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

出版时间:2005-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18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艺术论》是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感悟,涉猎繁杂,但其最核心的问题始终是:什么是艺术。托尔斯泰的观点触及了艺术最根本的本质,从这些犀利和深刻的言语中,我们的艺术观将接受一次醍醐灌顶般的洗礼。  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论述关于艺术问题的方方面面的著作。这本书涉猎繁杂.但其最核心的问题始终是:什么是艺术。对于这个看似简单而老套的问题,托尔斯泰提出了他的观点。老文豪语出惊人,在他眼里.很多最经典最伟大的作品是坏的艺术,甚至不是艺术,而按照他的判断体系,我们的确可以得到与他相同的结论。托尔斯泰的观点触及了艺术最根本的本质,从这些犀利和深刻的言语中,我们的艺术观将接受一次醍醐灌顶般的洗礼。

作者简介

  本书译者张昕畅  赵雪予和刘岩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广播部青年翻译和记者,醉心于俄罗斯文学和艺术并热衷中俄文化交流事业,多次采访陈吴苏、罗高寿等知名人士,出版作品包括《俄罗斯文化之旅》等。(crirus@cri.com.cn)

书籍目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结论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书摘随便拿起一种报纸,都能找到戏剧或音乐的专栏,差不多在每张报纸上都能找到对某展览或绘画的描述文章,都能找到有关新出版的艺术内容的书,包括诗、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的说明。    报纸上详细且及时地叙述了某位女演员或男演员在某场戏剧(喜剧或歌剧)中扮演了某个角色,指出他们的优点,描述了新戏剧(喜剧或歌剧)的内容或评价优缺点。报纸同样详细且用心地描写出某位演员如何演唱了某首歌曲或如何用钢琴或小提琴演奏了哪首乐曲,以及这首乐曲和这个演员的优缺点。在每一个大城市里,即使没有几个,也至少有一个新画展,评论家和鉴赏家对这些画作发表了深刻的见解。几乎每天都要出版新的小说和诗,无论是单行本的,还是发表在杂志上的,报纸将向读者详细介绍这些艺术作品作为自己的天职。    俄罗斯政府为了扶持艺术,向文学院、音乐学院和剧院拨款百万卢布,而国家用于国民教育的投入,只相当于为人民提供教育所需资金的百分之一。法国、德国和英国各规定为艺术拨款八百万当地货币。每一个大城市里都在建筑博物馆、学院、音乐学院、戏剧学院、剧院和音乐厅。成千上万的工人——木匠、泥瓦匠、油漆匠、细木匠、裱糊匠、裁缝、理发师、珠宝匠、青铜匠、排字工——都为了艺术的要求而毕生辛苦地工作着,除军事外,未必会有另一种人类活动,耗费如此多的精力。    为了这种活动,人们不仅付出了如此多的劳动,而且就像为了战争一样,很多人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成千上万的人从小就为了学会飞快地旋转双足(舞蹈)而献身;另一些人(音乐家)则为了学会快速按键或拨弄琴弦而努力;再有一些人(画家)为了能将其所见用色彩绘出而奋斗;还有一些人为了能用各种方式组织句子,并使每个句子合乎韵脚而倾注心血。这些人都非常善良、聪明,能做各种有益的劳动,在这些特有的使人痴迷的事业中,他们变得很孤僻,对生活中的严肃现象也略显愚钝,从而成为仅能旋转双足、舌头或手指的极端自恃的专家。    但这不算什么。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在欧美剧院观看上演的一部普通的新歌剧的排练情况①。    我到的时候第一幕已经开始。要进入观众厅,我必须穿过后台。有人领我沿着这座大建筑物地下室的黑暗通道行走,经过变换布景和灯光的大机器时,我看见了几个在黑暗和灰尘中工作的工人。其中一个工人的脸苍白且消瘦,穿着污秽的工作服,有着一双工人般的脏兮兮的手,双手五指张开,看得出他很疲惫和不满,走过我身边时正气呼呼地责备着另一个人。我沿着黑暗的台阶上去,来到了后台。在堆满布景、幕布和一些杆子、圆环的中间,如果不是几百个,至少也有几十个化了装的身着紧裹大腿和小腿肚子服装的男人和平常在家一样尽可能裸露身体的女人。这些都是等候上场的歌手——男合唱演员、女合唱演员和芭蕾舞演员。我的引导员带我走过舞台和一座穿过乐池的木板桥来到池座,乐池里坐着一百名左右演奏各种乐器的乐师。在两盏反光灯之间,坐在高处的是手拿指挥棒、面前放着乐谱架的指挥,他指挥着乐队、歌唱家和整个歌剧的上演。……P1-2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其中一个人有意识地用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同时也体验着这种情感。艺术既不是形而上学者而说的某种神秘的思想、美或上帝的体现,也不是生理美学者所言的人们借以消耗过剩精力的游戏,也不是情绪通过外在标志的表现,也不是美好事物的产品。总之,并不是享乐,而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的道路中必需的一种交际手法,它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    真正的艺术品是清水出芙蓉,无须任何修饰。好比一位钟情于丈夫的妻子,不用刻意地打扮自己;而伪造的艺术品好比一个风尘中的女子,必须时常浓妆艳抹,装扮自己。真正的艺术品是艺术家长久以来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表达,正如一位母亲怀胎十月是为了孕育爱情的结晶;而伪造的艺术品是单纯为了利益而产生的,就像一个坏女人为了金钱而出卖自己的身体一样。真正的艺术品所产生的后果是把一种新的思想情感带到人们的生活中来,正像妻子为了纯洁爱情而把新的生命带到世间一样。    艺术,任何一种艺术,本身就具有将人们联合起来的特性。任何一种艺术都能够使接受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的人首先是与艺术家用心相连,其次是与所有和他有同感的人用心相连。它不应当传达只有接受过某种教育的人才能理解的情感,或只有贵族、商人、或只有俄国人、日本人、或只有天主教徒,或佛教徒才能理解的情感,它所传达的情感应当能够为每一个人所理解。                                             ——列夫·托尔斯泰

编辑推荐

  这是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感悟,涉猎繁杂,但其最核心的问题始终是:什么是艺术。托尔斯泰的观点触及了艺术最根本的本质,从这些犀利和深刻的言语中,我们的艺术观将接受一次醍醐灌顶般的洗礼。  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论述关于艺术问题的方方面面的著作。这本书涉猎繁杂.但其最核心的问题始终是:什么是艺术。对于这个看似简单而老套的问题,托尔斯泰提出了他的观点。老文豪语出惊人,在他眼里.很多最经典最伟大的作品是坏的艺术,甚至不是艺术,而按照他的判断体系,我们的确可以得到与他相同的结论。托尔斯泰的观点触及了艺术最根本的本质,从这些犀利和深刻的言语中,我们的艺术观将接受一次醍醐灌顶般的洗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艺术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这是一代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感悟,他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回答了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同时也是他对自己一生文艺生涯的反思。 我觉得《艺术论》是列夫·托尔斯泰文学版的忏悔录。是他对自己文化艺术成果的一个深层次的,发自灵魂深处的自我拷问。是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艺术成果的结晶。在我看来本书是在艺术层次上超越了《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     塔可夫斯基在谈到文学巨匠时说: “我强烈建议你们去读读托马斯曼的魔山”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字 但随后老塔深情地说道:“有关托尔斯泰,那涉及到品味问题”
      
       托尔斯泰确实是一个人的品味问题。
      
      托老在书的前几章对美学发起了猛烈的批判 在托尔斯泰眼里 美学就是个扯淡的东西 为此他扯到古希腊人对于美的定性 罗马人和希腊人相比美又发生了变化了 然后伟大的亚里士多德将美和善分开了
      
      随后托尔斯泰得出了个伟大的结论 美学就是文艺复兴贵族阶级无聊的产物 那是一次欧洲人信仰的沦丧 欧洲人不在相信教会 鲍姆加登就是个无聊的人 把希腊的老把戏拿出来玩
      
       艺术,和美学扯上关系就变成了一大堆空洞的理论。我突然间意识到 我的建筑观和老托是多么的相似,建筑必须超越美学而直面生活
      
      老托似乎在对艺术家们咆哮:你们要做人民的艺术家!!
      
      在音乐上,瓦格纳是被骂的体无完肤,传说他确实品德败坏,难怪尼采当年要和他分道扬镳,就连后期的贝多芬,托老也毫不留情的说 他的第九交响曲就是一堆狗屎。
      
      对同行,从波德莱尔 魏尔伦到马拉美 这些象征派的头头们,全部一一被骂,我仿佛看见托老在咆哮:你们TM写的什么狗屁诗歌,毫无感情,只能骗骗那些没事干的批评家。老百姓你们是骗不了的,他们还没有那么愚蠢!
      
      一个文明的终结正是这个文明陷入了永无止境的求知欲和创新疯狂之中,而这正是现代艺术的特征,我想人的想象力总是无法超越自然的
  •     
      由于缺乏耐心和存在偏见,我一贯认为100多年前的像托尔斯泰这些名气过大而且动不动就写个几卷本巨著的作家非常让人头疼,后来慢慢意识到自己对他们的拒绝更多的是潜意识里存在走捷径的意图,就像某些发出“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的惊叹的人一样,因看到别人已开辟好的捷径而感到欣喜,这并非说明自己也是一个爱好创新的人,而只是因为自己想利用他人的新瓶来装自己和别人的旧酒去造就自己从而对新事物表现出十分可疑的热情。然而热情总是容易被消耗掉,在渐渐对大多数明白无误的写作技艺也厌倦了的时候,这时发现还存在写作的意愿似乎就只剩下对某些长久困扰着自己的问题的思考和对自己认为真挚的理解的尽量保留,并由此得以忍耐写作时需要付出的耐性。现在很少因为写而感到快乐,甚至可以说在不多的写的过程中,艰难的感受远远超出快乐覆盖的范围而且如影随形,这是一种奇怪的感受,可能许多写作者都会有如此的写作的不快乐但依然还持续地写,这实在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与写作的艰难相比,快乐显得微不足道;但通过写作获得自我理解和与你所信任的先人、同伴以及可能存在的后来人得以心心相印的欣慰相比,这种艰难也变得不值一提。“写作的孤独”这个词组已经被人说烂了但我还想提及——在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无所创造的写作(不管是形式还是视角思想情感等)谈不上孤独(只是寂寞)——并且认为写作始终伴随着孤独但你终将会获得自我理解和与他人相互理解从而消除了部分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来自写作过程中因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得不靠一己之力面向问题并用理智对一些思想和情感作出判断和选择,没有人能够帮你,除非你进行抄袭。这是一种苛刻的想法,企图在写作中的达到从各层面认识一些困扰已久的根本性问题并能接受自己从而获得归属感的想法,我希望自己能够这样要求自己。
      或许有人会希望我在以后才说起这个问题,等我有了更多的阅读量和写作经验以便找到更多可靠的依据来支持我的观点的时候再来谈论这个问题,但我认为对一些很单纯的问题的认识不必要太过复杂的证据去加以说明,何况这些也是许多人共有的体会,越早让自己涉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对写作越有利。
      是在偶然中我翻到了托尔斯泰写的一本叫《艺术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的书(他的文论集也翻译成《什么是艺术》)所以引起我的反思并坚定了我的一些想法。通过大量的怀疑和揭穿后他不容置疑地提出关于艺术本质的三个方面:
      
      “感染性不但是艺术的毫无疑义的标志,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是艺术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
      “感染愈强烈,则艺术愈上乘。这里的艺术并非就其内容而言,而是与它所传达的那种情感的好坏无关。
      “艺术感染性的多少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1)所传达的情感有多大的独特性;(2)这种情感的传达有多么清晰;(3)艺术家的真挚程度,换言之,艺术家自己体验他所传达的感情的力量如何。”
      
      这本书基本围绕着这个观点展开了思考和阐述,除了缺乏必要的凝炼简洁和过于强调现实主义的高尚情感和道德的论调外,也存在一些由于朴素正直的性格而看起来显得偏执的观点。100年后的发展已经超出了托尔斯泰当时所能料想的范围(可能也是他所担忧的发展),但无论如何丰富和多元的取向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艺术的不同需求,就像月亮早已不单单是苏东坡或张若虚的月亮一样,对事物和情感的理解总是越来越丰富和复杂。但托尔斯泰的这本书非常通俗,因为他讲到的东西非常本质。他反复强调的感染力和情感在今天看来一点都不过时,只是他无法克服那些他未能理解的阅读给他带来的诸多不适(比如审丑和朦胧)。除去里面关于道德、宗教等对艺术表达范围的束缚,他所讲到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家的体验和真挚,就像太阳一样永存于艺术原则的中心。这个原则能有效杜绝艺术家成为艺术从业者,杜绝写作者成为写作行业者而制造出艺术赝品(关于艺术赝品的问题,他在书中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出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怜爱和对上层阶级的虚伪腐烂的厌恶,托尔斯泰对文学的认识或许没能超越阶级的判断,因为文学无法以阶级、种族等为类别,感染人并触发人进行思考的并非以道德的优劣作为标准,他把握住了人类最普遍的受到感染的基础——真挚,但忽略了特殊性在个体中的存在。以普遍情感和高尚情操为中心的写作的偏移和辐射造成的艺术活跃区域不同的这种迁移大概托尔斯泰始料未及,这种边缘比中心要活跃得多的现象现在看来比比皆是,从托尔斯泰的为劳动人民写作转向了为某一类个体写作的文学的发展十分引入注目。不可忽视,这种从普遍认知走向对特定个体的认知的写作埋藏着更大的孤独感,并在日益开放和多元的取向中找到自己的理解者,比如恋童、同性恋等题材的触及我想托尔斯泰未必能够忍受。但托尔斯泰提出的判断艺术的原则依然可以用到对一些特殊主题和情感的作品的判断中,能够用以杜绝利用情感的特殊性夸大或矫饰情感的力量,这一点有时候难以辨别,但对自然和出于自然的真挚的追求也随时能提醒读者去甄别这些作品,判断出作品是由于情感的共振引发的震颤还是作家企图在作品中诱导你对一些自己思考尚未成熟的问题过早作出与创作者一致的判断。用他的艺术原则,也可以很快看清那些媚俗倾向的作品的面目,出于满足人耽于幻想的本能需求而粗制滥造出某种或理想美好的或哀伤绝望的生活方式用以消遣,这是一种对缺乏自制力的不成熟的人的不负责任的掳获,对走向心智健全这本来就很艰难的一步加上不必要的阻碍,那些能够让人耽于幻想并引发哀伤忧愁的情节容易让读者以为他就是这么敏感多思的人并因为情感的共鸣让自己觉得自己具备感动的能力为自己的心还未干枯而沾沾自喜。我相信缺乏理智的情感会变得古怪,成为一种自我损耗的不必要的多愁善感,是一种难以相处的小家子气的矫情和任性,而媚俗的作品在这一点上阻碍人走向对世界更为宽厚的感知之路。这么说会让我显得十分古板但无所谓,我甚至认为那些一开口你就知道他要说什么的作品在浪费读者的时间,用一种或带点玩世不恭的痞子气或要给你讲庸俗道理的油滑气进行叙述的作品也是一种谄媚的表现,人们对充满正气的东西一贯敬而远之,相反,对油滑和打趣会觉得更具亲和力,但不得不说这只是出于对一种轻巧的责任的承担而表现出来的对正义的向往的态度。
      我想托尔斯泰对通俗情感的追求更多的是出于对矫揉造作的情感的否定而非对难以理解的情感的排斥,但对于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在特定期间以先锋的面貌出现大行其道之势并影响甚远也足以引起反思。这一点思考我尚未解决,但可以肯定的是那种看起来非常晦涩但一经解读出某个深刻道理就变得通俗明白无误的作品存在过于单一的弊病。形式的创新往往有助于读者从另外的角度理解世界,一些实验的先锋的作品的贡献在于它看到了另一种思维方式的开端,这种开端可以被运用到对作品的创造中以丰富对整个作品的认识,而当对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的过度强调则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种新的创作方式的终点,从而削弱了对其他方式的融合而显得单一,这是人们通常反对的以中心思想为核心的创作的另外一种体现形式,对这种形式过度依赖的艺术家总让人想起那种不自信却又十分高傲的人面对世界时所表现的不友好的一面。
      
  •     本来是想用搞笑的,后来想想,还是用好笑吧。
      
      虽然托尔斯泰很严肃,但是大部分的时间,我都觉得他的言论很好笑。并不是可笑。
  •   LZ能不能分段,看的眼睛好疼
  •   恩 所以我就看了下中间打引号的三段。。。。不好意思。。。。而且有事了。。。得工作去了。。。。
  •   我看完引号三段直接看评论了.
  •   字好多啊…
  •   只因为你完全白看了。
  •   《生活之路》那才叫。。。好笑。
  •   文化背景不同吧,而且我觉得这个翻译有点烂,所以有些意思传达得不够准确。
    托翁这言论是有点偏激,不过这种批判精神、质疑精神真的值得我们深思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