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日志

出版时间:2009-0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詹姆斯·鲍斯韦尔  页数:582  译者:薛诚  
Tag标签:无  

前言

文明的传承,是在一代代人的精神相濡中不知不觉完成的;一部部好书,就是传承世界文明的一个个使者,通过它们,世界文明浑圆贯通的历史才得以构筑。家庭是一个人生命和精神的起点,也是终点。如果把一本本书比喻成一片片树叶,那它们最终都要“叶”落归家。因此,说家庭书架事关文明传承,似乎也并非危言耸听。在欧美诸国,普通家庭在客厅、壁炉旁或卧室等处一般都有书架,其上摆满了他们所谓的“家庭读物”。这种家庭读物并非菜谱、医疗保健或旅游指南之类,而主要是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书也不是纯粹为了装饰或摆设而整整齐齐码在书架上供人观瞻而不蒙主人垂青翻阅,而是似乎随意地放诸床头或茶几或阳台甚至卫生间里,家人触手可及,率意翻阅;抑或出门旅行前随意带上一册,在候机候车的间隙捧而读之。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当我们不经意间走进一个个越来越宽敞明亮的中国家庭,能看到琳琅满目充满了艺术感的家具,能感受到灯光营造出的朦胧诗意,却很少能看到一个摆放了那些人类沉淀已久的文明成果的书架;当我们乘飞机或火车出行时,多见匆忙而过的旅客手中的时尚杂志或街头八卦小报,却少见有人手捧一册文学或艺术作品在喧嚣中静静阅读。

内容概要

本书是英国著名传记作家鲍斯韦尔1762—1763年在伦敦短暂居住时记录的日记,堪称一部英国断代史录。鲍斯韦尔是英国大贵族,因不愿顺从父亲的安排过墨守成规的枯燥生活而独自出走伦敦。在伦敦,他见到了自己向往的生活:酒吧、妓女、赌场、整夜的舞会、无尽的应酬……但贵族社会的虚荣、伪善让他失望,而那些一掷千金、整日放纵的荒唐日子也让他付出了代价。最终,他留在伦敦的幻想破灭,屈从于父亲的压力,离开了伦敦。作者观察细腻、思想敏锐,用青年贵族的亲身经历翔实记载了18世纪伦敦的社会、文化和普通人的生活,生动描画了当时英国贵族的世情百态和冷暖色调。

作者简介

詹姆斯·鲍斯韦尔(James Boswell,1740--1795),英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大师,现代传记文学的开创者。鲍斯韦尔年轻时在父亲的坚持下违心地学习法律,但他真正的兴趣在文学上,其所著《约翰逊传》以资料翔实名扬天下,至今畅销。在20世纪,鲍斯韦尔的书信、日记等大量手迹被发现,司各特与波特尔将其编纂为《詹姆斯·鲍斯韦尔遗稿》18卷,成为研究当时英国人文历史的珍贵资料。今天,“鲍斯韦尔”已成为忠实的传记作家的代名词。

书籍目录

题记伦敦日志(1762)伦敦日志(1763)附录  附录1 我的生活计划表  附录2 鲍斯韦尔父亲的一封信译后记

章节摘录

11月18日星期四今天我们聊天聊了很久。斯图尔特告诉我,在印度的时候,曾经有一队黑人袭击了他们的船,想抢劫他们,他一个人就开枪打死了两个黑人。今天下午,在斯坦福和斯托尔顿①之间的那匹马太暴躁了,根本不受车夫的控制,它跑了出去,冲到了马路上,我们的马车翻了。我们摔得够呛。斯图尔特的脑袋和我的手臂都受了点儿伤。但是我们爬起来,还得继续赶路。我们坐在最后两辆马车中,行进在漫漫黑夜里。我有些担心遇上强盗,许多可怕的念头涌入我的脑海。没有任何一种感觉像恐惧那样令人痛苦,恐惧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伤痛,让我们在自己的眼中变得非常渺小。最后,我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我们每人手中都拿着一支装满了弹药的手枪,我们终于感到安全了。当晚,我们到达了贝格斯韦德。11月19日星期五今天天气真冷。斯图尔特和我一样冷得发抖。我问他,像他这样因为马车前面的玻璃碎了就冷得发抖的人怎么能忍受艰苦的海上生活。他告诉我,环境会逼迫人变得能够忍耐。这话说得太对了。在人们明白无论如何挣扎都不会改变什么时,他们就能够平静地忍受一切艰苦环境了。我们爬上海格特山,能够远远地看见伦敦了,我非常兴奋。我不停吟诵着加图关于“不朽的灵魂”的那段独白②,而我自己的灵魂早已脱离了我的躯体,向那美好的前程奔去了。我唱着各种各样的歌,其中一首是关于同一个妖艳女子艳遇的歌。歌词是这样的:她给了我这些,我给了她那些;请告诉我,我们难道不是天生一对吗?我连唱了三遍,我们都开始变得异常兴奋。我从狄金斯①那里搞来一个名单,上面介绍了伦敦街道边上最漂亮的建筑以及最好的旅舍的方位,因此,我让车夫把我的行李带到黑华德先生家去。他家位于弗利特街,霍特巷,黑狮旅馆。路上的噪音,拥挤的人群,令人眼花缭乱的商铺和招牌把我搞迷糊了,我的这种感受甚至比我初次来到伦敦时还要强烈。我的旅伴根本不能理解我的感受。他把伦敦仅仅看成一个他接受东印度公司指令的地方。我们就在这里分手了,我们都觉得这一路过得很愉快,并约定继续保持联系。接下来我吃了点儿饭,洗了个澡,刮了胡子,叫用人拿一瓶酒跟着我,他是一个很爱说笑的本地人。我一直处在一种激动的情绪之下,因为我终于能够回到这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而且是经历了种种阻力、费尽心机才回来的。最后我努力地想了一些哲学问题,这样才能使我自己逐渐平静下来。我立即赶去我的朋友道格拉斯的家。他是帕码街②上的外科医生,一个热心、淳朴、机敏的人③,在他家我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他的夫人是一个很幽默的人,属于英格兰比较常见的一种性格:过于活泼,却不是很聪明。她的缺点是太能说了,时常令人很厌烦。道格拉斯对我提了很多建议,并且坚持在我找到合适的住处之前住在他家。我答应了第二天再过来。从他家出来后,我去了科文特哥登剧院,那里正在上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幽默》。伍德沃扮演巴贝第尔,演得很好,把我逗乐了。在经过了令人疲惫的长途跋涉之后,能暖暖地、舒舒服服地坐在剧院里看戏,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可以让我的大脑好好休息一下。最后我回到旅馆,喝了一点儿尼格斯酒后,舒服地睡觉了。11月20日星期六我租了一辆马车,带着我的行李搬到道格拉斯家里去。他和我一起计算了我在这里所必需的花费,我发现要维持我在这里的生活得有一大笔钱①,我只有尽力去弄一些了。整个上午我都在四处溜达,拜访熟人,发现没有一个人在家,于是我去看了一场关于野生动物的展览②。我发现自己过得很随意、很安闲,也很快乐。唯一让我感到不舒服的是这里的生活和我在爱丁堡的没有什么不同。中午,我在道格拉斯家用过了午餐,整个下午我都坐在书桌前写信。

后记

在外国文学史上,詹姆斯·鲍斯韦尔(James Boswell)以真诚、坦率、幽默的笔触得到了读者的认同。今天,“鲍斯韦尔”已成为忠实的传记作家的代名词。他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著名的传记《约翰逊传》,除了他和约翰逊交往甚密,本身记忆力超群外,他平时写的内容翔实生动的日记是他写作的重要素材。他的日记是非常坦诚的,从来不会隐瞒自己的悲喜好恶。从他的日记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年轻人形象:他是一个贵族,但是和父亲的关系很差;他喜欢和妓女交往,却一直有自己真正爱恋的女人;他迷恋伦敦喧闹的生活,内心却向往宗教式的宁静;他讨厌权贵,却常常以自己的贵族出身为荣;他不喜欢自旱的家乡苏格兰,但是听到有人对他的同胞不友善,却会挺身而出伸出援手……他对日常生活事无巨细的记载让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伦敦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了解伦敦的社会、艺术和艺术家以及普通人的生活。鲍斯韦尔在文学史上的名声主要来自约翰逊博士,好像是月亮借助太阳的光芒才会发光一样。其实这样认为是不公允的,只是因为他的《约翰逊传》太出名了,才遮住了其他作品的光辉。鲍斯韦尔的日记不像他的散文随笔那样有文采,但是更加真实。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建议我寄记一份关于自己生活的清晰、坦诚的日记,他说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我告诉约翰逊先生,我的日记写的很详细,把许多琐事都记下来了。他对我说:“先生,再小的事情,对于人类这种微琐的生物来说也算不上是琐事。正是通过学习小事情,我们才能拥有关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痛苦、获得幸福的广博知识。”  ——詹姆斯·鲍斯韦尔

编辑推荐

《伦敦日志(1762-1763)(英汉对照)》是英国著名传记作家鲍斯韦尔1762—1763年在伦敦短暂居住时记录的日记,堪称一部英国断代史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伦敦日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作者的内心独白内心对现实的解读无奈加上年少的轻狂,很容易陷入一个悲剧的境地。努力吧。顺便说下,书的标题的时间写错了。。
  •   是几本好书,要再买几次
  •   这套小书,中英文对照,可以了解西方学者的一些思考,很有启发。
  •   一本可以放在床头的好书
  •   作者的约翰逊传非常有名,这本的可读性也不差。
  •   如题,另,书太厚太沉了,英文部分至少不是我最想看的。
  •   没有虚构的成分,日记体裁的书。
  •   这是博斯威尔著名日记中最负盛名的一本,讲的是作者不愿意接受他父亲的意志做律师,到伦敦寻求实现自己的梦想,当一名龙骑兵期间发生的事情。 博斯威尔可以说是一个两面人,一面是和当时名噪一时的文人墨客之间往来,另一面则有自己不可告人,阴暗龌龊的内心思想。不知道这个版本是不是没有删节,统统都印刷出来了呢?
  •   最初的想法就是为了练习写作,目前正在品读,觉得以此仿写英文日志是练习英文写作很好的开始。
  •   英汉对照 纸质不错 内容还好
  •      鲍斯威尔先生在伦敦这一年,对他一生的事业和成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鲍斯威尔先生是苏格兰贵族家庭的子弟,父亲严厉,对他也很不放心。他弟弟已经走上了银行家的征途,他却不想照父亲的意愿去当法官。他父亲把他的继承权交予他人负责管理,看来对他挺失望的。他于是去了伦敦,说是要参军,去当军官。在日记开始的时候,他可能真心诚意地认为自己会当军官。走门子、托人、结果却四处碰壁。
       不过他也确实不像求官的样。他整天与剧作家、演员相盘桓。认真地聆听他们关于艺术的评论,积极地记录下来。还和同伴一起写讽刺一名剧作家的小册子。他们讨论着英国文学、诗歌,真是贵族文艺青年。
       文艺归文艺、贵族青年总得有点偷鸡摸狗的事业。难得诚实。他和一位女演员好上了。花了些力气搞上手,却沾染隐疾。前面对那位女演员说尽甜言蜜语、沾染隐疾之后立即冷若冰霜。不得不说,男人说“我爱你”之类,是靠不住的。而且后来还是常常眠花宿柳。最让人不好理解的是。看起来他是对金钱很谨慎的人。吃穿住行都很节俭,唯独这钱不花不行。
       后来他遇到了他人生的导师,英语词典的作者约翰逊博士。他记录了这位睿智之士的言行。记得十分详细。我没有读过《约翰逊传》,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确实为这位博士所折到了。
       本文最好看的是他自己的沉思。他时而对世俗平庸的生活憎恶不已,时而又欣喜于大贵族举办的舞会。思想的起伏真是很大。能够用如此细腻的笔触表现自己的感情,确实表明他有极好的文学功底。
       由于作者除了去几位贵族家求官,和到谢里丹家谈剧本。社会的接触面并不广。想要从一本日记中读到一个时代的读者可能有些失望。不过时代还是影响了每一个人。笼罩本书最大的时代背景莫过于英国在七年战争中的胜利和海洋霸主地位的最终形成。日不落的时代要开始了。
  •      这本书是他许多传记中的一本,最有名的是《约翰逊传》,但这本是唯一没有被大量删节的著作,所以保留了很多辛辣的情节,因此出版后也在畅销书之列。今年,人大出版社把这本书列入“家庭书架”系列,于4月出版了双语对照版本。
       书中,这位英国贵族将他在伦敦的生活娓娓道来,细节中有时会显现出他贵族式的优雅傲气、幽默直率和风流本性。事无巨细,却不如泥水拖沓,可以变成值得让人深思的道理。虽然记录的是西方18世纪的事,但他的语言描述、思考感悟和某些待人接物的方式仍然让我觉得有趣、喜欢。以前很少读传记,看到这样一个忠实地记录自己生活,直率、坦诚、不装圣贤不做作的传纪作家,我觉得挺欣喜的(虽然他的生活方式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同,此书中的有些情节也太“直接”)。大致翻翻中文版,总体感觉是:很真实、很丰富、很八卦、很开放。
      
      刚开始读,不妄作评论,下面是亚马逊的读者评论:
      
      To anyone who, like myself, has found a real and deep enjoyment in reading the Life of Johnson, I can only recommend Boswell’s own diaries. The first volume – his ‘London Journal’ starting in the year he met Johnson – is pure delight. Boswell always saw himself as a character acting in the drama of life, and he could be almost excruciatingly honest and objective about himself. His voluminous diaries record all the trivia, triumphs, and despairs of his own life, day by day and year by year.
      
      对于那些已经在阅读《约翰逊传》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的人们,比如我,能推荐的就只能是这本《伦敦日志》了。这是他遇到约翰逊后写的第一本书,内容十分有趣。Boswell在生活中总是把自己想象成戏剧的角色,另一方面他又真诚且实在。这本日志大部分是记录他的琐事、成功和挫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My own opinion is that Boswell is a far better diarist than Pepys, though not nearly as well known in this respect. There is a fascination about seeing his whole life recorded from youth to shortly before his death, with all the same force and liveliness that went into his Life of Johnson. His inner life is at least as entertaining as his outer life. He seems totally determined to write about himself as he wrote about Johnson – warts and all.
      
      我个人认为虽然Boswell名声不如佩皮斯,但却是比他更出色的传记家。他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生活一样丰富。这本书和《约翰逊传》有同样的力量和活力,看他在书中像记录约翰逊的生活一样完整地记录了他自己的生活,从少年到老年,毫不掩饰,这是件很让人入迷的事。
      
      His journal, even by today’s standards, is remarkably uninhibited. Boswell loves describing everything–from his elicit love affair with an actress to the bout of venereal disease he contracted as a result; from his strained relationship with his father to his rather clingy relationship with Johnson. Oftentimes, I found myself a bit disenchanted with Boswell as a person(he seems to embody so many human weaknesses)–but he is a remarkable relator of events, characters, conversations, and situations.
      
      他的日记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是很开放的。他喜欢记录一切琐事——从他和一位女演员的风流情事到因此感染性病,从他和父亲恶劣的关系到他和约翰逊紧密的关系。这让我有时对他感到厌烦(人类的大多数缺点他都像是占有了)——但不可否认,他是个出色的记录事件、人物、对话和境遇的传记家。
      
      It has been quite awhile since I have read this book but and can remember few details. What sticks in the mind is the complete humanity displayed by its author. Frankly, Boswell is unlikable and hardly to be admired but his passion and candidness make this book very readable today. Not many tomes from this era can make this claim.
      
      我很早之前读了这本书,能记住的情节不多,但印象很深刻的是他的书所展现的人性。老实说,Boswell并不受欢迎,难以被尊崇,但因为有他的热情,这本书即使现在读也很吸引人,传记类的书籍没有太多能像这样出色的作品。
      
      I read this for background on Boswell before I tackle his biography of Johnson, and was surprised at how much I enjoyed it. The young Boswell’s writing skills are on again/off again, but still the writer to come is evident. Boswell’s London Journal outshines most any other journal you could read, and provides insight not only into the young (and maddeningly self-absorbed and trivial) Boswell, but also into a London culture that seems only remotely related to the 21st century western world.
      
      在读《约翰逊传》之前,为了了解Boswell我先阅读了《伦敦日志》,惊喜地发现我很喜欢它。Boswell年轻时的写作能力时好时坏,但能看出他成为出色作家的潜力。这本书超越了大多数同类书籍,不仅为青少年开阔了视野,而且搭建了从古传承至今的伦敦文化桥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