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简史

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阿芒·马特拉 米歇尔·马特拉  页数:154  译者:孙五三  
Tag标签:无  

前言

2008年被认为是中国传播学的而立之年。从2007年开始,传播学界内各种总结的呼声和动作不断,包括召开会议,开发学科发展史的课题,撰写大事记,分析20多年来的传播学专著、期刊等。随着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学者们提出了传播学如何发展的问题。2007年末,传播学界的重要人士聚集深圳,专门就中国传播学何去何从开了两天会。这个问题显然还会继续讨论下去,2008年,它应该是热门题目。阿芒·马特拉和米歇尔·马特拉合著的这本《传播学简史》的中文版,虽然由于我的原因,比预期的出版得晚,却也符合时机,可以为当前的讨论提供一个参考。

内容概要

作为一部学术史,本书既没有按照编年方式撰写,也不存在一条线性的发展线索,而是通过追溯包括哲学、史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控制论以及认知科学等多学科在传播领域的“张力和对抗”,把握学科发展的态势。

作者简介

阿芒·马特拉(1936- ),出生于比利时,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左翼学者之一。其主要著作有《传播的世界化》,《信息社会的历史》,《全球化的乌托邦历史》,《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等。 
阿芒·马特拉致力于批判当代传播与文化工业的全球垄断,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媒介的多元化。他的全部著作都贯穿了这一思想。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社会有机体  一、贸易与流通的发现  二、管理群众第二章  新大陆的经验主义  一、芝加哥学派和人类生态学  二、大众传播研究第三章  信息理论  一、信息与系统  二、控制论第四章  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和权力  一、批判理论  二、结构主义  三、文化研究第五章  政治经济学  一、文化依附  二、文化产业第六章  回归日常生活  一、主体问运动  二、受众的民族志第七章  支配性传播  一、网络的概念  二、一个世界,多种社会结论参考文献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社会有机体19世纪,基本的通信技术系统和自由贸易原则已经初现雏形,传播作为人类社会整合因素的概念业已浮现。传播最初既是物理网络的重要问题,也是观念形态进步的核心要素。到19世纪末,传播概念中开始加入管理大众的含义。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即社会是一个整体,包含多种具有预设功能的器官这种思想,触发了最早的传播学概念。一、贸易与流通的发现(一)劳动分工“劳动分工”的概念是传播理论发展的第一步。18世纪时,亚当·斯密(Adam Smith)首先用科学术语对它进行了系统的表述。传播对于工厂组织集体劳动或经济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商业化国际都市,劳动分工和运输渠道(河流、海运和陆路运输)被视为财富和发展的同义词。英格兰当时已经完成了“流通革命”,无须说,它自始至终伴随着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后续发展。而同一时期的法国还在尝试统一国内市场。这个君主制的农业国还没有认识到流通系统的价值,因为其整个国家还处于一种匮乏状态。在法国,有很长一段时期,这种把流通视为进步标志和理性实现的观点突出地表现了现实与关于驯化运动的唯意志论之问的鸿沟。进步标志着理性,弗朗索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和倡导经济自由放任政策的重农学派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19世纪后半叶,经济自由放任的口号被再次提起。经济自由主义以启蒙运动提出的“贸易是创造性源泉”的思想为基础,并以中国为例,声称农业法国的开明君主需要商品和人力资源的流通自由化,法国需要一套修筑和维持运输通路的政策。

后记

这本书虽然很薄,但是翻译起来却很吃力,因为马特拉不仅要把分散在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志、政治经济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中有关传播的研究都纳入本书,而且它要为各种派别、学说都寻出一个根来,从而就把学科范围扩展到哲学、生物学、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信息理论、控制论,甚至是电信领域。这对我而言是一个始料未及的挑战。我是按照《传播学简史》这本书的英译本翻译的,这给我理解马特拉汪洋恣肆的文字增加了难度。华康德曾经说,把布尔迪厄译介到英语世界不免要冒一些风险,在文字清晰可读和准确地传达其形式、内容和学术谱系二者之间,他倾向于首先要清晰可读。我也认为,一本译著,首先是要让读者能明白,能引用。读者常常读到一些翻译著作,不是理论难懂,而是句子难懂,读了很多遍后还是不知所云。所以这本书我尽可能地用清晰的中文来表达。

媒体关注与评论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实践的日益专业化.传播已成为第三个千年极具象征性的社会现象。   ——米歇尔·马特拉这本简史对传播和媒介研究方面的主要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进行了经典的概括。  ——本书英译者 《传播学简史》为从事媒介、传播及文化研究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对于研究伴随信息社会的崛起而出现的道德变迁也将有所裨益。  ——本书英译本编辑

编辑推荐

《传播学简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传播学简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9条)

 
 

  •   果然是简史,参考文献真多.
  •   名著重印,就是价格一路飙升
  •   本书是以拼图式编写,不是时间顺序,看着比较费劲
  •   值得信赖的网站!
  •   书比较简单,作为扩充阅读还可以。。
  •   对于喜欢新闻传播学的人来说看后会很有收获的
  •   我对传播学真是不感冒啊,越看越排斥,已经有心理阴影了。这本小册子是经典,希望能逐渐改变我对传播学的偏见吧。
  •   该书看完后的感觉是很散。散的原因在于:传播学本来就是在其他学科的发现中发展起来的,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所以这本书分章节介绍了与传播学的源起相关的各个方面,这几个方面都是传播学理论的来源。由于它们分散在其它研究领域中,所以感觉非常的杂乱。作为一般性了解就可以了。不建议深度。要用的时候,回顾一下就可以了。
  •   不是不喜欢,而是有点没看懂,老师推荐的一本小册子,大概140多页,有点难度,不太适合初学者看,需要融会贯通传播学基本理论,才能对本书有充分的理解
  •   不容易看懂。。。
  •   这本书的内容很符合我的要求
  •   不厚的一本书知识量很大读书就是把书先读厚再读薄的知识消化的过程
  •   内容是需要的。书也没有折损
  •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内容清晰明了,书不是很厚,阅读起来很轻松,又能了解传播学的历史
  •   虽然是译本,但是感觉比其他的专业书的译本好读很多。文字也不那么艰涩。看起来也不费力。
  •   内容非常之好!装订质量非常之差!
  •   这本简史确实很简要,只有123页,价格有点贵了,专业术语有点多,读着有点累
  •   简单的装帧。对于学术性的书没有乱七八糟的我觉得挺好。内容真的连贯性很强,属于不按照编年体的形式叙述的,很有特点,学术性很强,没有一定的基础看不太懂,我看书的时候不懂得地方就查阅,查阅的还挺多的呢⊙﹏⊙b总之呢,很不错,值得了解和研究~
  •   这本书记载详尽,翻译到位,是一部不错的传播简史
  •   本书视野异常开阔,不落俗套,言简意赅,实际是是传播思想史,值得一读!
  •      持续线性进步的理性主义意识形态已经破产,传播已经接管了一切。尽管它还在绝望的为自己的未来寻找意义,但是却把自己渲染成为人类进步史上无与伦比的决定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传播及其他行动者的比较研究正在从理论视野中消失。当然,就像乔治•巴朗迪埃所指出的,在当前研究日常生活的流行趋势中,重要的是通过思想的运动,“认识结构和系统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主体,研究量的同时重新关注质,分析制度也分析活生生的经验”,让人文和社会科学更接近“普通主体”。
       在这个过程中,有关知识分子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某些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批判性研究的核心思想受到乌托邦和替代性危机的冲击。当今,每一位试图协调各种各研究方案的研究者都受到管理实证主义的影响,新功利主义蔓延在对认识论工具追寻中,希望通过技术解决方案缓解张力。关于传播的知识也无法逃脱这个趋势。传播变成了一种专门帮助企业和公共机构,将其战略与模式合法化的职业,而这一趋势强化了专业话语与日俱增的权力。在美国,除了伴随传播业解除管制把行政研究推广为全球行研究,在没有发展出什么新东西。而操作性研究中的实用主义态度正逐渐侵入传播表达研究。其结果是,整个传播学领域越来越难以脱出工具形象,而且这种工具性已经羽翼丰满,拥有了实质的合法性,尽管就其本身而言,与批判性的研究相距甚远。
       吉勒斯•德勒兹曾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控管社会”的时代,他从威廉•伯勒斯那里借用这个词,说明灵活的社会——技术控制机制正在增强,这种控管机制源自企业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对持久、告诉、不断循环的程序的控制。而前述这些意识形态的转变则削弱了德勒兹对“控管社会”的批判。
       这个号称信息社会的时代也是一个产生精神政府的时代。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自由和民主的问题。政治自由现在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之于一个人实现愿望的权利,它还包括一个人控制自己愿望生成过程的权利。
      
  •     导言
      第一章 社会有机体
      一、贸易与流通的发现
      二、管理群众
      第二章 新大陆的经验主义
      一、芝加哥学派和人类生态学
      二、大众传播研究
      第三章 信息理论
      一、信息与系统
      二、控制论
      第四章 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和权力
      一、批判理论
      二、结构主义
      三、文化研究
      第五章 政治经济学
      一、文化依附
      二、文化产业
      第六章 回归日常生活
      一、主体问运动
      二、受众的民族志
      第七章 支配性传播
      一、网络的概念
      二、一个世界,多种社会
      结论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写的时候把门派的事弄错了,感谢0_0更正)
      2008-08-26 17:36:19 0_0
        大师兄苏星河,大师姐李秋水,小师妹天山童老,二师兄丁春秋,还有一个从来没露过面的神仙姐姐。
        --------------------------------------------
        段誉的那个神仙姐姐就是李秋水的妹妹,好像不是逍遥派的。
        
        天山童姥、无涯子、李秋水 他们三个是一级的,分别为老大、老二、老三
        
        无涯子徒弟:
        苏星河、丁春秋
        天山童姥徒弟: 虚竹(虽然是无涯子传功力,功夫还是天山童姥教的)
        李秋水徒弟: 段誉
        
        苏星河一脉徒弟众多,除去后收的一堆聋哑人,前面有函谷八友 他们师徒九人都专于科学、艺术研究,武功不精。苏星河虽老有所成,但下功夫太晚,比逍遥派其他人差的很远。
        丁春秋一脉,专于毒功、政治,武功已偏离逍遥派。
      
      ————————————————————————(以下正文)
      
      
      
      
      在金庸的小说里,有一个奇怪的门派,特点有这么几个:
      
      一,没传统,没谱系,不知道从哪来的,跟别的门派也没有什么血缘关系,横空出世,昙花一现
      二,人很少,大师兄苏星河,大师姐李秋水,小师妹天山童老,二师兄丁春秋,还有一个从来没露过面的神仙姐姐。人数虽少,却个个武功高强,基本上都是怪物级人物。传人满打满算就俩人,一个误打误撞的段誉,和一个被强制传功的虚竹。
      三,本派武功五花八门,个个都可称得上神功,江湖上没有几个人认识:如,北冥神功,凌波微步,化功大法,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天山六阳掌 等,还有能把各派武林高手弄得走火入魔的玲珑棋局这种不是神功的神功。
      
      大家都知道了,这是逍遥派,跟庄子好像有那么一点关系,就是这么个天马行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门派,搅得中原武林鸡犬不宁,上吐下泻。金庸的读者们,对逍遥派更是情有独钟,任它武当少林,三山五岳,还是北乔峰南慕容,四大恶人,大理段氏抑或鸠魔智,似乎都没有这个逍遥派的魅力大,在《天龙八部》中,它是光,它是电,它是每个人心中的superstar!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学者”的地方就有“学术界”,那么在这个“江湖中”是否也像那个江湖中一样有个万人迷的“逍遥派”呢?
      
      这是我两年前不可能想明白的问题,但现在我知道了,想起学子们第一次翻开《传播学教程》和《传播学引论》是那种熠熠生辉的眼神告诉我们,传播学就是这个逍遥派,在这面大旗的挥舞中,我看到了修炼北冥神功吸干各门各派的热情在翻滚。这门站在“十字路口上的学科”似乎就要把十字路空变成了道路本身。
      
      于是,我们看到各条道路向此处汇聚: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政治科学,生物学,控制论,文艺理论。。。。各派武功都成了修炼北冥神功的药引——管你是啥,我把你吸过来就是了。
      
      蔡明问:为什么呢?答:这里给出一个片面的解释,传媒产业的兴起,使得这一行业的需求不再是过去单一的“记者”,那么新闻学显然就不能给这一行业的人才需求提供足够的合理性,这个时候急需在原来新闻学的基础上再改造出一个新的学科,好吧,所谓传播学应运而生,学科是有了,可是学什么呢,自创武功吧,可是各种套路都被人家用尽了,于是只好弄出一个集众家之长的东西,这就是北冥神功,又名化功大法。当然,我说了,这是个片面的解释,更本质的解释,我想从马特拉的这本书中来寻找。(靠,这是书评么,才到这本书。。。)
      
      为什么传播会成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而被建构成学科?马特拉给出的发端是社会有机体——以劳动分工为特征的现代社会观。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启蒙给人间之城带来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目的——进步,并且证实了已然历史就是一部进步的历史,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沿着这条方向继续下去。从圣西门的进步时代,到孔德的历史三阶段论,配以斯班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劳动分工,传统社会的消亡,工业化,获得了毫无疑问的合法性。在这个过程中,一种东西的价值从幕后走到了前台,那就是信息。
      
      有效的交流,是社会有机体得以正常运转的先决条件,在传统社会,信息和交流显得那么无足轻重,生活在封建领主土地上的农人们甚至都不需要知道农时节令,自有专门的农时人员和上天互通信息,告诉大家何时播种和收割。然而,社会有机体向现代的进化使得他要完成的任务和身体结构空前复杂起来,社会不再是像草履虫那样的单细胞生物,而是一个器官组织空前分化的庞然大物,遍布全身的神经网络成了指挥他大踏步向前进的必需。是否意识到,电报的发明,使得信息第一次能够独立于物质进行传输,这就相当于给有机体安上了反射弧,独立出来的信息终于可以对物质进行某种预先的控制。
      
      我们知道,所有的学科都在反观所谓的“进步时代”,而传播现象又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那么所有的学科进入这一现象当然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当然,最先兴起的范式是“控制”,不仅是因为进步时代和线性历史观的欢呼,还有对于有机体上那些“病灶”深深的恐惧。源于启蒙的浪漫主义一面,是笼罩在卢梭阴影下的“法国大革命”,然而,让上帝之城降临人间,显然与“进步”人间之城的那些设计者们是水火不容的,革命悲剧性的后果使得未经控制的群众行为很容易的就被贴上了“退化”的标签(勒庞),这一对人民的不懈一路走下去,最后得益于弗洛伊德的盖棺定论,“控制”成了社会有机体最合法的主题。
      
      然而在另一边,道德的乌托邦覆灭了,进步主义当然要给出自己的真正合理的乌托邦,于是,技术的乌托邦站立了起来。在塔尔德那里,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交流摆脱了感染性的身体接触,于是“群众”变成了“公众”。美国作为当时的“美丽新世界”顺理成章的拥抱了这一主题,芝加哥学派接过了进步主义的旗帜,用互动,电气化,教育,报纸,社区编制了一个上帝之城的温和版本。然而,好景不长,时代的车轮还是碾过了一切浪漫主义的乌托邦范本,芝加哥不得不拱手交出自己的话语霸主地位,随着研究重心的东移,这个国家也结束了关于“乡村民主”的白衣飘飘的年代。(同一时期,拉扎斯菲尔德也结束了自己在欧洲白衣飘飘的年代,来到了美国)取而代之的是,宣传,控制,广告,管理和选举。。。。
      
      在“控制”统治下的铁笼不可能是密不透风的,“我思故我在”的怀疑主义幽灵仍然在大陆游荡。政治实践的失败虽然缴了他们的械,却并不能喝退作为批判的武器的笔杆。他们回到黑格尔和青年马克思那里,经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重新捡起了“异化”这一主题,向“现状再生产”的合法性发出了新的一轮攻击。在对岸,也有如赖特.米尔斯这般孤独的声援者。
      
      可是,在战后的一片歌舞生平中,社会有机体的外表是如此的光洁与健美,指望人们相信小小的皮肤病能把它腐蚀掉是如此的不现实。于是,整个批判的阵营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先进的解剖刀,以图确诊它光洁外表下的病理。他们开始乐于发现“结构”——从文本到体制,从观念到实践。这次的策略似乎是对头的,社会有机体的大厦在冷战中风雨飘摇,“运动”“反叛”成了那个年代的主题
      
      然而,个体善于遗忘,而历史却要终结。冷战的结束,信息社会的到来,全球化,所有这些使得意识形态终结论获得了舞台,丹尼尔.贝尔之辈给了我们一个新的乌托邦药方,好像在说:你看,我就说问题都是暂时的吧!
      
      上帝之城来的幽灵们当然不会答应这种和解,且不说世界体系的边缘情况正在恶化,就说文化帝国主义看起来就不那么“乌托邦”的说。然而此时,面对空前复杂的全球化局面,疑神疑鬼的“结构主义”不可避免的成了一把简单粗暴的大砍刀,怎能用来解剖有机体进化到如此细密的肌理。范式需要再一次转换。
      
      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画犬马难,画鬼神易”,结构分析,犹如画鬼神,好画,而且画出来面目凶恶,看了就容易激动。而探寻结构和行动者之间微妙的建构关系,却如画犬马,虽难画,却更容易让人冷静下来。于是第三条道路呼之欲出——只有回归日常生活,才能更好的理解。这第三条路的魅力就在于,他获得了上帝之城的幽灵和人间之城的子民同时的认可,虽然大家的目的不同,但大家达成协议放弃了粗暴的对抗。
      
      当下,幽灵永远游荡,子民仍在狂欢。。。旧的并没有改变,新的疾病却又生长出来,不仅仅是艾滋,还有那些曾被断言终结的东西,国族,身份,认同,成了全球化的遗传病。。。
      
      好了!以上,如果你以为我说的这些就是传播学的历史,那么恭喜你!您的北冥神功已经大功告成!这明明是近现代思想史,虽然是用大砍刀添油加醋出来的不靠谱版,那也是思想史!
      
      而北冥神功的修炼心法就在于,把思想史变成传播学的历史,把思想史当中对于传播现象的关注变成传播学本身,就是把你们都吸过来变成我的。这种学术话语的建构,必然生产出一个“逍遥派”一样的万人迷学科,让无数人掉进他的无底洞,还以为自己一夜之间掌握了绝世神功从此可以纵横江湖无人可敌?
      
      我尊敬马特拉,至少他看清了这条河流的水系,不管他的建构是否是危险的。
      然而,我可怜马特拉的读者,他们注定要淹死在这条河里。
      
      这只是代表他们的冤魂,对这样的学术史作出的审判!
      
      
  •   文笔很好,思想史的脉络也清晰。
    只是,传播学大体上讲是美国人的发明,中国人又再创造了一把(比如你认为的,在新闻学基础上再创一个传播学,这应该是中国人的思维)。而在英国或者欧洲一些国家,现在也不承认什么传播学,只有“媒介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们都是一些研究领域,而不是一个“学”。
  •   @maomy ,前辈,你说的问题我写的时候就在想,可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马特拉在这本书李明确提的是传播学,我不知道他脑子里是怎么想的。而且,现在国际媒介研究的各种路数的人,在开大会时始终还是需要用传播学这个说法来统一话语。。。我也没想明白
  •   前辈不敢当,大家讨论好了:)
    我去参加的有限的国际会议里,例如IAMCR这样的会,其实是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英国大家一般只讲media research 或 cultural studies,直接翻译过来都是“XX研究”,摆明了是个领域,就像所谓“中国研究”一样。而且一些搞文化研究,或者搞政治经济学的学者,虽然被中国的介绍书籍放到传播学里去,但人家自己的身份认同其实可能是社会学家等等。
    但在美国,像ICA,国际传播协会,但人家用不用“学”这个词呢?我始终觉得这是翻译到中文之后,产生了一些误解,化入了中国人对“XX学”的喜好。
    马特拉这本书我还没读过,不知道怎样。但一贯的感觉是,法国的所谓“传播研究”,跟美国和英国的也大相径庭。
  •   大师兄苏星河,大师姐李秋水,小师妹天山童老,二师兄丁春秋?
  •   先把书看明白再传播学吧,人物关系完全是一锅粥了,这样传播,误人子弟吧
  •   大师兄苏星河,大师姐李秋水,小师妹天山童老,二师兄丁春秋,还有一个从来没露过面的神仙姐姐。
    全错。
  •   回楼上,呵呵,我也觉得错了,不过没关系,本文对此部分不负责。。
  •   对传播学和新闻学,我简直是一无所知。呵呵
  •   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原来还是空纸一张,难道北冥神功就那么难吗,失传了,我就不信了,继续挖
  •   你这辈分排对了?。。。。。
  •   大师兄苏星河,大师姐李秋水,小师妹天山童老,二师兄丁春秋,还有一个从来没露过面的神仙姐姐。
    --------------------------------------------
    段誉的那个神仙姐姐就是李秋水的妹妹,好像不是逍遥派的。
    天山童姥、无涯子、李秋水 他们三个是一级的,分别为老大、老二、老三
    无涯子徒弟:
    苏星河、丁春秋
    天山童姥徒弟: 虚竹(虽然是无涯子传功力,功夫还是天山童姥教的)
    李秋水徒弟: 段誉
    苏星河一脉徒弟众多,除去后收的一堆聋哑人,前面有函谷八友 他们师徒九人都专于科学、艺术研究,武功不精。苏星河虽老有所成,但下功夫太晚,比逍遥派其他人差的很远。
    丁春秋一脉,专于毒功、政治,武功已偏离逍遥派。
  •   感谢楼上,原来我把苏星河和无涯子弄混了,晕。。。
  •   段誉的那个神仙姐姐是无崖子的三师妹,跟天山童姥和李秋水是一个级别的。
    段誉不是李秋水的徒弟,这么算的话要段誉是神仙姐姐的徒弟,即王语嫣的外婆
  •   hahaha改得真快~
  •   厉害...
    虽然完全和我专业没关系...
    但我一定要看这书...
  •   楼主。。。
    拜托再去看遍天龙八部吧~
    这什么跟什么啊。。。
    “大师兄苏星河,大师姐李秋水,小师妹天山童老,二师兄丁春秋,还有一个从来没露过面的神仙姐姐。 ”
    晕!
  •   看来要再去看一遍天龙八部了
  •   神仙姐姐是李秋水的孪生妹妹,无涯子和李秋水成婚,心里却惦着她的小妹子,石洞玉像看似为李秋水所塑,实则是以小妹子为本。
    段誉所习的北冥神功秘笈是李秋水所绘,算作她门下也不为过。王语嫣则确确实实是李秋水的外孙女。
  •   传播学的合法性依然是个问题。现在普遍认同的看法应是,运用已有的社会科学或哲学诸理论方法,对现代社会传播现象进行考察。
      
    哪怕不承认传播这门学科的存在,也不能否认这种考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这本书对现代社会传播思想潮流做了很好的梳理,这个是值得肯定的。
  •   这个话题,我一向很感兴趣。讨论传播学是不是一种学科,或个说法也可以是讨论是不是存在一种对传播研究的学科想像。
    我对这个问题的考量是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的:
    1、从中国传播学的学科设置以及学科发展来说。大家都知道,中国原本是没用传播学这个东西。原来只有新闻学,传播研究来自美国。而现行的国内学科体制是完全由官方机构制订的。新闻学传播学被划分成几级学科,很难说用什么科学性而言。
    2、如果把目光传向国外,会发现并不是所有从事传播和大众媒体研究者都使用传播研究或传播学的这样的学科界定。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英国相当多的学校与学者是使用媒体研究。(当然媒体研究与传播研究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上也确有差异。)
    3、即使在使用communication studies这一界定的北美,请注意是使用的studies而不是-logy.对传播的研究本身不是从传统的学科的定义上进行的,所以不是用communicationalogy。其次对传播的研究是复数的,体现出它是一种多学科跨学科的产物。或者用一句IT术语,它是“面象对象”的,只要是从事对传播的研究,都可以划入此类。事实包括传播研在内的相当多的出现于二战前后的社会科学中的新学科、新取向,都很难被纳入成形于数十数百年前的西方大学学科体系。因此,也就出现了一大批类似的...studies式的新“学科”。而大约是传播学这一术语的中文始作俑者没用意识到,或是根本不在意传播研究的这一特性,或是出于某种学科想像,将其译成传播学而不是传播研究。当然约定俗成,用传播学也罢。反正“玫瑰换个名字一样地芬芳”。
    一点未成形的浅见,仅供参考。
  •   同意上边的三点说法。呵呵,culture studies本身也是复数的,跨学科的产物。
    另外,可以看看赵心树对中国传播学学科建构的一些构想,也算一家之言:
    http://ohmymedia.com/2008/03/27/763/
  •   马特拉有说“传播学”吗?英文翻译书名叫做《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正放在我的案头。“传播学”云云是中文翻译自创的。
  •   书中一直用“field”来指所谓“传播学”,可见只是个研究领域,不是独立的学科。
  •   那其实还是书名翻译的问题了。译成“传播研究史”可能靠谱一些。
  •   中国的学科建构先撇下不谈,这个所谓的 communication field 的建构在我看来本身上就是一种曲线救国,这不是它表面上叫什么的问题,而是它本质上建构了一个什么东西。我觉得,你可以说你是 文化研究 或者是 媒介研究 甚至媒介社会学这样明确的领域 但一旦你提出传播研究 传播理论研究 这样的概念,那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这背后必然有寻求学科合法性的意图,然后把一大堆根本是不同范式的东西以field的名义搅在一起。因为说到底了你这样搅在一起后,是没有规范性的,一部传播研究史,换个名字,叫成“社会理论史”似乎也没什么不妥……这是我忧虑之所在
  •   文化研究之类的很多研究,当初并无学科野心,文化研究本身甚至宣称是反学科的,它带有更多的解放意义,既有知识上的打破学科樊篱之意,也有其话语政治含义,只可惜学院化后制度惯性依然使之就范,以致如今江河日下。学科既是现代知识生产日趋复杂情形下知识分工的产物,同时也是权力的产物。学科就是知识的政治学?不是吗?
  •   同意楼上的观点,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我赞同现在学术去圈内这些关于传播现象的具体领域的权力生产,如 传播的政治经济学,传播的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媒介生态学,媒介社会学,文化研究等等。。他们是有明确的方法论和研究对象的,在学科建构上也是获得了权力的,当然,没有诸老牌学科那么大就是了,因为这些研究必然都归属于其母学科的底层方法论。但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这种以communication这一概念进行整合的努力一直存在,并且是非常蹩脚的,至今没有提出一套底层的方法论,而只是在把各个具体领域完全不同的方法论和研究对象作拼贴。我不觉得还有任何一个“站在十字路口上的学科”具有这样尴尬的境地
    当然,小子才疏学浅,困惑在所难免,希望大家探讨~
  •   只要你自己不执着于做一个“传播学(研究)者”,应该就没什么困惑的吧。你就把“传播研究”看作是跟“中国研究”类似的东西来看,会不会好过一点。
  •   从现实出发,从一个现实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我觉得问题比学科更重要,要做有意义的提问和回答,这是重要的。当然不是学科的讨论不重要,但也要以为知识进步为旨归,而不是学术霸权。
  •   有意义的提问和回答,恩,米尔斯说的对,只要能提出好的问题,学科恰恰是束缚性的
  •   原书名直译是《传播理论史》,中文怎么把人家的名字给改了?没有必要啊。我发现Eric Maigret的Sociologie de la communication et des médias(《传播与媒介社会学》)也翻译过来了,但是书名也被改了,成了《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
  •   2008-08-26 21:03:44 kabaskimy
      段誉的那个神仙姐姐是无崖子的三师妹,跟天山童姥和李秋水是一个级别的。
      段誉不是李秋水的徒弟,这么算的话要段誉是神仙姐姐的徒弟,即王语嫣的外婆
    ---------------------------------------------------------------------------------------------
    玉像是李秋水的妹妹的(但李秋水本人一直认为是自己的像,知道最后李秋水、天山童姥死的时候被天山童姥发现画像上不是李秋水,其实是她妹妹)。和无崖子住在那里很长时间的是李秋水。根据书里描述,李秋水的妹妹貌似不会武功。
  •   王语嫣的外婆 就是 李秋水
    无崖子和李秋水的妹妹从没在一起过。因为李秋水的妹妹死的早
  •   擦。。。书不用读了。。。这书评就够了。。。!
  •   好棒,一直看不懂这个书的结构。现在终于明白什么是北冥神功。
  •   神书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