes(习惯性思维),人们总会觉得贝多芬比较严肃,莫扎特比较活泼,肖邦比较柔情,正如画像上的表情一样,但如果多听一些他们的作品,比如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莫扎特最后三部交响乐,以及肖邦的某些叙事曲,估计就会换成别的形容词而绝不再仅仅给他们贴上“严肃”、“活泼”、“柔情”的标签。的确,我不赞成用贴标签的方式来欣赏音乐,虽然说按照音乐史不同时期的发展必然要为音乐家们下一些定义,但不能就被这些定义局限住了聆听的氛围。要有更广泛的音乐观。另外,那么多的名字、现象、符号,不需要强迫自己全部都记住,也不必苛求自己对一切了如指掌,尤其不应硬性区分:哪些音乐家是大牌,哪些是无名小卒;哪些唱片版本非买不可,哪些版本丝毫不值得一听……聆听的目的,是要从别人的创作、演绎中领会一种精神,继而寻求自己心里面给与的呼应,来丰富自己的经历,完成内心情感的倾诉,并加深对美的理解。我的这一观点,其实是希望大多数像我一样,不以音乐作为专业,单纯从聆听中获得享受的朋友们来借鉴。用这个观点来看,聆听范围就不应限定成古典音乐、严肃音乐,其它类型、风格的作品最好都接触一下,然后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逐渐扩大开去。
        
      因为今后要推荐的音乐是按照年龄段来划分的,再次强调,这样的划分仅仅是提供一种参考,一种个人观点中能够激发不同年龄段之兴趣的可能,并不绝对。每个人对音乐的体验与经历都不会是重合的,有可能我十二岁听到的李斯特,你九岁就已经听到了,也有可能我二十一岁才听到,但结合了自己成长的阅历与体会,有了更深层的感知,这些都是合理存在的状况,说得学术气一些,是既有历时性,又有共时性,长期以往,形成自己的一整套聆听体验。当然,出现在别的年龄段的推荐也不妨找来听听,划分只是形式,聆听的意义远远大于形式。暂且默认,0~6岁是启蒙和引导阶段,7~12岁这一阶段进一步引导力求加深对音乐的理解,13~18是自主聆听、广泛参考的最终阶段。
        
      那我还想提醒个别父母师长,在培养小孩子听音乐的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我个人以为,如果不是出于练习某种乐器的目的,而能以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年龄自如谈论马勒、勋伯格,那应该是一件太过早熟的事情,这样的早熟值得钦佩却不必刻意效仿,正如方才提到的历时与共时的道理,且由各自的体验来发展出自己独立的聆听品味与习惯,岂不是更好?何况硬要把流淌着的音乐强行灌输,其结果必然会是抵触与反抗,要么就是默默地背负,无论前者或是后者都是令人遗憾的。一旦不快乐,童年的跨度即顺势减半,替孩子们想想看,多不值。既然人生很漫长,那就把音乐的陪伴相应计划得久一些,不要主观地急功近利,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慢慢走,欣赏啊~
        
      让我们就从这套Naxos出版的《Mozart Effect莫扎特效应》开始这段音乐旅程。
        
      (此文系陈老师布置的任务中的引文,由于写作的内容参考了这本书,就索性收录在这里了)
      (文中的推荐豆列就是这个:http://www.douban.com/doulist/135404/)
  •   LZ说的应该是《聆听音乐 Listening to Music》,现在已经第六版了。
    耶鲁公开课也有相应的课程视频。
  •   "聆听的目的,是要从别人的创作、演绎中领会一种精神,继而寻求自己心里面给与的呼应,来丰富自己的经历,完成内心情感的倾诉,并加深对美的理解。我的这一观点,其实是希望大多数像我一样,不以音乐作为专业,单纯从聆听中获得享受的朋友们来借鉴。"
    我有時聽音樂,會想像一個舞者,隨著樂聲來跳舞,
    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音樂好像也是參預得越多,得到的越多。
    不聽的人當然什麼也感受不到,可聽音樂的人沒有隨音樂跳舞的人感受得多,跳舞的人又沒有演奏的人感受得多,可說到底,可能誰也及不上作曲的人。
  •   我也来仰慕下,寻找胎教音乐居然找到这来了,荣幸荣幸,嘿嘿。
  •   不客气~
  •   不错的书.打算买本
  •   cooool
  •   0到18岁尽量少接触古典音乐 至少在国内如此 女孩子应该听TORI AMOS 等一干女权意识的东西 男孩子必然会接触PUNK METAL HIPHOPW 待过了年少 我想很多人会开始爵士 布鲁斯 乃至古典
  •   我保留意见噢
  •   阅~^_^
  •   通常18岁以后,自己就会决定喜好和偏重咯
  •   以前都把古典乐当背景乐听,最近才喜欢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