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化研究 第四辑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曾宪义 编  页数:563  

内容概要

《法律文化研究》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创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律史学专业年刊。作为教育部国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刊聚焦法学领域热点问题,沟通中西法律文化,荟萃精品论文,解读珍贵史料,力求为法律文化研究贡献一块学术园地。

书籍目录

明德法律文化论坛  中国的法律浪漫主义与法律虚无主义(演讲稿)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  汉代矫制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的构建中国法律史专题研究  “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法制模式的选择”论纲  ——以盛世时期的法制实践为重点  从司法主体性情取向的养成看中国古代法律预期的不确定性  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利结构分析  中国传统刑法思想中的现代价值  一个编辑错误所引起的法制史问题  ——“复奏”、“覆奏”正误辨  《论语》新解五则  《唐律疏议》与经学的关系探究  明清徽州民间坟山纠纷的初步分析  清代半官方性质民事纠纷调解初探  《钦定宪法大纲》:清末宪政观的制度载体  从康梁到孙中山: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产生、形成及演进外国法律史专题研究  混合法系发展的前沿  民主·共和·法治  ——古希腊、罗马权力制约三大要义  功利、正义与良知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伦理学透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最低生活保障国家责任的法制变迁过程  西欧城市市民社会的早期宪政秩序与社会成因  身份性因素在契约中的历史变迁  试论近代宪法的基本功能日本学者的法律史研究  中国历代法制史(节选)  英美法与大陆法  台湾地区的法制史学界之动向  (1990~2000年)学子园地  中国古代公文制度中的权力制约机制  浅析中国古代直诉制度  《赫梯法典》特征初探  古代中国和古罗马婚姻制度的比较  论汉代法律文化中的和谐观  试论《大清民律草案》中遗嘱自由原则的维度法史资料发掘与研究  汉简《二年律令》研究二题  ——兼及汉律中的和谐价值观  释汉律“复兄弟、季父伯父之妻、御婢”兼论秦汉法律制度的演变法史名师  情缘学术,心系教育  ——陈盛清先生访谈录  曼曼求索六十年  ——林榕年教授访谈录  乔伟教授与中国法律史学的发展书    评  对《毛泽东文集》编辑工作的几点质疑  有益的探索,拓荒的工作  ——评《中国近代警察制度》民国法史研究论著整理  中国古代法理学  中国法律生于礼  关于中国上古刑法嬗演史程之管窥  2008年法律史论文索引  稿约  《法律文化研究》格式与注释规范

章节摘录

(二)以正统思想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重要指导扶危济困、体恤弱者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优良传统。孔子主张“仁者爱人”①,墨子呼吁“兼相爱,交相利”②、“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③,道家坚信“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孟子明确要求“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④。苟子认为“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⑨。《管子》也指出:“凡国皆有养老,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以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以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劝子弟精膳食,问所欲,求所嗜,此之谓老老”。《礼记·礼运》篇载:“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意即使老年人受到国家和地方的扶助及家庭内部子女的赡养,得以安度晚年。女子到了结婚年龄组建一个和睦的家庭,年幼的孩子能够得到教育和健康的成长。鳏夫、寡妇、孤儿以及残废之人,都能够得到社会的扶助和家族的照顾,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享受相应的生活待遇。上述思想为汉代大儒董仲舒所继承,他提出要去酷吏、兴教化,“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等等。⑥董仲舒的主张被奉之为正统思想,占居主导地位长达两千余年,影响深远。 到了宋明理学兴起之时,理学家不单强调加强修养、砥砺气节,而且对民生问题也颇为关注。如朱熹认为,当时赋税的刻剥十分繁重,且弊病很多,政府“横敛无数,民甚不聊生”,且“各目科敛不一,官艰于催科,民苦于重敛,更无措手足处”。“今日有一件事最不好,州县多取于民,监司知之当禁止,却要分一分,此是何义理”⑦。州县官吏巧立名目,横征暴敛,造成民不聊生,这是引发祸乱的根源之一,因此他提出了减轻赋税的主张。他甚至提出:“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⑧这表明,朱熹深刻认识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看清了“予”与“取”的正确关系,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编辑推荐

《法律文化研究2008(第4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法律文化研究 第四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