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中的批判理论

出版时间:2008-12-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戴黍 牛美丽等 编译  页数:163  译者:戴黍,牛美丽  
Tag标签:无  

前言

Jurgen Habermas等人曾提出,社会科学中有三种类型的研究:解释性(或实证的)研究、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就公共行政学的研究现状而言,解释性(或实证的)研究占据了主流地位,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则较受忽视。然而,后两种研究同样也是值得关注的。正如Jay n White和Guy B Adams所说:大量历史和认识论证据向我们表明,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研究途径——即使被冠以科学这一高度实证的标签——对公共行政研究而言是足够的。如果研究要由理性指导,那么,研究途径的多样化——既尊重实践理性,也尊重理论理性——就似乎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建议公共行政的知识和理论发展应该以多种方式进行,包括假设检验、案例研究、行政和决策过程分析,以及对该领域的整体或部分的历史诠释、演绎论证、哲学批判和对行政经验的个人反思。

内容概要

在实证研究占主流的社会科学氛围中,对公共行政领域的批判性研究常常被学术界忽视,中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十分缺乏。本书编译者对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公共行政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批判理论成果加以译介,使得本书成为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教师和研究者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

Robert B.Denhardt,Richard C.Box,Cheryl Simrell King以及Camilla Stivers等人在公共行政学界声名远播。对批判理论的自觉运用,使他们的研究进路和研究成果在公共行政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且极具启发意义。

书籍目录

面向公共组织的批判理论“真”实在别处——批判的历史社区女人与机关男人——为公共行政学构建一种可用的过去生物政治学、统治和批判理论私人生活与反行政代表有限与行政效率的替代选择新公共管理的批判分析重铸批判理论——维布伦、解构与理论—实践鸿沟推进现实——批判理论与公共行政实践的结合

章节摘录

曾有一段时间,官僚体制的意图并没有得到透彻理解,或者说,甚至引起了公众的怀疑,这涉及对公共服务的持续合法性的充分理由的探究。当今,公职人员的表现恰恰引起某些公民的不信任以及另一些公民直接的反感,这种情况至少暗示了官僚利益和公共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恰好可以揭示出利益冲突的存在,并且,利益冲突事实上源于不同政党间被系统扭曲的交往活动。于是,对批判理论而言,它所要求的在交往实践中对结构限制进行的分析,看来有了一个用武之地。特别地,关于公共组织的批判理论将:(1)考察官僚统治的技术基础及其意识形态理由;(2)追问公共官僚体制的成员和服务对象能够以何种方式更好地理解对他们行为的诸多约束,并且相应地发展出行政实践的新模式。虽然在各种公共组织内,管理结构和管理风格中存在着显著的实质性变化,不过关于管理工作的某些特定假设似乎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假设涉及面很广,从对传统管理信条的依赖,比如“政治和行政二分”或者“权责相称”观念,直到现代信息系统和管理“偶然性”理论的更为复杂的运用。然而,在所有情况下,管理基本上都被看作一个技术领域,并且管理者所运用的技术都基于一个主要意向——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控制人和物以保证得到可预计的结果。这种意向不可避免地将管理人员和服务对象客观化,并且服从于追求效率的兴趣,但是它只关注外部的“客观”世界,表现出的是去个性化的、僵化的管理进程。这种思想似乎是为了达到控制的目的,而把人当作可供操作的数据或者可被上级管理的职员来对待的。这种情况导致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将人相互分开,结果是人与人彼此将对方当作非人化的物体看待。第二个结果是扰乱了管理者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自我反省。这就是日益增长的“客观性”和日趋下降的自反性的结合,自反性的降低既基于官僚机构内部的疏远,也源于对官僚机构的拒斥。

编辑推荐

《公共行政学中的批判理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公共行政学中的批判理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本书内容很好,给人一种全新的观念,值得一看
  •   人大出版社推荐好书。
  •   好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快好
  •   梳理、归纳,提供了更多需要读的书目
  •   社会科学研究有三大基本理论:解释理论、实证理论和批判理论。如今,实证理论发展较快,但数据质量堪忧;解释理论纷纭错杂,但浮泛、皮相、自辩之说充斥;而批判理论却在后文革时代一蹶不振,退出公众视野多年,令人悲哀!此现象在公共行政研究领域尤其如此。从现有的中国公共行政研究来看,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学者留意于批判理论,其他皆聚集在参差不齐的解释理论和青涩生硬的实证理论中。这次中山大学的学者以译介的方式,为中国公共行政研究引进批判理论,是值得欢迎的。不过,批判理论的价值,不但要在具有数千年官僚文化传统的中国彰显,也必须在曾经有文革狂热病的中国澄清。诸位谨记。
  •   行政学的基础东西,中山大学编得还不错
  •   该书对公共行政领域的批判理论应用进行了梳理,对此有兴趣看看挺好。
  •   此书专业性很强,对公共管理专业研究人员比较有启发性。
  •     我更喜欢根据此书拍成的纪录片电影。
      里面关于西蒙自己的剖白还不错,够真实。
      
      其实我一直对于这种人类顽强的求生意志很害怕。
      这种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死,付出任何代价都要生的强大的意志力,是非常兽类本能的。这种残忍的求生本能,是能够释放出最大的自私能量的。
      其实,这书对于我来说,最大的看点就是,乔和西蒙知道腿断会死在山上时,那种残酷的心理斗争。
      你救我吗?你不救我,我会死。
      我救你吗?我救了你,我也许也会死。
      
  •     
      这是畅销书《长尾理论》的开篇案例:1988年,初版的《触及巅峰》虽然得到了不错的评价,但不算畅销,没过多久就被大多数人遗忘了。10年后,另一本登山纪实《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引起轰动。突然之间,《触及巅峰》的销量也一路上涨。到2004年,它的销量已经是《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的两倍多。
      让我们对这两本书的表层特点做个对比:地点(珠穆朗玛峰)的显著、人物(登山界明星阵容)的显赫使《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天然地拥有畅销元素;相比之下,本书记录的是两名在此事件前无甚知名度的登山家,攀登一座国内至今没有准确译名的6000米级山峰。
      那么,为什么本书的英文版销量竟超越了势不可挡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我在阅读本书之前对此深感不解。
      让我们看看普通读者的评论:“《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使我对登山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对登山跃跃欲试;接着我读了《触及巅峰》:上帝啊!让我永远留在海平面吧!”
      而登山爱好者的思索更严肃、更深刻:“看了《触及巅峰》,我才真正开始思索我、乔以及所有登山者为何热爱登山。对于西方世界的在富庶生活中长大的年轻人,那也许是逃离现实生活的完美方式,尽管逃离的方向可能不是天堂而是地狱。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会跑进山里,如果会,我将牢牢记住乔;无论遇到多糟的情况,永远记住我们拥有超越经验和常识的求生力量。”
      更令人称奇的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影评家、“最权威的大拇指”罗杰•伊伯特竟“丧失理智”地嚷嚷:“《触及巅峰》是我看过的、能想象到的最可怕的登山电影!我一次又一次梦见绳子松了,我在不断坠落中声嘶力竭地叫喊:‘蠢货!你这个蠢货!你一路攀爬只是为了一路坠落!’那不是电影,而是一场噩梦……”
      而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无法从二人角色中逃离,甚至无法将两个角色割离开来。大部分时间在乔的角色中,感受他的绝望、疼痛、干渴、挣扎和坚强;其余时间里则处于西蒙的位置,痛苦地抉择是否拿出小刀舍弃同伴,读到他割断绳子的时候捧着书的手也在颤抖。而且,乔的描写坦诚而细致,人类在极度的恐惧和痛苦之下的状态、超越想象的求生欲望和意志都赤裸裸地展现无遗。
      如果你恨一个人,可以让他阅读本书,让他经受恐惧、痛苦的折磨。
      如果你爱一个人,可以让他阅读本书,让他在海平面体验巅峰。
      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请阅读本书,巅峰和冰窟的落差中,包含着人生的奇迹与秘密。
      
  •   是很残酷,接受真实,必须要能够承受或者变得冷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