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力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谢尔·以色列  页数:163  译者:任文科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讲述的是人们在公司总部以及全球性企业中使用Twitter的故事。  人们使用它,为各种事业募集资金;让政府做出更积极的反应;发现并传播新闻;构建私人或商业网络;或者仅仅是为了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打发时间。Twitter不只是普通人谈论家常事的载体,更是极其有效的商业交流工具。本书讲述了人们在公司总部以及全球性企业中使用Twitter的故事,通过它,人们怎样为各种事业募集资金?怎样让政府作出更积极的反应?怎样构建私人或商业网络?怎样塑造品牌,获得收入,甚至是拯救一个企业的声誉?一句话:本书教你如何发掘微博的商业价值,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

作者简介

谢尔·以色列,社会性媒体记者,网络趋势研究先锋。超级畅销书《财富博客》合著者。《商业周刊》专栏作家。

书籍目录

引言 一切从“推”开始第1章 诞生之日第2章 炫目登场第3章 建立平行多渠道第4章 挽回声誉 第5章 客户接掌一切第6章 品牌账号第7章 B2B之路第8章 小企业,大足迹第9章 个人品牌第10章 公民记者第11章 与民众交流第12章 慈善事业第13章 尺度以及建议第14章 全球性社区译者后记 我推,故我在

章节摘录

  引言  一切从“推”开始  詹姆斯 ?巴克在 Twitter上的留言只有一个词:“被捕”。  这条留言最终让他获释出狱,也启发我撰写本书。但是, 2008年 4月 10日早上 9点 33分,当坐在警车后座上的巴克,正在被带往埃及马哈拉市的一座看守所时,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巴克是一位正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新闻摄影学的研究生。他来这座城市的目的是,拍摄一起因食物导致的罢工事件。  几天之前,街道上的暴力事件已经变得随处可见。有人在纵火,也有人受伤。警察挥舞着警棍驱散人群,并逮捕了几位示威者。  4月 10日,巴克采取了谨慎的做法。他远离抗议人群,用远距镜头捕捉他的故事。  最终,他还是被抓了。  对于埃及警察,我还是有些了解的。 2007年,作为我的“社会性媒体全球报道”博客系列的内容之一,我曾经对瓦埃勒 ?阿巴斯( @ WaelAbbas)进行过采访。阿巴斯是一位埃及裔记者,他不断地将一些还没有被起诉的“嫌疑犯”在埃及警察局中被折磨的视频发布在 YouTube上。  直到在 Twitter上看到“被捕”这个词时,我才意识到这个新的社会性媒体通讯工具已经变得如此流行。  我并不认识詹姆斯 ?巴克。在这个留言之前,我并没有在 Twitter 上关注过他。我甚至不知道我与他之间存在联系。  在 Twitter上留言的人,被称为“推客”(tweeter)。当一位推客阅读另一位推客的留言,并认为这个留言值得复述时,他或她会在前面加上字母 RT,然后将其再次发布出去。随后,另一个人或许会看到这条消息,然后重复这一步骤。这种行为被称为“锐推”(retweeting),它是消息在 Twitter上快速传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程序。  正是锐推,成就了 Twitter的神奇:你或许仅仅关注了一小部分人,或者仅仅被一小部分人关注。但是,即便只有一个人关注你,仅仅通过若干分隔空间,你便可以同全世界数百万正在使用 Twitter的人产生联系。  詹姆斯 ?巴克是一位新推客。他仅仅有不多的几位粉丝;正如我已经表明的那样,我并不是其中之一。但他的一位朋友把这条“被捕 ”的留言转发给了我,并添加了简短的解释。我的一位朋友看到这条消息之后,也将其转发了出去。我与巴克间隔了 4个步骤。我是在他从警车上发布这条消息大约 30分钟之后看到它的。  几周前,当巴克与一帮朋友在伯克利道别时,他的一位朋友建议他使用 Twitter。这位朋友认为,一旦有紧急事件发生,如果他的黑莓手机可以上 Twitter,或许是有好处的。  当巴克坐在看守所中的时候,他使用 Twitter发送给大学好友的这条只包含了一个词的消息,不停地在传播。也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埃及警察并没有没收他的黑莓手机,这样他就可以在 Twitter上不断地发布留言。他很小的私人网络一直在转发这些留言。消息在 Twitter上四处传播。有人联系到美国国务院,国务院这次一反常态,旋即采取了行动。  美国政府在 24小时内进行了干预。他被释放了,尔后,有一辆车会送他去机场——这次返乡之旅是由埃及政府免费提供的。在上车前,他停顿了一会,输入了另一条只有一个词的信息,或者如全世界所称的那样,“推”(tweet)了一条消息。这则消息是,“自由”。  第 1章.诞生之日  甚至在 Twitter经历着似乎看不到尽头的上升期之后,产品的可靠性以及公司的专注方向这两项议题不断地回归,威廉姆斯和他的小团队的注意力始终如一,持续地将产品的可靠性置于其他考虑之上。  从 Xanga到 Odeo  比孜 ?斯通( @Biz)是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富裕的郊区韦尔斯利长大的。后来,他来到纽约市,并于 1999年创建了 Xanga网。在开始阶段,Xanga是一家照片和书籍分享网站,你或许已经猜到了,它也走过一段弯路。当 Pyra开发出专业博客( ProBlogger)版本时, Xanga 获得了这一技术的使用权,由此成为了首批博客编写网站之一。  这让斯通和伊万 ?威廉姆斯有了一种长距离的商业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威廉姆斯加入谷歌以后,这份友谊依然在延续。  2004年初,斯通在出版了两部以博客为主题的著作之后,接受了威廉姆斯的邀请,加入了谷歌的博客运营团队。  两人最初是典型的商业关系,但他们逐渐发现,他们对社会性媒体都颇有兴趣,实际上,他们对之充满了激情。起初,他们是商业伙伴,尔后成为了朋友。最终,斯通来为威廉姆斯工作。  这种事并没有特别引人注目之处。一直以来,到处都发生着这种事情。最初是商业伙伴的人们,后来成了朋友,反之亦然。  我之所以指出这件事,是因为在 Twitter上,此类事情一直都在发生。开始时,人们谈论某件事情,逐渐发展为友谊,或者成为了某种商业关系,就像真实生活中的威廉姆斯和斯通那样。  在斯通加入谷歌几个月之后,威廉姆斯离开谷歌,创建了 Odeo。几个月后,斯通也离开了,并成为威廉姆斯的合作伙伴。  在当时被称为硅谷的“大事件”当中,Odeo颇具代表性。2004年,互联网公司泡沫的最终  残骸已经化为乌有,但投资者依然无法忘怀那些痛苦的往事,他们的钱包也瘪下去了很多。硅谷的“大事件”列队似乎一眼望不到头,投资者的目光越来越疑虑。  但事实上,许多存活下来的公司已经从互联网公司时代的废墟中涌现出来了,其中包括 ebay、亚马逊,当然还包括谷歌。  还有些事情也延续了下来,博客就是其中之一。它创造了一种在互联网上公开交流的崭新方式。新锐 IT研究机构 Guidewire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克里丝 ?雪佛莉( @cshipley),将博客定义为社会性媒体。  Odeo正在做什么  2006年,Odeo团队知道他们有麻烦了。  它并不像比孜 ?斯通所描述的那样:“一个技术问题的解决,似乎会立刻导致另一个问题的出现。”真正的问题是,团队成员的激情似乎已经消失了。还有其他的事情。它似乎不太重要,但的确令人烦恼。当斯通和威廉姆斯需要某个人时,往往找不到人影。他们甚至很难召集一个会议。  如果你在传统的行业工作,这种事或许会令你感到惊讶。但在硅谷和其他技术类新公司聚集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  软件开发人员是技术类新公司早期文化的主宰者。他们的工作时间很长,很辛苦,有着高度的进取心。但是,没有几位经理人能够成功地让这些研发人员遵循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在家里,还是在可以无线上网的咖啡店)和时间(在晚上、黎明前,还是在周末或假期),完全取决于他们的个人爱好。  当某个问题浮现出来之后,斯通和威廉姆斯需要把几位团队成员召集在一起,但他们很难做到这一点;也很难判断出,这个会议是不是比可能会被打扰的工作更重要。总有人询问技术团队成员一个问题:“你正在干什么?”  2006年早期,威廉姆斯和斯通决定让整个团队走出公司,集体自省。团队成员一度被分为若干个分别研究具体议题的小组。  斯通和 Odeo的软件设计师杰克 ?多尔西( @jack)参与的小组负责审视团队成员在相互寻找时出现的问题。多尔西表示,他认为重新采用他很久之前的一个想法,或许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经过了一番尝试之后,多尔西对网络个人实时状态的思考却变得更加成熟。 2006年,他把后来成为 Twitter的原创手稿,发布在了照片分享网站 Flickr.com上。他评论道,“我反复思考过这一概念,多次尝试着将它引入我所从事的各个项目之中。”  “它渗入了我的调度工作;它渗入了我的医疗器材网络;它渗入了一种构建无摩擦服务市场的思想。在我目光所及的范围内,它无处不在。这一精彩的抽象概念易于实施,很好理解。”  随着各类新技术在本世纪初的演变,他进一步精炼了他的思想。一个新的简单而快速的博客编写平台 LiveJournal.com,也对他产生了影响。  与此同时,短信服务( SMS)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移动通信技术。如果你是 24亿收发过短信的手机用户之一的话,你肯定已经知道了它的运行方式。 SMS内容简短,带有私密性。信息被限制在 160个字以内,这种限制导致了一些很有创造性,有时令人不解的缩略词的出现。  但是,所有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没有人愿意支持多尔西的愿望:用这一理念创造出一个产品。直到有一天,多尔西对斯通说他可以重新利用这个早已有的想法。  Twitter的诞生  在斯通的协助下,多尔西对 SMS做了一些改进。他把信息的长度缩短了 20个字符,这样信息上就可以显示发送者的名字。界面极其简单。你只要回复 Odeo团队不断听到的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正在干什么”即可。  这些微小的调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甚至可能超乎了斯通和多尔西在设计时的想象。设计这个小软件花费了他们两周的时间。  第2章炫目登场  2007年 3月,Twitter在其一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开始了它的处子秀。首演延续了 5天。公司几乎所有的成员都来到了得克萨斯州奥斯丁市,参加世界最受欢迎的互动节日“西南西音乐节”(SXSW)。  当组织者于 1994年为这场盛会增添了电影与互动式媒体平台之后,参与者增加至数千人;各类俱乐部只向与会者开放。在场的大多数人都相互认识,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对互动式媒体感兴趣。  后来, SXSW不得不搬至面积达 90万平方英尺的奥斯丁会议中心——这可不是一个进行面对面、私人性交流的好场所。这一盛会形成了 3个不同的平台;每位与会者可以参加其中的一项、两项,或全部三项。  但是,这些平台在实体上并未隔离,人们可以从会议中心的一端飞快地赶到另一端,尝试着从许多正在同时进行的小组谈话中找到他们最钟意的内容。你或许要步行 1公里才能赶到你最想加入的小组,但到了之后才发现,那里已经人潮涌动。于是,你又不得不加快步伐赶赴你的第二选择,以免这个小组出现同样的状况。  到 2007年,参加 SXSW的人数高达 5 000人。在走廊、咖啡店、午餐场所或其他任何地方寻找朋友,已经成为了经常无功而返的体验。  2006年,Twitter的竞争对手,已经被谷歌招致麾下的 Dodgeball公司,开始充当一种点对点通讯工具,以解决这一问题。 Dodgeball被 SXSW选为当年最佳产品。 2007年,在谷歌的支持下,这家公司以现任冠军的身份,重返这场盛会,意欲保持它在这一领域的地位。因此,对于 Twitter来说,选择在 SXSW2007亮相是非常大胆的。  生存,抑或死亡,在此一举。  Twitter公司的差旅费几乎将首发预算蚕食殆尽。他们用所剩不多的资金,投资购买了两部高清晰度大屏幕,将其安放在会议中心的走廊中两处人流量密集的位置。当人们推出留言时,大屏幕便会即刻显示。是的,就是这样。没有公关机构介入,没有广告宣传,更没有向酒店房间门下塞宣传册。当 Twitter准备和 Dodgehall背后的谷歌势力死磕的时候,它并没有雇用专业的沟通人士。但 Twitter拥有一项额外的资本——在从 20位最初用户起步的这一年间, Twitter的用户群已经增长至大约两万人。这些用户基本上都是 Web 2.0 社区成员,而其中的许多人此时就在 SXSW。无法莅临的用户、在 Twitter上观看了这一盛会,并加入到正在会议中心举行的这些谈话之中。其中有好几位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博主;在这一节日延续的 5天中,他们不断发布自己的独到见解。  就这样, Twitter依靠着大约 10位团队成员、几位博客朋友,以及两台 HDTV屏幕,开始了它的处子秀。团队成员竭力完善了 Twitter的功能,以便让那些老用户对这一产品发表新的意见。威廉姆斯、多尔西和斯通有了一项清晰的目标,而且也毫不讳言地将其表达了出来。他们试图取代 Dodgeball,让 Twitter成为 SXSW的最佳产品。  结果并无悬念。 Twitter风潮席卷了 SXSW2007。与会者转用 Twitter 找寻彼此,推荐白天和夜间值得参加的活动。正在从奥斯丁消失的亲密感,重新出现在了 Twitter的虚拟空间之中。在 Twitter上,除了与盛会相关的留言之外,人们还在谈论另一个更大的主题,即 Twitter自身。  “Twitter正在主宰 SXSW。”迈克尔 ?卡洛尼( Michael Calore)在《连线》杂志撰写有关这一盛会的首日新闻时宣称。同时,他呼吁他的在线读者使用 Twitter了解即时消息。“简易新闻聚合”(RSS)订阅服务的先驱 Newsgator网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格雷格 ?雷纳克( Greg Reinacker),在一篇博客上写道,“这里似乎每个人都在用 Twitter。我也一样。”  雷纳克是首批使用“ Twitter直播”发布在 SXSW的讲台以及走廊上的各种言论的人士之一。几年之前,当一个由博客拥趸组成的小组(其中很多人都是专业写手)开始“使用博客直播”时,会议也开始随之改变。这种直播形式,对于传统的技术撰稿人构成威胁:他们在参加相同的活动时,必须把稿件传给编辑,然后由编辑在几小时,或几天之后发布这些故事。  2006年的一天,在参加一个会议时,我意识到自己已经被众多博客撰写者包围了,他们中的许多是作家,有的还曾经做过专业记者。新闻网站提供的报道,比这些博客中的任何一位都更为深入。但对我来说,问题是双方面的:其一,这些博客正在免费发布我的合作者和我发表在付费简报中的内容。其二,编辑、润色、精炼一篇简报大约花费我们一周的时间,而这些博客几乎是实时发布信息。其三,也是最致命的一点是,他们并不像报道此类活动的传统媒体记者那样相互竞争,而是在通力合作。当其中一个人写了一篇新东西之后,其他人便会让他们的读者对其进行核实。  现在,雷纳克又将博客直播推进了一步,将其带入了一种新的形态: Twitter直播。他是首批使用 Twitter的社会性媒体作者之一,他们发布的留言可供全世界实时阅读,即使当台上的演讲者依然在滔滔不绝之际。以前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博客参与了进来,如今有几十个人加入了雷纳克的阵营,信息网络的力量呈现出指数式增长。  迈上顶峰  Socialtext公司(首个企业维基提供商)创始人,社会性媒体思想家兼开创者罗斯 ?梅菲尔德(@ross),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直播博客。在 SXSW专题讨论会期间,他也用 Twitter发布实时留言,然后在晚上撰写博文,对这些消息进行更长、更深入的扩展。第二天晚上,梅菲尔德宣称,“在星期三, Twitter见顶。我这么说的意思是,它的峰值来临了。很快,我认识的人当中使用 Twitter的人数似乎翻了一番,这是非常明显的临界点。”  直播博客变成了首批直播推客。没有人策划,但这却演变成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协作新闻试验。这场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试验,让一些持怀疑态度的观察家体会到, Twitter的潜能绝不仅仅限于报道你的朋友的午餐食谱。  这也成为反驳传统但却带有误导性的观念(即, Twitter只不过是另一个专供叽叽喳喳的小孩使用的小玩意而已)的证据。正在应对某个商业问题的专业人士也开始使用 Twitter。Twitter的早期用户以及支持者或许也很年轻,但他们是商业人士。这是它同 Facebook和 Myspace之间一项重要且很早就显现出来的区别——它们的用户群分别是大学生和高中生。  从 SXSW2007的派对场面可以判断出,早期的 Twitter用户的确很年轻。  夜幕降临之后的 Twitter  SXSW2007期间,当夜幕降临,社交活动逐渐密集之后, Twitter便展现出它的真实力量。这些并不是那种极其狂野的派对,而是那种偶尔放些音乐,一边喝酒,一边进行的商务型社交活动。“你是干哪一行的”这一问题被问及的频率,远远超过了“你是哪个星座的”。  业余活动意义重大,这不仅仅是对参与者而言,对于主办这些活动的大公司来说同样如此。  2007年,技术经济正方兴未艾。一些大品牌依然握有大量可自由支配、供它们举办奢华派对的资金。这些活动对于寻求向互动式新企业销售产品和服务的公司,甚至对于那些寻求兼并对象或择优挑选人才的公司而言,都是一笔划算的投资。  谷歌、微软、戴尔、 AMD、英特尔、希捷( Seagate)以及思科公司精心举办了各种聚会,以吸引与会者。这些公司用免费食品、酒水和娱乐活动款待他们。规模很重要——派对越大,参加的业界名人和著名博客越多,口碑效应自然就更好。  同之前的几年一样,那一年的派对推广活动也被外包给专业人士。为了吸引人们参与,公司营销团队和签约的推广人员使用了所有的常用资源:传单、电邮、鼓励注册的邀请类网站。  然而,没有人预料到 Twitter的群聚力量。耶利米 ?欧阳是首批撰写博文称他正在用 Twitter核实派对新闻的人士之一。当他听到了某个派对的消息时,他便在 Twitter上发布留言;当他亲身参与某个活动时,他便会发布与活动人群、音乐以及茶点相关的消息。其他的推客开始共享相同的信息。他们的这些举动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派对推广努力,因为推客们可以用更快的速度,不费吹灰之力地将与会者从一个派对转移至另一个派对。  白天,直播推客让技术报道陷入一片混乱。现在,在派对时刻,派对营销的最佳模式也被他们弄了个底朝天。由 Twitter引发的口碑效应决定了社交活动的成败。从此以后,派对参加者对一个派对的成功与否,有着比推广者更大的影响力。  “没劲”这种由派对参加者掌控的现象,在 SXSW2007举行的第三天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一位年轻女子正沿着人潮涌动的街道,赶赴一个派对时,她突然在她的手机上看到了一位已经到达那里的朋友发布的一条简洁的留言。“没劲。”留言上说。她放慢了脚步,思忖着怎么办。另一些留言证实了这条坏消息。过了一会,她的手机屏幕上又出现了一条留言,是一位正在参加另一个派对的人士发布的,留言上说那里空间充足,不仅播放音乐,博客名流云集,而且最重要的是,酒水免费。  就在她转换方向之际,街道上发生了奇异的一幕。好像是受到了某位舞蹈指导的暗示,几乎所有正朝着第一个派对方向前行的与会者,同时向后转。  Twitter破坏了周详的营销计划,体现出了掌控一切用户的力量。  第3章建立平行多渠道  里卡多 ?格雷罗(Ricardo Guerrero)是一位网络营销人员,效力于总部位于奥斯丁的戴尔电脑公司。他参加了 SXSW2007会议,是首批见到 Twitter的商业人士之一。  率先迈入他眼帘的,是那两台安置在会议中心过道上的大屏幕。他站在走廊看了几分钟,大量没有联系、言辞精炼的留言犹如溪流一般,快速而不间断地闪现在屏幕之上。  他看到的留言没有规律性。一条是关于午餐会的,另一条讲的是正在会议中心某处举行的报告会,第三条谈论的是天气状况。  一位朋友向格雷罗解释道,与会者正在从会议的各个地方,通过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发布信息。世界上的其他人正在同他一道观看屏幕上的这些信息。  格雷罗认为,这样的手法真够利落,但他“并不能完全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同参加这次盛会,与 Twitter萍水相逢的许多其他专业人士一样,对于人们如何使用 Twitter做生意这一问题,他也是一点头绪都没有。有些人对其不屑一顾,认为这个新玩具仅仅是那些数字技术发烧友追捧的另一个东西而已。  但在走廊中,有几位商业人士却认为, Twitter或许包含着某种对他们的生意有用的东西。格雷罗就是其中的一位。  翌日,他创建了自己的 Twitter账号( @ggroovin),想象着他“可以用它和朋友聊天”,这样就能弄明白这玩意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问题是,在早期两万名 Twitter用户当中,他只发现了他的两位朋友,而且“他们也不太用”。在回到家两周之后,他便把 Twitter删除了。  大约一个月后,《纽约时报》上一篇谈论 Twitter的文章,重新激起了格雷罗对这种潜在的商业工具的兴趣。“我从这篇文章得到的启发是,Twitter可以给你一种社交‘第六感’,让你了解你关注的人群当下的生活状况,”他说,“尽管有些事情是非常平淡的,但如果你想更密切地了解这些人的话, Twitter 可能是一种真正有用的工具。这篇文章让我很想知道,Twitter能否在产品营销方面派上用场。”  他决定再尝试一下 Twitter。  30个毫无头绪的日子  我也有过与格雷多类似的经历。 2007年 8月,当一位朋友怂恿我尝试一下 Twitter时,我踌躇了好一阵子。整天忙得昏天暗地的我,拥有的通讯工具已经够多了。我向来不太喜欢在网上聊天。我已经拥有了我认为我需要的所有关系,而且通过传统和社会性媒体,我与这些人已经有了足够多的互动。  但是,当我在各种会议、博客午餐会和我的博客上进行交流时,或与技术和商业圈的人士会面时,我发现,关于 Twitter的话题已经无所不在。  同格雷罗一样,好奇心促使我创建了一个账号。 2007年 8月,我在 Twitter上发布了我的第一条留言。“哦,我来了,”我写道,“现在又如何?”  一连几天,我都没有上 Twitter,而当我重新登录时,我发现有 45个人正在关注我。其中一半人我都不认识,也从没有听说过。  这些人想干嘛?我并没有去任何地方,他们为什么还会关注我?  事实证明,我的疑虑绝非偶然。“几乎每个人在第一次接触 Twitter时,都感到非常困惑,”在 2008年 12月的一次演讲中,伊万 ?威廉姆  斯承认道。“我们的确需要解决这一问题。”他说。  开始关注其他人,用了我两周的时间。但刚开始时,我不好意思参与这些谈话。过了大约两周,我才回复了别人的一条留言,又过了几天后,我才第一次在 Twitter上主动发起谈话。  我经常在 Twitter迷失方向,原因是,仅凭直觉,我搞不清楚如何使用收藏夹功能,应该关注谁,也不知道如何发表私人或公开留言。  这就像来到了一个不熟悉的社区。我发觉自己依靠的是几位比我早来的“Twitter朋友”。  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发帖谈论我的工作,一些根本不认识的陌生人给我发来了鼓励之词,每条回帖不超过 140个字符。  但最开始, Twitter对我而言,仅仅是一种有趣且好玩,可以在正经工作间隙聊以自娱的工具而已。  9月上旬,有意思的事情开始发生了。一位我不认识的人在 Twitter上询问去毛伊岛( Maui)观光的事情。我之前写过一篇谈论毛伊岛薰衣草农场的博文,于是,我回帖发布了这篇博文的链接。 3周后,我非常震惊地收到了一条信息:“谢谢。我喜欢这个薰衣草农场。它很特别。”  帮助他人的感觉真好。通常都是这样。但是, Twitter上依然没有发生某件对我特别有益的事情。  接着,我和一位好友一起吃了顿午餐,我们两人都在离家 3 000英里之外的地方。我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假期即将结束。我和我的太太保拉住在万豪剑桥酒店,准备搭乘次日早晨的班机回家。我推出那条消息并无特别的理由,也不是特意给某人看的。  我的朋友耶利米 ?欧阳看到了我的留言,并回帖。接着,我们三人在波士顿北角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虽然我们基本上都是在闲聊,但在品尝基安蒂红葡萄酒和嫩牛肉的同时,我收获了几条对我的职业很有帮助的珍贵信息。欧阳还就如何更好地利用 Twitter这一问题,实际上, Twitter已经有了一些改进。 2009年冬天,新用户可以在联系人名单上找到已经登录 Twitter的人。这的确有助于你和朋友交谈。然而,大多数新用户告诉我,要理解 Twitter的运作方式依然要花费一些时间。  从那以后, Twitter对我越来越有用了。我在 Twitter上不断遇到和我志趣相投的人;在交流的同时,我们也建立了日益牢固的关系。但在开始阶段,我花费了大约 45天才经历完 Twitter菜鸟通常会碰到的那种迷失感。起初,我毫无头绪,接着,我加入了一些谈话,  开始享受到乐趣。尔后,我帮助了一位陌生人,对于自己的经历可以使她受益,我感觉良好。最后,一条随意的留言促成了一段不仅有趣而且有用的真实经历。从那一刻起,对我来说, Twitter变成了一个日益重要的工具。我无法将其归类为一种私人工具,抑或商业工具。对大多数人而言,Twitter是一种沟通工具。正如本书将告诉你的那样,人们总是能找到使用 Twitter的新方法。其中一些人在发布了一条留言后,便经历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幕,比如詹姆斯 ?巴克。有时,你仅仅是碰到一位老友而已。  我讲述这一切的目的在于阐述一项重要的观点。花些时间感受一下 Twitter,然后再用上一段时间,那么,你就很可能会发现 Twitter的价值所在,而 Twitter则会逐渐变成你最喜爱的沟通工具之一。让我们继续谈论格雷罗的故事吧。  前沿商店  当格雷罗于 2007年 4月份第一次摆弄 Twitter时,Twitter的全球用户大约为 7万人。对于一个在线社交网络来说,如此少的用户与一个边远村庄的规模并无二致。 Twitter的早期居住者不是牛仔,也并非自耕农,他们几乎全部是技术人员。虽然戴尔是一家技术公司,但它的客户是企业和家庭用户。  尽管格雷罗精通技术,但他的主要兴趣在于销售。他在戴尔公司的职位已经改变了,但在当时,他的工作是出清存货,销售翻新的电脑(基本上都是一些被租借出去,使用了一段时间又返还的电脑)。任何一位零售商都对减价商品头痛不已。其一,依据定义,它们是降价出售的商品,这意味着你想降低广告和营销费用。其二,因为许多公司经常是在最后一刻才决定,它们是打算购买、续租,还是在租期结束后返还电脑,因此,根本无法预测流入的库存。其三,还存在迅速出清存货,为新货腾出空间的压力。  戴尔公司的大多数翻新产品都是在公司网站( Dell.com)上销售的。在这个巨大无比的电子商务网站上,翻新的电脑不得不同公司的其他产品竞争有限的空间。另一种营销方式是,向数百万家客户投递代价不菲的产品目录。  格雷罗料想, Twitter或许会给予戴尔公司开设一种全新的低成本营销渠道的机会。资金方面的障碍是不存在的。你只需要开设一个账号,便会即刻拥有一家虚拟的店铺。  然而,还有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当时还无法在 Twitter上进行交易。  2007年 6月,格雷罗不事张扬地开设了“戴尔经销店”(@Dell-Outlet),这是 Twitter的第一家零售店。这个店铺是试探性的。如果它无法销售货物,便会以同样的方式关门大吉。  他用一种古老的销售策略解决了交易问题。之前,包括戴尔在内的许多在线商家已经采用过的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即优惠券。每份优惠券中包含一个折扣编码,客户可以在 Dell.com或戴尔公司的其他网站兑换。  每当新货面市时,戴尔经销店经理斯黛芬妮 ?尼尔逊( @Stefa-nieatDell)便会发布一个包含优惠券编码的链接,凭借这个编码,可在另一家戴尔网站享受 8折优惠。有时,作为她的特别促销手段,编码仅适用于点击进入的前 10位客户。有时,她专门为某项独家交易创建一个客户编码,然后通过短消息功能告知这位客户。  对戴尔公司有利的是,经销模式显著简化。没有房产;在戴尔经销店中,没有人接触或运送产品。但客户却感到,他们正在获得无微 不至的个性化服务;他们告诉朋友,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做成了一桩好买卖,而且享受到了良好的服务。  格雷罗提供的调查资料显示,在头几个月之后,大约有 25 ~ 30个戴尔经销店的客户表示,他们在 Twitter发现这家经销店之前,并没有意识到戴尔公司的在线经销业务。任何一位零售商都知道,从争取客户的角度看,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第4章挽回声誉  客户服务工作可以让一个企业精神分裂。一方面,优质的服务会让客户满意,而心情愉悦的客户会把你推荐给他的朋友。  另一方面,客服工作往往代价不菲,它会蚕食企业的利润空间。有些客户似乎在相互依赖,他们只是想停留在电话上。还有些客户长期处于暴躁之中,无论你为他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不会高兴。  公司往往会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如果你把客户服务削减得太厉害了,正如戴尔公司所发现的那样,你会失去销量和信任。本有可能成为公司拥趸的人,就会变成对公司深恶痛绝的人。在这方面, Twitter已经成为了破除窘境的利器。它不仅可以让公司以更低的成本服务客户,还可以获得更高的成功率。  无微不至的 Comcast  在扭转糟糕的服务名声方面,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传输商 Comcast公司是 Twitter的当家花旦。  许多年以来,Comcast一直处于客户满意度排行榜的末尾。互联网的兴起让客户有了发牢骚的新途径,他们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更富创意的方式表达心中的不满情绪,这就进一步加剧了 Comcast的声誉问题。比如,有一家名为“ Comcast肯定完蛋”的网站(ComcastMustDie. com),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Twitterville  第 4章.挽回声誉  你或许认为在网上如此宣泄有点过分,你可能认为这不会对公司造成致命性的影响。但请想象一下这样一番景象:有一位屋主原以为 Comcast的修理人员正在屋内解决她的问题,结果却发现这家伙正在皮沙发上睡得香甜。她并没有唤醒他,而是摄录了几分钟这位修理工的睡觉视频,还特意录下了他富有节奏的打鼾声。然后,她将其上载到 YouTube上。到 2009年 5月份,这段视频已经被观看了 140万次。 Facebook、博客以及 Twitter上的人,显著加快了视频的传播速度。  或许还没有一个精确测量一家公司在网上不受欢迎程度的工具,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谷歌上进行“差劲”(sucks)测试,我就是其中之一。测试的步骤很简单:进入谷歌搜索,输入公司、产品或某个人的名称,然后给后面加上“差劲”一词。你得到的结果越多,说明不满意的客户越多。  2009年 4月,输入“Comcast差劲”,会得到 26.9万条结果。这远非我见到过的最糟糕的结果,但如果你有选择的话,这样的结果不可能鼓励你使用这家公司的服务。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接着搜索“ Comcast关注 Twitter”,你就会得到 62.5万条结果。如果你再次核查这些结果,你还会发现,它们通常要比“差劲”条目更新一些,这显示出, Comcast已经扭转了其糟糕的声誉——至少可以说明,它正在这么做。  2009年,Comcast在客户服务方面垫底的尴尬境遇,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据“美国客户满意指数”显示, Comcast的客户满意率在 2009年第一季度的增长幅度超过了 9%,这是有线电视和卫星提供商当中最大的涨幅。这份调查认为,这一改善完全是因为 Comcast有效运用 Twitter的缘故。  该公司对 Twitter的参与始于 2008年 4月。当时, Comcast从事客户服务的中层员工弗兰克 ?埃里亚森注册了一个账号: @ComcastCares。这是 Twitter上第一个由大企业开设,专门致力于客户服务的账号。埃里亚森后来说,他之所以在众多社会性媒体平台中选择了 Twitter,是因为那是 Comcast的客户经常去的地方。  当时正值那段修理工睡觉的 YouTube视频达到点击顶峰之际,但埃里亚森明智地忽略了这一切。他来 Twitter,并不是为了对发生过的事情进行辩解,也不是为了高谈阔论 Comcast实际上有多么了不起。相反,埃里亚森申明,他是来解决客户问题的。他对待在 Twitter上留言的客户的方式,与电话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待客户的方式没什么两样:一次服务一人。他从来不做浮夸做作的断言,也避免使用营销辞令。他只是询问问题是什么,然后尝试着去解决。其一, Twitter用户们对之心存疑虑。通常情况下,一看到在 Twitter 上交流的大公司代表,他们就很容易上火。其二, Twitter上似乎有许许多多领教过 Comcast恶劣服务的用户;埃里亚森的到来,给予了他们另一条发泄不满的理由。其三,在埃里亚森帮助过的首批客户当中,碰巧有一位是著名的技术博客 TechCrunch的创始人迈克尔 ?阿灵顿。  当阿灵顿以热情洋溢的词语赞扬他受到的优质服务时,许多人想知道 @ComcastCares是一个真正的服务渠道,还是一个专门服务于名人的侍应生而已。一些人指责道,这个账号完全是一个宣传噱头。当我在 2008年 12月份与埃里亚森交流时,他对这一指责非常不满。“我们对所有的客户都一视同仁。”他哼了一下鼻子说道,“我们不在乎客户的身份,我们关注的是问题得以解决。”埃里亚森在随后几个月中的行为证明,他并没有食言。一位又一位客户赞美埃里亚森周到的服务。他似乎全天都在 Twitter上。为了了解细节,他会给客户打电话提供帮助,这不仅让客户免受登门拜访的叨扰,也为公司节省了开支。  当需要一位修理人员时,埃里亚森特别提醒他要按时出现,并且确保这位修理人员已经知道了问题所在。一年之后,埃里亚森已经帮助了 2 000多位客户,其中大多数并非像阿灵顿这样的名人,几乎所有在 Twitter上发帖讲述这段经历的人都大家的共识是,弗兰克 ?埃里亚森的确很关心客户的感受。他不仅具有为客户服务的热情,而且采用的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个性化服务方式。  其中的一位客户,加利福尼亚州月半湾的弗朗欣 ?哈达威( @Har- daway),详细描述了埃里亚森如何通过 Twitter,用了几乎一周的时间,帮助她解决了时强时弱的信号问题。最终,埃里亚森搞清楚了问题所在,并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还发生了另一件事情:“弗兰克成为了我的朋友。”她对我说。  到了 2009年 4月份, Comcast的 Twitter团队已经扩充至 10位成员。数千个客户问题正在 Twitter上得以解决,不管是成功率,还是客户满意度都明显高于电话服务中心。  Comcast的每位代表通过 Twitter服务的客户数量,与电话中心的服务数量并无二致。但使用 Twitter有几项优势,最大的优势在于,服务是公开进行的。所以,当一位客户得到这个 10人团队的某位成员的帮助时,数千人都能够看到这一切。  除此之外,在电话上,当一位技术人员诊断电缆线路时,客户不得不耐心等候。而在 Twitter上,当他们检查线路时,你该干什么干什么,无需忍耐等候之苦。  除 Twitter之外, Comcast的网络团队还积极参与其他社会性媒体平台的互动交流,他们似乎在聆听任何与 Comcast相关的声音。  当博客迈克 ?麦多夫发布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显示的是 Comcast总部所在地费城的一位愤怒的屋主悬挂在草坪上的一条横幅,上面写着“Comcast让人恶心”)的链接时,埃里亚森留言称,他将调查此事。过了不到一天的工夫,他又发布留言告诉麦多夫,以及他的读者,问题已经解决了。就这样,怒不可遏的客户变成了满意的客户,横幅被移除了。  早期的质疑者已经被转化了。“我已经摆好架势,准备和这家有线电视提供商较量上几个礼拜, ”Techdirt博客汤姆 ?李写道。“然而,弗兰克迅速的干预让我莫名其妙地对这家我一直认为是懒惰无能的公司,产生了一丝好感。”  这个团队并非只解决技术问题。当肯 ?杨( @KenYeung)在 Twitter 上留言称,尽管他已经是 Comcast的客户了,但他依然经常接到该公司不期而至的推销电话之后,他很快就收到了团队新成员 @Comcast-George的致歉回复。一天后,他又接到了一个道歉的电话。此后,他再也没有受到推销电话的骚扰。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相信微博这个产品会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平台,对我们每个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把这个围脖送给2010年的经济,一方面希望微博帮我们大家建立起一个更好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的交流、沟通的平台。同时也希望这个围脖,给我们的经济带来温暖。    ——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 曹国伟  “微博力”,其力不仅在于微博对人们生活交流的改变,也在于对新的企业营销理念的渗透。微博可能是一款根本上改变人们传递获取信息和沟通方式的互联网产品,让我们一起期待!  ——新浪执行副总裁、总编辑 陈彤

编辑推荐

  140字推爆全世界,有限字数的无限力量,在信息比我们还快的时代,微博比信息更快,从Twitter到新浪微博,为革命之势以不可逆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微博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0条)

 
 

  •   这是关于微博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想研究微博的人可以拜读下
  •   微博营销经典课程
  •   了解微博的一本好书
  •   里面的案例给人很多启发
  •   读了一半了,营销专业可以瞧一瞧
  •   微薄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   一般的管理类书籍
  •   纸质不错,是真藏的料,对我写东西有一定帮助
  •   微薄了解世界
  •   很前沿
  •   很满意,值得购买。
  •   本来以为这是一本学术著作,买来一看,主要是一些案例,看来关于微博的学术研究还差得远。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读来轻松愉快,可以了解微博的来龙去脉。
    从论坛到博客再到微博,各领风骚没几年。不知道下一次互联网沟通品牌会是神马?期待中
  •   内容是一个一个围绕推特,也就是微博的故事组成的,写的挺浅显易懂的,很有吸引力的一本书。
  •   讲述了twitter诞生、发展的过程,挺清楚的
  •   微博网络社会建设,不错的一本书
  •   对于时下越来越红火的微博,本书是一个较好的了解渠道。虽然名为“微博”,但实际讲的是均是“推特”。有点意思的~
  •   这本书讲的是Twitter的很多趣事和Twitter营销的案例及经验。
  •   例子还不错,有点用,翻译好像不咋地。。。对于Twitter的有点讲得很详细
  •   作为讨论新媒体微博。是个相当不错的书。
  •   不错的一本书,就是内容有点老旧,不过正好也借此多了解一些有关微博的发展历史。里面一些微博成功营销的例子值得学习。
  •   微博的力量 不微薄
  •   微博发展见简介啊!
  •   微博的扩散影响力如何形成,此书有所解释
  •   这几本书很经典,希望物流能快点!
  •   刚到。还不错看起来。
  •   很受益!内容不错!
  •   内容架构、翻译水平一般
  •   不过读起来并不枯燥,特别是最后的部分很有指导性。
  •   帮人家买的,还行吧,起码看上去质量,内容没看
  •   主要讲到推特的一些,我用推特,所以才入手一本看看的。
  •   内容挺好的,但是送来的时候书皮都被挤破了,有点影响看的心情了。希望下次注意、
  •   有一点过时
  •   书的纸张一般,内容不是很吸引,但是还有一些启发的。
  •   真不知道陈彤在推荐这本书之前,有没有真的仔细看过里面的内容。如果确实看了还力荐这样的作品的话,实在怀疑您的鉴赏水平了。全书以介绍twitter对各种企业的应用为主要内容,记录了很多twitter里的案例,但是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而且没有进行分析,仅仅是一些内容的堆砌和谈话的记录。对于如何进行微博营销和提升微博影响力,缺少基本的方法和建议。最后一张的比喻也让人不知所云。
  •   为什么给的书封面烂了。。。
  •     在微博上我介绍了一本书叫做《微博力》
      
      近年自己逐步对一些商业的书籍感到兴趣,从而积极阅读。之前买这本书是本着作为一名新闻系的学生实在是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这个在中国甚至世界掀起千层巨浪的崭新社交媒体(或者对于熟知twitter的人来说已经不新鲜了)。
      
      后来才发现《微博力》是一本相当商业的书籍。可是看完之后视野实在是开阔很多。对于微博控的我来说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微博还能够这么用,有这样的能力。
      
      虽说是微博,其实主要是讲已经发展成熟的Twitter。主要是讲把twitter运用在商业上面的事。例如举出许多出色的例子讲述那些小小的企业如何运用twitter,不花一毛达到大公司所花大笔钱做营销都达不到的出色效果。
      
      其中刚刚看完的一章让我印象很深刻!!名字是个人品牌。这一章带给我一些新的思考观点和方向。twitter城里面的人运用个人的专业知识,在里面提供无偿的公开的用于的信息从而获得极高的个人信誉,因此为他们带来工作的机会。一开始那些人使用twitter并没有刻意建立信誉的意思,只是在人与之交流的时候,在他们有需要询问到的时候大方的给出有用的信息,因此慢慢累积起来的人气与口碑。虽然他们发现了一个这样的商业途经,但是并没有完全把自己的号变成这样职业的存在,他们依旧运用这个号码来做日常的交流,生活,他们依旧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职业的号码。正是因为他们依旧是活生生的人,依旧会在twitter上面讨论菜单,赛车等事情。我想如果是在中国的话,当中国商人发现如此商机的时候,相信我那个号码会在不久的之后变成一个完全职业的缴费信息发布号码。这是相当符合在所谓的中国style。而外国,正是因为那些权威的咨询机构信用岌岌可危的时候才衍生出这种个人品牌。
      
      今晚本来只是想要写一下感想,推荐一下这本书。怎么写着写着,我发现自己正在以一个专业新闻系学生的角度写着一篇完全属于我思考过后的论文。甚感惊喜,于是,我把这文章下面的自己收起来好好地撰写,希望有一天能够完成一篇专业地,有深度,有属于我思想的论文~~嘿嘿~~
  •     在学校图书馆推荐的书单里看到的,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自然要关注新媒介这一当前热点。以为很好看= =但是看过之后,除了其中介绍twitter的诞生过程、各种外国企业名称外,我表示无感= =
      
      这类书明明就是在火车站候车厅里买的跟什么励志啊心理学啊赚钱啊人际交往啊等等放在一起的所谓“畅销书”= =它主打的是“营销”,而不是在讨论我以为的新媒介=。=
      
      而且人家明明说的是Twitter,你翻译非要说是“微博”。
      我承认,中国好多东西是学习西方,但是引进之后又会带有我们自己的特点。Twitter和微博,这两者看似功能、形式差不多,都是140字,都呈现一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但是,实质上是不同的。从媒介环境、受众的素质乃至意识形态等等有很大差别。
  •      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要做以全面而客观的研究似乎过于苛求,但是确实又不能忽略那些影响巨大的正在发展的事物,所以更多的关于其的研究只能是一种描述性的结果,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进行思考。
       微博的确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若将其放置于传播史的宏观视角来看,微博也必定改写或者至少是拓展无数的经典传播学理论,而同时以传媒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视角来看,微博以及它产生的影响正在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书中描述twitter对美国社会中的影响,包括对具体的人际交流的影响、对商业营销与运营的影响、对政治生态的影响、对慈善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新闻业的影响等,这让我想到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描述的电视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看似只是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其背后却是整个社会系统的调整。
       微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的集合性,集合了几乎一切存在的传播形态,同时也在网络上很大程度上重新再现了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正如书中提到的“twitter城”只说,社会中很多的行为与活动都有可能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网络中进行,这里就可以生长出无数的可能性,不论是政治还是文化。另外一个不能忽略的助推微博力量的便是智能手机的出现,随时可以联网的手机成为一个新的信息终端,这个终端成为个人与网络进行连接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随时随地进行传播成为了可能,也几何倍数了放大了微博本身的力量。
       书中提到一个讲法,即当今真正从一个传播时代转向交流时代,其实在英文中都是communication一个词,但由于传播本身在中文中的单向性,所以这样的提法还是有些思考的价值。正是这样一种环境的转变,一切单向的、控制性的、主宰的力量都有了被消解的可能,因为从前的被动的接受对象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拥有了发声可能的人,或者公民。同样的,随着交流时代的到来,一切的社会系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政治、经济或者文化无一幸免,罗永浩以微博弄得西门子焦头烂额便是一个最近的例子,消费者不再只能逆来顺受,事情正在起变化。
       此外书中另一个提法也值得进一步观察,即微博对新闻业的影响,作者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会出现融合,并称之为“辫子新闻”(braided journalism),意指传统媒体、公民新闻与社会性媒体会趋向一种组合的方式,重新型塑出新闻业。微博对新闻业的影响,已经很明显的表现在我们生活的周遭,而这种影响的具体朝向,似乎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当然前提是微博能按照其本身的规律继续存在。
       另外微博对于人际之间的交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样一种杂糅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特点的传播平台,势必会不同于传统的SMS或QQ等交流工具,这方面的具体影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用户研究才能进行评述。
       虽然有很多问题还不明朗,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事情正在起变化。
  •     一本平平的书,几乎没有观点。有趣的是这个老外居然提到了成都的“书虫”吧⋯⋯
      
      ——————————
      Facebook, Youtube, Twitter. 人人开心,优酷土豆,新浪微博。
      Twitter的早期用户及支持者是商业人士,Facebook和Myspace的用户群分别是大学生和高中生。
      Twitter可以给你一种社交“第六感”,让你了解关注的人群当下的生活状态。
      互动艺术总监
      常用的搜索工具是Twitter,而不是谷歌。
      公民新闻。外行来报道新闻。
      社会性媒体。互联网沟通合作场所。专业人士+业余爱好者。界线模糊。
  •     这本书和微博一样,扩展阅历和打发时间,没什么坏的。微博只是社会化媒体之一,不能指望twitter取代google,国内新浪微博的作用也和百度完全没法比,毕竟只有成功的商业化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而微博的商业化盈利不具备普遍意义
  •     老实说我看书的名字以为是一本很好的twitter故事或者材料书,但最后发现失望了。头两个章节故事的恩恩怨怨将的很详细,不过这以后就没有将此文笔发展下去,更多的讲述了些作者眼中的twitter样子和体验,到了后面全篇都是将twitter营销的。所以这可能是一本twitter不错的运营和营销书。运营人员可以找到部分用户(营销人士、品牌用户)的需求,营销人士可以找到推销产品、企业以及自己的方式和最佳实践。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来说,获取的知识有点少。最主要的是故事性不强,呵呵。
  •     就是世界上应用twitter的事例,作为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如何发挥作用,如何成为生活重要的东西,从个人应用到公司到政府,涉及新闻,经济,体育……到处留下这种新传媒介质的痕迹。读过才晓得微博的140字是从短信的最大字数160减少微博发送者的名字约占的20字而得来的。
  •     广告的本质是“说”,而消费者看重的是“做”。
      社交媒体能放大一个品牌做了什么,未来,品牌做什么比说什么重要。
      通俗得说,广告像场演唱会,品牌花巨资让自己登台秀一把,为的是借助华丽的灯光舞美让消费者相信“我这个品牌很酷”。但消费者无从验证你酷不酷,有时被销售员恶语相向,消费者也没出说去。
      现在,微博把全世界的品牌和消费者纳入一个公园,每个人都是免费入场,一个企业干了什么,大家看的清清楚楚。麦当劳做出的一个不熟的鸡翅膀全世界都能看到,当然,它资助的希望小学也能被大家知道。这时,企业的销售、客服代表的一举一动,以及线下活动的氛围是热烈还是冷清,都被现场直播在微博上。这些——将取代传统的平面广告,TVC,成为消费者判断品牌的依据。
      
      
      基于以上,有人总结了,微博提供了免费的媒体,以后广告和性一样,只有没本事的人才要花钱获得。听得广告人坐立不安。
      其实,只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成本趋于零了,但是传播内容还是得专业的人来想呀。只是广告人不能再停留在做平面,做TVC上,未来应偏重网络活动、线下活动。就拿做品牌微博来说,中国人做得还有提升空间。相比于严肃的xx品牌微博,以吉祥物身份登陆微博更讨喜。比如麦当劳叔叔,他可以调侃一个嘴上有番茄酱的小胖子,把品牌个性带入微博;另外两种操作方式:一是领导人微博,开复、老罗做得很棒了;另外是借助名人之口,比如lv邀请洪晃参加活动,洪为它说了好话。
      
      一切都透明了,对于企业,必须诚信,因为说谎有证可查。对于个人,必须有才,君不见牛刀和任志强打赌房价2010年涨不到5%,说赌输了不再评地产,结果真输了。大家也都还记着呢。
      
      除了营销之外,任何企业与消费者互动的事情都能借助微博,而不用再花钱了。比如消费者调查,你可以开官方微博,看评论;搜品牌名,看评论。比如销售,一家外卖快餐店接受微博预定,消费者到了就取,不等待。
      
      
      
      
      
  •     1. 在微博上,你可以做什么?整本书致力于回答的一个问题,尤其把这个“你”设定为企业。
      2. 一本新媒体微博的营销手册。既是“如何利用微博营销企业”的案例手册,也是如何营销新浪围脖的一个生动案例。you know, 这是新浪围脖的一次自我营销。
      3. 全书败笔在于那些推广新浪微博的“狗皮膏药”式的大框框,上面写了一些新浪围脖的案例,穿插在书中,但显然,在很多时候,都不合时宜,因为它们出现得很突兀,版面也很难看。
      4. 第9章有讲到公民记者/公民新闻,以及跟传统媒体的微博应用有关的话题,虽然篇幅只是一点点,但可能是基于个人理由,我还蛮喜欢这一章,尤其作者说“昔日的新闻业中不可替代的资产是可靠、有效以及具有品牌效应的新闻组织。价值并不体现在报纸上,而在内容上。”我很喜欢这个观点。
  •     未来会有一个职业出现,叫微人格分析师。
      
      微人格分析师对付的是微博中的人格“变异”。微博正在成为人类(城市人口)日常行为之一,它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你越来越乐意(越来越习惯)将隐私向别人开放,包括那些以前只对自己说的话、只有你最亲密的人才知道的你的饮食、起居习惯,还是具体入微的每时行程、动作(比如打开电脑、拿起手机)。你可能会觉得所有一切都是你的性格使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孜孜不倦的微博行为,还导致一种微人格的产生——不要忘记那句老话,你以为你的人格塑造了行为,实际上行为也塑造人格。一个人在一个较长阶段里的微博行为,无论如何掩藏矫饰,都有自身人格行为的蛛丝马迹在,也有另一种全新出现的微型人格成长的空间。这对微博行为的主体以及和这主体适于发生各种关联的他者而言,都是一个机会。
      
      微人格分析师是福尔摩斯、弗洛伊德、福柯和罗兰·巴特等专业人士的混合体,当然也带着一些本雅明笔下“拾垃圾者”的浪漫意味。他们游荡在无穷尽的微博空间,接受私人或企业、机构的雇佣,运用一套成熟的概念和分析体系,加上自己的悟性与风格,对任何一个需要跟踪的微博个体进行人格分析。相对于一般性的微博阅读者,微人格分析师自有一套建立在语言行为、日常轨迹、时间周期、社交范围的数据模型,他们的交叉分析手法不仅关注受分析对象的“既有”(相对静止的)人格,更关注其动态人格(微人格)的生成、活动。微博诞生之前,除非与受分析对象朝夕相处,动态人格的分析始终都是一种幻想——尤其是随时随地的动态分析。
      
      微人格分析师的雇主包括私人、企业、公共机构和政府。扮演类似精神分析师和心理医生的角色,微人格分析师帮助微博的积极写作者观照碎片化日常人生中的自我镜像和受分析者在交往行为中的潜在情绪与动机并共同修正。但我们可以想象,私人雇佣微人格分析师,更多的期许是寄望其以一种另类而有效的私人侦探形式去以窥探和发现他人的秘密轨迹——不仅是“过去”的,比如过去三年间与另一嫌疑对象在行为踪迹、情绪空间上的重合;也是“当下”的,比如一声深夜“晚安”可能的意会对象;更是“未来”的:微博写作者采用文字、影像、声音记录自己人生的行为某种意义上是对自己人格行为进行强化而且重复的激励、确认,也就是说,对应于稍纵即逝的日常人格确认(思想和具体动作行为意义上的),微人格自我暗示性更强,其行为轨迹也更好研判。据此,将数据模型运用在微博写作者的虚拟空间,找出其微人格发展的规律,最终实现对其现实行动可能性的预测,并非纸上谈兵。微人格分析师只需设定好受分析对象微人格在完整人格中所占的比重(依据之一是微博习惯在其生活中的比重,包括所费时间、写作场所、交流对象的比重关系),便可以计算出对象某些行为的行动概率,比如,一个对象的微人格在未来一年之内出轨的可能性据分析为百分之八十,该对象每日的小时单位时间里,大约有12个小时与微博行为发生关系(百分之五十的微人格VS完整人格比重),并且频率以平均每15分钟一次(活跃度等级中度,可在评估比率里增加百分之十五的可能,如果为五分钟一次,视为活跃程度超级,将15分钟的比率乘以三,即增加百分之四十五的可能),则可粗略估计此人实际出轨可能性为百分之八十的二分之一再加以百分之十五,即百分之五十五。
      
      类同此理,商业消费的市场调查行为很可能因微人格分析师的介入而如虎添翼。受企业雇佣的微人格分析师需要采用更大更复杂的数据模型对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作出动态分析,特别是人际、圈层、群落的交叉分析。部分对策略制定有严重依赖性的大型企业将会收买微博平台运营商,推动微博的实名认证机制,以保证分析师拥有稳定、明确、可靠的数据源,这一点对长期的市场分析行为必不可少。当然,在商业领域里,微人格分析师并不会是孤军作战。商品消费行为更加强调对微人格的塑造,所以分析师在提供数据参考的同时,按照雇主要求,有必要与他们的搭档,一类名为“微人格塑型师”的专业人士配合,采取某些微妙而且隐匿的手法对微博写作者实施微人格层面的“微创手术”,植入想法、习惯、态度。受塑型者一般对此无知无觉,他们会以为是自己的选择——正如微博写作中最常见的“转发”行为一样,绝大多数转发者都自认为他们是“带着自己的意见”转发的。
      
      公共机构和政府并不经常雇佣微人格分析师,他们拥有专职人员。尤其后者,他们本身充当的就是微人格分析师和微人格塑型师的角色——自古以来皆如此。一旦有大规模人格变异行为发生,民间的微人格分析师、微人格塑型师将会被全部征用,一方面是应急所需,另一方面也是阻止某些具有不良倾向的微人格借助分析师的分析而被召唤到显性状态并与其他类似微人格产生化合作用导致更大规模的人格变异。众所周知,微人格分析师行“驱魔师”职责的同时,也常常将魔鬼引出。
      
      在不久的将来,微人格分析师将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职业确立起社会地位,微人格分析也将作为一门学科在高校中开授。但是,那些最伟大最成功的分析师将会发现,虚空的思想与人格日益深入日常领域的现实是整个微人格分析学的基础,这一共同的作用使那些人类至今仍死死抱住不放的所谓区别成为幻影。一个类似于阿西莫夫的微人格分析师将会为这个职业定下三条定律,每位分析师在采取分析行为之前对会将这三条定律向受分析对象(或雇佣对象)陈述:
      
      一、你的言语甚至思想不源属于你;
      二、你的交流本能及其尝试冲动不源属于你;
      三、你的所有的微人格构成一个人格,这个人格不源属于你。
      
      “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源属于你。”陈述完毕,受分析对象接受这三定律,微人格分析才会开始。
      
      (以此文向瑞士人方迪所著《微精神分析学》(三联书店1994年版)致敬——我深受其“害”的一本书。)
      
      
  •     不用考究都知道
      这是一本新浪用来营销自己微博的书
      居然用一本西文翻译来营销中国的产品
      可知微博和twitter是什么关系
      
      我在想
      如果不是新浪用来营销微博
      这本书其实真的没什么可看的东西
      
      但也不全是
      至少开头几章
      将twitter的发起
      还是有点意思
      
      中国和美国的环境不同
      土壤的差别
      长出来的东西
      自然也是天差地别
      
  •      开始想读的时候看网上评价,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似乎并不高,以至于要不要买还犹豫了一下。看看后很庆幸自己买了,真的很好。
      
       正如微软公司的史蒂文.克莱顿所言:“这本书将推特的历史、案例研究、实用建议完美地融为一体,无论你是推特的菜鸟,还是业内专家,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我完全同意这一观点!:D
  •     此书只是揭示了微波深刻改变了世界....然而我仅仅是想知道微波为什么能够如此深刻地改变世界......
  •     在2009年6月拥有超过20万关注者的@Starbucks(星巴克咖啡连锁店的Twitter账号),是最有人气的品牌“推客”(在Twitter上为公司品牌留言的人)之一。这一账号发布的留言基本上都是单向的,偶尔会搞搞包括提供打折金卡在内的促销活动。然而,当客户询问具体问题时,@Starbucks通常会迅速地予以答复。
      
      如今,很多企业都注册了自己的账号(被称为“品牌账号”),@Starbucks就是一个。为了改变传统单向度的品牌宣传模式,在Twitter上聆听客户的声音、与客户对话,很多企业都选择了这种让品牌推客身居“帘后”,与客户交流,为品牌代言的方式。但这样做真的管用吗?
      
      @Starbucks这个“帘子”之后的声音来自布兰德. 尼尔森。他还是西雅图一只叫做Preons的摇滚乐队的小号手。他随和的交谈风格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这个品牌账号从一开始就很受欢迎。
      
      不少支持品牌推客的人认为,在“帘子”后与客户交流有很多好处。首先,是更加权威。“帘子”后面的人是整个公司而非某个人的发言人。其次,是界限分明。发言人发表个人的某些观点时,可以用私人账号,这样就不会损害到公司品牌。再次,是更具持续性。因为品牌账号的留言有匿名的特性,当幕后的发言者被替换时,就难以为人所察觉。此外,品牌账号有明确的标识和名称,因此也更易被发现。
      
      但《微博力》一书的作者谢尔. 以色列(Shel Israel)却并不赞赏品牌推客。他认为,这恰恰反应出企业对Twiiter的使用不当,没有合理发挥Twitter的效用。“Twitter城”给人一种家庭似的、小城镇般的感觉,你会在熟悉的街道遇到熟悉的人。
      
      Twitter也像是一家乡村杂货店,进进出出的人们交流着流言蜚语,人们在那里,你可以即刻洞悉人们的交流内容。与之前出现的社会性媒体相比,Twitter使我们的网上行为与真实世界的行为方式联系得更加紧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区。
      
      实际上,企业开设品牌账号的目的是希望进行口碑营销,让品牌推客在轻松随意的交谈中,像意见领袖一样通过自己的推荐来影响客户。但品牌推客的做法并不能达到口碑营销的目的。口碑营销的意思,就是口口相传,虽然Twiiter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传播的声音变成了企业的声音,而非某个具体的人,这样的口碑效应就能够形成。
      
      通常情况下,企业找到一些意见领袖,通过他们的推荐形成对某个品牌或产品的口碑推荐,这样做所遵循的是“熟人社会”法则——我们相信彼此。因此,如果企业希望通过Twitter形成口碑效应,也需要遵循这个法则——Twitter上的信任来自你信任的人,而不是带着面具的熟人。熟人是难以假装的。
      
      因此,谢尔认为,公司应该让员工在Twitter上用自己的声音代表这些品牌。比如,星巴克可以鼓励员工用自己的姓名发布留言(而不是躲在美人鱼标志后),并显示出自己的真实面容,以此来加强品牌的影响力。
      
      作者:李文博 来源:21世纪网
      
      原文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6/2OMDAwMDE3OTE2OA.html
  •      不要被封面上新浪微博的LOGO和新浪高层的推荐所蒙蔽,在封面最右边有Twitterville字样,这才是这本书的名字,刚刚去Amazon查了一下,这本书英文原版的全称是《Twitterville: How Businesses Can Thrive in the New Global Neighborhoods》。
       在我这个Twitter中度爱好者看来,这本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关于Twitter诞生前后的故事描写详细,至于后半部分则是关于Twitter营销,因为最近看了很多关于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书,感觉基本上大同小异,大家找一两本看看就行了。
       关于Twitter还有一本书,叫《Twitter Power: How to Dominate Your Market One Tweet at a Time》,已经于2009年11月被台湾三采引进了繁体中文版,书名是《140字推爆全世界:今天一定要學會的推特力》,害得我我还以为是同一本书,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两本书。不过他们的中文名字是如此的类似,不知道是谁借鉴了谁。
       再次说一下,这书跟新浪微博没有任何关系,封面,推荐等等都是引进时候加上去的,不管是从书名还是封面颜色(Twitter主色调是蓝色,新浪微博才是红色),出版社都在有意无意的让大家以为这本书和新浪微博有关系。当然现在书不好卖,出版社这么做可能是迫于现实的压力。
       总之这本书讲述了Twitter的很多趣事和Twitter营销的案例及经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     围脖力一书中,起初尝试微薄的几点建议,总结如下:
      
      1,显露自己,放真实照片,更容易让人感觉安心并且愿意沟通;2,碰到陌生人,先查看他最近留言,是否有吸引人的地方,看看是否适合自己的沟通领域;3,先留言,后关注,留言内容为你自己希望谈论的话题;4,多关注朋友,少关注明星;5,提高透明度,多留言,这样让关注你的人大于你关注的人,这样更有信服力;6,收藏留言会流露出收藏者的信息;7,要花一些时间谈论;8,了解各个社区
      
      忠告:围脖是个社交工具,而不是大众传播工具。这是使用围脖的核心。
      
      另一些建议:1,最初留言,谈论自己惬意的话题为佳;2,留心那些关注你朋友的人;3,将围脖地址印在你的一些联系方式上。
      
      还有一些建议:1,你可以不同意某人观点,但一定要尊重对方;2,慷慨的给与,所得将大于付出;3,交谈中要有耐心;4,刚开始使用的时候,留言要包含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即要有内容。粉丝多了,再添加琐事,吃了什么,拉了什么之类。
      
      以上是对新用户比较有价值的信息。
  •     瓦咔咔,这书才刚卖,就有热心的读者回复我了读后感,很感动呐!!!
      
      
      晒出来跟大家分享————————————————————————————————————————————————————————————————————————
      
      
      姚晨姐姐微博成名技巧123
      
      先来一句恶俗的诗歌:好风凭借力,送尔上青云。
      这个“力”,就是“微博力”。
      Well,言归正传,主要是要梳理下我最近读的《微博力》的一点小心得,以及玩微博的技巧。这本书太有技术含量了,读我老眼昏花。不过合上书本的时候还是很感觉很好的。
      为了更好的掌握微博成名的技巧,我整理了下书里核心要点。
      
      首先,要说说什么是微博:
      新浪微博以140字为限制,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QQ、MSN、Gtalk、Skype)等途径发布消息。它更像是我们常用的MSN、QQ的签名档,直接反映我们的心情。心情的随时变化,微博随时更新。
      
      一句话,就是快、狠、八。(八,就是八卦的意思)
      
      
      说微博就一定要说姚晨姐姐。
      众所周之,姚晨姐姐没有美丽的外表,没有知性的气质,没有深厚的背景,更没有深厚的潜规则手腕……写博客更是不要跟老徐来拼。
      但是,姚晨姐姐却一举成为新浪年度的微博盛典的女王,原因何在?
      
      答案就是,会玩微博。
      
      (草根小朋友如果要速读本书,个人建议先看144页-148页,如果草根小朋友不是奔着自己成名来的,是奔着做pr来的,可以先看74页-85页,这里有详细的企业微博成名方法)
      
      1 卤蛋头像——最好的自我显露
      “翻阅一些Twitter页面,寻找乍一看去就让你感兴趣的东西。而让你眼前一亮的,很可能是用户头像。”
      卤蛋就很好。重口味的性感照看多了,轻口味的生活照也看够了。还是卤蛋好。
      而且卤蛋的由来是有典故的:
      姚晨称“一颗很逊的卤蛋”。这个称号是她老公凌潇肃封的,原因是:“我真的爱吃卤蛋。小时候挑食,不爱吃没味的白水蛋,外婆就做卤蛋给我吃,告诉我爱吃蛋的小孩长大才聪明,我就很认真的每天吃俩。可从我目前的情况来看,卤过的蛋是会失去功效的。”
      多好,多有亲和力,多有共鸣,讨厌吃白水煮蛋喜欢吃卤蛋的群众太多了。。。爱卤蛋,爱姚晨。。。
      亲爱的草根小朋友,上微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代代表你的好图,要鲜明,要个性,要抢眼,要成为你的标志和代言。
      一句话,就是快、狠、八。
      
      2.留言要有礼貌——要想被关注,先要懂得关注别人
      “你的头几条留言应该是你谈论起来很惬意的话题。谈谈你的兴趣,但要提供一些你不介意任何人知道的内容。”
      
      草根小朋友可以不同意某人的观点,但一定要尊敬对方。尖刻的言辞总是会破坏交谈的氛围。
      在微博上,任何时候都要牢牢把握有话好好说的原则。
      在交谈中要有耐心。当你在谈话时,不是每个人都在聆听。
      绝对不要以为,一场谈话仅仅会因为你的离开而结束。
      在刚开始用微博时,尝试着在每条留言中包含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在人们认识了你之后,你就可以添加一些琐事(比如谈一谈你午餐吃的是什么)。
      
      可以看看姐姐的留言:
      
      @新周刊 :除了吃喝拉撒睡,有没有一件事情,你认认真真做了十年?有的话,你可以佩服一下自己先。用手指抠墙也算。
      姚晨姐姐就说:嘿嘿,还真有,但。。。我不告诉你!
      
      @吴怀尧 :北京燕山发生毁林事件:20000棵30年树木将遭砍伐,300多棵已经身首两异。诗人何三坡正为此事奔走呼号。今天新京报和成都商报重点报道,各大网站转载,希望此事出现转机。如果你看到这条信息请帮忙转发,救救那些在寒风中濒死的白杨树!
      姚晨姐姐就说:可怕的想象:假如有一天树木彻底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谢楠 :花木兰说的挺像一个演艺圈的故事。必须要割断感情才能成大事,必须要自己更强大才能保护身边每一个人,必须要经历背叛和遗弃,必须不逃避眼前的危机,还有一个关键时刻会举着皇子令牌跑出来的富二代,不过这份感情最终没有结果。你还是可以衣锦还乡只是没有青春作伴,对镜贴花黄,只有一句谢谢你。
      • 姚晨姐姐就说:谢大宝童鞋的影评让我更确定,必须要去影院里观赏并学习师姐赵薇的《花木兰》!
      
      
      
      
      3.勾搭名人——成为被关注者的技巧
      每个小朋友都会觉得被名人关注很有范儿,但是名人凭什么过来关注你呀?
      或者,草根小朋友,要使用什么方法来跟名人朋友勾搭上,从关注者成为被关注者呢?
      就是先看后说。
      “当我碰到某个陌生人时,我会阅读一下他或她最近发布的留言。如果我对某条留言很感兴趣,我会进一步查阅。如果没有一条留言让我感兴趣,我便会离开。先看看其他人说什么。在加入对话之前,体会一下对话的节律。直至你可以为对话增添某个有用或有趣的内容之后,再加入对话。”
      看看姚晨姐姐,特别会说话,特别搭话,特别会插话!
      一个说多没劲,一群人说才来劲。
      所以,草根小朋友,要学姚晨姐姐的搭话技巧,请务必仔细研究姚晨姐姐的搭话技巧。
      请看:
      @新周刊 :除了吃喝拉撒睡,有没有一件事情,你认认真真做了十年?有的话,你可以佩服一下自己先。用手指抠墙也算。
      姚晨姐姐就说:嘿嘿,还真有,但。。。我不告诉你!
      
      @互动百科 :【神秘物种•Ningen】:图中这个生物名叫Ningen 是几年前传说由日本科学家秘密制造并投放在南极洲的人造生物体。当时的(2006-2007左右)人们大多把猜疑矛头指向了日本政府的whale research program(鲸鱼研究项目),认为是不是科学家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生物。
      姚晨姐姐就说:这。。。应该不算美人鱼了吧?
      
      
      4. 朋友比明星重要——建立自己是微博小圈子
      “虽然微博上的名人或许会自动关注你,但他们未必会加入你发起的对话。所以,你不仅要在微博上说点内容的话,还需要围观者来捧场——你说的话被转发的越多越容易受到关注。”
      
      所以,你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微博圈子,制造热闹气氛,好让不明真相的名人和群众来围观。
      至于姚晨姐姐在微博上有哪些好友,这就是不用说了吧。完全一目了然啊。
      
      拒某新闻报道来着,姚晨姐姐说,“微博是一个我和朋友们分享心情与近况的地方,而不是哗众取宠的工具。如果没什么可写的,我也不会强制性地更新,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其实我挺怀念刚写‘围脖’的时候,像是突然来到一个温馨的家庭聚会,我真的很喜欢那种大家互相交流的氛围,彼此气场相投,隔空互相攀谈,其乐融融。我不会在微博上讲什么高深的道理,只是喜欢和大家分享我的各种感受,那种感觉比人气有多高更能让我满足。”
      
      微博的运行方式跟其他任何社区没什么两样。
      开始交谈时,人们总是会谈论天气、午餐这类日常琐事。这类谈话经常不会有什么结果,就逐渐消失在了无垠的虚拟空间之中。而有些时候,谈话会进一步深入,逐渐演变成一种真正的友谊或者一次商业机会。
      如果你夸夸其谈地谈论自己,那么人们或许会用他们对待派对上那些说话大声大气的人的方式应付你:转身离开,找一个不包括你的圈子聊天。
      
      
      
      5.不要有垃圾邮件发送者的特征。
      “千万不要让别人看到,你关注了1149个人,但仅有4个人关注你。这些都是垃圾邮件发送者的特征。”
      
      可以简单粗暴,但是不要千篇一律。
      
      没有人关注你的原因或许是,你几乎没有透露你的任何信息。改变这种状况并不难。多发布一些内容充实的留言,提高透明度就可以了。
      可以多研究姚晨姐姐是如何利用这140个字的:
      “柔中带刚,略带点儿小脏字,顽皮又可爱,很有特色。”
      姚晨姐姐说了,“微博则是我真正乐在其中的。在候场拍戏的时候,有时一等就是几小时,利用这段时间和‘脖友’们分享一下心情,时间也容易打发多了。其实生活大部分时候是很闷的,很单一,我会用好玩的笔触去使记录下的生活尽量有色彩一点。”
       
      
      6. 花时间——肉夹馍好吃的办法就是多放肉,微博也一样
      微博是李开复的日程表。微博是黄健翔的解说台。微博是姚晨姐姐的流水账日记。姚晨姐姐不能从内容上取胜,却能从八卦和勤奋上取胜,完全是个勤奋“织围脖”的小蜜蜂。
      
      
      
      
      7.随便写——简单粗暴,想到哪出唱哪出
      姚晨玩微博玩得high也许正是因为找到了语境的切合点,她觉得自己语言表达特别弱,写博客得组织语言,酝酿出一篇非常成熟的东西,而微博则符合她的灵光一闪。
      
      最近央视《共同关注》说的很好: “只字片语晒心情,全民微博冲击波”
        “微博的全称是微型博客,长度在140字以内,用户可以通过电脑网络,手机短信或者手机上网更新内容或查看页面。无需标题,无需文章构思,无需复杂的发布程序,瞬间的灵感和想表达的语言即刻就能便捷地发布到微博上。”
        “微博的出现的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更深入人心的一种表现,他用简单消除了权威和仪式感造成的隔阂,客观上成为现代社交的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也有专家表示,微博中的一些琐碎杂事的堆砌,难登大雅之堂。也有网友表示,生活节奏已经太快,我们应有更多思考,毕竟我们不能天天吃快餐。”
      
      
      8.留心关注你朋友的人。
      当你在微博上发现你认识的人时,看看谁在关注他们。你很可能会发现更多熟人,以及跟你志同道合的陌生人。通过他们,你又可以见到更多你或许会考虑关注的人。”
      书里有不少好建议,摘录之:
      
       “不要担心被某些人奉为‘规则’的东西。做真实的自己,心胸开阔,为人坦诚,要有灵活性。不是每个人都会关注你的。”
      
      “微博就是新谷歌”
      
       “聆听,聆听,聆听。相关以及有用的内容。”
      
       “不要听人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     140字推爆全世界
      有限字数的无限力量
      从Twitter到新浪微博,为革命之势以不可逆转!
      
      
       本书讲述的是人们在公司总部以及全球性企业中使用Twitter的故事。
      
       Twitter不只是普通人谈论家常事的载体,更是极其有效的商业交流工具。通过它,人们怎样为各种事业募集资金?怎样让政府作出更积极的反应?怎样构建私人或商业网络?怎样塑造品牌,获得收入,甚至是拯救一个企业的声誉?或者仅仅是为了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打发时间。
      
       一句话:本书教你如何发掘微博的商业价值,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
      
      
  •   哥们,你看书总跟吃书似的……
  •   @扒他家地
    我把里边很多的案例都跳过去了,畅销书么就得速读才行
  •   最近的期末论文倒是很想写公民新闻方面的 但是还没想好具体的切入点
    哎 烦躁的期末论文月
  •   可以考虑一下社交媒体与公民新闻的这个点吗?尤其是微博。今年内,通过微博发生的公民新闻事件很多,特别是体现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建议你先做个文献搜集,看看这个话题已经做过的一些研究。
  •   。。震惊。。。
  •   很好的 东东 啊
  •   有点过分吧这个读后感 一半是抄的 真不像21的作风
  •   Twitter还是很伟大的一个平台的,多学习点经验也是好的。
  •   借了这本书。还没看。呵呵
  •   很喜欢它的案例,读起来很轻松
  •   看您的介绍 这书对写论文好像作用不大
  •   总结么…
  •   “围脖是个社交工具,而不是大众传播工具。" 这点不同意了,微博本身就是媒体属性的,这和facebook这样的SNS是不一样的。
  •   “围脖是个社交工具,而不是大众传播工具。" 这点不同意+1
  •   终于审核通过发表。。。感动。。。
  •   好玩,不过说到底姚晨姐姐性格本来就很好~也风趣~~
  •   写个微博也有她的性格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